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兵役
- 穿越北齊,農女也幸福
- 葉赫蘭旗
- 3282字
- 2014-06-22 14:01:39
第五十七章,兵役
明天就是小年了,鄭家準備著“祭灶神”所需的祭品,其中最主要的祭品就是“糖瓜”。
欣兒前世小年時吃的都是麥芽糖做的“灶糖”,對這個“糖瓜”特別的好奇,就纏著李氏早些做來嘗嘗。
見李氏先將白砂糧化了,稍微冷時,再拉制成北瓜形,然后放到屋外凍上,這樣等糖瓜變硬時就算做成了,吃的時候再拿刀切開就行。欣兒嘗試了一下,用手根本掰不開,還真的是夠硬的。
“糖瓜”做好后,李氏又準備了黑豆、干草、清水、香爐等祭品放在供桌上。明天“祭灶神”時,只能男丁上香祭拜,女人是不能祭祀的。
李氏這邊剛準備好,那邊李氏的大嫂劉氏來了。
“小姑子這就準備上了,”劉氏見明天祭灶的東西都準備上了。
“明天還有別的事,就先備上了。大嫂來是有事?”
“明天上午祭了灶,中午各家都要動火,就各自做著吃,晚上都到我家咱們好好聚聚,過個小年。”
“行啊,那可要累著嫂子了。”
“你還跟我客氣。行了,你忙著吧,我先回了。”
“嫂子我送你。”
“送個啥,這一家人還弄這個虛的。你忙著吧。”
劉氏說完也不等李氏回話,就走了。
這樣的感覺真好,這才是親人,過日子過的就是人氣,如果沒有個親人,這年過的也冷清。
中午一家人簡單吃了一口,下午欣兒去了趟田莊,拿了五斤白糖給馮嬸子。
“馮嬸子,這明天小年,你用這個糖做些糖瓜,到時由柱子帶著莊子里的男丁祭灶神。”
“這怎么使得,這祭灶都是東家的事,咱這些下人可不行弄這個。”
“馮嬸子你又來了,我都說了,我當你們是親人,親人間還有什么不行的。就聽我的。”
一屋子的男人都被欣兒的決定驚住了,這祭祀自來是不準下人參與的,這是要觸東家霉頭的,五爺能讓他們祭神,可見五爺是真的當他們如親人。
一屋子人都紅著眼,看著欣兒。
“得,我不說了,再說你們的眼淚就把我沖跑了。”
哈哈哈,剛剛還帶著些激動的氣氛,一下子煙消云散。
柱子趕著車,送欣兒回鄭家村。
“五爺,您什么時候搬來和我們一起住啊?這總是兩頭跑,太累了,也不安全。”柱子一直擔心欣兒這樣會有危險。
“現在還不是時候,我家里還有些事沒解決。再等等吧!”欣兒也想住自己的院子,過自己的日子,但現在還不是時候,也許等大哥結婚了,或鄭老三家不再有人來找麻煩,也許要等到鄭二郎可以撐起鄭家時。其實說來說去只有一句話,就是不放心,也放不下。
晚飯前回到鄭家,李氏還在準備家里過年用的年貨。一家人高高興興的,等著明天的小年。
第二天一早,李氏做早飯前,鄭二郎帶著鄭和、鄭林,進行了祭祀,之后一家人坐在堂屋吃早飯。
院外響起了敲門聲。
“誰呀?”李氏去開門。
“嫂子是我,亮子。”
“亮子兄弟啊,你等著我去叫你二郎哥。”
“嫂子別忙了,是里長叫大家去祠堂,好像朝廷下令,要征兵役了。”
“這可咱辦啊,二郎啊,快出來。”李氏一聽征兵了,心一下慌了。
“咋了,亮子來了,咋不進來。”鄭二郎聽李氏叫的凄慘,連著兒女們一起跑了出來。
“二郎哥,里長讓去祠堂,你多穿些,咱一起去吧。”
“好,你等等啊!”鄭二郎進屋加衣裳。
“娘,你咋了?”鄭和發覺他娘,臉色有些蒼白,手有些發抖。
“和兒,你說可咋辦啊,朝廷下令征兵役了。你今年都十六了,要是被征了去,可咋辦啊?”李氏直接哭了。
“娘,你先別急,這事還是等爹回來咱再想辦法,一會兒咱都去姥爺家,大家一起想辦法。”欣兒覺得不過是征兵,交點銀子,這事也就了了,不用擔心。
“爹,你一會兒回來,直接去姥爺家,咱一起商量。”欣兒對著鄭二郎的背影喊了一句。
鄭二郎應了一聲,跟著亮子快步向村里的祠堂走去。
里長面色嚴肅,站在祠堂前,對著站在眼前的村民講著朝廷的征兵令。
“皇上下旨,突厥犯境,我大齊子民要保護家園,所以現在要征兵役,除獨丁戶外,每戶年滿十五,未過四十的,出兵役一人。如果有不想出兵役的,縣令大人交待了,可以交銀一百兩。”
里長的話才落,下面就嚷開了。
“這突厥鬧蝗災,就找咱打仗。可咱也遭了災,他們草場絕收,咱這地里也絕收了,也沒見咱去搶,這都是些野蠻人不要命的,咱要是跟這樣的人打仗,哪還有命在啊。”
“是啊,這是有去無回啊。”
“俺家的娃連媳婦都沒娶呢,這就要絕戶了。”
大家一陣吵嚷,邊說邊哭,一片混亂。鄭二郎也擔著心,他不是為自己擔心,是為鄭老三家擔心,家里還有五百兩,這鄭、李兩家是不用人服兵役的。可這鄭老三家,欣兒一定不會同意拿錢出來。
鄭二郎這心里一陣糾結,心里也沒了主意。
“二郎哥,你家誰去?”亮子看鄭二郎愁的蹲在了地上,以為他是太擔心了。
“亮子,你這手是去不了的,那你家咋辦?”鄭二郎看亮子的手還用布掛著,欣兒也說了,這得養三個月的。
“能咋辦,不就是去送死,誰去不一樣。”亮子已經絕望了。
“亮子,你別擔心,我會想辦法的。”鄭二郎想幫亮子一把。
“二郎哥,你的好意,我心領了,可這是一百兩,不是十兩二十兩,這上哪找這么多銀子啊!”
“好了,咱回去想辦法,你也別急,在家等我消息。”鄭二郎要馬上回去與李家和欣兒商量這事。
李家堂屋,大家都坐著,誰也沒說話,都在等鄭二郎的消息。
半個時辰后,鄭二郎回來了。
“爹,朝廷真要征兵役了?”鄭和還是不太相信。
“是,不能去的,可以拿銀子替,一戶一百兩銀。“
“能拿錢替就好。”欣兒一下子松了口氣,能拿錢解決的事,都不叫事。
“爹,咱家和姥爺家都出銀子。咱不去打仗。”欣兒直接說了這錢她出的起。
“欣兒,這可是一百兩,二家就是二百兩,這哪出的起啊!”李大牛仍愁著,不相信欣兒的話。
“姥爺只管信我就好。不過如果有人問這錢哪來的,就說是找錢莊借的。這點大家一定要記住嘍。”欣兒能出錢,但也不想讓村里人惦記他們。
鄭二郎幾次要開口幫鄭老三家說句話,但又覺得這些人不值的幫,這次鄭老三不用去,去的是鄭大郎或鄭三郎,以欣兒的個性,一定不會出手幫忙。
想了再三,最后還是放棄了,沒有開口。
欣兒也注意到鄭二郎的糾結,幫老房子,欣兒本就不愿意,既然鄭二郎沒有開口,她也當不知道。
“欣兒,我想幫亮子一把。”鄭二郎最后還是選擇幫亮子一把。
“行,但這錢只能借給亮子叔,不能給他。最多咱不收利錢,不限制歸還的期限。”欣兒可以幫人,但不是無條件的。
“我去和亮子說。”鄭二郎覺得這樣也好,如果是給的,亮子一定不肯收。
這事在鄭家、李家并沒有什么大的風波,但在鄭老三家卻掀起了軒然大波。
鄭大郎說應該鄭三郎去,因為鄭三郎年輕,家里負擔小,他家孩子多,又是老大要照顧爹娘,所以他得留下。
鄭三郎覺得他還年輕,這大好的日子才開始,不能就這樣送了命,而且家里孩子還小,大哥家鄭虎都十七了,可以撐的起家了,應該大哥去。
吵了一晚上最后還動了手,鄭老三氣的每人給了一巴掌,最后兩個兒子像仇人一樣。鄭老三勸鄭大郎去,說老大家已經有鄭虎了,以后老三也可以幫著。鄭大郎氣的直接找來里長要分家。既然這個家容不下他了,他就分家。
鄭老三氣的直罵,可最后還是分了家。這一分家,鄭大郎、鄭三郎就就成了兩家,這兩家都要出一名兵役,這鄭大郎和鄭三郎只得都去了。
誰也沒想到鄭二郎家能出的起這個銀子。所以也沒人想到去鄭二郎家哭鬧。
鄭二郎趁著夜來到亮子家。
“二郎哥,你來了,快進來。”
“亮子,我能想辦法幫你借到一百兩,不用利錢,而且不限時間歸還,你這也可以安心在家,不用去服兵役了。”鄭二郎把來意一說。
王嬸子一家哭的跪在了鄭二郎面前,說不出話,只知道磕頭,這是活命的大恩。他們家可拿啥來報啊。
鄭二郎扶起王嬸子,也沒多留,說過幾日就來送錢,就先回去了。
最后當里長帶著鄭家村的兵役去縣里時,鄭老三才知道鄭二郎家和李家都交了免役銀,氣的直罵,跑到鄭二郎家鬧了一場。可一聽這錢是向錢莊借的,要還利錢的,直接轉身就走了,從此再沒登過鄭家的門。
過后欣兒打聽了一下才知道,因為兵役的事,兩家鬧的不快,最后鄭大郎、鄭三郎都去了。欣兒直笑這些人自私,本來只用去一個人的,這下反而去了兩個人。但凡有一人退讓些,為家里人想想,也不會做這樣的決定。
陳氏、王氏一直盼著分家,這好不容易分了,男人卻上了戰場。曹氏克扣糧食一粒米都沒給,惹得兩人每天以淚洗面,只能靠官府的粥勉強維持,日子眼看就過不下去了。
村子里幾乎每家都出了兵役,只鄭二郎、李家、亮子家沒有,這村里講閑話的就越來越多。
欣兒只管關起門過日子,對這些話就當北風刮過,完全無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