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3章 相由心生

  • 春暉
  • 蒼松子
  • 3356字
  • 2014-09-06 21:41:36

《無常經》中佛曰:世事無相,相由心生,可見之物,實為非物,可感之事,實為非事。物事皆空,實為心瘴,俗人之心,處處皆獄,惟有化世,堪為無我。我即為世,世即為我。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境隨心轉,有容乃大”。

這原本是佛教的一句揭語。我個人認為,這四句話生動的闡述了人的面相隨環境、心態而變的歷程,即心態決定一切!

其實我們每一個個來到這個世界上時,命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是好是壞,都由自己決定;但是自己所呈現出的相,卻和自己的心有關。

這里所說的“相”其實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本相”即人的相貌,所以有時候我們會看到心胸狹窄之人,本相所呈現出來的也和其心一樣;二是“外相”即人能向外所看到的世界,所以有時候一個人的心有多大,其格局也就有多大,事業也就有多大。

如同一個老板心里愛越大,動力就越大,能愛多少人,就能賺取多少人心,企業就有多大。最后,“境隨心轉,有容乃大”,雖然我們不能改變任何的環境,但是我們卻可以改變自己對任何環境的看法,即是以抱怨的心態來看環境,還是以負責任的態度來接受環境,我們真以為在自己身邊所發生的一切事件都和自己無關嗎?

如果與自己無關,那為何你會在那個環境中?

生命是短暫的,我們永遠無法知道下時刻會發生什么,如同人生永遠都是現場直播,中間沒有彩排,只有珍惜,才能得到一切;只有活在當下,才更會享受生命的美妙。

人生的成長,成熟必須經過磨礪才能圓滿。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不經歷滄桑怎能真正將幸福把握?相信相由心生,快樂更由心生,美好的事物亦由心生!

就拿我的爸爸和二叔來作比較吧,我爸爸忠厚老實,從面相就可以看得出來;我二叔處事圓滑,也是很明顯的寫在臉上。

一個人的成長環境,對于他的影響還是蠻大的。我記得小時候二叔家的幾個姐姐和我一樣的天真,一樣的純潔無暇,一樣的可愛……可是到后來漸漸的長大后,脾氣都是大相徑庭的。

如果你和她們認識,就會在第一時間知道便宜是不可以隨便的占的,否則就要你好看。更加顯著的區別是,眼神的善與惡,解決矛盾的方法各不相同。只要你得罪了不該得罪的人,那么人家就會拿出看家本領,罵的你狗血淋頭。

我就是再委屈,再難受都不會輕易的與人對罵的,看來“罵人也是要有天賦才行!”。尤其是后天的大力培養,就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關鍵了。

幾十年來,和我家的每一次爭吵都是二叔家的主動挑起的。我也始終不明白她們的精神為什么那么的好,能夠將吵吵鬧鬧當做一種快樂,能夠在謾罵聲里找到樂趣!所以,我形容親人的時候,也不憚用“兇神惡煞”來形容的。

當然,請大家別誤會,以為我二叔家的人都是壞人。其實人的好壞都不是絕對的,相對于和她們有沖突的人而言,是可以理解為不擇手段的,敢做敢為。可是對于她們愛護的人,二叔全家同樣是和藹可親,春風滿面。

、媽媽慈眉善目的,但是也比較的脆弱。這些從媽媽的黑眼圈可以看出來,應該是經常的熬夜,經常的流淚所致。

笑一笑,十年少。可見心情對于人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

所謂“相”,一般而言是指可以被眼睛所能見到的外在。

大乘義章三本曰:“諸法體狀,謂之為相”。有物則有體,有體則有形,有形則有相。當然這里所說的相是指用眼睛能看到的相,眼睛只是“一識”,還有其他“五識”可以“識”到的相,比如讓你閉起眼睛然后給你一個球,你會感到這是一個圓的東西。

所以“相”絕不是單純的指“面相”,而且除了本意之外還可以延伸出更多層次的意義。

那么“相”與心是什么關系呢?在明了這個關系之前要先明了心和腦的關系。有人學過生理解剖學之后說:“哈!我們通常都說心想,心怎么能想呢?應該是腦想啊!看來是因為古代沒有科學知識,所以古人搞錯了!”這是典型的概念混淆,是數典忘祖的膚淺認識!中國傳統“心”的概念是包含腦的。《黃帝內經》有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所謂“神明”就是指人的思維意識,而這是人腦的功能,也就是說中國傳統“心”的概念中包含了人腦的功能。

生理解剖學“心”的概念是西方傳來的,其在被翻譯之時選擇了“心”這個漢字,但此心已非彼心現代人由于教育的關系,多識此心但不識彼心,卻說彼心是吾心,謬哉!人的眼睛就是一部光學儀器,我們所能看到的圓的、方的、扁的、高的、矮的、黑的、白的、紅的東西都是光線經過我們的眼睛變焦投射到視網膜上成像,這個像刺激視覺細胞產生腦電波再傳導到大腦皮層,于是我們“覺”到了像。

也就是說,我們“看”到的“像”不是眼外之物本身,而是“覺”到的由“心”所間接生成的像(只是這個過程時間非常短暫,我們覺察不到),而在一般概念中又把這些“像”稱為“相”,所以才有“相由心生”之說。

《金剛經》為什么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呢?因為從“相由心生”的角度看,相本質上不過都是些“腦電波”而已。禪宗六祖惠能于黃梅得法后,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盤經》,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六祖為什么說是“心動”呢,因為“相由心生”,相動心亦動也。六祖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并不是否定風動,否定幡動,而是在“悟”到了最終動的是“心動”的這個更高層面的認識之后,通過那兩個不動的對比,來強調和突顯“究竟”動的是心動。

否則,風不動,幡如何動?幡不動,心如何動?

有人說相由心生的相是指面相,“惡心,就是滿臉橫肉相,善心,就是慈眉善目相”。如是如此,惡心則相惡,張飛、李逵是不是惡人呢?有諺云:“青竹蛇兒口,黃蜂尾后針,二者皆不毒,最毒婦人心”,如是善心則相善,那蛇蝎美人又如何講?

“相由心生”一詞在佛經和相學中都是有據可考的,佛學的“相”一般而言是指事物的表現形式,與“性”相對,性一般是指事物本質,相學的相則是指面相。

所謂“相”,即是我們平日生活中所見到的諸事物之表象。梵語攞乞尖拏Laks!an!a。指事物之相狀,表于外而想像于心者。大乘義章三本曰:“諸法體狀,謂之為相”。

唯識述記一本曰:“相謂相狀”。法華嘉祥疏三曰:“表彰名相”。花是相,草木是相,男女是相,美是相,丑是相。《金剛經》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說的是世上景象,不過光影;愛恨情仇,都是妄念。

之所以見相,是由于心中有相。如來說勿著相,也就是讓弟子們不要為塵世間的幻象所蒙蔽,應當一心求解脫,求大同,求真理。

《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是以阿賴耶識中的名言種子,二取種子及業種子為因,依他(眾緣)為緣,兩相結合而生起。

這些事物和現象都是無常的,是虛妄分別。然而眾生為無明所盲,不明依他緣生法的真實相,起顛倒夢想,生我法執著,迷事迷理,故于依他起性上不證圓成實性,而得遍計所執。

道家認為:心念即生,必然影響身體,比如愉快,心里舒暢,神清氣爽,遇事便達觀寬厚,便有助氣血調和,氣血調和,五臟得安,功能正常,身體康健,而此又反之影響心態。

良性循環,自然滿面光華,一團和氣,雙目炯炯,神采飛揚,讓人看了眼前一亮。反之,若總是工于心計,或郁郁不舒,自然凡事另眼而觀,無法如常人言笑,如林黛玉,遇到點事就往不好的地方想,長久如此,氣不舒,血不暢,營無養,衛無充,五臟不調,六神無主,如此身體狀況,臉上青黃臘瘦,暗淡無光,表情也常是蹩做一團,雙目無神,半死不活,等等,讓人一見就郁悶,起碼不舒服,人緣自然也就差得遠了。

所以,身體發膚,既然授之父母,但這張臉讓人看后是何感覺,還要發于己心。

從心理學的層面來說,每個人的面相都反應著其相對應的身體和心理的狀態,比如一個身體健康、身心愉悅的人,其通常在相學中都天庭飽滿、紅光滿面、神采奕奕。

相反,一個身體有病,或者苦惱憂愁的人通常愁云密布、眉頭緊鎖,其多半是很難有順心的事。眼界即是心界,而面相即為心相,相由心生就是這個道理。

善惡美丑,都與自己的心態有直接的關系。我的媽媽并不是傾國傾城的漂亮的美人,可是總給人親切的印象。這不是我信口開河的,而是認識媽媽的人一致的評價。從媽媽憔悴的面容,也可以看出她老人家有多么的辛苦;不過,更加看得到樂觀主義的積極的生活態度,陽光向上的精神面貌。

我承認,我們家的穿著都是普普通通的,沒辦法同有錢人家相提并論。可是表現的氣質并不輸給任何人的,不卑不亢能夠挺起胸膛做人,是一種福氣,是光榮的人生境界……雖然,我們全家都沒有仗勢欺人,也沒有巧取豪奪。

本書由瀟湘書院首發,請勿轉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安县| 周口市| 依安县| 奉化市| 嘉定区| 志丹县| 濉溪县| 昌都县| 湖州市| 河源市| 奇台县| 三门县| 隆回县| 博湖县| 德阳市| 峨山| 临城县| 拜泉县| 德化县| 常山县| 涡阳县| 天台县| 东山县| 明光市| 平陆县| 杭锦后旗| 罗江县| 华容县| 金门县| 垣曲县| 金阳县| 景德镇市| 永清县| 洱源县| 平潭县| 中西区| 高陵县| 钦州市| 林口县| 霍城县| 临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