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改朝換代(十二)
- 元嘉風雨三十年
- 滁之胡昌明
- 1553字
- 2008-10-11 18:44:00
傅亮等人回到官邸,等待著。
到了傍晚,宜都王的答詞終于送到了傅亮等朝臣臨時居住的官邸:
身以不德,謬降大命,不勝驚悸,何以克堪!今當暫歸
朝廷,展哀先帝陵寢,并與諸賢傾訴所懷。望體其心,勿為
辭費。
就在傅亮帶著白日里的無奈與惶恐將脫衣入睡的時候,侍中程道惠扣門求見。
“宜都王如此,公所親見。王既不受命,不如待至都以后……”程道惠骨碌著雙眼,望著傅亮,在燭光里,像一只伏在幽暗角落里捕食的獸,透著幾分兇狠。
“至都以后如何?”
“如二王!”
程道惠從牙縫里擠出這三個字。
侍中的職責,在于掌管奏事,直侍皇帝左右,顧問應答,獻可替否。皇上法駕一出,當值的侍中就帶著玉璽陪乘;殿內門下諸事也皆由侍中掌管,時為要職——有時候,侍中的職責,就是宰相的職責。而此時,作為四侍中之一的程道惠如何會說出這樣的話來呢?
已先入京的宜都王之弟劉義恭,自幼聰穎,長相又俊,雖在兄弟七人中排行第五,但先帝對他的寵愛超過其他任何一個皇子。也因此,義恭自小時起,飲食起居就不離帝側。先帝為人儉樸,對諸皇子的飲食嚴加控制,但義恭因得異常寵愛,每索要水果、食物,一日之中其數難計。他怎會有如此海量?原來他既得食物,全都分給了近侍。廬陵王義真等人從不敢求,求,也不能得。程道惠既為侍中日久,知帝愛義恭,就格外奉承義恭;而義恭從帝處所得稀罕之物也往往多賜予程道惠等人。徐羨之等人既廢二王,則應立新帝。立誰?程道惠極力主張迎立剛剛代廬陵王義真鎮守歷陽、十二歲的南豫州刺史劉義恭。他為此忙得不亦樂乎:今夕登車求見傅令,明朝詣門拜見錄公。他頻頻以這樣的理由來說服徐、傅:義恭雖排行第五,但在七兄弟中卻是最得先帝厚愛的一個。先帝健在時就屬意于義恭,只是事發突然,百事倉促,不然……若立義恭,先帝在天之靈有知,定當……但是任憑程道惠怎么說,徐、傅等都未采納這個建議,——這也就是江陵傳聞迎立義恭的由來。今日宜都王言行既如此,而傅亮驚惶至于汗流沾背,此時他以為傅亮會接受——起碼會重新考慮這個建議。
半晌,傅亮發出重濁的聲音:
“此事有一不可再。若一而再,再而三,天下將如何處置我等!廢昏立明,自古而然。若出于私心,不只對社稷有害,且對自身也無益。我等逆流而上三千里以迎宜都,正是為立君以德;況且北有強虜,天下艱難,宜立長君。宜都有美譽,故立之;若立幼主,天下豈不認為我等欲貪得大權?逆流三千里,正可告示天下我等心之誠,心之忠。事勢如此,不得有異。他日若有非常之事,聽天由命吧!”
下剩的時間,傅亮只是在考慮著如何安排心腹到王華、王曇首、到彥之的身邊去任職,以便結交這些未來的新貴——每個新帝都有他自己的代臣。
在侍中程道惠叩見傅令的同時,江陵府的廳事內,宜都王也正在作著將別江陵的準備和安排。
在是否以到彥之領兵前驅以作護駕之師的問題上,僚佐們各陳利害。
“包括調集來的,現有兵眾多少?”宜都王問。
“即使包括尚走在路上、從宜都郡調集來的,也還不足五萬人。”司馬王華答。
“不如不急發。緩幾日,再征調巴東、建平郡。”南蠻校尉到彥之建議。
“臺中若誠心迎殿下,則應穿朝服順流而下;若臺內有詐,設陰謀,江陵現有兵力則不足恃。況且,人人披堅執銳,反而增朝野疑慮,開嫌隙之端,難副遠近厚望。”長史王曇首表示不同。宜都王頷首贊許。
“聽了王長史的話,我意已決:穿朝服,順流而下。”宜都王邊說邊向王華走去,“王司馬留守江陵,暫鎮荊州;”然后他又走近到彥之,“褚雍州新近病亡。到校尉暫赴襄陽,代鎮雍州。”說到這里,他又壓低了聲音,對到彥之說,“這樣,縱有不測,荊州、雍州足以聲援。”
有此二鎮,就有了西部江山。——幾日前,鎮守襄陽(治所在今湖北襄樊)的雍州刺史褚叔度病故。雍州,北接強虜,南鄰荊州。
繼而,宜都王又大聲對眾人說:
“朝中諸公受先帝遺命,不應有背貳之事;況且先帝的功臣舊將內外充溢,今兵力又足以相制,順流而下,又有何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