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觀星
- 妘姬春秋
- 昕曉
- 4043字
- 2012-08-31 17:54:31
秦公子縶派了他的馬車和劍客們,將公子夷吾和我送回了在梁城的公子府。守門的護衛們看見穿著庶民衣服的我們先是吃了一驚,然后就恭敬地迎了我們入府。這一路上夷吾都沒有和我說過一句話,我知道他對我今日的表現非常惱怒,畢竟沒有得到主人同意而隨意開口的仆人不是一個好仆人。我也在反思自己在舟上對秦公子縶的一言一行,耳邊仿佛又響起了父親當日的話語“為父當年少年心性,常在人前賣弄”而今的我何嘗不是在人前賣弄自己呢?我默默地走在夷吾的身后,他雙手交叉負在背后,不知在沉思什么。
到了議事殿時,發現里面燈火通明,虢射還在門口踱步來回。見我們到了,他趕緊來到夷吾身前,雙手一叉笑著說道“恭喜公子,賀喜公子啊?”夷吾一臉茫然“舅父,何喜之有?”“公子有后了,”虢射道“晚膳后,夫人體感不適,請了梁宮的醫官來看,已有孕兩個多月了。”這時群臣都從殿內一擁而出,圍著夷吾道賀起來。我被他們擠得離夷吾越來越遠,一個人被冷落在那圈子之外。愣在那里的夷吾總算清醒了過來,我遠遠地看見他在群臣中尋找我的焦急目光。他終于找到了我,緊緊地盯著我,這時群臣開始推拉著他往后院夫人那里走去。就這樣我們對望著,看著彼此之間越來越遠,直到他們的身影消失為止。
我一個人回到了寢室,讓侍女端來熱水沐浴,然后就將四面的窗戶打開,仰躺在榻上看著窗外的星空。故事里怎么說,牛郎和織女被分隔在天河兩岸,他們還有一對兒女,那一家人現在在天上的何處呢。看著看著我閉上了眼,驀然睜開時,我發現了天上的星空盡成了一個奇妙的星圖,那星圖與地上的諸國相應,可惜我沒有星象的知識,否則必能讀解這星圖所示的玄機。
一夜無事,早晨依然被喚醒去參加群臣的議事,今天公子夷吾坐在那里很安靜只是在傾聽著。而眾文士卻興高采烈地討論著。“梁伯聽說公主有孕甚是高興,又給府里添了五十多個奴仆,還贈了公子千金。梁伯如此重視公子,一定會幫助我們歸晉的。”“然也,然也,現在獻公的公子們只有我們公子要有后嗣了,這是天祝我公子啊!”他們吵吵嚷嚷地,聽得我心里甚煩。“梁伯”我輕哧道“諸位以為梁能敵得過晉?”“你這小兒知道什么?”一個文士怒道。“那你又知道什么,若不是梁伯嬴姓受封于秦,恐怕早給獻公滅了,”我緩緩說道“晉獻公至今二十三年并國十七,服國三十八。當今之世可比之侯能有幾人?堂堂晉獻公之子公子夷吾豈可為那些奴仆賜金而彎腰稱臣。”頓時滿室嘩然變成了一室寂靜,夷吾抬起頭看著站在眾人之間的我“你既然說得比這里所有的丈夫都有血性,那你告訴我,我憑什么回去,憑什么可以如我父那般威懾諸侯。”我聽見了他語含怒氣,眾臣也感覺到了夷吾的憤怒,大家都低下了頭。只有我和他對視著,我張開口想說什么,但仍是顫抖地閉上了唇。“今日就到這里,都退下吧,”夷吾朝我們揮了揮手,眾人應諾后行了一禮退了出去。我走在最后,出殿時,回頭卻看見了夷吾疲憊的臉那是我從來都沒有見過的神情,他就那樣看著我,嘴一張一合,無聲地喚著小兒。我伸出殿外的腳猛地收了回來,重重地合上殿門,向他奔去,然后在他榻前跪下,雙手撐地,抬起頭望著他。“公子,曲沃代翼,”我低聲道。他低下頭,用顫抖的手摸著我的臉龐“小兒,曲沃代翼是嗎?”“然。”“曲沃代翼三代六十七年,你是要我等?”“公子,天地變化都要有個契機,如無曲沃前兩代的苦斗,何來武公盡收晉地?公子無需等那么久的,只要獻公薨了,就是公子回晉之時。”好了,我坦白了,看著這樣的他,我只能把知道的都告訴他,把我回芮的賭注都告訴他。“為何要告訴我?”他問“如果我永遠這樣囚著你呢?”“云不忍見公子這樣,本來有子嗣應該是感謝上天的喜事,可是公子如今的樣子,讓云擔心。”他點點頭,從榻上起來,放我依然跪在那處,他慢慢地走到殿門口,猛地推開殿門,一片陽光照射進來,“曲沃代翼,好,曲沃代翼”他大聲說著揚長而去。
當夜我讓公子夷吾請來了梁伯宮中的保章氏,保章氏是為君侯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變動,以觀天下之遷,辨其吉兇,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觀妖祥的官職。虢射說本來梁伯實不愿借,說是為了公主卜這一胎的兇吉才請得的。我讓奴仆們事先在府中最高可觀星之處準備好席榻吃食,那保章氏一到虢射就引他來了,我和公子夷吾早在那處相候。夷吾先問了一番公主此胎是男是女,是吉是兇的問題后,我才緩緩起口。“小兒乃公子府上寺人云,對這觀星之術從小喜好,聽長者常說能觀星象之人都是天上下凡救濟人間困苦之人,小兒實向往之,”說著起身向他鞠了一禮“今日得見保章氏,才知道這道骨仙風所傳非虛。望保章氏能以教我。”他被我捧地飄飄然,捋須道“這星相之道乃是天地之道,乃是陰陽之道,博大精深恐三言兩語無法道明,如果小兒想學得需花上數十年時間。”好啊,給我賣關子,我笑笑又叉手道“小兒亦聽說真正得道高人,能深入淺出,一語便可點醒世人。”此時他的臉變得僵硬起來“那是,那是。”公子夷吾馬上接過話來“小兒,你這次是求對人了,這梁國的保章氏可是真正的高人啊。”聽了夷吾的話,那人開始以袖抹起汗來“公子夸獎了,夸獎了。”“即是如此,請保章氏能以教我,”我立即又是一禮,這一次三禮,他若是再推托那就是落了公子夷吾的面子了。“小兒且道來欲知何如?”他顫顫道。“小兒曾聽說,這天上星辰可為星圖,與地上諸侯國相應,觀星圖中的星相可知各國變故。敢問然否?”“然也,確有這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觀妖詳的分野之說。”“我公子離開晉國來到梁國已近一年,想知道晉國君侯現在如何,能否請保章氏觀星以教。”“善,善,原來小兒是為公子而問,待我看來,”他似放下了心中的擔憂認真仰望天際起來。看來這個保章氏確是其中能手。他看了一會兒向公子夷吾叉手道“臣觀晉國星空,紫薇星光芒旺盛,晉君應是無恙。只是本來紫薇星旁有三大二小之星,如今只得兩顆小星閃耀,另外三顆大星不知何時已游離晉國星圖。”“我父侯無恙即好,來人賞保章氏二十金。保章氏如此了得,以后必要好好親近。”公子夷吾微笑道。“豈敢豈敢,得公子賞識是吾之幸矣。”他急忙回禮道。“還望保章氏以后觀星時都順帶看一下晉國星圖,如有變化望告知我家公子。你要知道我家公子是思鄉思父心切啊,”我說著向他行了一個大禮。“這是自然,小兒放心,如晉之星空有變,吾必立即報于公子。”接著虢射等請那保章氏飲宴賞金,我則一個人先回了寢殿。
沐浴后,我依然在窗口觀望星空,那保章氏的話言猶在耳,這星相之學真是神乎其神,明日定要找些書簡來看看。正待上榻安置,公子夷吾卻慢慢地踱了進來。“小兒,那保章氏的話真得可信?”他懷疑地看著我道“晉國有些變化很多人都是知道的。”“信則其是真,不信便是假,”這句話我很早就與他說過。“那星圖真得會變化?”“會。”“要多久?”“不出三年。”“小兒你怎能如此肯定?”“公子不是一直都想我告訴你嗎?現在我告訴你了,你卻不愿去信,你讓我如何做來?”他嘆了一口氣“小兒已不再直呼我夷吾了。”是了,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不再象過去那樣他喚我小兒,我叫他夷吾,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地變成了象如今這般的主仆關系。兩個人都有著微微的失落,時移世易,這是每個人都阻止不了的事情,當兩個人處在不同的地位久了,那么先前的一切都會改變。“公子何時能讓我回芮城呢?”我低聲問道。“且容我再想想,”他不再象過去的好幾次那樣一口回絕我,或許他覺得再把我留在身邊已無什么意義了。畢竟現在能幫得上他的不是我,而是時間,等待一個時機的到來。
“小兒,你說曲沃代翼,能否具體告知該如何行來,”夷吾的眼睛閃閃發亮問我道。原來是這樣,家伙每次轉變態度都是為了套我的話,算了既然已開口說了就全告訴他吧,免得他以為我仍有所藏不肯放我離去。“曲沃代翼內有大臣潘父,外有周釐王擁立。”這曲沃三代六十七年的事讓他串在一起想一個短短幾年可行之策確是一件折磨人的難事,就算將他的那群智囊全請來恐怕也想不出個究竟。“潘父是弒君之人,可是后來桓叔未立,即被晉人誅殺。”他說道。“然,所以公子要找得那個潘父須是手握軍權能保公子上位之人。”“晉可有此人?”“有。”“何人?”“太子申生的擁立者大夫里克。”“里克將軍,我怎沒有想到呢?他一向擁立太子申生,申生死后更是對那驪姬母子恨之入骨。而且他軍功赫赫,手握重兵,確是能護我之人。我得與舅父商量好好聯絡一下。”說著夷吾恨不得馬上就把幾個要臣叫來相商。
“且慢,”我伸出一手拉住企圖站立起來的他的衣袖“公子,欲速則不達,躁急自敗。”他聽了之后馬上鎮定下來“然也,然也,小兒言之有理。那外有周釐王又是何人呢?如今周王室室微,恐管不了晉國內政。”“這個人的近臣不是公子昨日剛剛見過的嗎?”“昨日?”“然也,此人就是公子的姐夫秦國穆公是也。秦晉相鄰,又是姻親,還有誰比秦國的君侯更有發言權呢?公子只要得穆公之助何愁不能取新君而代之。”“原來如此,無怪乎小兒昨日對那秦公子縶說起姊穆姬夫人之事,”夷吾恍然大悟道。“公子總算明白了,穆姬夫人雖說是太子申生的親姐,但現在太子已故,與那驪姬之子相比,公子和重耳公子才是更親之人。穆姬夫人要在秦國保持超然的地位,那她在晉國的母家對她來說就非常重要了。與其讓他人坐上晉國國君之位,為何不是更與之親近的公子或重耳公子呢?所以她一定會助公子說得秦穆公聯盟的。”“但照小兒說來,那我兄重耳,豈非也有與我一爭之嫌?”我從未見過公子重耳自是不知道其人如何,但是我用神能探知過公子夷吾必為晉國君侯,實不忍他們兄弟相殘,自要打消夷吾鏟除重耳的心思。“公子多慮了,當日重耳不戰而從蒲逃離,必是不愿與其父相爭,如此之人如何愿與兄弟相爭呢?再說我聽聞他向往圣人,為人自賢,這樣的人喜歡閑云野鶴,怎好這天下分爭,自是不會成為公子百年基業的阻力。”他想了想道“然也,然也,我兄為人的確如此。”我長長地吁了一口氣,這一論到江山侯位,真正是無人情可談啊,我得快快離開這是非之地,免得引火上身。
此后夷吾又問了一些問題,到了子時寺人來喚他才回去后院夫人之處,但從那日起他對我舉止莊重,已奉我于賢士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