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西羌人民的熱切期盼
7月19日,星期六,晴朗的天空萬里無云,滴水崖兩邊的山坡上旌旗飛展。坡下,擂禹公路田壩村至元興村段挖掘機,裝載機,推土機齊聲轟鳴,好不熱鬧。
東升旬日的光線照耀下,一輛送料車在已經搶通的擂禹路毛基里面上顛簸的前行。途中,左邊的山體被地震硬生生的劈掉了一半,像刀砍的一樣,成90°直角,慢坡盡是巨大的石塊,落在山腳河溝上‘咚咚’作響。路邊沿途隔個百八十米就擺放著一塊我們制作的寫有‘上有落石,請觀察后快速通過’的紅色警示牌。
路段正在進行緊張有序的施工,剩下的滴水崖路段車輛是無法通行的,每天我們只能從這里步行上工地。
和往常一樣越過田壩村的那道山彎就是一眼能看個清楚的滴水崖作業現場,此刻團長和參謀長正全神貫注的琢磨著今天的工作任務。轉過山角,我們會下意識的抬頭向上望。在山巔,有一塊獨立石傲立山頭。坡上,是林立的片石,犬牙交錯。為了安全起見,每次我們通過的時候都是每人拉開近5米的距離,一路跑步快速通過。
經過前期觀察,目前我們搶修的這段路,最為危險,最為復雜,原來的路基完全被山體塌方掩埋,山坡上的‘石瀑’稍有余震或雨水的沖刷,就容易塌方、滾石。在這樣惡劣環境下打攻堅戰,我們已經積累很多的經驗。盡管該路段搶修環境險惡,但,我們一直堅持著有序的施工程序。最大的塌方段,是分兩個作業分隊,兩頭夾擊。每個作業分隊,裝載機配備挖掘機,自卸車跟進裝載機,整個機械化施工‘一條龍’。
隨著陣陣的機械轟鳴聲,一塊塊巨石被挪開,道路向前延伸。上午10時50分左右,隨著開路先鋒的楊宇駕駛著大力神挖掘機的挖鏟在滴水崖堰塞湖堤壩決口最后一鏟開挖,有我們部隊擔負擂禹路搶修搶建最大的一個堰塞湖,經過近百名戰友10晝夜的艱苦鏖戰,一直縈繞在老鄉們頭頂上的噩夢——滴水崖堰塞湖重大險情終于被成功的排除了。
滴水崖堰塞湖地處田壩村河道上游,在擂禹路7個堰塞湖中,這個堰塞湖蓄水量最大、環境最惡劣、施工難度最大。湖內蓄水108萬立方,水深35米,寬75米,一遇到下雨,下游的的幾千名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面臨嚴重威脅,老鄉們每天都生活得是戰戰兢兢。記得7月7日才挺進擂禹路此路段時,總部首長們還親自蒞臨現場召開工作會議,研究制定施工方案。炮參還親自往施工一線戰斗位置進行施工作預案,并在滴水崖上為18名抗震救災的戰友就行了隆重的火線入黨儀式。
每天上下滴水崖現場可以看到,接近堰塞湖口有一段約500米長的‘海綿路’,路面泥石松軟,晴天稍不注意踩上去就是一個坑,更別說雨天了。通過此路,頭頂百丈高的山體布滿呲牙咧嘴的的懸石。堰塞湖堤壩兩側約300米高的山體,因地震造成了垮塌土石280余萬立方,泥石崩塌,將河道攔腰截斷,筑起一道高40米、寬65米的堤壩。排險堰塞湖戰斗打響后,咱們部隊充分借助大型工程機械裝備的優勢,科學組織,全天候的施工,實現了推挖裝‘一條龍’作業。
在堰塞湖堤壩上施工,兩側山體危巖懸空,冷石亂飛,十分危險。為了確保作業戰友們的生命安全,在地方部門的配合下,我們先后組織了兩個排險小分隊,對兩側山體懸石進行安全排險。隨后,又專門安排4名戰友輪流擔負安全警戒員,對兩側容易發生危險的山體隨時進行監控。整個排險過程中,無一人員受傷,無一臺裝備受損。共挖出了一條長70米、寬18米、深16米的泄洪槽。使得堰塞湖的險情按時排除,下游數千名群眾轉危為安。
擂禹路沿途的當地老鄉們都是靠山吃山,大部分村民家中飼養了生豬或種植了林木、茶葉,如果道路不通,生豬或林木、茶葉根本就無法運送出去,這樣一來老鄉們一年的收成就沒有了。
得知這一情況后,為了早日爭取打通這條63公里受阻的道路,部隊倒排工期,我們每天早上7時上工地,晚上9時天黑之后才回到宿營地。為了節約時間,我們每天的中午飯都是炊事班做好送到工地上吃的。更甚者是前幾天下大雨,戰友們不惜冒著余震的危險,在大雨造成幾次大面積的塌方、滑坡、泥石流的情況下,還不忘爭分奪秒的搶進度,終于在預計的時間里搶通了擂鼓鎮至禹里路14公里,確保了沿途柳林、蘇堡等受災村寨盡快的在災后恢復生產重建。因為,路通了,其他的什么都不用愁了。
當地的老鄉們看著我們為了災區早日恢復重建,這么玩命的搶進度。也紛紛伸出支援之手,經常義務給我們當向導,上山排險。比起我們的付出,老鄉們不等不靠不依賴,主動作為的精神更值得我們學習。
經過一上午的開閘放水。眼前,山谷中兩臺挖掘機繼續擴大擴深泄洪槽。河道溝里,湍急混濁的水塘水嘩啦啦的向下流,隨著湖內水流不斷的向外排泄,被堰塞湖淹沒的元興村部分房屋地貌漸漸呈現在我們眼前。
起初,這個因地震造成山體滑坡,囤水月10萬立方的堰塞湖,將一個生機勃勃的元興村90%的淹沒在一片汪洋中。前期,在道路勘察過程中,負責搶修的擂禹路的我們,并不知道湖底竟然有一個居住有104人的小村莊被堰塞湖的湖水淹沒掉了。
得知滴水崖堰塞湖的險情安全排險后,特地從擂鼓鎮趕回來收拾廢墟的元興村村長顧得貴告訴我們說:“地震發生后,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撤離到了擂鼓鎮安置點去了,看著附近一個個村莊恢復重建。鄉親們卻是有家不能回,有田不能種,整日以淚洗面。”
如今的元興村漸漸露出水面,參與排險的戰友們紛紛指著村子中最先露出水面的一棟二層小樓房,激動地說道:“看,前面水中孤立的二層小樓,上午還不見樓頂呢!?,這會兒就已經快看到一層的窗戶了。”
聽著我們激動的囔囔,村長老顧熱淚盈眶的順著我們叫喚的位置望去,二層樓的上方,還有一排垮了的破爛不堪的木房子,有的還頑強挺立著,有的已經成了一片廢墟。
爬上一段陡坡,步行約500米,大家快速的進入到了村子里,滿坡遍地都是淤泥。才走到第一排木房子前,我們就再也無法下腳了。就在我們才停下腳步不到本分鐘的間隙,我們的身后就跟進來一群鄉親們。一進村口,穿著防護服正在村子里進行消毒的軍醫就老遠喊著話道:“攔住老鄉們,我們正在消毒,請他們再忍耐半日。”
順著軍醫聲音傳來的方向,我看見咱們衛生隊的一級士官馮泉龍,正背著一大壺消毒液在村子的每個角落仔細的噴灑。原來,地震發生時,村里有兩人遇難,還有為數的家禽死亡,經過湖水長期的浸泡,里面有發臭腐爛的跡象。為了防止疫情發生,保證鄉親們的安全,按照抗震救災的要求,我們每經過一處就要對所在的位置進行全面的噴灑消毒液,做到防患于未然。
兩小時后,鄉親們進入村里。長途跋涉的老鄉們沒來得及休舔就立即開始了各自的家園重建,清淤泥的、拾木板的、搭棚子的……,元興村災后恢復重建從這里就開始了。看到路通了,村子重現天日,元興村村支書劉光志激動地說:“再從咱們部隊擔負擂禹路搶通工作以來,鄉親們眼巴巴的在背后瞅著,隨著道路的一天天向前延伸,我們重建家園越來越有信心了。真的,打心眼的感謝解放軍。”
夕陽西下,黃昏18時30分,太陽已經落下了山頭,再干3個小時,我們就可以會宿營地下班吃飯了。
傍晚21時10分,我們收拾工具準備離開時,又看見一群鄉親從外走了回來。他們滿身是泥,有的背著背簍有的提著口袋。青年魏永松告訴我們說道,他們暫住在擂鼓鎮安置點,家里的一頭生豬每天等著喂養。以前路不通的時候,他只能一天來回的兩頭跑。如今好了,路通了,家有了,就不用再兩頭奔波了。
面對這群樸實、堅毅的鄉親們,我心想:這條路不僅承載了我們全體參戰人員的拳拳報國之心;更是承載著老鄉們走向新生活的希望,鋪滿了西羌人民對幸福的熱切期盼!
夜幕中,一陣微風吹過,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在元興村上空迎風飄揚。五星紅旗插在了村子里的二樓房頂,紅旗是用竹竿插上的,房頂很高,是村民插上的,我們離開村子里老遠都能看得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