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改朝換代(十三)
- 元嘉風雨三十年
- 滁之胡昌明
- 1448字
- 2008-10-12 11:21:49
七月十六日。
一只更為浩大的船隊自江陵順流而下。
傅亮率前來迎駕的朝中文武百官航行在前面,宜都王及其眷屬、江陵府隨行的文武官員繼后。
龍舟像來時那樣,空的。
乘坐在平乘船內的宜都王劉義隆穿著寬大的紫色朝服,在他的寬大的朝服內,還有一副精制的鎧甲。在這艘平乘船的窗外,侍立著中兵參軍朱容子;朱容子帶著他所精心挑選的幾名武藝高強的力士晝夜抱刀于窗前,直至京都建康皆衣不解帶。
跟在宜都王后面的另一艘平乘船內,有隨行的王妃、許姬以及一群侍女;侍立于外的,是幾個供奉于王府的太監。
緊隨其后的船只,都是艙內坐滿江陵府精兵強將的副船。
傳遞音信的,是航行于宜都王所乘平乘船旁側的小舢板。
在前部的船上,尚書令傅亮獨自站在甲板上。他時而遠望蔥綠的兩岸,時而近觀流逝的江水。
傅亮博涉經史,尤其長于文辭。自從北伐廣固之后,劉裕在軍政事務中的表策文誥,都是傅亮的文筆:隨武帝劉裕北伐姚泓時,就曾屢次代擬教、表(這些文章還被其后的昭明太子收輯在《文選》中)。在宋國初建、劉裕被封為宋王以后不久,劉裕就有了代晉受禪的想法,但又不好明說。傅亮最先悟出他的旨意,請求回京;一到京都,朝廷就征宋王劉裕入朝輔政。劉裕到了京都,也是傅亮諷恭帝禪位給宋,并由他草擬詔令,讓恭帝抄寫。劉裕登帝位以后,傅亮憑佐命功,被封為建城縣公,食邑二千戶;又以中書令身份兼任太子詹事,入值中書省,專門負責皇上詔命。
他對劉宋王朝可謂忠心耿耿,這是眾人皆知的事。但這一次,在江陵迎駕的過程中,他卻倍感處境的尷尬,世路的艱難。
在返回京都的途中,傅亮的思緒就像大江中的水流不停地翻滾著。到了尋陽,目睹當初蔡廓辭別上岸的渡口,他想起了蔡廓的告誡。由蔡廓的告誡,他的腦海里又浮現出武帝臨終時太尉長沙王道憐、司空徐羨之、領軍將軍謝晦、護軍將軍檀道濟和自己一道跪受遺詔的情形,那以后,營陽王與群小的所作所為,尤其是宜都王在江陵的淚流滿面,都一一浮現在他的腦海里,揮之不去。晚上,孤寂中的傅亮,就在搖曳的燭光下把他數日來的感受寫成了一篇《慎演論》,以抒發自己的無奈和無助。其末節云:
“據圖揮刃,愚夫不為;臨淵登峭,莫不惴栗。何則?害交故慮篤,患切而懼深。故《詩》曰:“不敢暴虎,不敢馮河。”慎微之謂也。嗚呼!嗚呼!故語有之曰,誠能慎之,福之根也。曰是何傷,禍之門爾。言慎而已矣。”
他又作詩三首,其一有悔懼之意:
“知止道攸貴,懷祿義所尤。四牡倦長路,君轡可以收。”
浩大的船隊在長江上航行了二十三天,一路上陰晴風雨灘險流急是自不待說的。八月八日,朝中群臣迎拜于城西的新亭(在今南京城西,地近江濱,依山為城壘,是軍事、交通要地)。
在迎拜禮儀的間隙,急匆匆的司空、錄尚書徐羨之終于見到了相別近兩個月的尚書令傅亮。而此時,儒雅的傅亮只呈現給眾人一副無憂無喜的面龐。
“王似誰?”這是徐羨之最為關心的。
“在晉景、文之上。”傅亮淡淡地回答。晉景、文,即被司馬晉追尊為景帝、文帝的司馬師和司馬昭兄弟,他們和其父司馬懿,被稱為晉之三祖。
“既如此,必能明了我等赤心!”徐羨之自信地說。
傅亮的唇角輕動了一下,說出了一個徐羨之并未聽清的詞:“未必。”
徐羨之自然不知就里。
八月十日,在拜謁了蔣山的先帝陵墓初寧陵之后,宜都王在百官的陪同下,來到了城南秦淮河北側的中堂。百官進獻玉璽,宜都王依例辭讓數四,這才接受了這個國家權力的最高象征——玉璽,即皇帝位。隨即,備法駕,自大司馬門入宮,新帝劉義隆進御太極前殿;大赦天下,改少帝景平二年為元嘉元年(公元424年)。
從此,武帝劉裕第三子、十八歲的劉義隆便開始了他的帝王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