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松門衛抗擊倭寇,溫嶺太平獲大勝
- 大明抗倭風云
- 農家小妹
- 3531字
- 2019-08-06 11:29:23
卻說從杭州逃跑的倭寇船隊出了杭州灣,沿著寧波東部海域南下,經過瀝港和雙嶼港,直到臺州東南部的松門。給倭寇帶路的寧波人眨巴眼對倭寇新任頭目小和田光盛說,松門這地方,最大的好處就是港口多,有礁山港、龍門港、南港、彈涂岙港等多座優良避風港,其中礁山港是溫嶺同海外貿易的港口,而龍門港則是天然的深水良港。礁山港三面環山,只有東部通海,如果進入港口,則不太害怕臺風襲擊。
小和田光盛問:“不知道這里明軍駐軍多少?”
眨巴眼笑笑說:“這里不像杭州,杭州是江南最有名的都市之一,但是住的明軍也不多,也就幾百人吧。這一次我們在杭州吃虧,主要是那幾百和尚兵,那些和尚兵都武藝高強,而且和尚都沒有妻子兒女拖累,把死看得淡薄,又加上高超的武功,所以我們就吃了虧。但是臺州這地方,雖然也有和尚,但是沒有人為頭,和尚們不會跟我們過不去。至于正規明軍,估計沒有多少人,也不聽說有什么有名的將領在此坐鎮。如果我們打下松門衛城,就可以得到補償。
小和田光盛聽了眨巴眼的話,思忖片刻,說:“我們剛剛在杭州打了敗仗,人員和物資都受了較大損失,應該打下一個城市得到補償。好吧,就在這里下手。”于是倭寇把船隊駛進礁山港,為打下松門衛城做準備。
小和田光盛派眨巴眼對松門衛城進行了一番偵察,眨巴眼向小和田光盛匯報說,松門衛城城墻是用碎石混合石灰與粘土筑成的,墻面光滑而堅固。城墻方圓九里三步,周長一千二百八十六丈三尺,高一丈八尺,墻基寬二丈二尺。內平城八百四十九丈,山城四百三十七丈,月城四座,垛口共一千二百八十九個,南、西吊橋三座,四門門樓四座,瞭望臺一座。
小和田光盛問守城明軍官兵情況,眨巴眼告訴小和田光盛,按照一般情況,松門衛的軍官包括衛指揮使四員,指揮同知三員,衛鎮撫一員。左所副千戶五員,右所正千戶二員、副千戶三員,中所正千戶一員,副千戶四員,前所副千戶二員,后所副千戶二員。百戶共五十員。總兵員二千零二十五名。
“不是說明軍一衛有五千六百人嗎?”小和田光盛問。
“報告大佐,那是明朝初年的情況,現在不行了呀,目前這松門衛的總兵力雖然有兩千人,但是松門衛屬下有前后中左右五個所,每個所至少應該有三四百人,大佐你算算,衛城里還有多少人?”
“啊喲喲,原來是這樣的情況,真是你們大明老百姓說的,雖然有一大鍋飯,但是人多了,分到一個人就只有半碗了。好啊,估計這松門衛城也不會有多少兵力。傳我命令,明天早早吃飯,吃飽肚子就去攻打城池。”
在松門衛城內,譚家兵總指揮楊文正在跟屬下將領商議與倭寇作戰的事情。還在一年前的嘉靖三十一年上半年,知府譚綸得到兵部批準,組建了一支一千人的軍隊,被稱為“譚家兵”。楊文本來是臺州府杜橋大汾后洋的一個生意人,由于楊文曾經引導松門衛明軍端掉茍稷寨的倭寇巢穴,被朝廷任命為百夫長,在松門衛任職,不久因戰功顯著,被提升為千夫。臺州歷來倭患嚴重,百姓苦不堪言,尤其是茍稷寨的一股倭寇最為猖獗。茍稷寨是臺州海域的一個孤島,易守難攻,衛所明軍屢次進剿皆無功而返,任其逍遙而束手無策。這時生意人楊文自告奮勇向官軍獻策,愿意帶領明軍端掉茍稷寨。當年春天,楊文挑著貨郎擔到茍稷寨叫賣,一邊叫賣一邊觀察寨內地形,并沿著寨子暗中撒下茍稷草的種子。之后茍稷寨的寨墻和門房上面便長滿了茍稷草,而倭寇們卻絲毫沒有意識到他們即將大難臨頭。到了晚秋,茍稷草已經枯黃了,楊文便帶領松門衛的明軍攻打茍稷寨。楊文先讓明軍在茍稷寨山腳埋伏,自己挑著貨郎擔,帶領幾個化裝成老百姓的明軍進入茍稷寨。他們到了茍稷寨寨門附近,乘著倭寇不注意,點燃了茍稷草。火越來越大,煙火彌漫了茍稷寨,倭寇們全力投入救火。此時埋伏在山腳的明軍乘著混亂攻入茍稷寨,一陣鳥銃亂射,兼有如雨的箭矢,加上大火的蔓延,頓時茍稷寨成為了火海,倭寇就在這大火的吞噬、鳥銃和弓箭的射擊中紛紛倒斃,數千名倭寇被消滅殆盡。
楊文帶領明軍端掉茍稷寨的情況上報到朝廷,朝廷賞識楊文的膽識與韜略,任命楊文為百夫長,在松門衛任職。此后在多次戰斗中表現出軍事指揮才能,由百夫長先后升為把總、副千夫、千夫、指揮。嘉清三十一年倭寇大舉進犯臺州,知府譚綸組建了一千人的譚家兵,由松門衛指揮楊文兼任總指揮,與臺州指揮同知葛浩明、松門衛指揮僉事郝鐘、松門衛千夫李超、松門衛副千夫季忠、海門衛新河所百戶張元勛共同守御臺州。此次臺州知府譚綸得到斥候報告,說有一支擁有三十多艘船的倭寇船隊出現在臺州東部海域,譚綸估計倭寇的目標很可能是松門衛,立即召集楊文、葛浩明、郝鐘、李超、季忠、張元勛等臺州軍政官員商議抵御倭寇之策。
松門衛指揮僉事郝鐘是急性子,聽說又來了倭寇,非常憤怒,當即表示一定讓倭寇有來無回。郝鐘曾經在前一年在松門衛與入侵的倭寇展開血戰,當時松門衛所屬五個所的部隊正在南部配合溫州那邊的戰斗,只有松門衛的兩百多名守軍與一千多名倭寇血戰,當時的情況確實是萬分的危急,記得那是嘉靖三十一年四月的一天,倭寇船隊進入礁山港,登岸后殺入溫嶺縣境內,向縣城發起猛烈攻擊,郝鐘率領兩百多名明軍和城內市民堅守城池,仗打得極為激烈,倭寇憑借接起來的梯子強爬城墻,有兩三次都已經爬上城墻頂,都被明軍打下城墻。倭寇不能打下城池,只得丟下一百多人的尸體撤退。縣城雖然保住了,但是附近鄉村遭到燒殺搶掠,倭寇搶掠糧食貨物牲口,強奸婦女,無惡不作。幸而有一個叫著王庚的勇士,帶著十多名鄉勇與倭寇血戰,由于王庚的鄉勇都裝備了鳥銃,十多支鳥銃一齊向著倭寇射擊,當場打死十多個倭寇,才迫使倭寇逃回礁山港。第二天倭寇又來攻打縣城,倭寇做了充分準備,架數十架云梯強爬城墻,郝鐘率領兩百多名明軍和城內鄉兵用鳥銃和箭矢射擊敵人,將堆碼在城墻頂上的石頭推下,不少倭寇被打死。倭寇仍然在不要命地攀爬城墻。就在這危急時刻,松門衛指揮楊文帶領剛剛組建的譚家兵趕到了,倭寇看到有被包圍的危險,緊急撤退,向著南灣方向逃跑。楊文率領譚家兵緊緊追趕,在南灣追上倭寇,又打死一部分倭寇,殘余倭寇向外洋逃跑。
倭寇逃跑了,溫嶺縣暫時得到了安穩。但是經過這一次倭寇侵擾,知縣方公輅陷入了深刻的反思。方知縣想,這一次還算僥幸,要是楊文將軍沒有及時趕到,縣城還有可能被倭寇攻破,如果……方知縣不敢往下想了,其他地方的縣城被倭寇攻破的慘景一幕幕在方知縣的腦海里浮現。方知縣經過深思熟慮,終于做出一個大膽的決定:不惜血本,修筑城墻。
溫嶺立縣是明成化五年,溫嶺立縣之時,并未修筑城墻。正德八年,祝弘舒以含山知縣調任溫嶺。祝弘舒來到溫嶺后,于當年開始修筑迎輝、觀海、延照、仰山四座城門,并且修筑了城樓。東西又各修筑了水門。二十五年后的嘉靖十七年六月,曾才漢來到溫嶺當知縣,在東偏水洞之上修筑了淇菉樓。然而溫嶺一直沒有修筑城墻。直到嘉靖三十一年三月遭受了倭寇大規模入侵,知縣方公輅才想到修筑城墻是刻不容緩的要緊事情,于是知縣方公輅與縣丞楊旻共同主持修筑城墻的工程。經過半年多時間的緊張施工,城墻修筑工程全部完成。城墻周圍四里二百七十七步,敵臺九座,城門六座:東門迎輝門,南門觀海門,西門延照門,北門仰山門,西南為小南門,西北為小西門。東南二門外修筑月城,西、北二門增筑敵臺。水門兩座,在西城的為上水洞,在東城的為下水洞。這些建筑都是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設施。至此,溫嶺縣有了堅固的城防。
卻說以小和田光盛為頭目的近千名倭寇的船隊在眨巴眼引帶下駛進了礁山港,準備從礁山港登岸搶劫溫嶺縣城。小和田光盛是第一次來到礁山港,帶路人還是兩年前到過溫嶺縣,也不知道溫嶺縣已經修筑了縣城,按照眨巴眼的介紹,一支上千人的隊伍要打下一座只有兩三百人防守的縣城不過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事不宜遲,倭寇剛到礁山港的第二天清早,小和田光盛留下兩百多人守船,其余七百多人在眨巴眼的帶領下登岸,向著溫嶺縣城急奔。
此時松門衛指揮楊文與松門衛指揮僉事郝鐘、松門衛千夫李超、海門衛新河所百戶張元勛等將領正在溫嶺縣城東南部的長沙附近設下埋伏,正等待著倭寇來攻打縣城。當小和田光盛率領大軍到達長沙附近,進入明軍的包圍圈,楊文、郝鐘、李超、張元勛等將領率領部隊一齊殺出,頓時,喊殺聲和槍炮聲混合成巨大聲浪震天動地,槍彈和箭矢如雨地射向倭寇隊伍。這一下大大出乎倭寇意料之外,陣腳頓時大亂。好在小和田光盛是在日本國內戰爭中久經鍛煉的將軍,看到中了明軍的埋伏,立即組織突圍。小和田光盛命令屬下的數十位武士組成臨時阻擊陣地,大部隊突圍由原路撤退。究竟倭寇的戰斗力不弱,盡管被打死了一百多人,但是尚有六百多人突圍,在守船倭寇的接應下上了船,向著礁山港南面出海口逃跑。此時臺州指揮同知葛浩明與松門衛副千夫季忠率領水軍已經在出海口攔截倭寇,又是一場混戰,倭寇有三艘船被多門虎蹲炮擊沉,不少倭寇被打死和溺死。殘余倭寇向南灣方向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