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歷史盡頭
- 吐谷渾
- cabbaje
- 1297字
- 2014-07-16 14:53:16
大非川之戰,唐朝為了幫扶吐谷渾復國,還冊封了西突厥首領阿史那都支為左驍衛大將軍兼匐延都督,讓他來牽制吐蕃在西域的兵力,與薛仁貴軍相互照應。可見,唐廷為了吐谷渾復國是下了血本了,由此我們也看出了吐谷渾與大唐的關系真的是十分的密切與交好。
大非川之戰的戰敗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唐軍安西都戶久未經歷戰事,實戰經驗薄弱,安西兵戰斗力薄弱。
2.唐朝將領匱乏,缺乏戰略性人才。
3.郭待封貽誤時機。
4.敵軍主將葛爾欽陵是吐蕃第一名將,善于用兵。
5.薛仁貴面對郭待封的行動并沒有做及時的調整,而是依舊采用原來的計策。
6.吐谷渾人民軍隊懼怕吐蕃軍隊。
薛仁貴是整個戰役的總都督,大平川大敗自然他也逃脫不了干系。他不是白起,寧做斷頭將,不做辱國將,沒把握必勝的戰爭他就不去,薛仁貴真的是“受命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薛仁貴戰敗后說了這樣一句話:“今歲在庚午,星在降婁,不應有事西方,鄧艾所以死于蜀,吾固知必敗。”這句話說明他早就料到結果了,鄧艾死于巴蜀就是由于鐘會的挑唆。但他還是要去作戰,原因就是唐朝當時已然派不出將領,將一個安東將軍派到安西去。在這種條件下,換成任何一位杰出的將領恐怕都應付不了。
唐朝權臣相斗彈劾,戰敗罪責最終完全由薛仁貴承擔,本來應是死罪,但是高宗念其“往日功勞巨大”,將其貶為庶民。薛仁貴被貶后,他的震懾力在這時候又體現了出來,薛仁貴被貶后不久高句麗立刻發生叛亂,唐廷無將,再將庶民薛仁貴起用平亂。但是好景不長,后來因為唐廷殺人案有牽連,薛仁貴又被貶去了象州。
吐谷渾國最終也沒能再薛仁貴的幫助之下復國。
唐高宗后來打算,將吐谷渾部落安置在涼州,但涼州太過于荒涼,而且距離吐蕃太近,吐谷渾人覺得不能在涼州立國。慕容忠一再要求內遷。后來高宗批準吐谷渾人在靈州境內筑城而居,取名“安樂州”,任命慕容忠為安樂州刺史。
最后吐谷渾經過慕容忠、慕容宣超、慕容曦皓,至最后一位君主姑蘇慕容復。慕容復即位時,正是唐德宗貞元十四年(即公元788年),唐德宗李適頒布圣旨,慕容復繼位安樂州都督,襲青海國王爵,加授封號烏地也拔勒豆可汗,但是這是最后一次冊封,并且不能世襲,所以當慕容復死后,吐谷渾族人就不能夠再加官進爵了。吐谷渾三百五十年來的相互延續從此斷絕了。
可惜后來,本來吐谷渾人還能賴以生存的安樂州也被吐蕃人攻陷了,吐谷渾人大部分內遷到山西晉西一代(據傳他們就是現今聚集在青海東部湟水以北,以及黃河兩岸及毗連地區的土族前身。另外一部分,在唐朝后期,公元936年,石敬瑭把燕云地區割屬給契丹族,東遷的吐谷渾人漸漸臣服于契丹族,慢慢的被契丹人和漢人同化,連同契丹人一起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之中。最后一部分吐谷渾人,從吐蕃人中解除了依附,被唐朝安置在河西各州地區,接著發展為十個小部落,成為唐末張議潮歸義軍政權的重要組成,最后亦被各族所同化。
從吐谷渾西遷為始,到姑蘇慕容復為止,攻傳位二十三君。也許前燕的歷史更為的閃耀名目,但是他們卻更早的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也許吐谷渾國并不璀璨,但它三百五十年來的獨到魅力卻趨勢這我們對他心馳神往,鮮卑分支慕容人,猶如颶風一般的橫掃過中國大陸,但是他們最終湮滅在了歷史的車輪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