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5章 第五個宿營地

  • 挺起胸膛站排頭
  • 取經的兵
  • 3100字
  • 2014-03-17 23:55:41

第九十一章:第五個宿營地

7月的流火,擂禹路搶通攻堅戰全面打響。在抗震救災前線奮戰了近50天的全體戰友們,依然臨危不懼身處災后重建的最前沿的戰線頑強奮戰,用忠誠踐行著我們作為一名軍人聽黨指揮、服務人民、英勇善戰的莊嚴承諾。

腳步十分沉重的圍著這所已經滿目蒼遺學校仔細的觀察了一番。六間校舍已經在地震中傷痕累累,房子的屋頂棚早已被掀開不留一絲遮掩,據說是為防止屋頂在余震再次傷人;靠近河邊的教職工宿舍已是蕩然無存,只有幾扇孤零零佇立在鋼筋混凝土中的防盜門才讓人聯想起這里曾經有過建筑;即將干涸的河道邊上散落著支離破碎的書籍、試卷、書包、課桌椅的殘體……。

這些都是我們那樣非常不愿意面對的現實,卻又是無可無奈的強制的壓制住著感情,不斷地的去說服自己時時刻刻不得不去面對。看著地震后的慘烈場面,不敢再去想和問其他關于這里的任何消息。因為我們好怕,怕所得到信息會令我們更加腳步沉重,怕不好的信息將已經快要愈合的傷口再次撕開。

現在逃避這些刺痛心臟信息的最好辦法就是決不能讓自己閑著。于是,很快戰友們都像是早有準備似的,紛紛不約而同的拿出隨車帶來的工具,按照老規矩整理起營區來。在這塊名為蘇保小學的位置上,我們將要建立災區中的第五個宿營地,北川縣城邊上任家坪收費站是第一個宿營地、安縣大本營是第二個宿營地、二郎山老鷹巖堰塞湖是第三個宿營地、擂鼓鎮柳林村是第四個宿營地。

和先前的四個宿營地建設一樣,第一件事情就是搭建廁所。經過實地勘察,我們將廁所選在了東邊靠近河道邊上的兩顆粗壯的樹木之間,利用天然的山中材料—竹子和學校屋頂拆卸下來的模板,并用鐵絲捆扎著包裹得雨布,大約用時一個小時一個雙人三蹲坑的廁所就立刻搭起來了,最后還用大量的消毒粉和石灰消毒。這一舉措立刻贏得了老鄉們熱烈歡迎,使留守在這里的男女老少們終于告別了‘天蒼蒼、野茫茫,大小便滿地跑’不衛生的生活習慣。

第二件事情就是搭建炊事班做飯的帳篷和燒火做飯切菜的操作間,堅守一個原則就是清潔、干凈、無污染。帳篷好搭建,關鍵就是操作間是個難題,不過幸好我們帶了很多網眼很細密的網兜。同樣是利用天然的材料—粗大的竹子,也是利用鐵絲捆扎,一個封閉式的廚房操作間也在一個小時內搭建完成。接下來就是搭建我們自己住宿的帳篷,這些都算不上什么難題,也耽誤不了我們多少時間。

通過對蘇保小學地形的觀察,我們決定在這個寬大約20米、長大約60米的場地上搭建的帳篷有7頂。因為前期過來打前戰的22名戰友加上今天我們過來的18人,按照一個帳篷里住8人,我們總共至少要搭建5個帳篷。但是,作為現場直接負責指揮的參謀長、團長,負責后勤保障的裝備股長、物資保障的團參謀們肯定是要單獨另外搭建一個帳篷,加上用來儲存工具器材也肯定是要一定帳篷。

大約50公分高的國旗臺后面的一塊水泥地面上可以搭建2頂帳篷,是領導的和機關干部們的;緊挨著水泥臺地面上可以連續搭建4頂帳篷,依次為機械連、我們二連和炊事班,我們四頂帳篷都遠離河道;最后,在我們住宿的帳篷后面還有一頂作為工具間的帳篷。藍圖已定,依據部隊直線方塊的行事習慣立刻按圖索驥,支撐帳篷、拉索、釘樁、邊水溝、固定帳篷底角、接線、裝燈泡……。

太陽西下,大約下午16:00左右作為我們臨時遮風擋雨的帳篷總體搭建完工。然而,這還是僅僅一個開頭,更加重要的工作任務還在后面。隨著太陽漸漸西沉,我們搶著在日頭落下山之前完成今天最后一個任務:給宿營地圍一個堵墻。還是用同樣的天然材料竹子和攜帶的寬達2米的網,按照1.5米一個樁的標準將蘇保小學中住著的我們和留守的老鄉們隔開了,然后每個樁上都插上印著‘第二炮兵’的旗幟。。

對著在黃昏的微風中起舞的旗幟,我們很是不理解建起圍墻的這種舉動。雖然心里多少有些抗拒這樣的任務,但是作為一名軍人我們已經習慣于聽從命令、服從指揮,不再像新兵的時候那樣去探究個為什么,因為知道最后探究的結果定是沒有意義的。

極力掩飾情緒的我們,還是逃不過經驗豐富的老兵們的眼睛。看到我們干活節奏減慢,連長即刻明白此時我們心中的所思所想。立即向全體作業的戰友們解說道:“把我們的營區和老鄉們住宿的位置隔開并只是為了部隊正規化管理不被打擾。部隊始終是部隊,要是咱們干工作干得好好的,突然斜刺里從操場中走過幾名老鄉,那是很影響士氣的。”

‘一語驚醒夢中人。’咱們當兵都是實心眼,都認死理。因此,社會上的人們老說我們當兵的很傻,確實是有那么幾分道理的。借著暮色中的燈光,我們總算是白瞎了一天的時間干完了圍墻的活兒。

本以為晚上會有可口的飯菜,涼爽的冷水澡,閃爍的燈光。殘酷的現實卻讓我們捉肘見襟。口里的菜都是燴菜,沒有大本營里的繁多品種,但很可口,可能是土灶的原因吧。洗漱只能用分發的礦泉水簡單的漱下口,洗臉浸潤的毛巾抹一下,還不敢打濕。至于帳篷里昏暗的燈光也是限制使用燈泡瓦數和時間的的,因為柴油和發電機有限,要節約下來給老鄉們用。

黑夜降臨,沒有任何的活動和過多的節目,光著臭腳丫子我們早早就躺在了兩創傷思索著各自的心事。真不知道這些生活在深山老林中的老鄉們是怎么生存的!雖說遠離城市的喧囂,寧靜、致遠。但是,生活中種種不便是如何克服的?不發達的交通如何延續日常生活所需?光就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些都是一大難題!更別說沒有水,沒有田地,糧食從何而來?沒有電,沒有網絡,如何更外界交流?難道他們都是那種肩扛背挑原始生活嗎?

帶著種種的不解、種種的疑惑,不知不覺中進入了夢想。

7月4日,星期五。今天我們所有人員分成兩撥分,一撥搶修擂禹路,一撥還是繼續建設營區。自然我們剛來的不熟悉作業環境的,肯定是繼續完成建設營區。有了昨天的前車之鑒,今天我們工作的重點是解決飲水問題。

萬事開頭難,我們首先要尋找的是水源。這得先從老鄉家尋求幫助,昨天因為一直忙于具體事務,沒有心情查看宿營地以外的景致。今天一走出營房,就瞧見營門口的對面就是座高聳入云的大山,大山和營房之間有塊空地,其上種滿不知名的莊稼。憑借自小農村長大的經歷,看那葉苗嫩綠的樣子能估摸道肯定是地震后不久才栽種的。空地前就是一條土路,據說是擂禹路的剩下僅有原始路面。沿著土路往前走有兩三家建筑得十分得體樓房,樓房的屋檐上正墻面上都一個羊角面具的圖騰,在北川有這樣圖騰建筑的基本上都是羌族老鄉。

剛想打聽水源的問題,迎面就碰上一個扛著很大一捆竹子的老鄉回到自己家門口。帶領我們作業的范鋼早就已經和老鄉熟識,就聽他問道:“老鄉這附近哪有喝的水呀?我們營區缺些水源。”

“前面樹林有個水源,不過水流很少。要弄到你們贏區,可能要費很大勁兒的。”老鄉用手指著他眼前的一片樹林說道。

順著老鄉指著的方向,沒走出幾步就在靠近山腳的位置找到一處水源,流水清澈見底。仔細觀察,這水源就是老鄉們用竹子一根接一根從山上引下來的泉水,然后在泉水的終點修建了一座水井。雖然水流不算多,但是斷斷續續滴滴答答的水流已經注滿了大約五立方米左右的水井。最后,在大氣壓強之下通過幾根塑料水管就將這泉水引入不遠處低于水井高度的三家老鄉屋里。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原以為用劈開的竹子接引泉水的故事只是電視上看到作秀而已,想不到現實中的社會卻是真實存在的,遠離大城市的生活也真的是可以這樣的。禁不住誘惑下手捧喝了一大口,那滋味甘甜、潤曦、柔滑,沒有我們平時喝的自來水味道的重質感。

有了老鄉們將飲水牽引到自家門前的例子,我們就不愁沒法辦法把泉水弄到咱們的營區了。經過聯系,安縣大本營后勤保障部門很快排運輸司機給我們送來了一根約100米得水管。依葫蘆畫瓢利用大氣壓強的原理,通過挖溝走地下路線也同樣把水引入了營區。

回頭再遙看泉水源頭的位置,莫名的有種一探究竟的沖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功县| 米易县| 桃园市| 普定县| 巴中市| 蒙山县| 瑞昌市| 莱芜市| 东宁县| 上林县| 鹤岗市| 阿坝县| 德清县| 个旧市| 新竹县| 吐鲁番市| 兴文县| 宣化县| 磴口县| 自贡市| 普兰店市| 高唐县| 寿宁县| 广水市| 普兰店市| 微山县| 南丰县| 佛冈县| 获嘉县| 迁西县| 海原县| 泸州市| 龙南县| 台江县| 常州市| 石柱| 贵港市| 万源市| 应城市| 景德镇市| 西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