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李時珍(1)

1.少年學醫

李時珍,字東壁,號瀕湖,明代正德十三年出生,湖北蘄州(今間接蘄春縣)人。

李時珍的祖上是搖著銅鈴走街串巷的鈴醫(走方郎中)。雖然李家世代行醫,但沒有多大名氣,祖父在李時珍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

李時珍的祖父攢下了點錢,于是供李時珍的父親李言聞讀書,并考取貢生,跨進儒林。但由于在鄉試中屢試不第,便棄儒從醫,繼承祖業。李言聞飽讀醫書,因此醫術大有長進,加之醫德高尚,成了當時蘄州一帶有名的醫生。李時珍的母親張氏,是一個賢慧的家庭婦女,由于身體虛弱,生了李時珍以后不久就病倒了。李時珍還有一個哥哥叫李果珍。

幼年時期的李時珍身體瘦弱,經常咳嗽發燒,他深深體會到生病的痛苦,立志長大后做一個像父親那樣醫術高明、醫德高尚、為人解除痛苦的醫生。

可是,李時珍的父親卻另有想法。明代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李時珍5歲時,父親便把自己的打算告訴兒子。一天,李言聞把兒子叫到跟前,告訴他說:醫生這個行業雖然可供溫飽,但是社會地位不高。自古以來就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所謂“醫卜近賤”,在士、農、工、商四行中排在最末一等。歷代史書里都把行醫列在“方伎列傳”里面,稱之為“小道”、“賤業”。李言聞列舉了李家祖上世代都是搖鈴走街的鈴醫,社會地位低下,飽受歧視。李家從他起,為了擺脫低下的社會地位,學讀書全力奮斗,想改變門庭,只是科舉考試連連失敗,才棄儒從醫。李家從他起始由鈴醫晉升為坐堂醫生,雖高了一等,還是不能與讀書人家相比。他見李時珍聰穎,才智過人,便把求取功名、光宗耀祖的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為了讓李時珍立志奮發讀書,李言聞給他講了古代有名的醫界大師的遭遇。

李時珍聽完父親的話后,便暗下決心奮發看書,同時,扁鵲的故事也讓他終生難忘。

明代嘉靖六年,李時珍9歲,開始上私塾學習八股文,為日后的科舉考試作準備。

做完功課,李時珍常替父親抄寫藥方,跟父親上山采藥,認得了許多醫書上記載的和沒有記載的藥草。遇到不太了解的,他都一問到底,直到弄懂為止。李言聞卻責怪兒子,讀書像這么努力就好了。但是,他仍舊滿足了兒子的要求。只是不時提醒兒子,讀書才是他的正業,不要把過多的精力放在醫藥上面。可是,由于耳濡目染的關系,李時珍仍然對醫學十分入迷。

李時珍捧著父親寫的《蘄艾傳》在家里后院的藥圃中看個沒完。這個小小的藥圃是父親精心培植的。父親醫術高明,醫德高尚,是蘄州一帶的名醫,后來曾經被推舉當過太醫院吏目,官不大,是個正九品,但也算國家的醫官了。李時珍的父親對醫學有很深的造詣,著有《四診發明》、藥書《人參傳》、《蘄艾傳》等。父親對研究藥草具有濃厚興趣,李時珍深受影響。

一天,李時珍蹲在藥圃的一個角落里,專心地研究栽在墻角的蘄艾。他手捧父親寫的《蘄艾傳》,對照藥圃中的實物仔細觀察。父親著的書上對蘄艾的描述既準確又細致,與實物絲毫不差。李時珍想:自己以后做學問,也應該向父親學習,一絲不茍。

由于父親的著作中記述得十分詳盡,李時珍越看興趣越濃,決定采一籃艾葉回去炮制。他很快便采滿一籃艾葉,突然腳底滑溜溜地,緊接著一條白花蛇突地從蘄艾叢中探出頭來,李時珍驚得尖叫起來。

正在危急之時,父親突然出現在李時珍身邊,只見他從地上抓了一把泥沙,往白蛇身上一撒,那蛇立即癱了下去,擺成之字形,接著父親揚起藥鋤,一鋤就把蛇頭斬了下來。蛇身在地上扭動了一會兒,便再也不動了。

父子倆都松了一口氣。李言聞拽著死蛇說:“這就是我常和你說的蘄州白花蛇。蘄蛇是我們蘄州的特產之一,與新艾、蘄龜、蘄竹齊名。由于當今皇上患有風濕病,指定要蘄蛇治療。官府為了討好皇上,命令百姓大量捕蛇,蘄蛇被捕得越來越少,如今要找到一條蘄蛇都很困難。為了向官府交蛇,老百姓苦不堪言,編了首民歌訴苦:‘白花蛇,誰叫你能辟風邪!上司索你急為火,州中大夫只逼我,一時不得皮肉破,積骨如巴陵,殺爾種族絕,白花不生禍始滅。’蘄蛇如今稀罕得成了寶了,現在我正好用它來制造咱們家傳的白花蛇酒。這種酒可以治中風傷濕、半身不遂、口目歪斜、骨節疼痛以及陳久性的疥癬、惡瘡、風癲等等。”

說著,李言聞從李時珍手里接過白花蛇,用釘子將蛇身釘在木板上,用小刀截掉尾巴,小心地剝掉蛇皮剔去蛇骨,然后,用藥鋤挖了一個坑,將蛇皮、蛇骨、蛇頭和蛇尾放進坑中,并指著蛇頭對李時珍說:“你看,這條蛇的眼睛還是睜著呢。蛇死后一般眼睛都是閉著的,唯有蘄州白花蛇死后眼睛是睜著的,這是辨別真假蘄蛇的辦法。蛇頭、蛇皮、蛇骨都有劇毒。剖完蛇后要將它們小心掩埋,以免傷人。捕到的蛇經過處理后,便可以用來炮制白花蛇酒了。來,我把祖傳的制作方法教給你。”

父親提著蛇,李時珍挎著竹籃,一起走進了他們家的藥材炮炙房。

李時珍從記事起,就跟著父親在炮炙房里學制中藥,這一次,他向父親學習制作祖傳白花酒的方法。仔細觀察父親將白花蛇放在一個瓷體內,倒了一瓶糯米酒入內,用手把白花蛇反復用酒洗滌,直到糯米酒把它浸潤得透亮,才把它放入一個小細瓷壇中,然后配藥:羌活2兩,當歸2兩,天麻2兩,秦艽2兩,五加皮2兩,防風2兩。用銼刀將藥銼成細粉,裝進生絹袋中,用麻繩扎緊封口,把它放進白花蛇的瓷壇中,再倒進一瓶糯米酒,用箬葉密封壇口。最后,父親將瓷壇放入一個盛有水的大鍋中。

李時珍仔細觀看父親制作的全部過程,并牢記在心里,他覺得炮制藥材真是趣味無窮。先前還是那么可怕的毒蛇,經過加工炮制,幾天以后就成了藥效顯著的藥酒,簡直不可思議。趁著興致,他就在炮炙房里用采來的艾葉制藥,于是,他再將父親的《蘄艾傳》看了一遍,默記下制藥的方法。然后,將艾葉揚去塵埃、殘屑,放進一個大石臼中,用一根木制搗桿搗碎,搗成艾茸后,去掉渣滓,再把剩下的白色艾葉搗成柔爛得像棉花為止。搗好艾葉,他找來硫磺末,加入艾葉中拌勻,然后,將艾葉、硫磺糊制成細條,裝在一個簸箕中,拿到屋外放在屋檐下陰干,常用的硫磺艾便制成了。從這以后,李時珍常到炮炙房,幫助父親炮制各種藥材。為了不影響學業,他把書帶進炮炙房,一面看書,一面學制藥。

童年時代的李時珍,從采藥、制藥中,既感到制藥的艱辛,又體會到制藥的樂趣。父親的一言一行,默默地影響著他,李時珍對祖國醫學的知識是從父親教導、閱讀父親寫的書開始的。父親寫的《蘄艾傳》不僅使他了解了家鄉的特產蘄艾,還知道了家鄉所產的蘄蛇、蘄龜、新竹等藥材都是聞名天下的。尤其是父親嚴謹的治學精神和實事求是的作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李時珍。后來,李時珍在編著偉大的藥物學著作《本草綱目》時,常常引用父親寫的書、父親說的話。李時珍編著的《瀕湖脈學》也是在他父親著作上“選精擇華”融匯己見而成的。李時珍的另一部著作《蘄蛇傳》也是受父親《蘄艾傳》的影響,從而得到啟迪撰著的。

父親,成了李時珍走上醫學道路的第一個啟蒙老師。

2.求取功名

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李時珍12歲。經過幾年私塾學習,他已經刻苦地把四書、古詩等課業讀熟,并學習寫詩,做八股文了。

第二年,蘄州知府周訓看中了李時珍,將他選送到黃州去應“童試”。

李言聞帶著兒子,來到熱鬧非凡的黃州府,李時珍無暇去觀賞府城的風光,專心致志地應試。“童試”考兩門,一為“四書義”(八股文),一為“試帖詩”。李時珍兩門考試的成績都屬優秀,一舉考中秀才。秀才,是科舉考中的“生員”的俗稱。凡考中生員的人,便跨入了儒林,在府、州、縣學的學生名額中占據了一席之地。取得生員資格,便能進一步考舉人、貢生、進士,一步步登上儒林的高峰。進士是朝廷選拔官吏的首選對象。全省會考中鄉試第一名解元、全國會考中的第一名會元、殿試中的第一名狀元,是歷代文人在各級考試中追獵的目標。特別是狀元,一中便會“奪魁天下”,是科舉中的最高榮譽,是士子們追求的最高目標。

李時珍13歲中秀才,少年得志,前程似錦,父親感到莫大的欣慰。他及時告誡李時珍:“中了秀才固然可喜,但距離舉人進士的目標還差得很遠。”他要李時珍奮發努力,去參加在武昌舉行的三年一屆的全省統考。

明代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16歲的李時珍興致勃勃地跟隨李言聞,坐船逆江而上,來到省城武昌,參加三年一度的全省統考——鄉試。這三年來,他勤奮好學,飽讀詩書,由于他生性聰慧,記性很好,讀書過目不忘,已經把四書五經背得滾瓜爛熟,做起文章來也頭頭是道,常得到父親贊許。父子倆都有必勝信心,舉人似乎已是唾手可得。

發榜的日子終于到了,父子倆早早起床,趕到書院的大門外。大門外的廣場上早已人山人海。秀才們和他們的親屬都在這里翹首等待。李時珍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在廣場上站著等了1個多時辰,書院的官差才打開大門,將一張張黃榜張貼在大門外的粉墻上。

鬧哄哄的廣場頓時變得寂靜下來,千百雙眼睛都在搜尋著自己或親人的名字。李時珍踮著腳尖,目光從攢動的人頭上掃視過去,只見告示上密密麻麻的黑字。他在黑字中粗略地搜尋了一遍,沒有發現自己的名字,心中一陣發緊。他趕緊從頭到尾,一個一個名字地細看起來,沒有自己的。他仍然不甘心,又從后面往前仔細地一個字一個字地看,再從前面往后先找到李字,再仔細看李后面的名字,直到看得兩眼發花,仍然沒有發現自己的名字。父親嘆著氣硬把他從人堆里拉了出來,他怎么也不相信,自己的名字怎么會沒有。

李時珍垂頭喪氣地跟在父親身后,回到了客棧。面對著無精打采的兒子,李言聞強壓下自己心頭的失望,鼓勵兒子道:“考舉人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有的人考到六七十歲才中舉,你還年輕,下次鄉試時,也才19歲。我們收拾書籍回家去吧!苦讀3年,再來應試!”

3年之后,李時珍仍由父親陪同,再次上武昌參加鄉試,這一次又以失敗告終。父親送兒子回家以后,掩飾不住失望的心情,憤憤地離家行醫去了。

6年面壁的勞累,科舉失利的苦惱,困擾著李時珍,他病倒了。他患的是當時叫“骨蒸病”的肺結核,咳嗽不止,時而咳出血來。他全身發燒,身上火燎燎的,吃不下飯,睡不好覺。新過門的妻子吳氏急壞了,不知如何是好。李時珍找來醫書翻閱研究,自己開了藥方,吃遍了柴胡、麥門冬、荊介這些書上說能治骨蒸病的藥,誰知病情不見好轉,反而越來越重了。

幸虧這時父親行醫回來了。父親聽妻子張氏說兒子患了重病,馬上進屋探病。父親望著臉色憔悴的兒子,心里十分難過,怪自己不該在兒子生命攸關的時刻外出,使兒子的病拖了1個多月沒有得到很好的醫治。他趕緊摸了摸兒子的脈,雖然脈息如疾雨沾沙,病蠶食葉,澀而無力,但無死相,還有希望。他忙坐下來仔細探視。李時珍看著父親為自己診病,眼睛一亮,他知道自己有救了。李時珍從小就佩服父親的醫術,他在10歲前,身體十分虛弱,全靠父親用藥調養,10歲以后身體才好起來。父親摸脈以后,詢問兒子這1個多月來吃了些什么藥。

李時珍把自己開的藥方給父親看,父親搖了搖頭:“錯了,錯了!柴胡雖是治勞乏羸弱之藥。但勞有五勞。若勞在肝、膽、心,是必用之藥;或者,脾胃有熱;或者,陽氣下陷,柴胡也是引清氣、退熱的必用藥。但是,惟有勞在肺、腎者,不可用柴胡。你既有肺熱,又在病中新婚,腎勞而虛。此二者柴胡都是禁藥,難怪你的病勢越來越沉重。”

父親說完,立即開了一個藥方,只有黃芩一味藥。李時珍心中好生奇怪,但也不敢多問。

說來也怪,吃了父親開的藥,第二天燒就退了,咳嗽也好了些。又喝了幾天父親開的黃芩湯,竟能下床行走,咳嗽病也痊愈了。

李時珍想起自己從小對醫藥就抱有極濃厚的興趣,父親一味黃芩治好了自己患了1個多月的沉疾,使他對父親的醫藥學佩服得五體投地。想到考場上的失利,他不由得萌發了學醫繼承祖業的念頭,但被父親斷然拒絕。父親嚴厲地告誡他:“科舉雖然兩次受挫,但不能垂頭喪氣,還要作最后的努力,你天資聰慧,再苦熬3年,一定能功成名就。”

李時珍望著父親堅定的信念,聽到那不容商量的口氣,只得嘆了一口氣,不作聲了。為了李氏家族的榮譽,為了改換門庭,他不得不收起學醫的念頭,再苦斗3年作最后一次拼搏。

3.棄文從醫

明代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一個秋天月夜,在浩淼的長江上,一葉孤舟順水漂流。李時珍和父親坐在船頭,喝著悶酒。李言聞望子成龍的科舉夢又一次破滅了,他想不通兒子才華四溢、滿腹經綸,竟然不為主考看重,落得個榜上無名,第三次赴武昌應鄉試,仍然失敗而歸。

李時珍看著父親面色憔悴、神情沮喪的樣子心里很不好受。為了轉移父親的情緒,他把一直藏在心里,已經思考多時的醫學問題談了出來。他對父親說:“《孟子·告于篇》上講:‘心之官則思,’《內經》上也說:‘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這兩部書里都是說,心臟是主管人的思維活動的。兒仔細思考了這個問題,覺得不對。本來,《內經》上說過,‘腦為髓之海…… 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疫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按這種講法,是人腦主宰我們的視覺、聽覺和運動器官的。再往深處想,我們思考問題時,是心在想,還是動腦子想呢?讀書讀久了,是頭昏頭痛,還是心昏心痛呢?顯然這主要是前者。所以,兒以為,腦才是六神之府,思之官。”

李時珍這番獨出心裁的言論使父親頗為震動。《內經》是祖國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產生于戰國和秦漢之間,它運用精氣、陰陽、五行學說,總結和闡述了中醫的基本理論,兩千年來中醫理論的發展,可以說都起源于《內經》。《內經》上提出的心是思之官,千百年來有學問的人都視為真理,醫經、儒經都這么敘說。兒子卻敢向傳統挑戰,提出懷疑,真不簡單!李言聞并不保守,他仔細一琢磨,兒子所說何嘗沒有道理。李言聞不由得感嘆:“真是有心栽花花不活,無心插柳柳成蔭。我這幾年來,天天督促兒子面壁苦學,盡了最大努力,發奮讀書,幾乎丟了命。但是,老天不遂人意,3次應試都名落孫山。萬萬沒有想到,兒子僅憑著家族的影響,自己平時關于醫藥學有意無意隨便說說,就記在心里,對‘心之官則思’竟動了腦筋,作了如此深刻的見解。自己行醫數十年,也曾著書立說,但對于這么重大的醫學問題,卻從未產生疑慮,真是庸才!兒子果然聰明穎悟,才智過人,勇于探索。其實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既然兒子在醫學上能夠如此鉆研,何不讓他跟著我學醫呢?別讓他像我那樣了,為了科舉白白耗費了青春,到頭來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品牌:大呂文化
上架時間:2015-03-30 09:13:20
出版社:北京藝術與科學電子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大呂文化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海县| 皮山县| 科技| 卢湾区| 浦江县| 赤水市| 深圳市| 博兴县| 桐乡市| 安宁市| 东至县| 陇西县| 浠水县| 建昌县| 屯昌县| 宁强县| 崇明县| 辽宁省| 梅州市| 阳东县| 富蕴县| 乌拉特中旗| 色达县| 波密县| 无极县| 鄂尔多斯市| 浮山县| 阿克苏市| 渭南市| 肇庆市| 霍州市| 永清县| 米泉市| 博客| 巴中市| 仁布县| 蓝田县| 昭觉县| 无锡市| 哈巴河县| 苍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