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薛仁貴兵敗大非川
- 吐谷渾
- cabbaje
- 1235字
- 2014-07-16 14:53:16
要說薛仁貴一生中唯一的敗仗,那就是青海大非川之敗了,公元670年,薛仁貴被邏娑道行軍大總管,郭待封位居其后出兵青海大非川企圖幫助吐谷渾君主慕容忠復國。
不久,56歲的薛仁貴抵達涼州,他早已經制定好這場戰爭中的計謀。“烏海險遠,車行艱澀,若引輜重,將失事機,破賊即回,又煩轉運。彼多瘴氣,無宜久留。大非嶺上足堪置柵,可留二萬人作兩柵,輜重等并留柵內,吾等輕銳倍道,掩其未整,即撲滅之矣。”(《唐書》)這番話是主帥薛仁貴同副將郭待封之間的一段對話,意思是說:烏海路途遙遠而且地勢險要,車輛很難行動,如果帶著輜重走的話,就把破敵的機會給延誤了,等到我們打敗敵人就班師回朝,輜重來回搬運也很麻煩。況且烏海這地方瘴氣很濃,我軍大部隊不宜久留,應當速戰速決。現在我們所處的這地方依照地形來看正好適合安營扎寨,給你留2萬人留在這里看輜重糧草,我帶兵快進破敵人,之后與你會合。
大軍作戰,那薛仁貴為什么要輕裝前進去找吐蕃軍呢?薛仁貴早已設想好了,他前進到烏海干掉吐蕃駐軍一萬人左右,吐蕃人見他輕裝部隊速度出擊一定會判定唐軍的糧草肯定是放在后方,吐蕃軍隊一定會馬上集中兵力去找唐軍的糧草。正因此吐蕃的軍隊集結會十分的倉促。大唐與土谷渾的聯軍,也就是郭待封所的防守的地方,易守難攻,況且是以逸待勞,用2萬軍隊守城當住20萬倉促集結的軍隊,阻擋他一段時間應當沒有問題。這時候薛仁貴殺一個回馬槍,此時吐蕃軍隊已經應是久久攻城不下的疲憊之師,薛仁貴從后面截擊吐蕃軍隊,郭待封率軍出擊攻吐蕃前軍前后夾擊,這大唐與吐谷渾10萬聯軍就可以大破吐蕃的20萬軍隊。
但是薛仁貴所設想的這一切,最終僅僅成為了設想。薛仁貴的副將,也就是名將郭孝恪的二兒子,郭待封,他在出征前官位和農民出身的薛仁貴一樣高,但是他卻僅僅當了薛仁貴的副將,他不服氣,所以屢屢違反命令。
按照開始的計劃實施,薛仁貴輕騎攻至烏海,斬殺了吐蕃一萬余人。但是下一步郭待封沒聽薛仁貴的,郭待封在薛仁貴出擊后繼續帶著糧草前進,薛仁貴得知此事時已經晚了,他此刻也預感到了即將兵敗。他帶部隊火速趕回營救郭待封,薛仁貴的部隊在一馬平川的大草原上被吐蕃的優勢兵力給包圍了。
薛仁貴緊急下令讓郭待封率軍迅速撤退,但郭待封沒有聽薛仁貴的軍令,他沒急行軍。等快率軍到烏海了,沒能碰上薛仁貴,郭待封的前哨查明吐蕃的20萬大軍現在正在向他們殺來。郭待封聞得此言,把糧草輜重全棄于原地,率軍逃跑了。薛仁貴得知糧草全部被吐蕃掠奪了,已然心灰意冷。
之后吐蕃又集結了60萬軍隊由吐蕃戰神葛爾欽陵率領和薛仁貴這支7萬人無糧食的軍隊決戰。多虧薛仁貴乃是一代名將,善于變通,他用他的氣勢震住了吐蕃軍隊,且戰且退,斬殺了吐蕃士兵近八萬人,保全唐軍兩萬士兵。
令吐蕃人沒有想象的是,這次他們利用了唐軍將帥不和的矛盾,取得了勝利。
薛仁貴是以個偉大的軍事戰略家,而郭待封除是名將郭孝恪的兒子以外,其實就是個不折不扣的草包,一個天才卻和一個草包來做配合,就是“狼一樣的對手,與豬一樣的隊友”。
最終薛仁貴兵敗大非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