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6章 共產國際與兩次國共合作
- 第5章 共產國際與中共三次“左”傾錯誤
- 第4章 共產國際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 第3章 共產國際與中共領袖選擇
- 第2章 共產國際與中國共產黨的成長成熟
- 第1章 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關系概述
第1章 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關系概述
(一)共產國際誕生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和中國的先進分子,對中國革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十月革命的勝利使中國人民感覺到,俄國工農大眾敢于沖破世界帝國主義陣線,建立一個新型的社會主義國家,這表明帝國主義的力量并不是絕對不可戰勝的,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不再是孤立無援的。長期飽受帝國主義欺侮而又在反帝斗爭中屢遭失敗的中國人民,由此增強了斗爭的勇氣和必勝的信心。正在探求救國救民真理、對西方文明和資本主義制度感到失望而又茫然無措的中國先進分子,則由此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對中國革命運動的指導作用。俄國十月革命幫助中國的先進分子,開始用無產階級的世界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他們從俄國十月革命的啟示和西方資本主義的社會政治危機中,感受到世界歷史潮流的深刻變化,并且很快在實踐中得出向俄國革命學習、“走俄國人的路”的結論。
隨著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歐美革命風暴的掀起以及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迫切需要有一個世界性的無產階級政黨組織,對各國革命斗爭進行協調和指導。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承擔起籌建這樣一個新的國際組織的任務。1919年1月,在莫斯科舉行了籌備建立共產國際(又稱第三國際)的會議。會議經過充分討論,決定成立共產國際,并通過列寧所作的報告,以及《共產國際行動綱領》、《共產國際章程草案》和《共產國際宣言》等重要文件。這些文件規定了共產國際的綱領和組織原則。
共產國際成立后,在指導歐美各國無產階級政黨進行革命斗爭的同時,也開始密切關注亞洲各國,特別是中國的革命運動情況,幫助這些國家的無產階級建立自己的政黨組織,并積極支持和推動這些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和人民革命斗爭的發展。
1864年,馬克思、恩格斯創建了第一國際,1876年宣布解散。1889年,恩格斯又創建了第二國際,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自動解體。列寧于1919年創建的第三國際,是全世界共產黨和共產主義團體的國際聯合組織,即“世界共產黨”。莫斯科是共產國際的所在地,也是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中心和總司令部。列寧逝世后,斯大林成為共產國際的最高領袖。
(二)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
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的關系源遠流長,友誼深厚,錯綜復雜。斯大林為了支持國民黨或共產黨,為了支持蔣介石或毛澤東,為了支持和援助中國革命,曾先后派出大批高級干部來華,主要包括:一是為援助孫中山,推動國民黨與蘇聯結盟,斯大林派來了俄共(布)[俄羅斯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的簡稱]中央委員、副外交人民委員、著名革命家外交家越飛,與孫中山一起發表了著名的《孫文越飛宣言》,奠定了國民黨與蘇聯、國民黨與共產黨合作的政治基礎;二是為援助國民黨,斯大林幫助其建立了黃埔軍校,蘇聯遠東軍區總司令加倫將軍(布留赫爾元帥)和一批高級將領奉命來華,全力幫助蔣介石運籌帷幄,取得了北伐戰爭的勝利;三是為援助國民黨,聯共(布)[全聯盟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的簡稱]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紅軍總政治部主任布勃諾夫,遵照斯大林的指示來中國考察,先后會見了汪精衛、蔣介石和陳獨秀,作出了蘇聯援助國共兩黨進行國民革命,出師北伐的重大決策;四是為推動中蘇合作,斯大林先后派著名外交家、副外交人民委員加拉罕和鮑格莫洛夫出任駐華大使,對解決中俄懸案和推動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做出了努力,在中蘇關系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五是為堅定蔣介石抗日的決心,斯大林又給其派來了軍事總顧問崔可夫將軍(后為元帥),提供了大量軍事援助,促成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
(三)共產國際與中國共產黨
共產國際與中國共產黨關系密切,對中國共產黨影響深遠。中國共產黨是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誕生、成長、成熟起來的,它從成立之日起就由共產國際直接領導,翌年正式加入共產國際而成為其領導下的一個支部。因共產國際是最高權威,它對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具有最后裁決權,由此成為中國革命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
1928年7月前,共產國際主要采取向中國派出全權代表的方式,直接指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被派往中國的共產國際代表,一方面他們必須冒著生命危險,親臨一線和中國共產黨人一起從事革命活動;另一方面他們作為斯大林的“欽差大臣”,常常頤指氣使,力圖包攬中共中央的全部事務。先后被斯大林派來中國,擔任共產國際駐華代表的有:一是俄國人維經斯基,曾任共產國際東方部高級官員。他的來華標志著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關系的開始。在他的推動下,陳獨秀、李大釗相約創建中國共產黨。他與孫中山、蔣介石、汪精衛、馮玉祥等國民黨要人也有廣泛交往,在推動國共合作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二是荷蘭人馬林,印度尼西亞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1921年7月作為列寧的特使來到中國上海,與13名中共代表在望志路106號的李公館,一同出席了中共一大,他還最先提出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這一黨內合作的國共合作的具體形式,在國共兩黨均享有崇高威望。三是俄國人達林,青年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委員,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他曾三次奉命來華,在說服蘇聯改變聯合北洋軍閥吳佩孚的錯誤政策,轉而聯合孫中山的國民黨方面,做出了貢獻。四是俄國人鮑羅廷,他既是共產國際派駐中國共產黨的代表,又是派駐中國國民黨的代表,還被汪精衛聘為廣州國民政府顧問。他因幫助孫中山成功地改組了國民黨而贏得尊敬,成為當時所有共產國際駐華代表中權力和影響都最大的人。五是印度人羅易,曾創建墨西哥共產黨,擔任共產國際執行委員和主席團候補委員,被斯大林指派為共產國際駐中國代表團首席代表,意圖挽救中國大革命的命運,卻親眼目睹了中國大革命的慘敗。六是俄國人羅明那茲,受斯大林的派遣在血雨腥風和白色恐怖中來到中國,指導中共中央召開八七會議,制定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總方針,以實現革命策略的轉變和前途命運的轉折。三大武裝起義都與他有著不同程度的關系,但在他的影響下中國共產黨很快犯了“左”傾盲動錯誤。七是德國人諾伊曼,德共中央政治局委員,25歲時被作為暴動專家隨羅明那茲來華。具體指導了中共領導的廣州起義,并與蘇聯駐廣州總領事館的外交官們參加了國民黨的白刃戰,起義失敗后被迫逃回莫斯科。八是俄國人米夫,曾任莫斯科中山大學校長的他于1930年年底以共產國際東方部領導人的身份來到中國,一手操縱中共六屆四中全會,將其得意弟子王明扶上臺,致使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教條主義統治中共中央長達四年之久,給中國革命造成了巨大損失。九是德國人李德,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畢業,1933年9月受共產國際派遣來到瑞金,直接指揮中央紅軍。其教條路線的錯誤指揮,致使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進行長征。作為唯一的外國人的他隨隊參加長征,長征初期繼續執行教條主義軍事路線,紅軍損失慘重。在1935年1月召開的遵義會議上,被撤銷了最高軍事指揮權。
1928年7月后,共產國際不再向中共中央派駐代表,而是由中共中央選派代表駐共產國際。曾擔任過中共中央駐共產國際代表的有:一是瞿秋白,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1928年7月起任職;二是張國燾,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1928年7月起任職;三是鄧中夏,中共中央候補委員,1928年7月起任職;四是余飛,中共中央委員,1928年7月起任職;五是王若飛,1928年7月起任職;六是蔡和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1929年1月起任職;七是周恩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1930年4月起任職;八是黃平,中共中央候補委員,1931年10月起任職;九是王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1931年11月起任職;十是康生,中共臨時中央成員,1931年11月起任職;十一是陳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1935年9月起任職;十二是陳潭秋,中共中央候補委員,1936年秋起任職;十三是王稼祥,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1937年春起任職;十四是任弼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1938年2月起任職。
中國共產黨部分領導人也參與了共產國際的領導工作,先后在共產國際任職的中共領袖有:一是陳獨秀,中共中央總書記,共產國際四大、五大執行委員;二是向忠發,中共中央總書記,共產國際六大執行委員;三是蘇兆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共產國際六大執行委員;四是瞿秋白,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共產國際六大執行委員;五是張國燾,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共產國際六大執行委員、主席團候補委員,共產國際七大執行委員;六是周恩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共產國際六大執行委員、主席團候補委員,共產國際七大執行委員;七是王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共產國際七大執行委員、主席團委員,書記處候補書記;八是康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副團長,共產國際七大候補執行委員、主席團候補委員;九是博古,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共產國際七大候補執行委員。
(四)中國共產黨對共產國際的總體評價
1943年5月13日,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團舉行會議,根據斯大林的旨意,作出了一個令世界為之震驚的重大決策:解散共產國際!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正酣,共產國際無法召開代表大會。于是,共產國際執委會于5月15日向各國共產黨提交了《共產國際執委會關于提議解散共產國際的決定》。該決定比較全面地敘述了提議解散共產國際的原因,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各國情況和整個國際局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各國共產黨比戰前更迫切地要求保留自己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共產國際這種高度集中的國際組織已難以解決每個國家工人運動所面臨的各種問題,甚至已經變成了進一步加強各國工人政黨的阻礙。二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把全世界分為法西斯與反法西斯兩大集團,各國間的關系已變得更加復雜,為迅速有效地組織一切國家的反法西斯斗爭,只有各個國家的共產黨才能承擔起這一職責,而共產國際這種高度集中的國際組織是無法勝任的。三是各國共產黨已經成長成熟,加之目前戰爭過程中曾有若干分部提出解散國際工人運動指導中心共產國際,這一局面已成不可逆轉的事實。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團從上述各項考慮出發,提出下列建議:“解散國際工人運動的指導中心共產國際,解除共產國際各支部因共產國際章程及歷屆代表大會決議所負的義務。”
基于上述原因,經過充分討論,共產國際主席團決定正式提出解散共產國際的建議,并于5月15日分別致電各國共產黨征求意見。5月21日,共產國際總書記季米特洛夫向中共中央發出關于解散共產國際的電報,稱共產國際這種集權形式的國際組織已經不能適應各國黨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共產國際主席團將于5月22日公布向各支部關于解散國際工人運動領導中心共產國際的提議”。中共中央很快就收到了關于解散共產國際倡議書的電文,因事關重大,毛澤東主席在收到季米特洛夫的來電后,立即召集高層領導人開會討論。5月26日,中共中央作出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團提議解散共產國際的決定》,表示完全同意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團關于解散共產國際的提議,并宣布“從即日起,中國共產黨解除對于共產國際的章程和歷次代表大會所規定的各種義務”。
該決定高度評價共產國際,認為共產國際“完成了它自己的歷史使命:它不僅在歐美各國及日本保護了被機會主義者所糟蹋的革命馬克思主義,幫助了先進工人團結成為真正的工人政黨,支持了社會主義的蘇聯,百折不撓地反對了法西斯主義與法西斯戰爭,而且用了它的一切可能幫助了東方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幫助了被壓迫民族的先進工人組成自己的政黨,成為站在一切解放運動前頭的人民先鋒隊”。決定也肯定了共產國際對中國革命做出的重大貢獻,認為它用了一切可能的力量,促成了國共合作的形成,取得了北伐戰爭的勝利,聲援了十年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中國人民,以及六年來中國人民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總之,在共產國際存在的一切時期中,對于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是盡了它一切可能的力量來給予援助的。”決定還特別強調,“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斗爭中曾經獲得共產國際的許多幫助,但是,很久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即已經能夠完全獨立的根據自己民族的具體情況和特殊條件,決定自己的政治方針、政策和行動”,“共產國際的解散,將使中國共產黨人的自信心與創造性更加加強,將使黨與中國人民的聯系更加鞏固,將使黨的戰斗力量更加提高”,“中國共產黨人必將繼續根據自己的國情,靈活地運用和發揮馬克思列寧主義,以服務于我民族的抗戰建國事業”。
同日晚,中共中央在延安中央大禮堂召開干部大會,傳達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關于解散共產國際的決定。會議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秘書長任弼時主持,中央副秘書長兼中央辦公廳主任李富春向大會宣讀了《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團關于解散共產國際的倡議書》和《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團提議解散共產國際的決定》。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共中央書記處主席毛澤東向大會作《關于共產國際解散問題》的主題報告。
毛澤東高度評價了共產國際的歷史功績,特別指出共產國際對中國革命功不可沒。“在它存在的整個歷史時期中,在幫助各國成立真正革命的工人政黨上,在組織法西斯戰爭的偉大事業上,有極端巨大的功勞。”“共產國際在中國人民中的影響是很大的。其原因就在于中國雖然是經濟落后的國家,卻在22年中連續不斷地進行了三個巨大的革命運動,而共產國際對于這三個革命運動都做了很大的幫助,這就是北伐戰爭、土地革命與抗日戰爭。”毛澤東在報告中突出強調了取消共產國際這一國際領導中心的重大意義和極端重要性,“共產國際的解散,正如美國通訊社所報道的,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對于四天以來全世界各國不論是反法西斯陣營中和法西斯陣營中的,不論何黨派,對此問題都加以極度注意,就可證明這一點”。現在,“因為各國內部與各國之間的情況,比之過去更為復雜了,其變化亦更為迅速”,作為遠離各國實際斗爭的共產國際,顯然無法適應這種非常復雜而且迅速變化的情況,以實行正確的領導。如果還繼續保存這個組織形式,反而會妨礙各國革命斗爭的發展。
毛澤東認為,各國黨的領導干部已經成熟起來了,已經完全能夠獨立地領導本國的革命斗爭了,而經過比俄國革命更復雜的三次革命運動千錘百煉的中國共產黨,更是很久以來就已經能夠完全獨立地根據自己民族的具體情況和特殊條件,決定自己的政治方針、政策和行動。因此,各國的革命要由各國共產黨自己來領導。同時,各國革命黨必須獨立自主地根據本國革命斗爭的需要,找到適合自己民族特點和具體條件的革命道路。共產國際的解散,不是為了削弱各國共產黨,而是為了加強各國民族共產黨,使各國共產黨更加民族化,更加適應于反法西斯戰爭的需要。
毛澤東的報告,闡述了共產國際的作用及其解散的原因與意義,與共產國際在有關決定中的論述是完全一致的,而且更加明確與深刻,統一了黨內外干部群眾的思想,鼓舞了大家抗戰救國的熱情,也表明解散共產國際的決定是得到大家的熱烈的擁護的。
5月28日,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發表《論共產國際的解散》的社論,論述了共產國際解散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同日,斯大林在答路透社記者問時,公開表示支持解散共產國際。6月8日,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團召開最后一次會議,會議在31個支部全部贊成、無一反對的情況下作出了解散共產國際的決議。會后,共產國際發表《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團關于解散共產國際的聲明》,正式發布從1943年6月10日起,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執行委員會主席團和書記處以及國際監察委員會全部解散。從此,存在24年之久的共產國際在世界政治舞臺上徹底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