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讀壇經
近讀六祖《壇經》,指說法、報、化三身,使人心開目明。然尚少一喻,試以眼喻:見是法身,能見是報身,所見是化身。何謂見是法身?眼之見性,非有非無,無眼之人,不免見黑,眼枯睛亡,見性不滅,故云見是法身。何謂能見是報身?見性雖存,眼根不具,則不能見,若能安養其根,不為物障,常使光明洞徹,見性乃全,故云能見是報身。何謂所見是化身?根性既全,一彈指頃,所見千萬,縱橫變化,俱是妙用,故云所見是化身。此喻既立,三身愈明。如此是否?
改觀音咒
《觀音經》云:“咒咀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于本人。”東坡居士曰:“觀音,慈悲者也。今人遭咒咀,念觀音之力而使還著于本人,則豈觀音之心哉?”今改之曰:“咒咀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兩家總沒事。”
誦經帖
東坡食肉誦經,或云:“不誦。”坡取水漱口,或云:“一碗水如何漱得!”坡云:“慚愧,阇黎會得!”
誦金剛經帖
蔣仲甫聞之孫景修:近歲有人鑿山取銀礦至深處,聞有人誦經聲。發之,得一人,云:“吾亦取礦者,以窟壞不能出,居此不知幾年。平生誦《金剛經》自隨,每有饑渴之念,即若有人自腋下以餅餌遺之。”殆此經變現也。道家言“守一”,若饑,一與之糧;若渴,一與之漿。此人于經中,豈所謂得一者乎?
僧伽何國人
泗洲大圣《僧伽傳》云:“和尚何國人也。又世云莫知其所從來,云:‘不知何國人也。’”近讀《隋史西域傳》,乃有何國。余在惠州,忽被命責儋耳。太守方子容自攜告身來,且吊余曰:“此固前定,可無恨。吾妻沈素事僧伽謹甚,一夕夢和尚告別,沈問所往,答云:‘當與蘇子瞻同行。后七十二日,當有命。’今適七十二日矣,豈非前定乎!”余以謂事之前定者,不待夢而知。然余何人也,而和尚辱與同行,得非夙世有少緣契乎?
袁宏論佛說
袁宏《漢紀》曰:“浮屠,佛也,西域天竺國有佛道焉。佛者,漢言覺也,將以覺悟群生也。其教也,以修善慈心為主,不殺生,專務清凈,其精者為沙門。沙門,漢言息也,蓋息意去欲,歸于無為。又以為人死精神不滅,隨復受形,生時善惡皆有報應,故貴行修善道以煉精神,以至無生,而得為佛也。”東坡居士曰:此殆中國始知有佛時語也,雖淺近,大略具足矣。野人得鹿,正爾煮食之耳,其后賣與市人,遂入公庖中,饌之百方。然鹿之所以美,未有絲毫加于煮食時也。
贈邵道士
耳如芭蕉,心如蓮花,百節疏通,萬竅玲瓏。來時一,去時八萬四千。此義出《楞嚴》,世未有知之者也。元符三年九月二十一日,書贈都嶠邵道士。
書李若之事
晉《方技傳》有幸靈者,父母使守稻,牛食之,靈見而不驅。牛去,乃理其殘亂者。父母怒之,靈曰:“物各欲食,牛方食,奈何驅之?”父母愈怒,曰:“即如此,何用理亂者為?”靈曰:“此稻又欲得生。”此言有理,靈固有道者耶?呂猗母足得痿痹病十余年,靈療之,去母數步坐,瞑目寂然。有頃,曰:“扶起夫人坐。”猗曰:“夫人得疾十年,豈可倉卒令起耶?”靈曰:“且試扶起。”兩人夾扶而立,少頃,去夾者,遂能行。學道養氣者,至足之余,能以氣與人,都下道士李若之能之,謂之“布氣”。吾中子迨少羸多疾,若之相對坐為布氣,迨聞腹中如初日所照,溫溫也。蓋若之曾遇得道異人于華岳下云。
記蘇佛兒語
元符三年八月,余在合浦,有老人蘇佛兒來訪,年八十二,不飲酒食肉,兩目燦然,蓋童子也。自言十二歲齋居修行,無妻子。有兄弟三人,皆持戒念道,長者九十二,次者九十。與論生死事,頗有所知。居州城東南六七里。佛兒“嘗賣菜之東城,見老人言:‘即心是佛,不在斷肉。’余言:‘勿作此念,眾人難感易流。’老人大喜,曰:‘如是!如是!’”
記道人戲語
紹圣二年五月九日,都下有道人坐相國寺賣諸禁方,緘題其一曰:賣“賭錢不輸方”。少年有博者,以千金得之。歸,發視其方,曰:“但止乞頭。”道人亦善鬻術矣,戲語得千金,然亦未嘗欺少年也。
陸道士能詩
陸道士惟忠字子厚,眉山人,好丹藥,通術數,能詩,蕭然有出塵之姿,久客江南,無知之者。予昔在齊安,蓋相從游,因是謁子由高安,子由大賞其詩。會吳遠之過彼,遂與俱來惠州,出此詩。
朱氏子出家
朱氏子出家,小名照僧,少喪父,與其母尹皆愿出家。照僧師守素,乃參寥子弟子也。照僧九歲,舉止如成人,誦《赤壁賦》,鏗然鸞鶴聲也,不出十年,名聞四方。此參寥子之法孫,東坡之門僧也。
壽禪師放生
錢塘壽禪師,本北郭稅務專知官,每見魚蝦,輒買而放,以是破家。后遂盜官錢為放生之用,事發坐死,領赴市矣。吳越錢王使人視之,若悲懼如常人,即殺之;否,則舍之。禪師淡然無異色,乃舍之。遂出家,得法眼凈。禪師應以市曹得度,故菩薩乃現市曹以度之。學出生死法,得向死地走之一遭,抵三十年修行。吾竄逐海上,去死地稍近,當于此證阿羅漢果。
僧正兼州博士
杜牧集有敦煌郡僧正兼州學博士僧慧苑《除臨壇大德制詞》,蓋宣宗復河、湟時事也。蕃僧最貴中國紫衣師號,種世衡知青澗城,無以使此等,輒出牒補授。君子予其權,不責其專也。
卓契順禪話
蘇臺定惠院凈人卓契順,不遠數千里,陟嶺渡海,候無恙于東坡。東坡問:“將甚么土物來?”順展兩手。坡云:“可惜許數千里空手來。”順作荷擔勢,信步而去。
僧文葷食名
僧謂酒為“般若湯”,謂魚為“水梭花”,雞為“鉆籬菜”,竟無所益,但自欺而已,世常笑之。人有為不義而文之以美名者,與此何異哉!
本秀非浮圖之福
稷下之盛,胎驪山之禍;太學三萬人,噓枯吹生,亦兆黨錮之冤。今吾聞本、秀二僧,皆以口耳區區奔走王公,洶洶都邑,安得而不敗?殆非浮屠氏之福也。
付僧惠誠游吳中代書十二
妙總師參寥子,予友二十余年矣,世所知其詩文,所不知者,蓋過于詩文也。獨好面折人過失,然人知其無心,如虛舟之觸物,蓋未嘗有怒者。
徑山長老維琳,行峻而通,文麗而清。始,徑山祖師有約,后世止以甲乙住持。予謂以適事之宜而廢祖師之約,當于山門選用有德,乃以琳嗣事。眾初有不悅其人,然終不能勝悅者之多且公也,今則大定矣。
杭州圓照律師,志行苦卓,教法通洽,晝夜行道二十余年矣,無一念頃有作相。自辨才歸寂,道俗皆宗之。
秀州本覺寺一長老,少蓋有名進士,自文字言語悟入。至今以筆研作佛事,所與游皆一時文人。
凈慈楚明長老自越州來。始,有旨召小本禪師住法云寺。杭人憂之,曰:“本去,則凈慈眾散矣。”余乃以明嗣事,眾不散,加多,益千余人。
蘇州仲殊師利和尚,能文,善詩及歌詞,皆操筆立成,不點竄一字。予曰:“此僧胸中無一毫發事”,故與之游。
蘇州定慧長老守欽,予初不識。比至惠州,欽使侍者卓契順來問予安否,且寄十詩。予題其后曰:“此僧清逸絕俗,語有璨、忍之通,而詩無島、可之寒。”予往來吳中久矣,而不識此僧,何也?
下天竺凈慧禪師思義學行甚高,諳練世事。高麗非時遣僧來,予方請其事于朝,使義館之。義日與講佛法,詞辨蜂起,夷僧莫能測。又具得其情以告,蓋其才有過人者。
孤山思聰聞復師作詩清遠如畫,工而雅逸可愛,放而不流,其為人稱其詩。
祥符寺可久、垂云、清順三阇黎,皆予監郡日所與往還詩友也。清介貧甚,食僅足而衣幾于不足也,然未嘗有憂色。老矣,不知尚健否?
法穎沙彌,參寥子之法孫也,七八歲事師如成人。上元夜予作樂滅慧,穎坐一夫肩上顧之。予謂曰:“出家兒亦看燈耶?”穎愀然變色,若無所容,啼呼求去。自爾不復出嬉游,今六七年矣,后當嗣參寥者。
予在惠州,有永嘉羅漢院僧惠戒來謂曰:“明日當還浙東,”問所欲干者,予無以答之。獨念吳、越多名僧,與予善者常十九,偶錄此數人以授惠戒,使歸見之,致予意,且謂道予居此起居飲食狀,以解其念也。信筆書紙,語無倫次,又當尚有漏落者,方醉不能詳也。紹圣二年東坡居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