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子母離魂(1)
- 人間正道
- 詭異半臉人
- 2789字
- 2011-09-05 17:48:36
佟喜心里一驚,心想該來的終于來了。那一閃而過的紅衣女子,正是出現在剛才傳來的魂叫的方向。此時也別無他法,三人只能硬著頭皮向前走去。林中的樹木被夜風吹得左右搖曳,有沁入骨髓的涼意。遠處傳來一明一滅的紅光,聲音已經比先前大了些,但還是聽不真切,只是覺得象是在呼喊著什么。
“子母離魂這種巫教邪陣,沒想到幾百年之后,依然有人在用。現在看來,我們只能在這里等天亮,日出之后,陰氣漸輕,陽氣重的時候才可以破陣。”佟喜咬牙切齒的說。隨后,抽出寶劍在地上勾勾畫畫,不一會便畫出了個不規則的圈子,隨后從身上的布袋子里拿出一把銅錢,和幾張符,分別將符用銅錢壓在圈子的八個方向。
這邊季然按照佟喜的吩咐,在旁邊樹上砍下了一些干樹枝,利落的升起了一堆火。幾個人匆匆從車里出來,之前準備的睡袋等一些物品,都沒顧上拿下來,現在也只有這堆火,能讓三人度過這漫漫冬夜了。
“咱們只要不出這個八仙伏魔圈,理論上應該是安全的。”佟喜坐下,抹了把汗說。
“還有巫教這種宗教存在,我怎么從沒聽說過?”佟喜剛一落座,韓煒詫異的問他。
“巫教是一種很古老的宗教。中國的巫教產生于上古時期,也就是我們學的歷史上所說的新石器時代,甚至更早。有可能人類出現的時候,巫教就伴隨著產生了。說巫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也不為過。像我們歷史上學過的BJ山頂洞、河南仰韶文化和山東大汶口文化都有巫教遺留下來的活動遺跡。上古夏、商時代,巫教可以說當時的國教,而夏商也是政教合一的朝代。當時巫教主要領袖也是當時王朝的核心領導,據說夏禹和商王盤庚就是“群巫之首”。夏禹經常主持占卜、祭祀等巫教重要的的儀式,還鑄九鼎,經常把九鼎裝滿水,乘日出之時觀察太陽運行規律,占卜天氣、推測和制定歷法,確定一年四季的時間。商王盤庚可以經常招來鬼神,進行占卜和祈福等儀式。”
“這很正常的宗教啊,會有你說的這個邪陣?”季然問道。
“再好的宗教,也會展現它邪惡的一面,尤其是在產生統治人民的需要的時候。”韓煒說。
佟喜點點頭,“沒錯,后來到了春秋時代,是巫風仍然十分盛行的“巫官時代”,當時往往史官就由巫師擔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萇弘,也就是后世說的“萇弘化碧”這個典故中的人。當時無論是《史記》、《拾遺記》還是《準南子》,都記載他是一個相當高明的巫師。無論占卜還是祈禳,或者招致鬼神,都非常精通。湊巧的是:他同大禹一樣,都是四川人。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流行著兩種文化,分別是以黃河流域為代表的中原文化和以長江流域為代表的荊楚文化。由于中原文化的孔子對鬼神采取敬而遠之的態度,所以巫教在中原地區趨于沒落,但在長江流域巫教發展的勁頭就強得多,特別是湖南湖北,信奉巫教的風氣非常濃郁,甚至有“楚人半巫”的說法,也就是說楚國人信奉巫教,每個楚國人甚至能抵得上半個巫師。而四川雖然沒有達到這種高度,但由于“群巫之首”的祖師爺夏禹和“碧血化珠”的大巫祝萇弘都是四川人,所以四川的巫風也是相當濃郁的。”
在四川,巫師叫“端公”,巫婆叫“仙娘”。仙娘的神通著重是“燒胎”和“走陰”,端公就厲害得多,舉凡召魂,化符、祈福、除病、收鬼、禳災……凡是神神怪怪的事情,樣樣都會。他們還有一種“厭勝”之術,就是用惡毒的咒語或用針扎紙人的法術來“致人于死命”。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時候,四川軍閥劉湘和劉文輝打得不可開交,劉文彩是劉文輝之兄,為了幫助劉文輝取勝,他請了個端公,用稻草扎了個草人,上面寫著劉湘的名字和生庚八字,再用一把利刀插入草人的心窩,然后披頭散發,手執桃木劍和司刀令牌,邊跳邊念陰咒文:“天靈靈,地靈靈,呼神神至,呼鬼鬼行。上清有勅,化鬼徵神,土宿真煞,速降威靈,捕捉劉湘,速到鬼門。急急如律令!”如此反夏詛咒,折騰了三天,說來也怪,據說劉湘還真的大病了一場,要不是他的“神仙軍師”道教青城派的劉從云為之禳解,早就被捉拿到“鬼門”去了。
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而各個民族都有信奉巫教之人,但根據本地方言和民族習慣則對巫師的稱呼也有所不同。如北方少數民族稱巫師為“薩滿”,后來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和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和清朝,都是這樣稱呼巫師。云南的哈尼族則管巫師叫“魔巴”、納西族叫“耳蘇”、景頗族叫“董碼”,四川的羌族叫“許”,又叫“釋比”,彝族叫“畢摩”,土家族叫“梯瑪”等等。稱呼齊齊怪怪。漢族的巫師則被俗稱“端公”,又叫“掌壇師”,但分門別派,各顯神通。巫師的派別稱為“壇口”。各個壇口敬奉的神靈各不相同,大一點的壇口有敬奉元始天尊、姜太、呂洞賓、張天師、魯班先師、音菩薩……這些都是“正神”;小壇口就只能供奉五猖神、桃花夫人等一類小仙小神。否則,將要受到“大巫”們的嚴懲。
“太上老君呂洞賓啊什么姜子牙啊不是你們道教的神仙么?”季然問道。
“很多地方巫教和道教是不分家的,許多道門中人傳教的時候為了適應當地百姓需求,會將道教改造的面目全非,跟當地巫教的神祗結合,生出看似奇怪的產物。秦、漢以后,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逐漸確立,巫教的地位逐步下降。后來,隨著佛道二教的興起,巫教的地位在朝廷中不再占有重要地位。而巫教與道教這數千年的纏斗,是斗爭也是融合。歷史上最早的一次巫道融合,就是在漢朝。
當年劉邦和項羽反秦起義,以祭祀巫教教主蚩尤強化士氣。劉項二人都是楚人,楚人信巫教自然文化。而劉邦手下的謀士張良韓信都是道教門下,有了這兩人的輔佐,劉邦終于勝出,取得大漢天下。所以漢朝從建立開始就是充滿著巫道合流的風氣。漢朝的強大和長期統治,最終奠定了巫道合流龍鳳崇拜的主次格局。龍是巫道分家之時,道教始祖黃帝軒轅建立的黃河流域的華夏族的圖騰,而鳳凰是巫教百鳥崇拜的圖騰。龍鳳崇拜象征著道教黃帝軒轅氏建立的華夏氏族聯和崇拜太陰女神的東夷氏族合成漢族之意。
秦朝滅亡后,匈奴沒有蒙恬邊軍的震懾,于是向漢朝發難,打著巫教正統號稱天帝之子伏羲的繼承人的旗號而進攻漢朝。漢朝也以巫教反擊說自己是太陰女神華胥后人,為巫教正統反擊匈奴,謀取戰爭的合法性。后霍去病攻匈奴得祭天金人。祭天金人并非后世所說的,是佛教的佛像,而是巫教的祭祀所用。
漢景帝時經歷過了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觀念,巫道二教逐步從權利中心退出。皇帝手里權力的擴大,政教之間的矛盾,神權與君權之間的對抗必然發生。漢武帝剿滅巫教自然也是出于是政治統治的需要,龍是皇權的象征,所以漢武帝對于巫教實施大規模剿滅,而對道教相對寬松,就是因為怕影響自己的皇權,所以鳳的象征,皇后衛子夫在巫蠱之禍中身亡。之后漢武帝防禁巫教而大力推崇儒家,道教也隨之退出歷史舞臺。但是到東漢末期最后使漢朝徹底崩塌的是則道教的太平門張角黃巾大起義,而張道陵在四川與巫教羌族分支聯合建立了教國,那張道陵,恰恰是漢代開國元勛道教門徒張良的后世子孫。
后來,隨著佛道二教的興起,巫教的地位在朝廷中再次下降,終于沒有取得與儒、釋、道并列的資格,但在民間卻是繼續蔓延,延了一代又一代,直到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