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子朝鮮是西周初期,商朝遺臣箕子東遷,在朝鮮半島北部,建立的“箕氏侯國”,定都在大同江流域今平壤一帶,國力強盛,大約是現在的地球華夏共和國東北部朝鮮半島的北朝鮮共和國的一般大小。箕子是商朝王族,是商代最后一個王——商紂王的伯父。武王伐紂后,因自身實力也大損,無力東征,而箕子也無力收復王都,重建商朝輝煌,只好被迫向周稱臣,被周武王姬發封于北朝鮮,是為朝鮮侯,史稱“箕子朝鮮”。
箕子名胥余,因封國在箕地(三晉魏國之下屬地一帶,華夏成為山西省晉中太谷縣),所以稱箕子。箕子與比干、微子并稱為商紂王時期的“三賢”,也就是孔子在《論語·微子》中稱贊的“三仁”,相對比比干,箕子算比較幸運的了。
商朝滅亡,箕子至遼東建立箕氏王朝后,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朝鮮半島的文明化進程。據《漢書·地理志》記載,箕子到朝鮮后,帶去了先進的殷商文化。他以中原的禮義教化人民,又教給他們耕織技術。受殷商文明的影響,朝鮮半島社會有了迅速的進步,產生了自己最早的成文法——《樂浪朝鮮民犯禁八條》:相殺以當時償殺;相傷以谷償;相盜者男沒入為其家奴,女子為婢,欲自贖者,人五十萬。箕子朝鮮于是逐漸強大了起來,隨著中原的戰亂,箕子朝鮮時常趁機進犯燕國邊界,今為大秦帝國邊界。
秦文帝任命孟說為大將軍領軍三十萬,出兵東征,同時廣征原關東六國民兵,組建后勤隊,擊敗箕子朝鮮后,壯丁個個都可以賞賜永久性的朝鮮土地。一時間,民心思秦,民心思勝,紛紛加入秦軍平叛(箕子朝鮮本屬于中原屬國),三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從遼東走陸路直奔大同江。
同時,秦文帝任命嬴念(秦文帝嬴思堂兄)帶領吳越一帶水師五萬,從原齊地渡過渤海,直達朝鮮。嬴念的水軍先到達朝鮮列口,即大同江入海口附近,未等孟說的陸軍到達,就單獨率領水軍進攻王險城(箕子朝鮮的王都),攻城需要數倍于守城兵力,結果嬴念由于兵力不足戰敗。孟說的陸路三十萬大軍一到就遭遇朝鮮主力大軍,大同江深,王險城高,久戰也沒有取勝。這時候,嬴念想了一個辦法。
嬴念派敢死隊喬裝打扮成為朝鮮難民,混入王險城。位于今天朝鮮國境內的王險城早已是一片斷壁殘垣。原本隨著大秦一統,朝鮮已經開始變成大秦的順民,雖然不敢公開叫板,但是今天殺個秦朝使臣,明天劫掠個把商隊,雖成不了什么大氣候,可小打小鬧總不消停,時不時還經常侵犯大秦邊界打家劫舍,還美其名曰秋圍。小打小鬧就算了,秦文帝也無心理會,偏偏當時朝鮮國的國王是個四有青年,有理想有抱負有志向有目標,居然想過把朝鮮皇帝的癮,居然要學中原的皇帝自稱帝,隨后更大軍攻打大秦燕州遼東郡。結果大軍還沒有出了大同江,就被大秦探子發現,還把大秦的孟大將軍給招來了。
說句心里話,這朝鮮王真是欠收拾,在王險城的城池上布列大兵,還倒掛著女人的內褲,還命士兵沖著秦軍大呼小叫:“你們秦軍啊,那么能打,有本事就來打我們啊。”這招在三十六計叫什么來著,激將法!對,在三國演義里頭呢,也叫誘敵深入,虛張聲勢,空城計,誘敵深入。
可是,這朝鮮王不是諸葛亮,這朝鮮王呢,是啥后手都沒有,總之臨死也要裝一把牛,更沒有什么援軍來勤王,朝鮮人聽說秦軍打來,早就逃難去了,這真個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啊。好,你讓我們打,我們就不客氣了,三十多萬秦軍駕起弩車,沒有子彈的直升機更是運了無數的石塊從空中狠狠砸下,敢死隊也在城里制造騷亂配合戰斗。
隨著大秦弩車箭陣大發威風,守城的士兵死傷無數。孟說大手一揮,三十萬大秦陸軍齊殺過去,朝鮮兵登時丟盔卸甲,此刻城門突然打開,原來在進城敢死隊的制造混亂下,朝鮮內訌,朝鮮大將軍李不成殺死朝鮮王,獻上首級投降了。
嬴念感慨不已,放聲高歌:南越殺秦使者,屠為九郡;匈奴殺秦使者,頭縣河套;朝鮮殺秦使者,即時誅滅。犯我強秦者,雖遠必誅!
此時,王險城遍地秦歌,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著名歷史學家司馬遷記載:秦武帝一統六國,功在千秋;秦文帝南滅越南,東吞朝鮮,民族一統,父子皆乃千古一帝,壯哉!孟說孟大俠,嬴念大俠,攻克朝鮮王城后,能做到秋毫不犯,更劫富濟貧,把朝鮮土地分給貧苦的六國追隨者民兵給朝鮮難民。此乃,俠之大者!
太平四年,秦文帝設置燕州朝鮮郡,從此箕子朝鮮不復存在。兩千年前的異界秦國將軍嬴念卻給蘇聯人、美國人在同樣的土地上開了一節生動的軍事教育課。斬朝鮮王的赫赫武功在文人的記錄下只有寥寥數筆,一句豪言卻永遠篆刻在史冊的卷牘:明犯強秦者,雖遠必誅。
秦文帝時代的中原已非當年戰國互相兼并戰亂、自顧不暇的諸侯國,而是翱翔九天的雄鷹。大秦與匈奴合約之下,北方已經沒有什么戰亂,匈奴人不是東征就是西討,據說還打過了一個叫白令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