我們在這個社會上生活,“自知”就顯得更為重要了。因為只有正確地認識到自己是騾子是馬、是獅子是羊,我們才會知道下一步該怎樣走,才能離開灌滿苦酒的夾縫,為自己的生存和發展,選上一塊沃土。也只有一個人的自我感覺與大眾感覺接近的時候才不會使別人難過,自己也才會有樂趣??上?,我們還遠不如那只羊和獅子,因為我們還沒有照過鏡子,我們更缺乏自知。
嬰兒的自知能力就很強了,那是與生俱來的生存本能。老人的自知能力也很強,那是歷經困苦以后的徹悟;喜歡讀書的人的自知能力更強,因為他們會時時拿自己與書中的智者能人或是平庸小民作對比,在不斷發現自己與別人的區別時,意識到自己是個怎樣的個體,意識到怎樣的位置是自己站得穩又很喜歡的。
當然,這種自知不是只發現自己的不足,不斷地貶低自己。那樣做只會讓你成為混跡羊群的獅子,失去自己可以發揮的廣闊天地。那不是我們所說的自知,我們所說的自知其實是一種自信。擁有這種自知的人從來不容別人在自己自知的范疇內撒野,因為自知者自知自己做的事是對的。這種自知源于這個人能站在事外第三人的角度冷靜地審視自己,審視別人,審視我們生活的“局”。當然還要有那種忍受痛苦的勇氣。
任何一種變動都是痛苦的,都意味著割裂和分離。任何一種認識的過程也是痛苦的,因為那意味著迷惑和無助。任何一種認識過后,留下的還是痛苦,因為那意味著你必須改變,意味著你已陷入困境,不去變通只會步步逼近死亡。
不僅僅是作為個體的人需要自知,企業要想在商海大潮中生存更需要自知。假如一個企業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能力,等待他們的無疑是破產、被兼并的命運。假如他將自己的實力估計得過低,過剩的資產無法優化利用,那不啻是一種浪費,更是一種削減自身生命力的行為。
還記得聯想成功“狙擊”戴爾后,楊元慶對記者說:“我們知道自己哪里行,哪里不行,成本比戴爾高,絕對在很長時間處于劣勢,但我們也知道自己一直占有技術優勢,有所為有所不為,我們有譜……”
其實,做人、做事往往也是同一個道理,那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要做一個有譜的人,一個知道自己是誰的人,一個意識到錯誤后不怕疼痛,勇于改正的人。
柏楊曰: “執迷不悟獅化的羊,終于會死于獅子之口;而執迷不悟羊化的獅子,會死于羊群的踏踐糟蹋?!薄?
◎做不做海歸
出國焉,留學焉,成了這個時代的特征,不可不大書特書。五十、六十年代的出國留學,和二十年代的出國留學,其本質上大大不同。從前留學,基于愛自己的國家,以便學得手藝,回來改善自己的國家;而今留學,基于厭惡自己的國家,以便學得手藝,就在外洋落戶,不再要自己的國家。這區別非常重要,只有對知心親友,才肯吐露這種心理上的動機,把屁股打爛都沒有人肯形諸文字也。
——《權勢:官崽哲學的流弊》
“海歸”顧名思義就是海外歸來的人,中國自古就對海有著瘋狂的崇拜,并深信海的那岸,文明高度發達,可以完成我們力所不及的事情。于是,無法解決“生老病死”這么高端問題的秦始皇,掀起了我們向海外學習的狂潮。而徐福作為中國第一位遠渡重洋的“留學生”被史冊記載了下來,極大地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自此,中國人揚名立萬的手段就有了一種名為留學的新花樣,最有名的那位,還成了某部知名暢銷小說的主人公——唐三藏。
但是以上的那些人,雖有留學之實,卻沒有留學之名。若論正史上記載的第一批留學生,還是1874李鴻章派遣到美國的“幼童出洋肄業局”。也就是從他們開始,中國正式有了我們通常意義上講的留學生,也正是這些遠赴重洋孩子為我們打開了看向世界的窗子。自那以后,一批又一批的中國人走出了國門,前仆后繼,有如飛蛾撲火。記得在張恨水先生的《金粉世家》里面,白秀珠曾對金燕西說過:“你隨我去了德國,走了這一遭,也算見了世面,回來還怕沒有出身嗎?!笨梢姰敃r的人們對留學評價之高,要知道中國人視出身為“命根子”,是文人身份地位的象征。為了這個“出身”不曉得在二三十年代有多少人掏出腰包里的銀子,離鄉背井去受那份洋罪,回來之后又有多少人,因為它而身居要職。雖然也有金燕西之流的,時運不濟的,留學后當了戲子的。但這類倒霉蛋畢竟只是留學大軍中的一小撮,他們中的更大一部分人,在學成歸國后都是成就斐然的。中國近代政壇中那些為我們所樂道的人物基本上都是其中,那些以天下為己任的人。
可待到國家初定,這股留學風潮隨著戰后經濟的低迷而衰落下來。直到七八十年代,百廢俱興,那些懷揣夢想的人們才又開始了西移之旅。且,也不知道是對知識的迫切渴望,還是對祖國的不屑一顧,那些學子們,多數在離開故土后就樂不思蜀,歸期不定了。而那些學成歸國的,正應了“物以稀為貴”這句話,好不搶手。如果你是留學生就算你是卡西莫多,姑娘們也會往你身上靠,硬是讓你產生自己是白馬王子的錯覺。一旦你的玉筆欽點了某個單位,就看吧,那天晚上廠長會活活樂醒,好像效益已經翻了幾個百分點似的。于是,就像柏楊形容臺灣五六十年代的父母一樣,中國的父母們也發了狂性。
都盼望子女小學畢業入中學,中學畢業入大學,大學畢業去美國,在美國娶妻生子,找個差事,成為美國公民。
我們在這樣氛圍之下,也當真認為:
只有這一條路,才是光明大道,小學畢業上中學,中學畢業上大學,大學畢業千方百計去美國,洗盤子焉,擦汽車焉,半工半讀,弄到手一個博士碩士,找個職業,然后見女人就猛追,追不到就大罵祖國不夠強大,追到啦就結婚生子,老死黃金之國,或回家光宗耀祖。
懷著這樣的心思,我們“忽忽悠悠”地走到了二十一世紀。國力增強了,人民富裕了,留學生也越來越多了。就像七八十年代留學生搶手的原因一樣,他們的身價一落千丈。從前那個“吃三天洋面包,勝食十年糠”的年代一去不復返。以前我們說留學回來,身上就包了層金,從此躍升為復合型人才。如今你到了人家公司應聘,先要像選美一樣,被挑揀一番。等過了這關,到了面試的時候,主考官首先就要對你說:“我們公司的海歸很多,今天跟你一起來面試的就都是從加拿大、澳大利亞回來的?!甭犅牐韵轮?,你要是去個什么埃塞俄比亞、津巴布韋、坦桑尼亞這樣的國家學習,是絕對不會有面試機會的。當然了,如果你不是留學生就更不會有面試機會了。
于是“餓死的駱駝比馬大”,再不濟的留學生,行情也還是比苦哈哈的國內大學生要好得多。所以,我們優秀的革命傳統全部在我們偉大的留學事業上體現了出來,繼往開來,生生不息。
有一天,無意間瞥見電視畫面里的一條街道,高矮錯落的半舊樓房,五花八門的招牌,無不給人一種分外熟悉的感覺。當我正努力回憶它屬于哪個城市的時候,就聽主持人說:“我們現在正在日本的……”
印象中那個起碼發達我們十年的國家,此刻竟顯得有些落寞。當國人還在那擠破腦袋想著如何出國時,我們的國家正像一頭老黃牛一樣,踏踏實實地前進,終于積跬步而成千里??上а剑院绖胚€沒過,一看到各種托福、雅思學習班里一片黑壓壓的人頭,就像兜頭冷水一樣,澆熄了我所有的熱情。實在是不明白,祖國進步了,好些領域已經躋身世界先進行列了,為何還要這般瘋狂地要跳出國門呢?
不需多說,就一個問題,念書是為了什么?
當今的社會太人性化了,所有的東西都有人格,尤其是公司。試想一下我們買東西時所表現的謹慎、細致,也就明白他們為什么要留洋的,不要國內的。假如我們都是電子產品,那么留過洋的就是功能多的新款,國內的就是批量生產的舊款。你說,買東西的人會選哪款呢?看著電子產品的功能一天比一天多,看著越來越多的多功能產品的出現,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
曾經有一位友人,拿著新買的電子產品感嘆道:“天哪!我才剛買到手幾天呀,就開不開機了,還沒有我以前的那款好用呢?!甭犅?,貴的不一定好,外表華麗的桔子里面搞不好是生了蛆的。古人用“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來教育我們“不要以貌取人”,可是我們還是愿意多瞅兩眼漂亮的。朋友大罵新款機型的不耐用,但下次買時還是照樣買最新最漂亮的那款。何況,名廠生產的電子產品只要不是假冒偽劣的,其耐用程度也就不會差到哪里去。
再者,司馬遷曰:“不知其人,視其友。”中國人是很看重朋友的,這一點,看看我們從古至今偉大的關系網就知道了。一個公司用一個“國產貨”,再好用,也頂多是只黃牛,宰了吃肉,又能有多大用處?!斑M口貨”就不一樣了,就算不是鳳凰,也是只與鳳凰生活在一起的孔雀。雖然平時擺在家里面供奉著,沒什么用處,但只要它張開尾巴,別人看見了,你就會與有榮焉。再則,如果要是幸運,真的抱了只鳳凰,或者是只能招來鳳凰的孔雀呢?好吧,就算他招不來鳳凰,“近賢則聰,近愚則聵”,與鳳凰在一起那么多年,姿態步伐也不會差到哪去。萬一要是個假冒偽劣的也沒關系,那么多候補選手,炒了就是嘛?
而那些剛剛畢業的,或者尚未畢業的,看到這種情勢,為了給自己找條出路,怎么能不去打破腦袋擠身留洋大軍之列??吹侥切┐蚱颇X袋的年輕人,當爹當媽的怎能不急,于是,得,咱們從小抓起??吹侥切男∽テ?,一定要給孩子送出國的,準備當爹媽的又怎會不未雨綢一番,從胎教做起。于是,留學生的數量就這么隨著中國人口的增加而增加。那些“挑玩意兒”的,看到如此之多的孔雀,怎能耐得住心動。看到大家都買孔雀,根據中國人一貫性的“一窩瘋”,大家又咋能忍住不都買孔雀?就算他是個耕地的,也要抱回去一只顯擺顯擺。周而復始,中國的出國怪圈就此成型,而且有了愈演愈烈的趨勢。
在留學之風盛行的年代,人們可還記得留學的初衷。
“留學生”一詞起源于唐朝,是日本為了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而派遣來唐的學生。他們在中國學習語言、文字、“諸子百家”和“射御書數”,然后裝載著這些先進的思想理念回到自己的國家,去建設他們的盛世桃園。及至1871年,在美國佩里將軍打開日本國門后的十八年,日本為了改變現狀,再一次派遣了一個由近百人組成的參觀團,踏上了向西方學習的探索之路。到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短短的二十三年間,日本擺脫了“小弟弟”的身份,一度躋身到了瓜分我們的列強之流。
從向我們學習再到向西方學習,日本都是成功的。它沒有浪費一點時間在無謂的探索上,為何?目的明確是以,從不做夢是以。它深知自己的弱小、貧瘠,所以它看透了政治背后的“弱肉強食”,從不去做什么“天朝上國”的美夢,只明確了自己的目的——生存下去,富強起來。清醒、自知、目的明確,正是這些優秀特質打造了強國日本。同樣的,那些擁有這種特質的人,也都走向了自己的成功之路,成為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舉足輕重的人物,成為欲火而生的鳳凰。
同理,那些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企業,也多是些能看清自身需要之輩,他們知道自己的位置,更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所以從不做“大材小用”這種蠢事。他們會合理安排每個人,讓人們在適當的位置上去發揮。這是“知人善用”,也是一種對人才的尊重。要知道,孔雀再好看,又怎么能有黃牛耕地的本領高。將孔雀放到田里,只是浪費它的美貌,你的時間。鳳凰更是如此,不將庭院打掃美麗,怎能請得它來棲息。然而沒有牛的辛勤耕作,庭院又怎會變得干凈美麗。由此可知,黃牛也好、孔雀也好、鳳凰也好,都是各司其職,同樣重要的。故,何以厚此薄彼呢?用牛刀殺雞絕不是聰明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