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第十話 一笑傾城之“褒姒”

姓名:褒姒(baosi),褒國“禮婦人稱國及姓”,所以取國號“褒”為姓,以“姒”為名,故稱其名為:褒姒

性別:女

身份:⑴一名棄嬰;

⑵周幽王(姬宮涅)的王后;

籍貫:被一對夫婦收養,這對夫婦是古褒國人(地處今漢中平川中部、留壩縣以南地區),因此她算是一個陜西人了;

特點:冰美人,不茍言笑;

備注:一個女人長得漂亮能夠顛覆一個家,一個長得太漂亮的女人就能顛覆一個國。褒姒就是一個太漂亮的女人,她不笑的時候美得能讓男人噴血,一旦笑起來那就會讓男人丟魂。《東周列國志》中如此形容褒姒:“目秀眉清,唇紅齒白,發挽烏云,指排削玉,有如花如月之容,傾國傾城之貌。”這樣一個大美人自然有“一笑傾人城,再笑傾人國”的魅力了,但是她身世卻很可憐,她是一名棄嬰。在中國,不論是英雄還是禍害,但凡是名人,都要有一個富有傳奇的身世。像褒姒這樣一個“傾城傾國”的大美人怎么能沒有爹媽呢?于是古人積聚大智慧,為她造了個爹,又為她找了個媽:以龍為父,以一宮女為母,這樣的身世夠神了吧!

故事:話說在夏朝末年,夏桀在位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很玄幻的事:有一天,夏桀向往常一樣上朝跟各位大臣開會去了,剛開到一半,奇異的事情發生了。忽見朝堂之外雷電交加,風雨大作,隨后朝堂之上就出現了兩條龍,這兩條龍據說是褒國人所信奉的神變化而來的,自稱是“褒人先君”。這兩條龍來廷堂來干什么呢?在《國語·鄭語》和《史記·周本紀》里,都有相關的記載,大致意思是講,夏朝末年,褒人的神靈“化為二龍,以同于王庭”。什么意思?用句不雅觀的話來意思是:這兩條龍來夏朝的廷堂性交來了。

這樣一來夏王可就急了,夏王心想:“這兩條龍可真是太不給寡人面子了,找什么地方搞不好,偏偏要到我的大殿上來,還是在我上朝的時候,還當著這么多人的面。”于是心生殺機,但又心生恐懼,因為那畢竟是傳說中才有的龍啊。這事兒該怎么辦?他想到了一個辦法,就讓上天的來決定好了(那時候的人多迷信,遇到無法斷絕的事或者重大的事情都要先窺測天意,然后再行事)。

夏桀叫來太史進行占卜。夏桀問其曰:“此事,是兇?是吉?”。過了半響,太史故作高深,不言一語,他心里在想:“咱這一生啊,天上飛的,地上走的占卜的可不少,就連你這禽獸不如的王咱也給你占卜過,但就是沒有占卜過龍啊!”。夏王見其不言語,又發問:“那你說寡人是把它們殺掉呢?趕跑呢?還是讓它們立即停止呢?就這么看著他們在大殿之上巫山云雨似乎有傷我天朝國體啊!”

太史不愧是帝王御用的神棍,不大一會兒就有了結果,對夏王說:“神說,它們在這里性交,就是讓你把龍涎(龍的**)收藏并供奉起來”。夏桀有些不樂意,他想:“我乃是一國之君啊,竟然讓我供奉**,太沒面子了吧!”巫師看到了夏桀的不悅,心里就盤算著:“小樣!我讓你供奉你還不樂意。這么多年來我都不知道忽悠了你多少回了,我就不信這回就不成”,不得不說當神棍是要有一定的資質的,一眨眼的功夫就已經計上心頭了,又對夏王進言道:“神說,讓你供奉你就奉著,神會保佑你壽命長久,保佑夏國長治久安的。”夏王信以為真,大喜!待兩條龍完事之后,立即叫人取來一個密閉的楠木盒子,將龍的**存放其中,并將其作為至寶保護了起來。

后來,夏朝為周朝所滅,這個盛放著龍涎的盒子也就落到了周天子的手中,一直被供奉在周朝皇室的宗廟之內。到了周厲王那一代,不知道是什么緣故,有一天盛放著龍涎的盒子內放出耀眼的光芒,掌庫官急忙把這個消息稟告給了周厲王。厲王問掌庫官盒子內所盛何物?掌庫官取出史薄獻上,里面詳細記載了這個盒子的來龍去脈。厲王頓時來了興趣,命人打開看看。侍臣遵命打開盒子,用手托著呈給厲王。厲王伸手去接,但一不小心失了手,把盒子摔在地上,里面所收藏的龍涎頓時流在了大殿上。突然,涎液化成了一只小龜,并在宮殿上四處爬動。內侍急忙上前驅攆。小龜向著內宮爬去,忽然不見了蹤影。那時有一個宮女年方一十二歲,無意間踩了小龜爬過的跡印,心里似乎生出一種異祥的感覺。自此之后,那個宮女的肚子漸漸的變大,如同懷孕了一般。厲王責怪宮女無夫而孕,將她囚于暗室之中。四十年后的一天,那個宮女腹中作痛,忽生一女,宮女侍者不敢隱瞞,將這件事奏知于皇后娘娘。娘娘得知后大驚,認為那一定是個妖怪,不能留于宮中,于是就命令侍者把女嬰帶出皇宮,將她棄之于河畔。

翌日早朝,宣王召來太史伯陽父,把龍的涎液一事告訴了他,并說:“老宮女產下的女嬰已死于河中,你再試著占卜看看。”

伯陽父占卦完畢,獻上卜辭:哭了又笑,笑了又哭。羊被鬼吞,馬遭豬逐。謹啊慎啊,桑弓箕袋!

宣王問:“不知這作何解釋?”

伯陽父奏道:“以十二天干地支推算,羊為未,馬為午。哭和笑,是悲喜的意思。這應當出現在未午年。據臣猜測,妖氣雖已出宮,但并未根除。”

宣王聽了怏怏不樂,遂下令:“城內城外,挨家挨戶查問女嬰的下落。不管是死是活,只要有人撈出來獻上的,重賞錦帛各三百匹。如果收養女嬰隱瞞不報,一經查實,全家問斬!”并令上大夫杜伯專管這事。

因卜辭中又有“桑弓箕袋”,宣王便安排下大夫左儒,督令司市官在全城巡察,凡有再造賣山桑木弓、箕草箭袋者,給予處死。司市官哪敢怠慢,帶上一班小弟一邊到各處下發諭令,一邊巡察是否有人敢違令不從。

那時城中的百姓誰也不敢冒這個殺頭危險,所以無不遵從。但外面的鄉民卻有不知道的。一次,巡察官看到有一婦女抱著幾個箭袋,正是箕草織成的。她身后還跟了一個背著十來把山桑木弓的男子,他們可能是想進城去販賣吧。司市官當即喝道:“把這倆人給我拿下!”手下的小弟立馬上前擒住了這個婦女。男子見不對頭,拋了桑弓拔腿就跑了。

司市官將這個婦女鎖押起來,連同桑弓箕袋一同押解到大夫左儒處。左儒想:所獲的這個女人和桑弓箕袋,正應了謠言所說,況且太史說將有女人為禍,既已拿到女人,我可以回復王旨了。于是便不再追究那個逃脫的男子,單把這個婦女違規造賣桑弓箕袋一事上奏了宣王。宣王下令將此婦斬首,她的桑弓箕袋也在集市上全部焚掉,以儆效尤。

那個賣桑木弓的男子逃去后,怎么也想不通官吏為何會捉拿他的妻子,于是就想打探出個究竟。這天夜里,他沒有回家,睡在了距城十里之處。次日早晨,男子來到了鎬京城,便聽到有人說及此事:“昨天北門有個婦女違令造賣桑弓箕袋,被官府捉拿并處決了!”

男子聽了悲痛萬分之余又幸喜自己得以脫身,不然也會隨同妻子去了另一個世界。男子慌忙逃出了城去。他來到了清水河畔時,看見幾百只鳥兒在飛鳴。男子趨近前來,發出河里有一個草席包著的嬰兒,正漂浮在水面上。那些鳥兒紛紛用喙叼住嬰兒的衣角,企圖把她拖到河畔。

男子更是驚奇了,于是趕走眾鳥,從水中取出嬰兒,到了山坡上解開一看,原來是一個女嬰。男子便想道:這女嬰不知是何人所棄,有這么多的水鳥想把她拖出來,想必是個大貴人。我不如把她抱回去養育,等她長大成人,也好有個盼頭。男子想到這兒,便脫下布衫,將女嬰裹好,抱在了懷中。男子四處張望一番,便向著褒城投奔故人去了。一路上,女嬰哭著要吃奶,這男子又身無分文,哪里養活得了女嬰,無奈之下,只得討些布匹之類,把她送給了一個叫姒大的人。這姒大的妻子一直不孕,正想抱養個孩子呢。女嬰進門后,兩人就給她取了個名字叫褒姒。

自從處決了賣桑弓箕袋的婦女后,周宣王認為歌謠的預言已破,心中便坦然了。直到多年之后,國家大祭之日,宣王遵照習俗,沐浴后留宿在齋宮。半夜時分,宣王忽見一美貌女子,從西方裊裊而來,一直走到齋宮。齋宮里是不能隨意進女人的,宣王當即大聲呵斥,并喚左右將她拿下。那女子并無懼色,轉身走進太廟之中,大笑三聲,又大哭三聲,并不慌不忙地將七廟先王牌位捆作一束,攜著向東而去。宣王起身追趕,忽然醒來,才發覺是一個夢。

齋祭后,宣王私喚太史伯陽父進殿,講了夢中所見。伯陽父奏道:“三年前歌謠之語,不知大王是否還記得?臣曾說,大王有女禍,妖氣沒有根除。卜辭中還有哭笑之語,大王今日做的夢正好與之吻合。”

宣王說:“那次處決的婦女,難道不足以消解‘桑弓箕袋’的讖語嗎?”

伯陽父說:“天機玄奧,只有到了時候方能應驗,一個村婦又怎能改變國家的氣數呢?”

宣王沉思片刻,忽然憶起三年前曾命上大夫杜伯帶領司市官查訪妖女,全無下落。宣王當即升朝,召杜伯上前問道:“寡人讓你查找妖女,為何至今不見回話?”

杜伯說:“臣以為妖婦已處決,歌謠已應驗,如若搜查個不休,必然驚擾百姓,所以才中止了。”

宣王大怒道:“既然如此,你為何不早日向朕稟明?你這分明是不拿本王的命令放在心上!如此不忠之臣,留有何用?”喝教武士:“押出朝門,斬首示眾!”

宣王的驟然發怒,嚇得文武百官面如土色。突然,文官中走出一個官員,將杜伯拉住,連聲說道:“不可,不可!”

宣王定睛一看,原來是杜伯的好友下大夫左儒。宣王正在盛怒當頭,哪里肯聽左儒的話,斥道:“朕殺杜伯,如折一根稻草,何須多費口舌!”喝教:“速斬此人!”武士領命,便將杜伯推出朝門斬決了。左儒未能勸阻,念及昔日杜伯舉薦之恩,自謂無顏茍活于人世,便刎頸而死。

宣王聽說左儒自刎了,開始后悔殺掉杜伯,心里十分不快,這天晚上竟如何也睡不著了。自此之后,宣王神志恍惚,語無倫次,常常忘事,于是便少了朝事。直到四十六年秋七月,宣王才覺身體狀況有所回復,便想出外游獵,以求能使身體早日康復。于是,擇個吉日,領著隊伍,浩浩蕩蕩一齊向著東郊進發了。

東郊是一帶平原曠野,向來就是游獵的好去處。宣王自從身體不佳,已有好久未曾來這兒了,今日一來,便覺得神清氣爽,馬上傳令扎營立寨。宣王對軍士說道:“此次打獵,朕要定下三不許,一不許踐踏莊稼,二不許焚毀樹木,三不許侵擾百姓。無論獲禽多少,只管如數交納,本王將依量給以獎賞。如果誰敢私藏不交,一經察覺,休怪朕人手下無情!”

號令一出,人人爭先,個個逞勇。宣王心中大喜,直到天色漸晚,日頭西落,方才傳令停止獰獵。眾軍士將所獲的飛禽走獸盡數交納,只等回宮領取賞銀。大隊奏著凱歌而還。

行有三四里時,宣王忽然發現遠遠有一輛小車,迎面沖將而來。那車上站著兩個漢子,臂上掛著強弓,手中持著赤箭,對著宣王大聲說:“大王別來無恙?”

宣王定晴一看,原來這兩人竟是上大夫杜伯及下大夫左儒。宣王這一吃驚非同小可,抹眼之間,再看卻不見了人和車。宣王疑惑地問左右是否看見了?左右皆說:“未曾看見。”

宣王正在納悶,只見那杜伯和左儒又駕著小車趕來了,不肯離開玉輦左右。宣王大怒,喝道:“罪鬼焉敢前來犯駕?”言畢,拔出太阿寶劍,凌空劈去。

只聽杜伯、左儒齊聲罵道:“無道的昏君!你不修德政,濫殺無辜,今日氣數已盡,我等前來報冤,還我們命來!”話還未落,便挽起大弓,搭上箭矢,朝著宣王的心窩處射來。

宣王大叫一聲,昏倒在了玉輦之上。軍士慌忙用姜湯將他灌醒。宣王睜開眼睛,仍哀叫著心口疼痛。于是,便急急地入城回宮了。軍士們也沒有領到賞銀,只好草草而散了。

周宣王東郊游獵后,“遭遇”杜伯、左儒陰魂索命,得疾回宮,合眼就能看見杜伯、左儒,自知難再痊愈,所以不肯服藥。不久就歸天了。

周宣王死后,又他的兒子即位,號“幽王”。

幽王脾性暴躁,喜怒無常,宣王的肉骨還沒有涼,他便開始尋歡作樂,不理朝政了。朝中大臣屢次上諫,請求幽王以國事為重。可幽王根本聽不進去。

也該周朝氣數將盡,幽王即位不及,一班賢臣走的走,死的死。幽王便任命虢公、祭公及尹球為三公。這三人皆是阿諛奉承之輩,貪慕富貴聲色之徒,只要能使得幽王高興,是什么法子都使的出來。

在幽王即位不久,涇川、河川、洛川,在一天之內同時發生了地震,岐山崩塌,致使當地百姓死傷無數。幽王并不在意,卻忙著安排左右到各地訪求美女,以充**之缺。趙叔帶上表諫于幽王,幽王不聽。趙叔帶嘆道:“危邦不容于我,我卻不能坐看大周毀于一旦!”于是,趙叔帶攜帶家眷去了晉國。(他就是晉大夫趙氏之祖,后來享有盛名的趙衰、趙盾就是他的后代)

大夫褒響從褒城回來,聽說了趙叔帶被罷官的事,急忙上朝進諫:“大王不畏天變,驅逐賢臣,恐怕國家空虛,社稷不保!”幽王勃然大怒,下命將褒響囚于獄中。自此以后,再也沒人敢上諫了。

一天,褒響之子洪德無意路過褒地,湊巧看見褒姒在門外打水,雖然一身村野裝束,可卻掩飾不住她的國色天香之貌。洪德不由大驚:“如此一個窮鄉僻壤的地方,居然會有這般美貌的女子!”洪德便想起自己被囚于獄中的父親,已有三年的時間了,頓時,心生一計:幽王是個好色之輩,如果把此女獻給他,他一高興說不定就能免除父親的罪了。

于是,洪德就來到了姒大家,用三百匹布帛買下了褒姒之身。褒姒經過香湯沐浴,如同出水芙蓉,婷婷玉立。再穿上錦繡之衣,學了宮庭禮教,一點兒也看不出她竟是一個鄉野女子。

洪德把褒姒帶到鎬京后,設法打通了石父的關節,請他轉告周幽王:“臣父褒響自知罪當萬死,兒洪德以父親死后不能復生為憂,特遍訪美女,得一女名為褒姒,有傾國傾城之貌,今欲獻于大王,望能寬恕臣父之過。”

幽王聽了,馬上召洪德攜褒姒上殿,想看看這女子到底有何等姿色,敢稱傾國傾城。待褒姒上了殿,幽王命其抬起頭來。此時的褒姒已有十四歲,竟有十六七的模樣,目秀眉清,唇紅齒白,發如烏云,指若白玉,容能閉花羞月,眼波似水蕩漾,身子如玉白晰,舉手投足之間,風情千萬種。雖然四方不斷有美女貢入,可沒有一人能及得上這褒姒的萬分之一幽王大喜過望,立即下令:洪德獻美女有功,其父褒響給予郝免,并官復原職。

自此之后,幽王坐則與褒姒腿疊腿,行則與褒姒肩并肩,飲則與褒姒盞同盞,纏纏綿綿,身不離影,影不離身,約有三個月沒有進申后(幽王的皇后)之宮。有人將此事告知了申后。申后失龐,怒不可遏,便帶著宮女,來找茬了。幽王正與褒姒疊腿而坐,看到申后來了既不動也不起身迎接。申后氣憤不過,破口大罵:“不知這是誰家賤人,敢在此**宮庭!”幽王不樂意了,急忙用身子護住褒姒,代而答曰:“這是朕新選的美人,還沒有定主次,所以未曾見你,你不要發怒。”申后狠狠瞪了褒姒一眼,啐了一口,憤憤而去。待申后走遠,褒姒問:“不知這是何人?她為什么這么兇呢?”幽王說:“她是王后,你明日去見一下她吧。”褒姒沒有作聲。次日,幽王貪戀褒姒美色,仍然留宿于褒姒處,沒有去**。

太子宜臼看到申后憂悶不樂,便跪而問曰“母親貴為六宮之主,會有什么不開心的事呢?”申后長嘆一聲,便將幽王得到美女褒姒的事一五一十講給了太子宜臼,說到痛心處,不覺潸然淚下。太子說:“母親不免犯愁,明天是下月初一,父王必會臨朝一看,母親可帶著宮女去瓊臺摘花,引那賤人出來觀看,孩兒乘機便將她毒打一頓,以替您出口惡氣。父王如果怪罪下來,罪責全在于孩兒,不關母親。”申后急忙說:“我兒不可造次,這事還待從長計議。”

太子宜臼憤而出宮。次日一早,太子宜臼果然得知幽王出朝了,于是遣數十個宮女去了瓊臺,不問情由,見花就摘。這時走出一群宮人攔住道:“這花是萬歲栽給褒娘娘賞玩的,你們若是毀壞了,萬歲怪罪下來,你們可擔當不起!”

摘花的宮女說:“我等奉東宮娘娘令旨,要采花供奉東宮娘娘,誰敢攔止!”說著這兩班宮人便吵嚷了起來。

褒姒被驚動,出來觀看,得知情由,不覺怒從心起,正要發作,卻看到太子宜臼鉆了出來,立在她面前。太子上前一把揪住了褒姒的發髻,大罵道:“賤婦,你是什么人,沒名沒位,也敢妄稱娘娘?今日且教你嘗一嘗我的拳頭!”說完舉拳便打。宮娥們怕幽王怪罪,一齊跪在了太子面前:“千歲,你看在大王面上饒了她吧!”太子也恐出手太重,會要了褒姒的命,只好松了手,帶領宮女揚長而去。

褒姒含羞忍辱回到了臺中,得知了動手的人是太子,便明白了他是想為王后出氣,不覺流下了委屈的淚水。宮娥見狀勸道:“娘娘不必悲泣,大王一定會為您做主的。”

不大一會,幽王退了朝,回來看望褒姒,一眼便看到褒姒兩鬢蓬松,淚珠四濺,慌得問道:“愛妃今日何故沒有梳妝?”

褒姒扯住幽王的衣袖,放聲大哭:“太子帶著宮人在臺下摘花,賤妾又未曾得罪于他,不想剛出來一看,便遭到太子一頓辱打!若不是被宮女勸住,賤妾恐怕就見不到大王了!”說罷,嗚嗚咽咽,泣涕不已。

幽王聽了褒姒的訴說,勸道:“你沒有去拜見他的母親,所以才會出了這事。這是東宮的意思,跟太子無關,你不要錯怪他。”

褒姒說:“太子為母報怨,不殺賤妾誓難罷休,只是賤妾死不足惜,但蒙大王寵愛,已身懷六甲兩個月了,賤妾不是一條命,而是兩條命啊!請大王可憐,放我母子二人離開這兒吧!”

幽王說:“愛妃莫急,這事朕自有主意。”幽王于是傳旨:“太子宜臼不懂禮節,惹事生非,貶往申國,聽由申侯訓導。作為太子之師,東宮太傅、少傅等教輔不力,一并削職!”

接了圣旨,太子欲進宮見幽王,幽王吩咐門丁不予通報。太子悵嘆一聲,只得駕車去了申國。申后久不見太子進宮,便察覺到了不祥,于是讓人打探太子近狀,才知已被貶往申國。申后思子心切,日日垂淚,卻也無可奈何。

有一個宮人看出了申后的心思,便跪而奏道:“娘娘既然思念殿下,何不修書一封寄往申國,讓殿下上表謝罪?若能感動大王,赦回東宮,母子相聚,豈不是人間美事?”

申后說:“你說得不錯,只惜無人通訊啊。”

宮人說:“妾的母親溫媼,粗通醫術,娘娘可以詐稱有病,召妾母進宮,讓她把書信帶出,我的兄長即可代為送去,一定不會有失的。”

申后點頭稱是,便修書一封,大致內容是:天子無道,寵信妖女,以致我母子兩地分離。今妖女已生下兒子,更受大王寵愛。你可以上表稱已誨過,請求父王寬赦,如果此事能成,你我母子重逢,就可以另作別議了。修書完畢,申后便假稱有病臥床,召請溫媼進宮診斷。

不料此事傳出后,有人報知了褒姒。褒姒說:“這必是想傳遞消息,待溫媼出宮,一定要嚴加盤察!”

溫媼來到正宮,佯裝為申后搭脈,卻悄悄地接了信簡。申后囑咐說:“要連夜送往申國,千萬不可延后!”“診斷”已畢,申后命人取來彩緞兩匹,獎賞給溫媼。溫媼揣上書信,手捧彩緞,高高興興地回去了。

來到宮門口,被守門官喝住:“你手里的彩緞從何而來?”

“老妾為申后診脈,這是申后給老妾的賞賜。”

守門官又問:“里面夾帶著別的東西嗎?”

溫媼說:“沒有。”

溫媼正要離開,忽有一人開了口:“不搜,如何知道里面沒夾帶他物呢?”于是把溫媼喚至面前。

溫媼頓時露出驚慌之色。守門官更懷疑了,令人上前扯開了她的衣襟,便看到了那封書簡。守門官當即命人把溫媼和書簡一塊押往褒姒處。

褒姒拆信一看,心中大怒,下令將溫媼鎖進空房,不許走漏任何消息。看著這兩匹彩緞,褒姒憤憤地把它們攤開,手執利剪,把它們剪成了碎條條兒。幽王進宮,看到一地碎緞,驚問是怎么回事。

褒姒眼淚汪汪地說:“妾不幸進入深宮,錯蒙大王寵愛,以致招來皇后娘娘的妒忌。妾更不幸生了兒子伯服,使得她忌恨更深。今皇后寄書簡給太子,末尾還說‘另作計議’,想必有謀殺我母子性命之意,大王要給賤妾做主啊!”說罷,將書信呈給幽王觀看。幽王認得正是申后的筆跡,便問是何人送的書信。

褒姒便命人將溫媼帶出。溫媼來到幽王面前,不由得兩腿戰栗,兩齒打架。幽王也不問話,拔出利劍,就將可憐的溫媼劈成了兩半。

這天夜里,褒姒依偎在幽王懷中嘆息道:“唉,賤妾母子性命,還懸在太子手中啊!”

幽王說:“愛妃放心,有朕護你,太子不敢怎么你。”

褒姒說:“等大王百年之后,少不得立太子為王,那時他與申后掌握了朝中大權,恐怕妾與伯服母子將死無葬身之地啊!”言畢,嗚嗚咽咽地啼哭起來。

幽王急忙說:“朕有意廢了王后母子,立你為正宮,伯服為太子,但又怕群臣不服,怎么辦呢?”

褒姒說:“臣聽君,是順;君聽臣,是逆。大王可將此意說與大臣,且看看群臣的反應再做決定不就可以了嗎?”

幽王點點頭:“愛妃言之有理。”

這天晚上,褒姒偷偷遣心腹密告于虢石父和尹球,請他們次日早朝時如此如此。石父與尹球早已與褒妃有勾結,自然會助她一臂之力。

次日早朝禮畢,幽王宣群臣上殿,說:“王后近來心胸窄狹,惡意對待朕之愛妃,不配作為天下之母,應該怎么處置她呢?”

石父奏道:“王后是六宮之主,雖然有罪,但不宜拘押,如果是德不稱位,大王可以宣旨廢掉,另立賢德之人母儀天下。”

尹球也奏道:“臣聽說褒妃德性貞靜,是正宮的絕好人選。”

幽王又問:“太子在申國,如果廢了申后,太子該如何處置呢?”

石父說:“臣聞母以子為貴,子以母為榮。太子帶罪居申,既廢其母,又何必用其子?臣等愿扶伯服為太子,這將是社稷的福氣!”

幽王龍顏大悅,當即傳旨將申后打入冷宮,廢太子宜臼為庶民,立褒姒為王后,伯服為太子。凡有不服者,既歸為宜臼之黨,處以重罪。兩班文武雖憤憤不平,然而知道幽王主意已定,多言徒取殺身之禍,全都緘口不言了。太史伯陽父嘆道:“三綱已絕,周亡指日可待啊!”于是便辭官告老返鄉了。群臣受伯陽父影響,也紛紛棄印歸田。朝中只剩下了尹球、虢石父、祭公易等一班奸佞臣子。

自此以后,幽王朝夕在宮中與褒姒尋歡作樂。褒姒雖篡位成了正宮,且是幽王最寵愛的美人,可從來不肯展顏一笑。幽王便說:“愛妃惡聞音樂之聲,不知喜歡別的什么呢?”

褒姒說:“妾無所好。妾曾手剪彩緞,倒是其聲爽然可聽。”

幽王說:“你既然喜歡裂緞之聲,為何不早說呢?”于是命司庫官攜來彩緞百匹,使力氣大的宮女們把它們一片片地剪掉,以取悅褒妃。褒妃雖然喜歡剪斷彩緞的聲音,卻依舊不見笑臉。

幽王問:“愛妃為何仍不開顏?”

褒姒答:“妾平生不愛笑。”

幽王說:“朕必得使你一開笑口。”于是頒令:不管是宮里人還是宮外人,只要能使得褒后開顏一笑,即可得賞銀千兩。

虢石父獻計道:“先王當年曾因西戎強盛,恐其入侵,于是在驪山之下,做了二十多個煙墩,又置大鼓數十臺,如有賊寇入侵,點燃烽火,狼煙就能直沖云霄,各國的諸侯看到,便會發兵相救。這鼓擂起來,有沖天之響,是催促救兵速到之意。今天下太平,烽火好久沒有點過了,大王如果想要王后開顏一笑,可攜游驪山,夜點烽煙,諸侯救兵必會到來,到來了卻不見賊寇,王后必然大笑不止。”

幽王稱此計甚善,于是帶著褒后去驪山游玩。天黑時,幽王命人在驪宮設宴,并傳旨點燃烽火。司徒鄭伯友聞知此事,頓時大驚失色,飛車趕到驪宮,奏道:“煙墩是先王應急之用,所以諸侯都十分當真,今若無故點燃烽火,諸侯受了戲耍,他日若真的有了不測,即便再點烽火,恐怕也無人肯信了!”

幽王說:“今天下太平,何須征兵?朕與王后出游驪宮,沒什么可消遣的,只不過是跟諸侯開個玩笑而已,他日若有意外,與卿無干!”

鄭伯友苦勸不聽,嘆息而去。

很快,烽火點燃起來了,大鼓擂起來了。一時之間,鼓聲如雷,火光沖天。境內諸候看到烽火,懷疑鎬京有變,即刻領兵點將,連夜趕往驪山。可一路跋涉到了驪山,卻聽到了管弦之聲,歌舞之影。這時,幽王的下人前來辭謝列國諸侯說:“幸無外寇,勞師遠征了!”諸侯面面相覷,憤然卷旗而返。

褒姒在樓上,憑欄看到諸侯們匆匆地趕來,又匆匆地撤回,不覺撫掌大笑。

幽王龍顏大開:“愛妃一笑,百媚俱生,這是石父的功勞啊!”于是賞賜石父千金。俗話說的“千金買一笑”,即來源于此。

申侯聞知幽王廢了申后立褒姒,便上書諫道:“當年桀王寵愛妹喜,致使夏亡了;紂王寵愛妲己,致使商亡了。大王寵愛褒妃,廢嫡立庶,既違夫婦之義,又傷父子之情,桀紂之事,復見于今,夏商之禍,不在異日啊!懇望大王能夠收回成命,國家衰亡之災或可免除!”

幽王看了奏本,拍案大怒:“此賊胡言亂語!”

石父說:“申侯見太子被逐,久懷怨恨,今又得知申后與太子俱被廢除,看來已有蓄意謀反之心,故而敢揭大王之短!”

“那該怎么處置他呢?”

石父說:“申侯本沒有多少功勞,不過是因為申后才得以進爵的。既然申后與太子都被廢除了,申侯也應該貶侯為伯。大王可發兵討伐其罪,以除后患!”幽王準奏,下令削去申侯的爵位。幽王命石父為將,率領大軍,意欲伐申。

細人探知此信,星夜趕到申國,報知了申侯。申侯大驚:“國小兵微,怎能抵得了王師?”

大夫呂章說:“大王廢嫡立庶,忠良棄位,百姓怨憤,這是大王孤立的兆頭啊。今西戎兵力強盛,又與申國接壤,主公可致書戎主,借其兵討伐鎬京逼迫大王把王位傳于宜臼,豈不痛快!俗話說,先發制人,后發制己,望主公三思。”申侯點頭道:“言之有理。”于是派人備下綢緞一車,持書去向犬戎借兵,許以攻破鎬京之日,府庫內金銀任憑搬取。戎主想:“中原天子失政,申侯國舅請我誅此無道之君,扶立太子宜臼,這可大逞我志啊!”遂發兵一萬五千人,分作三隊,左先鋒是孛丁,左先鋒是滿也速,戎主自率中軍。申侯也悉起本國之兵相助。只見槍戟塞道,旌旗蔽空,浩浩蕩蕩,殺奔鎬京而來。大軍出其不意,迅速將鎬京圍了三匝,可謂水息不通。

幽王聞變,大驚失色:“機不密,禍先至。我兵未起,戎兵先到,這該怎么辦呢?”

石父說:“大王可速派人去驪山點燃烽火,諸侯救兵必到,這樣內外夾攻,方可取勝。”

幽王聽從其言,派人點燃了烽火。可諸侯救兵一個也沒有來。因為上次被戲耍,以為這次也是幽王鬧著玩的,所以都沒有出兵。幽王見諸侯救兵不至,犬戎日夜攻城甚急,便對石父說:“賊勢未知強弱,你可挑選一批壯勇,殺奔出城一試。”石父本非能戰之輩,只得勉強應命,率領八百兵車,殺出門去。

幽王沒來得及閱兵,見勢頭不妙,用小車帶著褒姒和伯服,從后門逃了出去。司徒鄭伯友從后面趕上,大聲說:“大王莫驚,臣護駕來了!”

在鄭伯友的保護下,幽王迤邐趕到了驪山。尹球途中追來,說:“戎賊焚燒了殿堂,搶掠了金庫,祭公也死在了亂軍之中!”

幽王聽了心膽俱裂。到了驪山,鄭伯友再次點燃了烽火,狼煙直沖云霄,可救兵依然不到。這時,犬戎兵追到了驪山,將驪宮團團圍住,口中大叫:“不要放走了昏君!”

幽王與褒姒嚇作一團,相對而泣。鄭伯友諫道:“事情緊急,臣愿拼此老命,保護大王殺出重圍,以圖后舉!”

幽王說:“朕悔不聽叔父之言,才到了今天這個地步!朕今日夫妻父子之命,全交給叔父了!”

鄭伯友教人到驪宮前放起了一把大火,迷惑了戎兵的視線,然后帶著幽王從宮后沖出。鄭伯友手持長矛,當先開路。尹球保護著褒后母子,緊緊跟隨在幽王后面。行不多時,被一隊犬戎兵攔住了,為首的是戎將古里赤。鄭伯友咬牙大怒,接住便戰,幾個回合之后,一矛將古里赤刺于馬下,戎兵見鄭伯友驍勇善戰,一時四下驚散。

大約行了半里,背后喊聲又起,先鋒孛丁引大隊人馬追來。鄭伯友叫尹球護駕先行,親自斷后,且戰且退。然而犬戎兵多勢眾,鄭伯友抵擋不住,被團團圍在中間。鄭伯友毫無怯懼之色,一支長矛使得神出鬼沒,令戎兵無法近前。戎主教四面放箭,箭如雨點,可憐一國賢侯,竟慘死在了萬簇之下!

左先鋒滿也速早趕上了幽王車仗,俘獲了幽王。犬戎主看到幽王皇袍玉帶,知是幽王,揮刀就將他砍成了兩半,轉手又一刀殺了伯服。褒姒貌美如花,戎主不忍下手,就命兵士把她帶回氈帳,以供取樂。車剛走動,躲在車箱之內的尹球就發出了動靜,被揪了出來,也被砍了

申侯回到京城,安排了筵席,盛情款待戎主。庫中財寶被搬取一空,又另贈綢緞十車,指望戎主能滿欲而歸。可是,戎主把逐殺幽王當作了不世之功,人馬盤踞京城,終日飲酒作樂,毫無退軍還國之意。百姓無不埋怨申侯。

申侯無奈,只好寫了三封密書,派人分別送給三路諸侯(這三路諸侯分別是北路晉侯姬仇,東路衛侯姬如,西路秦君贏開),自己為內應,趕走戎兵,以拯救大周于水火之中。

三路諸侯受命驅兵而至。戎主從夢中驚醒,急忙跨上戰馬,帶著百十人從西門逃了出去。這時天色已大亮。褒姒未來得及跟上戎主,羞于見人,便自縊身亡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自贡市| 闵行区| 皋兰县| 淳安县| 英山县| 永顺县| 内乡县| 枣阳市| 襄垣县| 临汾市| 武川县| 涞水县| 宁蒗| 大荔县| 云梦县| 凤山市| 理塘县| 河池市| 秦皇岛市| 叶城县| 茶陵县| 达拉特旗| 乐业县| 体育| 佛山市| 丘北县| 泰兴市| 绥阳县| 萨嘎县| 汾西县| 清流县| 霍山县| 科技| 赤峰市| 闻喜县| 集贤县| 徐州市| 上杭县| 全南县| 文成县| 泰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