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戚繼光調任浙江
- 大明抗倭風云
- 農家小妹
- 3631字
- 2019-09-22 09:13:58
詩曰:“小筑漸高忱,憂時舊有盟。呼樽來揖客,揮塵座談兵。云護牙簽滿,星含寶劍橫。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這首詩乃是大明著名抗倭英雄戚繼光年輕時候寫的一首詩。這首詩表達了戚繼光年輕時候的宏大抱負,表達了他對倭患的擔憂,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海波平”,決心要在抗倭衛國、保衛海疆方面作出自己的貢獻。
在山東蓬萊有一座戚府,府邸主人乃是明朝開國功臣戚祥五世孫戚景通。嘉靖八年十一月十二日的后半夜,一個男嬰呱呱墜地,這個男嬰就是大明抗倭英雄戚繼光。
戚景通之所以把兒子起名為戚繼光,據說是他出生時正在夜半時分,晴朗的天空繁星閃爍。第二天清晨,旭日初升,朝霞鋪灑在大地上,戚府前面的紅楓和蒼松構成一幅五彩繽紛的圖畫,就在這美麗的景色中,戚繼光迎來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個早晨。戚繼光的父親戚景通這時年已五十六歲,老來得子,格外高興,便把自然界的景色和這位剛出生的男孩的前途聯系起來,起名為繼光,希望這個兒子長大以后對先祖業績能繼承光大。
果然,戚繼光不負父望,長大以后,成為一代抗倭英雄。
戚景通對小兒子繼光的教育很嚴格。為了使兒子早日成才,他教兒子讀書、識字、習武,還經常教導兒子,長大以后為國家出力。生活上對戚繼光要求也很嚴格,有一次工匠來替戚家修房屋,景通交代在兩楹之間裝四扇雕花門戶。但按規定,將門家可裝十二扇雕花門戶,工匠向戚繼光說了此事。戚繼光就去找父親,說可裝十二個門戶。戚景通狠狠地批評了戚繼光,并訓斥他,要他以后不要有虛榮心,更不應講排場。有一次,戚繼光穿了一雙很講究的絲履,被父親看到,自然又是一頓訓斥,說他小小年紀就穿這么好的鞋,將來還了得,并說這樣下去,將來當了軍官,豈不侵吞士兵糧餉。后來雖然弄清了鞋是外祖父送的,母親王氏叫他穿的,但景通還是命令他脫了。
嚴格的家教使戚繼光從小養成了良好的習慣。據說,他從小就喜歡與小玩伴們做軍事游戲,他們泥土碎石堆成堡壘,用紙做成旗幟,舞動旗幟作為號令。小繼光擔任指揮官,指揮頗有條理,進退有方。戚繼光喜歡讀書,讀了大量的經史子集,尤其喜歡攻讀兵法,為后來成為軍事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戚繼光從小就有大志。一次,有個朋友,見到戚家生活困苦,就對戚景通說:“老哥呀,你為官廉潔,是大家都知道的,可是你用什么東西留給你的小繼光呢?”戚景通當即對繼光說:“繼光聽到了嗎?叔叔問我用什么東西留給你,你聽好了,我留給你的就是國家的土地,你應好好保衛它!”戚繼光大聲回答:“爹爹放心,您留給兒子的大明疆土,兒子當誓死保衛?!?
戚繼光十七歲那年的夏天,年過古稀的父親得了重病,戚景通知道自己的時日不會長了,就讓兒子到BJ辦理襲職手續。臨走時,他諄諄告誡兒子,要兒子忠心為國,保衛國土。不久,戚景通去世了。
戚繼光承襲了登州指揮僉事,官拜“明威將軍”。和所有年輕人一樣,他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信心。衛所屯兵制度要求士兵戰時打仗,平時種田,以保障軍糧自給。雖然這個制度為朝廷減輕了負擔,但和平時間久了,衛所的士兵開始厭惡刀槍,每一個人都熱衷于享樂,全然忘了戰士的使命與職責。戚繼光想改變這種狀況,于是對部隊進行了整頓,對官兵的軍事訓練提出了嚴格要求。戚繼光除了辦理公務,還堅持練武,騎馬射箭,使自己的個人武術不斷趨于精進。同時也不放松文化學習。他希望自己趁血氣方剛時,干出一番事業來。他曾經在一篇文章中寫道:“自覺二十歲上下,務必做好官,猛于進取,而他利害勞頓,皆不屑計也。”
嘉靖二十四年十月,十八歲的戚繼光與萬戶南溪王棟將軍的女兒結了婚。王夫人是將門之女,她不僅是個美女,還是個才女,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更是個打女,刀槍劍戟無所不精。并且很懂軍事,在后來的戚繼光的軍事生涯中,王夫人成為戚繼光的得力助手。王夫人還非常賢惠,無微不至地照顧自己的丈夫。
嘉靖二十七年,朝廷為防止蒙古韃靼部向南侵犯京師,把薊州列為邊鎮,由山東、河南抽調官兵戍防。戚繼光每年春季要率本部人馬來到這一帶駐防,連續五年,戚繼光每年奔走于登州和薊州之間。
嘉靖二十八年,戚繼光參加武舉鄉試,輕易中榜。戚繼光成了武舉舉人,下一個目標就是奪武狀元了。嘉靖二十九年,二十二歲的戚繼光來到了京師,準備參加他一生最為重要的考試會試。會試不同于鄉試,不單只考核武將的拳腳功夫,更注重武將的文化素養。也就是在這時候,韃靼俺答汗率領大軍連續攻下密云、順義、通州等重鎮,徑直殺到京師城下。形勢萬分危急,朝廷調兵遣將保衛京師,戚繼光等武舉人都被朝廷征召,納入政府軍系列。戚繼光積極參加了京師的保衛工作,并兩次給兵部上書,就城防保衛工作向朝廷獻策。戚繼光給兵部的上書《備俺答策》把自己的滿腔熱情和滿腹才華都傾注筆下,結合在登州幾年的見聞感受,把明軍的軟肋一一指出,并逐一提出對策,又針對蒙古騎兵的作戰特點寫下了排兵布陣、防守御敵的計謀對策,這就是在軍事史上名傳千古的《備俺答策》。其中關于兵力部署,何時出擊,怎樣防守,如何誘敵都做了詳盡的部署,文章被武舉考生們自費印刷,成為保家衛國的軍事法寶。朝廷中一些主持軍務的官員對戚繼光的膽識很是贊賞,兵部主事計士元看到戚繼光的上書,向兵部提出推薦說,戚繼光文武兼備,深諳韜略,實為軍事奇才,在任上管屯田而俗弊悉除,成績卓著,且能盡心盡責,恪盡職守,真大將之才,將來有望成為大明的棟梁。張居正看到計士元的推薦信,高興了,如此人才,不擇用更待何時?于是找戚繼光進行了長談,開始了與戚繼光的交往。
由于張居正的推薦,戚繼光被破格提拔為傳令總旗牌官,負責監督京城九門的防衛工作。戚繼光激動不已,自己二十年的勤學苦練就是在等待今天,文章寫得再好不過是紙上談兵,在戰場上取得勝利才是將軍最大的驕傲。這個目標現在就要實現了,他看見巡城的御史帶著圣旨走來,他渴望著從御史的眼中看到自己的希望。但是想不到,御史帶來的是首輔嚴嵩的退敵之策:飽敵自去。
嚴嵩的“飽敵自去”之策,就是不出城與蒙古軍隊戰斗,而緊閉城門,讓蒙古軍隊在城外任意搶劫,搶夠了,吃飽了,自然回家。所謂不管即為管,不為便是為。他這么一個飽敵策略,雖然也避免了京師陷入敵手,但是京師周圍的老百姓就遭遭殃了。
從京師回登州蓬萊的路上,戚繼光騎在高頭大馬上,滿懷激情地口占道:“南北驅馳報國情,江花邊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
嘉靖三十二年,戚繼光被提升為主管山東防倭軍務的都指揮僉事、山東總督備倭。統轄三營二十四衛所。從江蘇與山東交界處一直到山東半島的北端都屬于戚繼光的防線。這樣遼闊的海防線,如何設防?戚繼光畢竟是將門之后,加上有防戍薊州和登州的經驗,他到任以后,先摸清倭寇的活動規律,一般倭寇最猖狂的時候是在三、四、五月或九、十月間,當時海船行駛要依仗風力,船只在什么地方靠岸與風向有很大關系。摸清了這些規律,戚繼光便按時按地段設防。但當時山東防務空虛,兵額遠遠不足,而且紀律松弛,談不上戰斗力,于是戚繼光對軍隊進行整頓。他一到任就對部隊進行嚴格訓練。起初,許多部屬都不太看得起他這個新來的年輕指揮官,不大愿意服從戚繼光的指揮調動,有的甚至公然違犯軍紀或不執行軍令。對此,戚繼光毫不客氣地堅決按軍法從事,嚴懲違紀的人。有一次,戚繼光的舅舅依仗長輩的身分,不肯聽從戚繼光的號令,違反軍紀。戚繼光按照軍法,當著軍中眾將,嚴厲懲罰了舅舅。當天晚上,他又把舅舅請來,對他說:“你是長輩,按輩份說,我不能處罰你。但是軍隊不能不講紀律,所以要請你諒解?!彼木司朔浅8袆?,表示以后一定遵守紀律。
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戚繼光從山東調到浙江。
明代的“衛”,編制五千六百人,指揮僉事是“衛”的三把手(正四品),有四人,分管練兵、司務、屯田等事宜。戚繼光十六歲時因父親過早去世世襲此職,負責屯田。二十五歲時升任山東都指揮僉事。調到浙江任都司僉事時候是二十七歲。戚繼光在山東沒有與倭寇打過仗,當時名氣不大,到浙江后,不受重用,比較郁悶,在做好后勤工作之余,把主要精力放在考察戰場上。可惜調查報告等材料沒有引起上司的重視。但戚繼光熟悉了浙江地理環境,對日后戚繼光滅倭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戚繼光到浙江后,駐扎在海門衛城。由于椒江出海處有牛頭頸山與小圓山對峙,狀如大門而得名海門。由于倭寇為患,洪武年間在海門建城設衛,此地逐漸成為軍事要地。
海門原屬臨??h明化鄉。宋代始為管界寨,設巡檢。洪武二十年,信國公湯和建海門衛城,設司鎮,開始有了海門之名稱。為“海門關”起名的是明開國功臣劉伯溫。元末的一天,劉伯溫和友人來海門,登上太和山頂。只見百里椒江滾滾而來,似千軍萬馬,倏忽間沖過牛頭頸山和小圓山之間,直瀉東海。劉伯溫一邊贊嘆“好風水”,一邊說:“椒江口形勢險要,乃是兵家必爭之地,此山應造塔以鎮之,還須在牛頭頸山設關,就叫海門關吧?!?
海門衛城城墻高二丈五尺,周圍五里三十步。城有五門:東門晏清門,設東門嶺頭,立于東山之上,有東門前街通達;西門寧遠門,設棋盤街末端;南北主街南端設南門德風門,北端設小北門靖波門;另在東橫街北端設大北門臨江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