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送禮拜年
- 穿越北齊,農女也幸福
- 葉赫蘭旗
- 3351字
- 2014-06-22 14:01:39
第七十八章,送禮拜年
子時一過,鄭和帶著鄭林、鄭琴、鄭欣兒給爹娘磕頭拜年,鄭二郎和李氏高興的給每個孩子發了壓歲錢。
鄭家人和高長恭他們也相互拜年,說了不少吉祥話,鄭二郎甚至還為他們準備了壓歲錢,銀錢雖不多,僅為取個好兆頭。
高長恭每年接皇上的壓歲錢,也只是隨手丟給風行保管,這次卻仔細的收進懷中。
風行、雷行自從成了孤兒,再沒收過紅包,更是珍惜的收在衣裳里懷最穩妥的地方。
欣兒將壓歲錢收好,把準備給家人的禮物一一拿了出來,“爹娘,這是給家里每個人準備的禮物,不能現在看,要等回房了才能打開。”
李氏笑著摸了摸欣兒的頭,“就你鬼主意多!”
“哈哈哈。”鄭家人相互贈送著禮物,也是祈禱著對彼此的祝福。
這樣好聽的笑聲,是發自內心的喜悅,比五音七律更能打動人心,現在高長恭就有這樣的感覺。
“風行、雷行,這是送給你們的,還有這是給火行、電行的,也請你們代為轉送,謝謝你們愿意相信我、支持我。”將早準備好的四個盒子,遞到風行、雷行的手上。
“我們也有!”兩人雖感意外,但還是滿心歡喜的起身行禮,又看了四爺一眼,見四爺微微點頭示意他們收下,這才接過欣兒遞過來的禮物,“風行代其他人,謝謝欣兒姑娘。”
“別客氣了,只是一點兒小玩兒意,也不知何不何你們心意?”送給風行他們的禮物,是欣兒請鐵匠按照前世的記憶打造的。樣式是仿“特種兵”專用匕首,至于是否合用,她也沒試過。
守歲過后,吃了“元寶餃子”,這除夕就算過了,累了一天的眾人拿著禮物各自回屋歇了,只等著年初一去走親訪友拜大年。
“二郎,欣兒不是說那幾壇酒就是今年送給你的禮物,今兒個怎么又給了你一個匣子,快打開看看里面裝的是什么?”李氏看了自己的那份,已經很是喜歡了,這會兒更想知道鄭二郎收到的是什么?
“拿著倒不沉。”鄭二郎輕輕的掂了掂,這才打開。
“是張紙?”拿出來仔細看著。
“素琴,這是宅契,這宅子在徐州城,還是以和兒名義置辦的!”鄭二郎怎么也沒想到,欣兒送給他的竟然會是張宅契,雖說這宅契是以鄭和的名義買的,但鄭和是長子,將來他們夫妻是要跟大兒子一起生活的,這房子就等于是買給他們的一樣。
“真的,快給我看看。”李氏拿過宅契,一字一字的仔細的看了兩遍,仍不相信這是真的。
“欣兒這是想讓我們放心,就算去了徐州城,他們幾個也一定能照顧好自己,現在更是有了咱自己的房子,這回你該放心了吧?”鄭二郎明白小女兒的意思,這房子不僅是為了給和兒他們讀書的,更是給這個家多了一份保障,就算將來鄭家村住不下去了,他們還有地方可去。
“就你心大,俗話說的好,‘兒行千里母擔憂’,你能想的開,我可不行。”
“和兒他們也大了,是該放手讓他們獨立生活了。”鄭二郎知道他不能護兒子們一輩子,這鄭和都十八了,也該頂門立戶了。
“再不放心,也只能這樣了。”為娘的無奈和不舍又有誰能體會的出。
“這個你收好吧!仔細著些,別丟了。”鄭二郎覺得還是讓李氏收著這些東西的好。
“放心吧,我醒著呢。”
正房東廂鄭二郎夫妻是驚喜不斷,這鄭和和鄭林兩人看著盒子中白瓷筆洗,已經驚的說不出話了。
好半響,鄭林才開口,“哥,你說這東西欣兒是打哪兒得來的,這瓷咋還是白色的呢?”
鄭和撫摸著白瓷,心里也亂的很,“我也不知,這白瓷我連聽都沒聽過,更別說用它做的筆洗,更是見所未見,聞所未聞。”
“那咱們是收還是不收啊?”鄭林全沒了主意。
“收啊,為什么不收,即是小妹送的,哪怕是盒毒藥,我都會好好珍藏著。”
“對,欣兒送的一定是好東西。”
兩個人這會兒還不知道,這白瓷筆洗,是欣兒親手制作的,如果知道,怕更要妥善收藏,甚至任何人都不給看。
東廂房,高長恭正拿著欣兒送給風行、雷行的禮物,仔細的看著。
“風行,你說這是短刀嗎?”
“屬下也不確定,看著好像是,又好像不是?”風行也沒見過這個東西,剛剛他試了一下,很是趁手。
“說了等于沒說,要不四爺,您親自試試看?”雷行覺得這個東西好用的很,所以建議四爺也試試。
高長恭試著比劃了幾下,又像擲飛鏢一樣試了一下,不論怎么用都很趁手。
“這個隱藏方便,用著順手,真是把好兵器。也不知這東西,欣兒是打哪兒弄來的?我見過那么多兵器,還是頭一次看到這樣的,欣兒又不會武功,她是如何知道這個東西會很合用?”高長恭對這東西愛不釋手,如果不是礙于面子,早收為己用了。
“今兒個太晚了,明兒個四爺問問欣兒姑娘,我總覺得這東西沒那么簡單,好像藏著什么秘密一樣。”風行拿著這個東西時,總有種奇怪的感覺。
“我也有這種感覺。”高長恭也注意到這東西感覺很特別,但又說不出為什么特別。
“行了,都別想了,今兒個也累了,你們先回去睡吧!”高長恭打發了風行、雷行。自己拿著匕首仔細的查看起來。
這一夜除了欣兒,一院子的人幾乎都沒睡。
年初一天剛亮,李氏和鄭琴就去灶房忙著做飯,鄭二郎帶著鄭和、鄭林上墳祭祖。
高長恭和風行、雷行一早就坐在堂屋等欣兒。習武之人,對于兵器的熱忱,是欣兒所無法想象的。他們三人是一夜沒睡,反復的研究著這件兵器,卻怎么也弄不明白,拿在手里的感覺很奇怪,可卻找不出其中隱藏的秘密。
欣兒昨晚睡的不錯,早上起來,感覺精神的很。
看高長恭坐在堂里,先打了聲招呼,“早”,就要去灶房幫李氏做飯。
“欣兒,等一下,”高長恭好不容易等到欣兒起身,看她打了招呼并沒坐下,轉身向外走去,忙出聲叫住她。
“有事嗎?”
“沒什么事,只是想問問,你送給風行他們的是什么兵器,用法如何?”
欣兒接過匕首,“這算不得兵器,只能算是一把防身的匕首。將把兒后的這個蓋子扭一下,里面藏著傷藥,就是之前我送你們的。至于用法,我沒用過,真的不知。”
“那你這東西從何而來?”高長恭想如果將士們每人都能有這么一把,出入戰場也就多一份保障。
“這個我不想說,可以嗎?”對自己的親人,欣兒都可以說個善意的謊言,只要能讓家人安心就好。但唯獨對高長恭,即便是善意的謊言,不能說的,她寧愿不說,也不想騙他。
“好,你不想說的就不要說,我相信終有一天,你會將你心中的秘密告與我知。我等著那一天的到來。”高長恭不想勉強欣兒做她不愿意做的事。
“謝謝,你會等到那一天的,不會讓你等的太久。”
兩人相視而笑,彼此心照不宣。
因為鄭老三已經不在村里,所以鄭二郎一家不用去老房子拜年,但祭祖后鄭二郎還是帶著鄭和、鄭林去老房子看了一下。
鄭二郎心里為鄭老三他們擔心,也不知他們過的怎么樣了?臘月初,欣兒曾托人給邊關的鄭老三送了些糧食和十兩銀子,這會兒也不知他們收到了嗎?
鄭老三和曹氏縱然有千般不是,現在已然落得這般下場,鄭二郎心里已不再失落,更多的是想念和擔心。
“爹,娘每隔幾日就來老房子打掃一下,至于阿公阿婆,您也不用擔心,欣兒不是一早就送去了糧錢,想他們這個冬天也不會難過。總會過個好年的!”鄭和看鄭二郎心里難受,出言勸解一番。
“就算吃的好,可離鄉背井的,怎么都不如在家來的舒心自在。”
“爹,我們盡了力,這離的太遠,也是沒法子的事。”鄭林可沒他爹那么寬厚,對她娘和小妹不好的人,他才不會原諒他們呢。
“爹,咱回吧,娘和小妹還在家等著呢!”鄭和也不愿來老房子,這會兒只想早點離開。
“好,回吧!”鄭二郎轉身又看了一眼他爹娘曾住過的屋子,這才和兒子們一起往家走去。
其實鄭老三和曹氏在邊關過的很是凄慘,陳氏和王氏本就懶惰,這會兒死了丈夫又被充了軍戶,心里更是傷心生氣,對鄭老三和曹氏是橫挑鼻子豎挑眼的,平時也不給他們飽飯吃。鄭老三和曹氏換了地方,有些水土不服,身子時好時壞的,只能靠這兩人養著,所以只好忍氣吞聲,曹氏更是一改往日囂張跋扈的性子,當起了一個好婆婆。
本想近年關,用鄭二郎當初給的銀子,好好過個年,可鄭老三卻偏偏病了,銀子都用來抓藥吃了,眼看著一家人就要斷糧了,正好這時收到鄭二郎捎來的糧銀。看著眼前的糧食和銀錢,鄭老三和曹氏悔的腸子都青了,想著真正關心他們的,還是那個最不待見的二兒子,可惜這輩子再難有機會見到了。
鄭二郎回家后和李氏去黨長、里長家拜了年,送了一把雞蛋、一包赤砂糖和十斤粟米,這些都是欣兒準備的。欣兒明白,這鄭家在村里住一天,就要和他們搞好關系,這也是為長遠計。
下午,鄭二郎和李氏又去了鄭二爺爺和王嬸子家拜了年,這村里再沒有要去的人家了。
李氏忙了一晚上,為明天鄭玉回娘家做著準備。心里放不下這個大女兒,這是鄭玉第一次在婆家過年,也不知過的如何,年禮早在小年時就送去了,都是些自家產的米面肉蛋,也不知合不合秦家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