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 思無涯淚斷腸
- 楚煙湘月
- 5109字
- 2010-10-20 17:58:17
在本章開始之前,筆者要贅述一段關于苗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采花節。
據黃泊滄先生編寫的《節日的傳說》中載:傳說很久以前,在高高的白云深處有一座桃花山,山上有個桃花寨,寨里有個美麗動人的桃花姑娘。要問她到底有美麗?人們說,她眼睛像星星一樣明亮,她唱歌勝過百靈鳥鳴唱,她繡的花連蝴蝶蜜蜂見了也翩翩飛來。更使人贊美的是她的聰明、勤勞和善良。她對老人像對自己的爹娘;對朋友小伴就像自己的親姊妹,釀好了米酒總請他們先嘗,桃子熟了總撿最大的送上。大家都說她像朵桃花,每當她上山點蕎或播種玉米,身前身后總簇擁著一大群人,都愛看她笑,愛聽她唱。提起她,人們總伸出大拇指贊道:“絨絨絨(苗語,好的意思。)
說也奇怪,許多有金銀財寶能說會講的咪多(苗語,小伙子。),桃花姑娘一個也沒看上,卻自愿嫁給了忠厚老實,天天只會打獵、種地、1吹笙的咪多。他,沒爹沒娘沒財產,人們平時都叫他老憨哥,卻娶到了這么個天仙一樣的姑娘。
老憨哥自從娶了桃花,喜歡得嘴都合不攏,一天到晚看著、守著,連活計都不去干了。有一天,桃花終于開口了:
“你一天到晚守著我,不去勞動,哪里來吃穿呀?”
“美麗的咪彩(苗語,小姑娘。),看著你我不穿衣不會冷,不吃飯不會餓。”
桃花笑笑說:“那我可要穿衣吃飯呀!你不去,你在家里,我去勞動吧!”
“不行不行!你不用去了,你就在家燒火做飯,績麻繡花,我的力氣比牛還大,我一個人干就行了!”老憨哥露出了粗壯的胳膊。
老憨哥怕心愛桃花出去后,會引起風波,突然飛了。他們經過商量,桃花終于答應在家做家務,并用一雙靈巧的手自畫了一幅像,給老憨哥隨身帶著。
從此,每天老憨哥都上山勞作去了。他把畫像掛在桃花樹上,休息時就和朋友們一起圍著畫像喝酒,唱歌,吹笙。把桃花親手釀的白酒,做的玉米粑粑分給大家共享。
老憨哥預感到不祥的事終于發生了。一天,不知從哪里來了兩個過路的外地人,看那幅美麗的畫像,大為驚嘆,問長問短。誠實的咪多都一一告訴了他們。
使人氣憤的是,當老憨哥回到家時,美麗的桃花已經被搶走了,憨哥氣極了,他取下身上的老彎刀,“唰”的一聲,把面前的一棵棕樹一刀砍斷,發誓要找到桃花,殺死仇人。鄉親們很同情他和桃花,紛紛都拿出干糧和銀錢來資助他。于是他帶上盤纏彎刀、弩箭和桃花用他過去獵來的禽毛獸皮縫制的百鳥衣,以及桃花的畫像離開了家鄉。
原來,那兩個外地人,是遠方一個惡霸老巴的狗腿。老巴的田地山連山,金銀財寶裝滿箱,妻奴成群,牛羊滿山。但他豺狼成性,欲壑難填,到處搜尋年輕美麗、會彈會唱的姑娘,派出狗腿四處查訪。誰能為他找著稱心如意的姑娘,就賞銀一百兩。他看見桃花,高興極了。不料,桃花是個外表溫柔,性情剛烈的姑娘。不管老巴怎么威逼,桃花咬定不答應,一太內到晚尋死覓活。老巴為了求得她的芳心,不知花了多少錢財,但換來的卻是一頓臭罵。
眼看一年一度的大年到了,街上張燈結彩,敲鑼打鼓。有人來告訴老巴說,不知從哪來了一個身穿百鳥衣,會吹六管蘆笙的人,不僅衣著新奇,而且笙歌動人。老巴連忙討好桃花去聽蘆笙。桃花聽到有百鳥衣和蘆笙,知道是憨哥來了,頓時喜笑顏開。老巴不知底細,見桃花笑了,也興高采烈,連忙騎著馬兒和桃花一起到大街上看熱鬧。果然看到一大群人,圍著一個身穿百鳥羽衣的人在吹笙跳舞。只見他左盤右旋,一下金雞獨立,一下猴子掰包谷,蘆笙吹得好似鸞鳳和鳴,聽的人歡呼雀躍,連聲叫好。
吹笙的人正是憨哥。他正跳著,突然看到一伙穿著漂亮的衣服的人吆喝著闖了進來,偏頭一看,又驚又喜又氣憤。喜的是終于看到了他朝夕思念的桃花,氣憤的是在桃花身后竟站在老熊一樣的老巴。于是他突然從羽衣下取出弩弓,轉身一箭朝老巴射去,不偏不倚正中老巴右眼。老巴一聲慘叫,翻身落馬。憨哥很快又拿出老彎刀跳了過去,左砍右劈,打散了眾狗腿,抱起桃花,飛身上馬,“呼啦啦”像一陣風飛走了。
這時,桃花山的人們聚集在過去和憨哥一起跳舞的桃花樹腳,懷念著憨哥和桃花。突然,天邊山路上飄來一朵小小的彩云,彩云越來越大了,啊,原來是憨哥和桃花騎著駿馬飛來了。大家一片歡騰,抬出甜米酒,吹響金蘆笙,圍著憨哥和桃花又是唱來又是跳。迎新春,慶勝利,一直到太陽西斜,桃花和憨哥才告別鄉鄰親友,一齊上馬逃奔遠方。
從此以后,桃花山的人就再也沒見到桃花和憨哥。但每逢過年的這天——正月初三,就不約而同地集會到昔日和憨哥桃花跳舞的地方來吹笙、唱歌、飲酒、耍刀、賽馬、射箭,用米酒和歌聲迎接善良的來客,用彎刀和弩箭殺死那些豺狼一樣的惡人。
據說,這就是苗族“采花節”的來源。
如上所陳為苗族采花節來源學說的一支,這種風俗習慣延續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YN省文山麻栗坡有了顯著的改變,就貢翔所生活的小鄉鎮而言,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各個村寨的苗族人民齊聚在光禿敞亮的山頭,身著節日盛裝,那時侯,萬人空巷,縷縷行行,摩肩接踵,熙熙攘攘,主持采花節的一般是當地年高德劭、須眉皓白的老者,他會讓青年小伙子在初一當天砍來一株松柏樹,然后在噼噼啪啪的鞭炮聲中將它插入深厚的黃土之中,再絮絮叨叨地念著咒語把一壺酒掛于樹枝椏上,又請上來自各個村寨的德高望重的老人講幾句話,最后鳴鑼放鞭炮宣告采花節開幕,整個山頭沸騰開來。
男女老少們紛紛踴躍參與各項饒有民族特色的活動,諸如賽歌,拔河,踢麻包等,與此同時,青年男女之間還舉行唱歌比賽,歌的內容主要有苗族的飛歌、情歌、酒歌、古歌以及敘事歌,在諸多的活動里,最引人注目的當屬情歌對唱和蘆笙舞。在介紹這兩項活動之前,筆者還得先贅述一下在苗族人民采花節的活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的個類富于民族特色風情的“道具”。
一.“一線牽”:這是男女情歌對唱的傳話筒,由細絲線,竹筒,雞囊皮組合而成,與原始的電話機無二異。
二.“蘆笙”: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鳴管構成。笙斗又稱氣箱,多用杉木、松木或梧桐木制作,以杉木最佳,紋理順直、質地松軟、少疤節,外觀呈紡槌形,長46厘米~56厘米、寬4厘米~9厘米、高3.5厘米~8厘米,細端再接一根長15厘米左右、外徑1.8厘米左右的竹管為吹口。制作時,將整塊毛坯料從中破為兩半,分別挖掏出內膛,待裝入笙管后再用膠粘合,外部用細篾箍五至七圈而成。笙斗呈淡黃色,外部涂飾桐油,木紋清晰,外表美觀,故有“金蘆笙”譽稱。在笙斗中,呈75°~90角°縱向插入兩排笙管,多為六管,也有四管或八管者。每管入斗處裝有一個呈長方形、梯形、菱形或三角形的銅制簧片,每管近斗處開有一個圓形按音孔,笙管上端管口通透,下端管口堵塞不通。笙管多用白竹制作,白竹的竹徑細、竹節長、粗細勻、竹壁薄,通常在直徑1.2厘米左右、每節長40厘米~50厘米,是制作笙管的良材,要選生長三年以上、冬至到立春前砍伐的為佳,這時的竹管竹質堅韌、表面光亮、不易蟲蛀。各種音高不同的苗族六管蘆笙,笙管的高度也不盡相同,最高音笙(民間稱五滴水)高7.2厘米~14.5厘米(不包括笙腳,下同),高音笙(四滴水)高14.5厘米~30厘米,中音笙(三滴水)高30厘米~58厘米,低音笙(二滴水)高58厘米~105厘米,倍低音笙(一滴水)高105厘米~210厘米。以c、c1、c2三音為例,笙管高度分別為97厘米、49厘米、25厘米,加上笙腳后為128厘米、60厘米、34厘米,余者類推。簧片多用響銅制作,《尾蕉叢談》一書載有“長管之上冒以匏,短管之中置以簧,用響銅為之,恒用火炙,亦古制也。”尺寸依音高而定,以c、c1、c2三音為例,長度分別為4厘米、3.5厘米、2.5厘米,寬度分別為0.25厘米、0.2厘米、0.15厘米,余者類推。簧料下好后,劃出簧舌輪廓線,用小鑿子鑿透,銼削掉毛刺,放入爐火中加熱,待到微紅時,用鉗子將簧框略微夾攏一些,使舌與框之間縫隙縮小,然后放入水中蘸火定型,這種經過“火炙”的簧片,吹奏時省力。簧片也可用黃銅制作,但不及響銅制的發音脆亮。共鳴管是套在笙管上端的一截竹管,可使音量明顯增大,多使用毛竹制作,依音高不同而異,以c、c1、c2三音為例,管長分別為60厘米、30厘米、15厘米,余者類推。以上所述為QDN地區的苗族蘆笙;在黔中、黔南和黔西北,則流行著另一種形制的蘆笙,笙管用白竹或筍殼竹制作,下端管口不堵塞。上端用兩道竹篾箍緊,笙斗制作時中間不剖開,而是從粗端挖起,直通細端吹口部位,然后用圓木塞把粗端開口堵嚴,再用數道化篙皮箍住。
現在蘆笙的形制已發生了很大變革,分大、中、小等多種類型。均由笙管、笙斗和簧片三部分構成。常用的蘆笙管6根,外側開有接音孔,下端裝置銅簧,插入一長形木頭葫蘆內,每簧一音。在每二三根笙管上端合套竹管作為共鳴管。小蘆笙的管長十幾公分,大蘆笙長四、五米不等。低音蘆笙類中,有在大竹筒內裝一細竹管,發音者稱為"蘆笙筒"。現經改革,笙管數增至20余根,每管上端均套用薄銅皮制作的共鳴管,音域可達兩個八度又五度。蘆笙音色明亮渾厚,男女均可吹奏。每當過年,婚嫁喜事,起房蓋屋,人們總要手捧蘆笙,載歌載舞,以此抒發自己的歡樂和感情。(來自百度百科)
三.“泥吹槍”:這是苗族人民戲耍打靶子用的槍,人們所生活的地方,崇山峻嶺,山高林密,林子中常年生長有中空的一類樹木,砍下筆直的一街約莫一米四五的即可造成“泥吹槍”,打靶時往樹空里塞上一粒與洞大小的稀泥,把嘴湊上去使勁吹即可,在日常生活中,苗族人民還用它來打鳥,百發百中。
四.“麻包”:由爛棉絮,麻線相互纏繞制作而成,彈力差,遇水則濕,遇火則燃,主要用于踢,如需拍打則要求使用者具備一定的功力。
五.“雞毛球”:由雞羽,細竹筒或子彈殼組合形成,先用剪刀將雞羽剪成齒狀,然后將其插入細竹筒或子彈殼中,“雞毛球”即成,另造兩塊類似于羽毛球拍的木板拍即可。
苗族采花節中的情歌對唱主要以青年男女為主,對唱時,兩人分立小山腰上,手握“一線牽”,一唱一聽,歌詞以諧謔調戲為主,俚俗率直,盡現苗族人民的和諧友好。對唱結束后,如果青年男女兩情相愿,情投意合,便互贈錦帕作為以后進一步交往的信物,很多苗族夫妻都是通過這種方式走到一起的。
在所有的活動里,蘆笙舞頗受人們關注,它有獨吹獨舞,多吹多舞等形式,而舞的類型主要為樂舞、葬舞,吹奏蘆笙舞因時而異,樂舞輕快活潑,音色優美動人,縈繞耳畔,久久不絕;葬舞低沉哀傷,幽婉凄美,催人淚下。吹奏蘆笙舞需要一定的天賦和毅力,它的延續以拜師授藝為主,拜師后由師傅口授樂譜,令徒弟爛熟于心,再傳于吹奏之法,慧者二三個月即可學成;愚者長達多年。每逢苗族有婚事,喪事,一般都會邀請吹奏蘆笙舞的師徒前去演奏,但多參與喪事為主,少有舉辦婚禮的家庭邀請他們,在喪事或婚禮結束后,主人家都會贈與師徒們半只雞(用細木棍削尖后后插著,扛于肩上。)和一壺自釀包谷酒。
苗族人民的采花山活動還引來了漢族,倮族等民族,并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大大促進了民族團結,民族融合。
在采花山的最后一天,苗族人民殺豬宰羊,在山頭上擺下豐盛的宴席,宴請四方高朋貴友,人們在和諧優美的蘆笙舞中舉杯暢飲,其樂融融......
流年似水,時間在辛勤勞作,精心耕耘的田頭地里悄然滑過,它像一個嬌氣郁悶,糾結不堪的朋友,總愛不辭而別,等酸竹寨的鄉親們回首時,一陣驚嘆,春節悄然而至,毫無聲色。
時下的酸竹寨,仿佛沐浴在陽光雨露下的草籽,破土而生,冒出稚嫩嬌可的芽兒;又似蕩漾在碧波上的一葉扁舟,搖搖曳曳,卻是順風而行的,駛往幸福的彼岸。眼下正值大寒,風兒無情地刮著,肆虐著,摑打在樹葉們的小臉上,他們嗚嗚嗚哭出聲來,然后落到黃土地上,悄悄和土地母親怨訴起來,南利河水笑了,一路嬉戲直奔東方,天地間是白茫茫的霧,灰蒙蒙的霧,透著濕氣的霧,可她卻是溫柔的,伸手捏一捏,絨絨的;聞一聞,寒氣中略帶幾分暗香,撩起她神秘的面紗來,只見得眉似遠山,面若芙蓉,她對著風兒莞爾而笑,嬌念道:
“先生,你吹到我的白褶裙了,可以等我離開后再吹嗎?”
風兒見到美麗冶艷的霧,驚呆了,靜靜站在山坡上,屏氣凝神,吱吱唔唔說:
“別,你——你——別——走,我——我——走。”
霧素色衣裙,舉止伶俜,亭亭玉立半山腰上,風兒拂過她的裙擺,嗅了一陣幽香,悔恨而去,悠悠蕩蕩的,霧朱唇輕啟,靦腆地一笑,然后涉山直上,幽幽端坐在山頭上......
每逢過年時節,酸竹寨的鄉親都會宰殺圈養了一年的肥墩墩的豬,然后拿出一部分來請鄉親們吃飯,這時候,就會有人挨家挨戶地通知,哪天哪天不要做飯,到他們家去嘗“殺豬飯”。到時,便會有成群結隊的鄉親,縷縷行行趕去。而剩下來的大部分豬肉,主人家先用鹽腌制一星期左右,然后砍來蒲葵葉經火熏烘搓成結實的繩子,再將肉一塊塊穿起掛在火坑上方,經過幾個月文火的烘烤,肉塊變得黃燦燦,干癟癟的,看一眼都會流下口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