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回大漢的召喚
春天又到了,赤谷城外新搭的帳篷是大樂為母親解憂公主新搭的。
“母親,大漢皇帝的詔書到了,他同意您回大漢了。”大樂帶著漢使進了解憂公主的帳篷。素光扶著老母親迎了出來。
原來是漢天子得到了解憂的書信,知道她要回來養老,特別批準她回漢。
“母親您可以回去了。”大樂說道。
“不,我不能走,星靡還小。”解憂公主說道,“我要幫你哥哥照顧他,我時間不多了。我不放心。”
“母親,您不是一直想回去嗎?”大樂說道,“烏孫有我們在,這是我想大漢天子求來的恩典。”
“大樂,你們糊涂呀,在大漢只有被夫家退回的女子才回娘家養老,你們竟然用我的名義上書天子,你這是害我們呀。”解憂公主說道。
“母親,我們是不忍心呀。我們不知道漢地有那么多規矩。”
“母親,我們想您開心,這回陛下派人來接您回去,您不可以拒絕,這里還有我們。”
“禮物,你們把我準備好禮物,要特別些,這次回去我要代表烏孫去朝見大漢天子。”
大漢特使常惠的拜見,讓公主興奮得像個孩子。
“侯爺,我要回家了……我終于要回家了。”
常惠常年在西域與大漢行走。
“公主,苦盡甘來呀!”
公主在她的子女陪同之下,漢軍保護之下浩浩蕩蕩往東南而來。
長安城里已經煥然一新,凈水灑街。新賜的公主府邸準備迎來新主人。
天子親自迎接,解憂心里百感交集。
“姑母!您看長安就在您的腳下,”劉詢上前攙住了這個老婦人,她的頭發已經花白了。
彩衣仙樂,歌舞慶之,夕陽下彩云變換著色彩,長安城金碧輝煌,街坊里房屋密密麻麻。五十年前,自己在眾人矚目之下離開了這座城池,沒想到能夠再次回來。
“陛下,您是怎么說服那些人讓我回來的?”解憂公主笑著問道。
“朕是天子,朕哪用得上看他們的臉色?”劉詢說道,“何況朕不覺得做錯什么。”
解憂看了周圍,她再找人,找她的家人。
相夫公主上前輕聲說道:“姑母,我是您的侄女相夫。我父親沒來,他在彭城家里做準備。”
“相夫,你這孩子和我想象中一樣,你父親做什么準備呀?”
“姑母,您是不是要回楚地看看?”劉相夫說道。
“我累了,這不急著去了,京城里我還有些朋友,時間不多了,還要去看看。”解憂公主心又回到了五十年前。
設宴是禮儀性的,但是多年前舊日同學見面卻是真實情感的交流。
蘇夫人沒有來赴宴,但是她為公主在她那邊設了小宴。小宴除了她們就是只有兩位客人。
客人來了,是熟客,是劉詢和王嫣。
關上門,這里就是自由的。
解憂拉著蘇夫人的手,這些小輩就在邊上默默看著。說是小輩也都不年輕了。
“我為主人,請公主來我這里觀舞。”
于是樂聲大起,年輕的俊男美女吹拉彈唱,舞姬悠然起舞。
“是踏春,我曾學過《幽蘭》《白雪》,但是看過你排的《踏春》,這也是一種緣分。”解憂拉著蘇夫人的手,“你在長安竟也成名了,想當年你還哭著不肯留下。”
“其實這要謝謝公主,當年奴婢陪公主從彭城到此,遇到了他。他精通音律,又是世家子弟,只是配得上他的并不是奴婢,而是公主您。”
“他仙世多年了,我知道你一直守著他的理想,我做不到……”解憂說道。
大殿一角,已經不年輕的帝后說著悄悄話。他們在這里不再是人們的關注點了。
“難道她們以前也有段情?”王嫣說道,夫君與蘇夫人接觸得比較多,他也許知道。
“情,是有一段,蘇夫人講給衛夫人聽的。”劉詢說道。
“蘇夫人的夫君本不姓蘇,他姓什么沒人知道,蘇夫人遇到他時,他已經是個中年人了,他似乎沒有家人,但是透著貴族的習氣,那份優雅自信,是誰都比不上的,他就是一個混跡于井市的浪蕩子弟,但是公主一見到他,就被他吸引了,他吸引著每個見過他的女人,他們兩情相悅,他要帶走公主,說公主不應該成為權力的犧牲品,公主堅決不肯跟他逃亡,但是卻放下了自己最喜愛的婢女。”
“此情都不能存,我那一絲情算什么!”王嫣說道,她擰起了衣角。
“人一生很多事是不完美的,我希望它能完美。”劉詢說道,“我自己得不到,卻希望別人能夠得到,嫣兒,你有未完成的心愿嗎?”
“人生該得到的我皆得到,只是陛下心中沒有我。”
“朕的心并不大,的確塞不下許多,但你想要朕可以滿足,但是你這樣更沒有進入我心扉的資格了。”
“臣妾明白,臣妾不會在強求,您現在心里裝不下臣妾,但是臣妾希望政君能夠完美。”
王政君是當今太子妃,按理說是現在最幸福的女人。
“難呀。”劉詢嘆道:“蘭兒這丫頭太霸道了,不過奭兒是真心喜歡。只是……”司馬蘭是太子舊日良娣,王嫣不知道他為什提起她,但是總覺得有絲秘密,自己不知道。
“蘭兒不會是您……”王嫣說道。
“沒有的事,只是此事不能深究,為了一個小丫頭鬧出更多人命不值得。奭兒是個好孩子。”
司馬蘭當年脾氣張揚,給人留下的印象不佳,但也不至于死,但是有些人偏要自作聰明。奭兒不是不知道,只是不能說,所以他遲遲都不肯碰那些姬妾。
“我新排的舞怎么樣?”蘇夫人高聲問道,打斷了兩人竊竊私語。
“好!很好!”王嫣說道。
“你沒看怎么說好?”劉詢輕聲道。
王嫣生氣地說:“陛下,你不覺得對不住蘇夫人嗎?”
“看來真話還真不能說!”
解憂回來,并非良策,直至現在還是有人反對。
“公主應早日回烏孫。”
“烏孫王年紀太小,沒有公主,國將不穩……”
“公主年事已高,動不得了。”劉詢說道,對付這些人不能正的來,道理是講不過的,只有用這種方法拖延公主回國,何況這里的公主府已經做好了公主長期留住的準備。
“是啊,這解憂公主年事已高,一路上太危險。不宜行。”
當然也有更多人巴結天子,天子要做什么,他們自然會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