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自由”
- 如果我們都快樂
- Grey折中
- 1097字
- 2015-03-29 08:46:25
2007年的綿城還是一個相對落后的地方,這里大多數的人們并不關心鎮之外的一切,整個似一個獨立的王國,小而擁擠,但卻歷經祖祖輩輩。整個城鎮像是不愿接受癌癥化療的晚期病人——等待著時間分、秒的流失直至燃成灰燼。
蒙蒙亮的早晨,青灰的石板,雜亂叢生的花草,這些微小細節敘述著日復一日的歲月。大人過著為柴米油鹽去精打細算的活計,小孩過著為哪家伙伴新得到的玩具羨慕不已的日子。而連同尚安——這些不屬于大人又不屬于普通孩子的中間寄居者——孤兒院孩子,在這個小鎮有限的時間里總是盡自己所能的避免一切尷尬的狀態。
幼年時期的十萬個為什么里顯然在當時并沒有為她們得不同找到可以解釋的答案,這也曾是院里大人都無法作答的題。而這些問題——時不時的困惑著她們,然后被新事物掩埋,然后再困惑著,循環往復。
對于總是有著層出不窮好奇心的孩子而言他們不會長時間陷入失望的漩渦中,不會認真挖掘一個正常的家庭怎么會有如此多的孩子,和拿著一根隨處可見的棍子當寶似的敲來敲去甚至嘴邊還一直流著哈喇子的大人,或者思考一個正常的家庭怎么會總有新人進舊人離的真相。而真相——無法掩飾——帶著將人剝皮拆骨的麻木。
而唯一確定的可能是在這不正常的院子里,每個人都自以為正常地奢求著自由。而“自由”它雖不比繁星遙遠,卻似是被風吹散般晦暗不堪。與世界其他的一切已經隔絕夠久的她們,堅信著眼下的自由就是逃離,越遠越好。(新華字典上對于自由的定義是:沒有阻礙的狀態。但是尚安卻忽視了它的后半句:自由本來就是以不侵害別人的自由為其前提,是限制的和有條件的。)但逃離到哪里卻并不明了。所以盡管不明白為什么七歲的她們為什么必需背著書包去上學,在這個過程里自己所有的情緒好像傳達到大人那里便被自動過濾掉,它變身成為任務本身,就像每天三餐你不一定得頓頓吃但你總得進食。
耳邊只剩下一句話在單循環:上學好,學到知識你才能成為有用的人,才能為國家做貢獻,才能去外面的世界。最后因為這句話太長而她又直接被開頭和結尾吸引所以那句話開始這么在尚安腦中循環:上學好,可以去外面了。這種帶著熟悉誘惑力的東西讓尚安不自主神往,所以對于大多數孩子來講這份艱巨的任務并沒有像同等的重擔一樣落在她的肩上,它被當做是她對自由追求所必需經過九九八十一難的坎坷過程。這樣簡單的因果關系縈繞在自己全身,致使她像打了雞血似得對這件崇高事業擺出了恭敬的態度,從而全身心的投入。
在尚安十六歲之前對綿城的了解少的寒磣,仔細一想院子外的一切對她們而言都是陌生的,高高的圍墻隔開了一片天空下的同一塊地方,這種畫地為牢的建筑,致使她會有種格格不入的感覺,所以當她站在門口看著兩邊的行人時最弄不懂的是這院子外的人需要保護,還是身在牢中的她們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