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 秦山漢河
- 幕檸檸
- 2741字
- 2013-11-28 17:47:06
前半生的陰云終于一掃而光,嬴異人當上了夢想中的君王。翻身的感覺真是太好了,王宮就是我的家,群臣都聽我的,軍隊都聽我的,珍寶堆積如山……
每每想到那個奇異的大計劃,居然不可思議地真的實現了,他就得意地笑啊,得意地笑。
有句廣告怎么說來著?對,一切皆有可能!如果他穿越到二十一世紀,看到了這句話兒,一定會將它奉為人間至理。
站在宮樓前,放眼望去,前途是一片光明!稱霸帝業已經初現雛形,如果他能把中原的戰爭,繼續象現在這樣打下去,就可以將魏、趙、韓這些國家一一吞并,那么,周天子的位置,都不是遙不可攀呢!
哈,哈哈——幾聲仰天長笑,將古樹中的烏鴉驚得四散飛去。
“父王!”一個孩子的聲音,突然在他身后傳來。
嬴異人心下一動,轉身望著嬴政,這個只有九歲的兒子,剛回到秦國,終日沉默寡言,對他這個父親很是疏遠,今日主動來叫他,算是難得的了。
此時,嬴政也望著他,眼神中隱隱透出與年齡不符的沉郁,還有一些東西讓人捉摸不透。
“政兒,仲父讓你讀的那些書,你如今都在看嗎?”嬴異人其實也很難對兒子表示親近,他也想問問嬴政的生活,可是一說出口,還是功課。九年了,他離開趙國的時候,嬴政還是個初生的嬰兒。
仲父,就是呂不韋。呂不韋作為那個計劃的策劃者和推進者,自然是勞苦功高,嬴異人兌現了當初的承諾,讓他做了秦國的國相,又封他為文信侯,將河南洛陽的十萬戶劃作他的封地。
呂不韋與嬴政,據不同史書記載,關系不大一樣,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沒有呂不韋之前的進獻美人,就不會有嬴政的出生,所以,呂不韋與嬴政的緣份,還是不淺的,所以,對于這個剛從苦難中脫離出來的年幼太子,呂不韋自然是盡心栽培。
只有嬴政成了器,秦國的霸業才更有希望,他呂不韋也才會有更高更牢的地位。
此時,聽完父親的問話,嬴政很簡單地答完幾句,便退了出去,小小的背影在宮院中一點點變遠,直至消失不見。
“兒子,這里會是你的,不過——還早呢!”羸異人在心下說到。他不禁想起自己的前任孝文王,嘴角牽出了幾絲冷笑。
他在趙國做人質的時候,孝文王是秦宮中的太子,那時候對他來說,孝文王的位置,是多么高不可攀!他想做華陽夫人的嫡子,惴惴不安,生怕太子不同意,那時候,太子就象一個天上的神,神的旨意是他每一天的夢想。
可是,如今呢?只當了三天國君的孝文王,躺在地下,蓋著一堆黃土,而他,卻站在高高的宮樓上,披著華貴的龍袍,號令百官!
世事難料,世事難料啊!
在嬴異人的想法中,自己這國君能當上不短的時間,即使不象爺爺秦昭王那樣,能夠在位五十五年,也起碼還能再活三十年,可是,命運有時候總是和人對著干,不是每一件事,都可以象那個大計劃一樣順利的。
只有短短三年過去,秦莊襄王(嬴異人)便走到了人生的盡頭,如流星殞落,劃過幾道光痕,而后黯然淡去。
喪禮之中,有一個身影站在最醒目的位置,他正當年少,卻又神色沉郁。他望著四周白晃晃的布簾,在涼風吹拂下不停搖晃,它們的后面,是連綿起伏的山脈,一直連向天邊。
十三歲的嬴政登基繼位,他緩緩行過王宮中的長道,在震天的響樂之中,接受了眾人的朝拜。
從今天起,他就是秦國的君王!
由于年齡尚小,按照禮法規定,他還不能獨自執掌王權,也就是說,他此時雖然擔有君王的稱號,而實際上處理政務還得聽別人的。
聽誰的呢?將王宮諸人掃描一遍,除了呂不韋和太后,再也輪不上其他。所以,“仲父”呂不韋成了操縱秦國的人。
呂不韋想得到的東西,都得到了,榮華、富貴、地盤、王權……還有無數的美女,人生至此,夫復何求!或許呂不韋心中還有遺憾,就是那個出生草根的身份,如果他也是出生在君王家,有與嬴異人競爭的資格,那么,此時坐在那個位置上的,不正是他嗎?他就可以從幕后,光明正大地走出前臺。可是,投胎的時候沒找準路,怨不得別人哪!
不管怎么樣,現在的結果也不錯,一眾人等都各得其所。嬴政自不必說,苦難的日子已經遠去,母親趙姬也成了太后,華陽夫人雖然失了老公,但她自己是老太后,繁華的王宮并沒有將她拋棄,她當初收義子的目的(老有所依),現在是達到了。
所以,就這樣過下去吧,那個計劃中的每一個人,都得到了益處,秦國是他們的,未來還是美好的……
“報——我軍已攻占魏國的卷地,斬敵三萬!”這一日,隨著一陣急促的馬蹄聲,一個捷報傳進了王宮中。
嬴政接過兵士手中的竹簡,微微一笑:“好!”
這是他上任以來,秦軍的第二次大勝利,上一回,晉陽發生了判亂,大將蒙驁率著幾萬人馬,干脆利落地把那些判賊鎮壓下去了。
自前前前……任秦王開始,在中原稱帝的夢想,就一直在滾雪球一樣變大。這些年里,秦國和別的諸侯國打過的仗,已經多得數不清,而大多數的征戰,都以秦軍的勝利告終。
嬴政知道,別的幾個國家,都對秦國恨得入骨,好幾次都結成了抗秦聯盟,要聯合在一起來攻打他們。可是,實力是硬道理啊!如今的秦軍,兵士眾多,武器精銳,在中原,還真找不到有哪個國家,可以與秦抗衡的,即使他們聯合在一起,也是勝算不大。
如今,到了他手上,這仗一定還要打下去,不論是為了國家,還是為了自己,都必須把周王室滅掉,讓秦王變成真正的天子!
是的,數任秦王,命運不同,品性不同,可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追逐,那就是吞并別國,統一中原。
這樣一來,其他的幾個諸侯國,可就遭了老罪了。就拿魏國來說吧,曾經是一個強盛的國家,以前也沒把秦國多當一回事,時不時還會欺負它幾下。在秦國被外來和尚公孫鞅鐵腕整治,漸漸發展起來后,魏國就一直處在劣勢了,尤其是近些年,敗仗吃了一籮筐,每敗一次,就割地一次,割來割去,現在還剩下多少,都不忍心去數了。
而韓國、趙國等其他幾國,也是差不多,楚國的楚懷王甚至被扣在秦國,最后死在了那兒。
泥人也有土性,更何況七雄之國還不是泥人,誰也不愿意乖乖地成全秦王,被并入秦國土地,于是,攻擊與迎戰,來來往往持續不斷。最苦的是百姓們,出壯丁,交糧草,終年不得安寧。
為了對抗秦國,其他幾國想盡了辦法,硬拼不行,就來暗招。韓王派了一名叫鄭國的水利家,去往秦國做**,說要是幫他們修一條水渠,可以灌溉沿河兩岸大片田土,解決此地干旱問題。
鄭國確實是有真才干的水利家,說要修的水渠,也是有用的水渠,可是韓王的用意,卻是想消耗掉秦國的內力,拖住他們軍隊征戰的腳步。
嬴政一開始,也沒明白真相,聽鄭國說得漂亮,四處一問,也沒什么破綻,于是就同意了。鄭國修水渠是一把好手,可是演技太差,修到一半,嬴政回過神看出來了,心想我說怎么這家伙這么積極呢!一怒之下就要殺掉鄭國。
鄭國對他說,水渠已經修了一半,您要殺掉我,這渠就修不完了,成了一條廢溝,不如讓我修完它,再說別的不遲。嬴政一想也沒錯,反正已經勞財傷民,不如就修完吧。
這條水渠修成后,果然功用不凡,四萬多頃田地受肥水灌溉,每畝的收成都高達六斛四斗,百姓因此變得富庶起來。
韓王虧大了。看來,當一個人運道好的時候,別人怎么使壞也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