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第七話 邑姜

姓名:邑姜(姓,姜);

性別:女;

祖籍:若是按照她的父親(姜太公)來算的話,祖籍大概在:東呂鄉(xiāng)(位于今天的SD省日照縣附近);

身份:⑴.周武王之妻;

⑵.周成王、唐叔虞(晉國的第一位王)之母;

⑶.姜子牙之女;

備注:與殷紂王的寵妃妲己正好相反,邑姜是商周之交一個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也是周武王治亂之能臣之一,武王曰:“予有亂(上古“亂”與“治”同)臣十人”!意思是說:“我有十名能夠幫助我治理亂世的能臣。這十人就是: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畢公、榮公、太顛、閎夭、散宜生、南宮適和邑姜。

但是“憲章文武”的孔圣人要把邑姜排除在外,歸根到底是孔老夫子對女人抱有偏見。他認為“有夫人焉,九人而已”(《論語·泰伯》),其原因是:那九個男人是主外的,而邑姜是個女的職能主內,故而不算數。

對于這段話中的“有婦人焉”,北宋的理學大家朱熹作注時,就是遵從的前人之說,認為所指的就是邑姜。并說在武王的十位“治亂”之臣當中,是“九人治外,邑姜治內”。

故事:姬昌死了,他的兒子姬發(fā)繼位,稱周武王,又追其父為文王。武王姬發(fā)承其父之志,欲伐暴商,取而代之。武王任命太公望(姜太公)為太師,周公旦做輔相,連同召公、畢公等共九人輔于外;武王又得知姜太公有個女兒,名曰:邑姜,生的美麗且又賢惠,故而娶了她做了正宮娘娘,佐于內。歷經十數載,武王在眾多賢臣與賢內助的共同輔佐下,終于成功的革了商紂王的命。(對于姜太公是否有個女兒叫邑姜,歷史上有所記載:《春秋經傳集解》里說:“邑姜,晉之妣也。”杜預注:“邑姜,齊太公女,晉唐叔之母。”《帝王世紀》也說:“武王妃,太公之女,曰邑姜。修教于內,生太子誦。”),

可惜,滅紂的第二年武王生了重病。這時,天下還沒有統(tǒng)一,大臣們非常擔心,虔誠地進行占卜;周公更是齋戒沐浴,禱告上天,為武王消災除邪,愿意用自己的身體去代替武王。奈何“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此乃天數,豈是人力所能為也?沒過多久,武王就撒手輪寰了。

武王駕崩后,他和邑姜生的兒子姬誦繼位,是為成王。此時的成王還只是個十三歲的小屁孩而已,與邑姜也算得上是孤兒寡母了。這個非常時期,周成王的皇帝位做得很不穩(wěn),因為周武王的兄弟很多,況且還有著一個“兄終弟繼”的古老說法。

周成王很幸運!因為在朝廷里,他有一個一心輔佐他的母親。邑姜以王太后的資格,掌管朝廷大事,輔佐成王安頓京師。她教導成王,尊重大臣,治理國家,愛護人民;在朝廷外,他又有父親留下來的一幫一起扛過槍,一起殺過人的“鐵哥們”支持。例如:周公帶兵東征,誅武庚、斬管叔、放蔡叔,平定叛亂;又以王權之尊,以大政治家的身份制禮作樂、定軍法、建制度;太公威震東夷;召公、畢公保衛(wèi)王畿……所以,盡管此時對成王的皇帝寶座暗中窺竊的人不在少數,但大多數都是有賊心沒賊膽。

周成王在一幫忠義之士的輔佐下終于度過了最危險的時候,使得暗流洶涌的西周王朝保證了安定,并且使得這個新的王朝日益繁榮起來。在邑姜的教養(yǎng)下,周成王與兄弟之間也是兄敬弟恭,彬彬有禮。

話說,姬誦和叔虞乃是同父共母的親兄弟,在姬誦為成王之后,與弟弟叔虞依舊親密無間,互為伙伴。一日兄弟倆玩耍,成王削桐葉當玉圭,送給叔虞說:“用這個封你。”為此史佚請擇吉日立叔虞,成王說:“我與弟弟說著玩呢!”史佚卻說:“天子無戲言”,于是成王便將唐封給了他的弟弟叔虞。

說到成王的這個弟弟叔虞,他的出生頗有些玄異色彩:

《左傳·昭公元年》說:“當武王、邑姜方震大叔,夢帝謂己:‘予命而子曰‘虞’,將與之唐,屬諸參,而繁育其子孫。’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滅唐,而封大叔焉。故參為晉星。”

《史記·晉世家》里說得更為詳細:“唐叔虞者,周武王子,成王弟。初,武王與叔虞母會時,夢天謂武王曰:‘予命汝生子名虞,余與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命之曰‘虞’。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亂,周公誅滅唐。成王與叔虞戲削桐葉為圭,以與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請擇日立叔虞。成王曰:‘吾與之戲爾。’史佚曰:‘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周成王的這個弟弟便是晉國的第一位皇帝了,故而邑姜也就是晉君之母后了。

成王是個好皇帝,不幸的是成王又早逝,他的兒子姬釗繼承了王位,就是康王。邑姜忍著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悲痛,又以老太后的資格教導康王,把他調教成了一個好皇帝。在成王、康王之際,天下安寧,一切刑罰都放置一邊,四十年不曾使用。

圣母邑姜即是成王之母,又是齊國的祖姑,還是晉開國之君唐叔虞的生母。從她的兒子周成王到她孫子的周康王兩代,前后約四十七年(前1042年—前896年),是周朝強盛和統(tǒng)一的時期,歷史上叫做“成康之治”。

歷史早就做了結論:在周武王去世后,初創(chuàng)的周朝不但沒有敗亡,而是更加穩(wěn)固、興旺、強盛了。周初的國泰民安,當然有很多文武大臣輔弼之功,而邑姜也起了重大作用。直到現(xiàn)在,山西太原尚有圣母邑姜廟,晉人千秋萬代不忘邑姜之懿德,故而頂禮膜拜者絡繹不絕,香火十分旺盛。圣母邑姜,實為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婦女,當永垂青史。

三千多年之后的今天,在發(fā)掘的西周早期的青銅器中,有五件的銘文涉及到了“王姜”這個人。有些學者懷疑,這里的“王姜”就是“邑姜”。它們分別是旟鼎、令簋、叔卣、繯卣、臬伯卣。

關于王姜到底是不是邑姜的問題,相關學者一直爭論不休。主要存在著:武王后(周法高、郭沫若),成王后(陳夢家),康王后(劉啟益)和昭王后(唐蘭)這四種不同的說法。

杜勇、沈長云二位先生曾發(fā)表的《金文斷代方法探微》,力主王姜是成王的皇后。該書從“時王生稱說”、“康宮問題”以及“考古類型學”入手,論定了王姜既非昭王后,亦非康王后,論辯慎密,令人信服。

然而,他們在論證王姜為成王后的時候,就顯得不足取了:由于“王在干”諸器只能置于康王時代,便證明王姜不會是武王之后。因為武王死時“年五十四”,則王姜當時的年齡應相仿佛。另據《史記·周本紀》說“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錯四十余年不用”,則成康二世不會低于四十年,到康王十九年王姜至少也有八、九十歲了,外出活動的可能性不是太大,所以王姜也不會是武王之后。

武王死時“年五十四”源自《古本竹書紀年》,學界多無異詞,無須細說。但是,說“王姜當時的年齡應相仿佛”就屬于臆測了。我們知道,在古時候王后比王年輕是常有的事,“一枝梨花壓海棠”的艷史也是不少。

最現(xiàn)成的例子是武王的父母——文王和大姒。《尚書·無逸》說“文王受命唯中身”,《周易·歸妹》卦里所說的“帝乙歸妹”和《詩經·大明》里說的“文王初載,天作之合”,即帝乙把小女兒大姒嫁給文王為妻,只能是在文王“中身”受命之后。也就是說,文王比大姒大十幾歲,甚或二十幾歲都是可能的。據此可知,說王姜若系武王之后就該在年齡上“相仿佛”,既不一定符合常例,也是對王姜的年齡缺乏具體研究的表現(xiàn)。

另外,周法高先生雖然主張王姜為武王之后,姜太公之女。但對王姜的年齡也存在著明顯的誤區(qū)。他說:有人認為王姜是邑姜,但“十九年”是康王十九年,(杜正勝說),我覺得也不大可能;因為《論語》稱“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有婦人焉,九人而已。”在武王時,王姜已經立有大功,年齡至少在三十開外。經過了成王二十四年到了康王十九年,年已將近八十,還要帶兵遣將,未免太老了吧!

說邑姜年近八十帶兵遣將“未免太老了”,我們覺得未必見得。最現(xiàn)成的例子,邑姜的父親姜太公,不也是在八十歲的時候,還在牧野戰(zhàn)場上“時維鷹揚”嗎?此其一,其二:和上述“相仿佛”的提法一樣,說“在武王時”王姜的“年齡至少在三十開外”,也是臆想的成分過多了。因為我們首先會問:“已經立有大功”的邑姜,為何就不能是“二十開外”呢?

這算粗說。說細點,《論語》中所引的“予有亂臣十人”,應是來自古本《泰誓》,是武王伐紂時的“誓詞”。所謂“在武王時”“三十開外”的邑姜,究竟是指牧野大戰(zhàn)之前,還是指武王駕崩之前,也很模糊。一句話,要想確定王姜就是邑姜,關鍵是在邑姜的年齡問題上,要找到令人滿意的解答。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子洲县| 牙克石市| 和顺县| 平安县| 中超| 汽车| 云林县| 报价| 南川市| 白银市| 姚安县| 肥城市| 巢湖市| 呼和浩特市| 灯塔市| 桦川县| 苗栗市| 龙州县| 达拉特旗| 南溪县| 铜川市| 宁乡县| 星座| 威海市| 台南市| 滦南县| 夏津县| 长治市| 阳江市| 汾阳市| 广宁县| 隆德县| 阿拉善左旗| 平邑县| 鄢陵县| 博野县| 池州市| 辉县市| 陕西省| 丹棱县| 大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