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動財稅體制改革取得新進展
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推動財稅體制改革取得新進展(1)
財稅體制在治國安邦中始終發揮著基礎性作用,2014年中央通過了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總體方案。今年財稅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個重頭戲。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實行全面規范、公開透明的預算管理制度;提高國有資本預算和政府性基金預算調入一般公共預算的比例;推行中期財政規劃管理;深化稅收體制改革;改革轉移支付制度,完善中央和地方的事權與支出責任,合理調整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這對于穩定經濟增長、助推結構調整、激發市場活力特別是完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至關重要。必須細化改革舉措,狠抓任務落實,加快推動現代財政制度建設,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一、建立全面規范、公開透明的預算管理制度
預算管理制度改革是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也是改革的“牛鼻子”。近年來,在推進全口徑預算、增強預算透明度等方面,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取得了積極進展。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內外形勢的變化,現行預算管理制度已不適應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要求。19世紀末20世紀初,正是美國預算制度變革拉開了“進步時代”帷幕,助推美國邁入世界強國之列。加快建立全面規范、公開透明的現代預算制度,不僅關系到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也有利于強化預算約束,規范政府行為,實施有效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
今年,重點要抓好幾項工作:(1)推動預算制度透明化。2014年,99個中央部門公開了部門預算,100個中央部門公開了本部門“三公”經費預算。公開的內容更加細化。2014年中央政府預算和中央部門預算除涉密內容外,全部公開到支出功能分類最底層的“項”級科目,還將專項轉移支付預算按照每一個具體項目向社會公開。《報告》要求,要繼續擴大預算公開范圍,除涉密信息外,所有使用財政資金的部門都要向社會公開本部門預算決算。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支出預算公開到經濟分類,轉移支付預算分地區公開。進一步推進部門預算公開。擴大部門預算公開范圍,部門支出預算公開到經濟分類,并按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公開。督促地方政府債務公開。
(2)健全政府預算體系。要推動有關法律規定的修改,清理規范重點支出與年度財政收支增幅或生產總值掛鉤事項,一般不采取掛鉤方式,政府收支要全部納入預算,實行全口徑預算管理,明確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社會保障預算的收支范圍和功能定位,建立定位清晰、分工明確的政府預算體系,統籌“四本”預算。要加大政府性基金預算與一般公共預算的統籌力度。從2015年起,將政府性基金預算中用于提供基本公共服務以及主要用于人員和機構運轉的項目收支列入一般公共預算。對繼續納入政府性基金預算管理的支出,加大與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統籌力度。結合政府性基金預算安排情況,統籌安排一般公共預算相關支出項目。對政府性基金預算安排支出的項目,一般公共預算可不再安排或減少安排。加大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與一般公共預算的統籌力度。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要求,進一步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繳比例,并擬將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一般公共預算的比例由2014年的13%提高到2015年的16%。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范圍除調入一般公共預算和補充社會保險基金外,應嚴格限定用于解決國有企業歷史遺留問題及相關改革成本支出、對國有企業的資本金注入、國有企業政策性補貼等方面。加強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管理,做好基金結余的保值增值,在精算平衡的基礎上實現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的可持續運行。
(3)推行中期財政規劃管理。目前我國政府預算是年度預算,預算內容規定了一年的政府收支計劃。這一預算在編制和執行中,容易出現缺乏前瞻性和支出政策考慮當前問題較多,財政支出“碎片化”問題。加之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錯綜復雜,財政可持續發展面臨較多挑戰,財政收入增速下降,與支出剛性增長矛盾進一步加劇;現行支出政策考慮當前問題較多,支出結構固化僵化;地方政府性債務存在一定風險隱患;專項規劃、區域規劃與財政規劃銜接不夠,不利于預算統籌安排。中期財政規劃是預算收支安排超過一年的規劃,通過采取宏觀預測、明確發展戰略、強化預算上限和進行績效評估等措施,優化財政資金配置方式,是克服年度預算局限性的有效機制。實行中期財政規劃管理,由財政部門會同各部門研究編制三年滾動財政規劃,對未來三年重大財政收支情況進行分析預測,對規劃期內一些重大改革、重要政策和重大項目,研究政策目標、運行機制和評價辦法,通過逐年更新滾動管理,強化財政規劃對年度預算的約束性,有利于通過深化改革解決上述問題,實現財政可持續發展,也有利于充分發揮財政職能作用,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要改進年度預算控制方式,預算審查的重點由平衡狀態、赤字規模向支出預算和政策拓展;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強化三年滾動財政規劃對年度預算的約束。
(4)加強財政支出預算執行管理。對于年初沒有落實到具體單位的本級代編預算、執行中上級下達的轉移支付等財政資金,各級財政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結合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情況,抓緊落實到具體單位。本級代編預算超過9月30日仍未落實到部門和單位且無正當理由的,除據實結算項目外,全部收回總預算。收到上級轉移支付后要在30日內分解下達到本級有關部門和下級財政。對于執行中情況發生變化而無法執行的項目,以及無需再支出的據實結算項目,要及時收回總預算,重新安排用于經濟社會發展急需資金支持的領域。在依法合規、確保工程質量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基建工程及其支出進度,盡早形成實物工作量。
(5)規范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國務院高度重視地方政府性債務問題,2014年9月,印發了《國務院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有關部門完善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制度,加快建立權責發生制的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逐步建立“借、用、還”相統一的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機制,有效發揮地方政府規范舉債的積極作用。下一步貫徹落實國務院部署,首先,要研究完善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相關制度,全面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逐步建立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對地方政府債務實行規模控制和預算管理,并規范地方政府債務資金使用,舉借的債務資金只能用于公益性資本支出和適度歸還存量債務,不得用于經常性支出。積極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化解部分地方政府存量債務。第二,建立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開展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試編工作,組織地方在不改變現行預算會計核算基礎情況下,通過對相關決算報表、財務報表進行權責發生制轉換與合并,補充權責發生制數據資料,試編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研究制定《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改革方案》,明確建立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的總體思路、基本原則、主要任務、具體內容、配套措施、實施步驟等。同時,研究建立政府會計準則體系和政府財務報告制度框架體系。加強政府會計制度建設,切實堵上債務風險漏洞。
二、深化稅收制度改革
稅制改革涉及公共資源配置體系與機制,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要著眼于健全有利于科學發展、社會公平、市場統一的稅收制度體系,深入推進稅制的完善和改革。新一輪稅制改革方向是,優化稅制結構、完善稅收功能、穩定宏觀稅負、推進依法治稅,充分發揮稅收籌集財政收入、調節分配、促進結構優化的職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