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6章 “龍燈舞”與“舞獅”

此番所舞的,是單龍戲珠。在殿外搭建的臨時充做舞臺的臺子上,只見一隊舞者,頭扎彩巾,一身鮮亮的絲綢衣服,寬大的袖,扎緊的袖子口,底下也是猶如燈籠一般的長褲,將手中的棒子,舞的虎虎生風。一人一節,這一節又一節的,將龍的有時騰飛有時伏游的動作,刻畫的酣暢淋漓,流暢優美。

正在慢慢回味,舞龍隊伍已經退開,同時,一道聲音猶如報幕的女郎:“陛下有旨,請各國使者觀看舞獅——”

原本崇尚藝術的心情被這難聽的聲音破壞殆盡。

轉身在唃廝啰懷里蹭了蹭,揚起笑說道:“這舞獅子,西域各國可是祖宗,這,該是你解釋給我聽了。”唃廝啰聞之低笑,身后的貼身侍衛丹巴多吉晃了晃大腦袋,搔搔頭說:“這舞獅,小人倒是知道些。舞獅這一習俗起源于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進一千多年的歷史。據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原,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原。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產生于軍隊,后來傳入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不過,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于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

我一聽,樂了,這大塊頭,先是知曉太陽是何意,后又略通典故,還真是難得。

唃廝啰也笑道:“唐段安節《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詩人在詩中對此也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詩中描述的就是舞獅的情景。”

“你們知道的還沒我多,要是諸葛先生或是拉德維松在,你們倆那點學問還不被批到爪哇國去。”我不屑的嗤笑。見他們都瞪大了眸子,特別是丹巴多吉的那兩眼睛,跟個銅鈴鐺似的,這才忍不住開口繼續說道:“在近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繡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我喘了口氣又繼續說:“南獅雖也是雙人舞,但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面僅僅披著一塊彩色的獅被而舞。和北獅不同的是“獅子郎”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腰束彩帶,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以此舞出各種優美的招式,動作滑稽風趣。南獅流派眾多,有清遠、英德的“雞公獅”,廣州、佛山的“大頭獅”,高鶴、中山的“鴨嘴獅”,東莞的“麒麟獅”等。南獅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須獅舞法幅度不寬、花色品種不多,但沉著剛健,威嚴有力,民間稱為“劉備獅”。黑須紅面獅,人稱“關公獅”,舞姿勇猛而雄偉,氣概非凡。灰白胡須獅,動作粗獷好戰,俗稱“張飛獅”。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人們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里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唃廝啰與眾人恍然大悟的表情讓我驀然之間特別有成就感,這千年的歲月,差距還是挺明顯的。

我得意的想。

耳邊的聲響讓我覺得吵鬧不堪,正欲溜下唃廝啰的膝蓋,準備去逛逛那聞名已經的宋皇宮。突然傳來一聲大喝,竟然掩蓋了所有的喧囂。

眾人的眼睛“唰”的被吸引了過去。

我也不例外。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荣昌县| 汶上县| 八宿县| 宁河县| 平阳县| 淮阳县| 威宁| 鄂伦春自治旗| 自治县| 乌什县| 佛学| 焉耆| 苏尼特左旗| 阿合奇县| 六枝特区| 德昌县| 微山县| 平潭县| 互助| 嵊泗县| 叙永县| 商南县| 香港 | 江口县| 东港市| 会东县| 宜丰县| 吉水县| 兰西县| 和平区| 读书| 南皮县| 抚远县| 辽中县| 渑池县| 开原市| 乐至县| 新竹市| 文成县| 枝江市| 南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