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神臂弩
- 一笑緣
- 冷月敲雨
- 2701字
- 2011-12-22 15:51:28
關于神臂弩,前面提過,沈志故意射偏那次用的就是這個。子行府上所存也并不多,前些日子,沈志拿些模子去找人專門制作,效果也并不是很好。但仿真的效果還算不錯。神臂弩是神宗發明的,以山桑為身,檀為弰,鐵為槍膛,鋼為機,麻索系札,絲為弦,射程上面可以達到二三百步,之所以特意找這個作為武器,除了名字上的威懾力以外,還在于它的使用效果。一方面它設計巧妙,另安有機關,可以多人操作,亦可一個人操作,甚至可以同時射出多發箭矢。去繁就簡,使用方便,對于臨時出現的小問題,不必棄甲而逃。另一方面,它屬于遠距離攻擊,在以前的戰役上,效果還不錯,可以破重甲,沖擊力效果明顯。傳說中還射中過鐵鶴。鼓舞士氣,非它不可。不過這個東西制作起來著實困難,由于是西夏傳過來的技術,尋找最原始的資料就有些問題,其次,傳說太多,至于效果方面如何能達到預期,肯定是在計算上面要不斷改進。包括弓身,箭矢長短比例的設計,機關凹凸槽之類的設計,都需要考慮在內。這時候還要盡量精簡,方便訓練使用,磨損要降低,因為維修費用也要考慮。所以首要工作是找到相關資料,找到曾經秘密制造過這個武器的能工巧匠,然后是強化訓練。防御能否成功,還要看保密工作,否則不知道你要做什么的人上一個奏折,說你要造反,人證物證湊齊,你也沒有絲毫辦法。所以一切都在秘密的進行著。
也算是翻閱資料的機緣巧合,沈志還發現了另一樣東西。汴京城內,是人才輩出的地方。當然,有人的地方自然也有作品。汴京曾經有一個姓沈的地方官員,后來他有一個兒子也是出類拔萃的人物。仁宗嘉祐八年考中進士。要說起這個人來,是愛也不是,恨也不是。他曾經參加過王安石變法,就是那個拗相公王安石的變法。介紹另一個姓沈的前再扯開話題說說這個拗相公的故事。理解起來方便一些。
性格上說,王安石做下的決定別人誰改變不了。后來的排除異己,不聽取意見的行為可以看得出來。他二十一歲考取進士,憑的是出眾的文采。在當時,尤其是北宋,重文輕武,考試內容就在于你的辭藻有多么美麗深邃。這樣選出來的人才,有時候可以說是喜劇,有時候只能說是悲劇。倒是老蘇洵,能夠從他不修邊幅,就看出來此人不能重用,確實慧眼。
前面提到,微之考試的時候還考到了三經,這個東西是王安石自己編著的書。“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便是他能想到的名言。沈志說過,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你所看到的都不一定是真的。王安石就是屬于那種想做絕對好人,但由于自己性格上面的剛愎自用的缺陷,以及過于超前的思想理論,成了人們心中的絕對壞人。這句話有點繞,畢竟這個不是一個論題,還是聽故事吧。
在那個時代,好人的概念是什么呢?學而優而仕,窮則獨善,達則兼濟天下,做個有用的人,便是好人。王安石做到了。不貪不腐,不另娶,處處為百姓著想,以國富為條規,博覽群書,不貪圖功名,荊公確實也是一個好人。相傳,他也不計較吃的是什么,夾菜的習慣是從就近的地方夾起,包拯請吃飯,司馬光不勝酒力也會喝幾杯,老王便不買賬。仁宗做過一個實驗,大家釣魚娛樂,并把做成小球狀的魚餌擺在了王安石面前的金盤子里。王安石大概不是垂釣迷,沒等大家的垂釣戰果擺上桌自己便開吃了,而且居然將金盤子里的魚餌全吞入肚內。第二天皇帝便對宰相說:“王安石是個偽君子。人在心不在焉之下也許誤食一粒魚餌,但哪會有人把那些魚餌全部吃完的?”這就是仁宗一直不信任。
到了神宗時候,二十歲登基,加之對王安石的敬仰之心,以及大展宏圖的決心,王安石的政治抱負終于實現了。強權之下必有壓迫,荊公并沒有聽取不同意見的度量,獨立孤行,排除異己。甚至安排了一些只會喊口號,沒有能力的人來推行自己的政策。為了完成上面規定的硬性指標,也做過強行推行的手段,或者弄虛作假。這些理論和現實的差距上面,王某人可能真的是沒有考慮周全。對于反抗他的人,我們所熟悉的一個是“司馬光砸缸”后來寫了《資治通鑒》的司馬先生,另一個是才氣很大,運氣不是很好,被貶被罰,還發明自己菜系的蘇東坡。司馬光當時的權利反對王安石還是有力度的,但是作為蘇軾,當時比王安石要小很多,而且當時的丞相里可以說上話的也只有王安石了。這些只是沈志出現前一段時間的背景。
說了這么多也不過是從變法以后往前推測的。荊公的心是好的,想把國家變得富有,但是當時情況來看,百姓雖然沒有一種完美的生活的狀態,但是也算正常。沈志所說,存在就是道理。這是一種平衡。即使也存在貪贓稅收之類的弊端,但是還沒有太大的問題。比如青苗法,青黃不接的春季,官府低息貸糧給農民,秋收后農民再按息還糧。看上去很好,但是窮的百姓借不起,官府也怕還不上不敢借。到還的時候又是高利息去還,被鉆了空子。有能力去借的人也不愿意去做這些虧本的買賣。但是為了達到指標,各方官吏又去強迫百姓。王安石站在高處,本來就是一副唯吾獨尊的樣子,不聽取反面意見,又想聽到百姓贊揚的聲音。
對沈志而言,也無非就是想如果金兵攻入,以己之力,作出反抗。保護能保護的百姓而已。他重陽節沒有和顧顏他們在一起討論過王安石在任時候的一些事跡,但對于百姓有害的,他也是很有抵觸。人心便是如此,愛屋及烏,恨屋也及屋。他對同樣參與過,并支持過新政的那個沈先生開始也是有些抵觸的。但是當他看到那本書的時候,他又有了一種敬仰之心。
剛才所提,出類拔萃的沈家兒子,叫做沈括,字存中,號夢溪丈人。沈志對他的敬仰不是一般的。因為此人寫過一本書,現在說來,可以算得上百科全書了。名曰:《夢溪筆談》。他的博學可不是王安石這種人可以比較的。他精通天文、數學、物理學、化學、地質學,氣象學、地理學、農學和醫學等等,在當時,很多發明他都了解過。恕我才疏,如果拿出一個人和他比較的話,我想選擇生于明朝的一個叫做宋應星的人,此人寫了一本叫做《天工開物》的書,對于很多器材,比如陶瓷的制作有很詳細的記載。這里就不多提了。
能看到《夢溪筆談》也算是巧合。作者早于三十年前就去世了。著作這些東西,通俗易懂,雜話小說這類,流傳的比較快。兵器制造,保密性強,便是不好尋得。當時造紙術剛剛發明,但是弊端還是很多,應用不是廣泛。很多都是手抄的。就比如五十多年前去世的歐陽修,家里買不起書,都是先借書,再一個個記下來抄出來的。能有什么樣的位置,也與什么樣的境遇,和努力有關。古來自然如此。
沈志找到這本書,自然也是相見恨晚的感覺。神臂弩的有關資料這里也有提起過,不說按圖索驥這種愚蠢的事情,就是對著貓畫老虎還是可以的。而且相隔時間不長,理解起來比較容易,材料尋找起來也比較方便。重要的是,不關是這個武器,沈志還看到了其他的一些東西。比如關于其他武器的鍛造方面,取油燒火,以及其他,當然也寫到了畢昇的印刷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