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鞠耕傳讀之耕者有其田——治愈篇
前言
我生于東北松花江支流之畔,順河川西岸的修家小屯,便是我魂牽夢繞的故土。
順河川水宛如一條靈動的玉帶,綿延十里,自東溝子涵管浮橋下奔騰而過,由北向南注入大江。它年復一年地流淌著,潤澤著兩岸八屯那飽受十年九春旱困擾的百畝良田。春日,它喚醒沉睡的土地;盛夏,它滋養蓬勃的作物;金秋,它助力豐碩的收獲,是這片土地當之無愧的生命之源。
世居于此的人們,在黑土地的懷抱中辛勤耕耘,以種植玉米、大豆、田瓜、蔥蒜等經濟作物為生。每一粒種子的播撒,都承載著對生活的希望;每一滴汗水的滴落,都飽含著對未來的憧憬。這些作物不僅是大自然慷慨的饋贈,更寄托著人們對小康生活的無限向往。肥沃的黑土地,是鄉親們賴以生存的根基,是勤勞致富的依托,更是邁向幸福生活的堅實階梯與美好愿景。
黨的惠民政策如和煦春風,吹遍了這片土地的每一個角落,讓全體貧困人口成功脫貧。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指引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穩健前行。如今,田間地頭處處涌動著蓬勃的生機:嶄新的農舍錯落有致,現代化的農機穿梭往來,智慧農業初露鋒芒。這一切,都彰顯著黨和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堅定決心,也讓這片古老的土地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第一章鞠
歲月的車輪滾滾向前,轉眼又是一年春去秋來。牛延達,這位生于黑土地、長于黑土地的農民自由職業者,對文學創作的熱愛從未因生活的磨礪而褪色。此刻,他正臥病在床,卻仍緊緊握著手機,逐字逐句地修改著以家族自傳和回憶錄為藍本的作品。稿紙不知換了多少回,內容也反復雕琢,但他眼中的熱忱始終如初。
五年前的除夕夜,廚房里暖意融融,鐵鍋咕嘟咕嘟地冒著熱氣,灶臺上的火苗歡快地跳躍著。一家三口圍坐在火爐旁,靜靜等待著跨年夜鐘聲的敲響。剛大學畢業的兒子牛大成,憑借自己的才華在業余投稿中收獲了人生第一筆稿費,此刻正興奮地分享著創作背后的故事。
“爸、媽,你們也試試寫小說唄!”大成眼里閃爍著期待的光芒,“說不定能寫出特別精彩的故事!”
牛延達笑著擺擺手,調侃道:“你媽平時沒少看現代言情小說,要寫也該她動筆。”
妻子白了他一眼,嘴角卻掛著笑意:“還是你行,武俠小說看了那么多,情節都能倒背如流,寫出來肯定有意思。”
“我看書太雜,腦子都亂套了,哪能寫好。”牛延達自嘲地搖搖頭。
這段輕松的對話,本只是過年時的閑聊打趣,誰也沒當真,笑聲過后便拋諸腦后。然而,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牛延達心中那顆被生活掩埋的文學種子,在兒子的提議下,悄然開始生根發芽。
不久后,兒子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辭去待遇優厚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夢想學府的研究生備考中。當兒子征求他的意見時,牛延達語重心長地說:“書不能白念,既然有了更高的追求,就放手去闖。但記住,學習沒有捷徑,唯有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耐得住寂寞,才能超越自我。”
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兒子經歷了三次艱難的考研歷程。當得知兒子終于通過初試時,牛延達難掩內心的激動,迫不及待地在親友圈分享了這個好消息。可很快,復試的巨大壓力如烏云般籠罩而來。從兒子口中得知復試難度遠超想象后,夫妻倆迅速調整心態,不再聲張,默默在背后為兒子加油鼓勁。最終,兒子雖然復試合格,卻因排名靠后遺憾落榜。那一刻,牛延達深切體會到兒子追夢路上的艱辛與無奈,也更加懂得夢想的重量。
樓下的食雜店里,妻子艷無雙一邊擦拭著布滿灰塵的貨架,一邊忍不住抱怨:“讓少進點貨就是不聽,這下好了,東西都堆著吃灰,哪還有顧客愿意來買。”平日里,她總愛在丈夫不在的時候嘮叨幾句,可只要老牛一瞪眼,她立馬就沒了聲響。但要是她真發起火來,那一連串的數落,連老牛也招架不住,只能乖乖認慫。老牛心里清楚,妻子刀子嘴豆腐心,是個實實在在的好人,即便偶爾拌嘴,也從未往心里去。
這天清晨,六家子村的種田大戶前來取土地承包合同。牛延達好奇地詢問今年玉米地的價格。
“一坰地一萬塊。”大戶嘆了口氣,滿臉無奈。
“這價格挺便宜啊?”牛延達微微挑眉,有些驚訝。
大戶苦笑著解釋:“不便宜哪有人買?去年我花一萬六買的好地,雖說貴了點,但玉米賣完好歹還能掙個工錢。今年這行情,地不好種,一萬塊也只能將就,要是玉米價格能漲,說不定還能賺點,要是不漲,也就能剩個工錢。”
牛延達也打開了話匣子,說起自家的情況:“我家前年一坰地賣一萬八,那會兒玉米一塊二一斤,買地的人還能賺個四五千。去年地就降價到一萬五了,玉米賣一元一斤,也就賺三四千。今年這一萬塊的地價,到底能不能賺,全看糧食產量和價格了。咱們種地的,沒別的營生,不管行情好壞,都得守著這幾畝地,多種點才有盼頭。”
大戶連連點頭,深有感觸地說:“說得太對了,莊稼不收年年種。種地掙的那點錢,也就是勉強維持一家人的吃喝拉撒、人情往來,供孩子上學。要說誰家能有多少存款,根本不現實。”
“想多掙點,還得有好地,多種些經濟作物,光種糧食可不行。”牛延達補充道。兩人的對話,飽含著農民對土地的熱愛與堅守,也道盡了農耕生活的酸甜苦辣。
第二章耕
牛家的故事,要從遙遠的過去說起。牛家始祖牛萬年,本是山東登州府牛莊的一介布衣,雖家境貧寒,卻勤奮好學。為了躲避戰亂、謀求生計,他毅然踏上了闖關東的艱難征程,隨著浩浩蕩蕩的人流,向著未知的遠方前行。
歷經三代人的漂泊流離,牛家的后代們一路輾轉,終于在東北這片廣袤的黑土地上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民國初年,牛家的一支族人從長白山腳下、松花江畔的小漁村出發,試圖尋找更好的出路,卻不幸在途中與家族失散。而其余族人則繼續東遷,最終在一個叫老龍灣的地方定居下來。
經過幾十年的苦心經營,牛家逐漸積累起了豐厚的家業,良田百畝,銀錢萬貫,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大戶人家。牛延達爺爺的先祖兄弟五人,年輕時跟隨祖輩四處奔波,歷經風雨,最終在“人杰地靈”的南榆樹朝陽坡屯停下腳步,安家落戶。分家時,盡管家道已經有所中落,但兄弟五人分得的肥沃耕地,按小晌計算,每股仍有四五十坰之多。
到了牛延達爺爺的先祖出生時,由于經營不善,本支祖產幾乎消耗殆盡。所幸他繼承了一門為小兒治病的手藝,憑借著這門手藝為鄉親們排憂解難,再加上勤儉持家,經過四十余年的不懈努力,終于又積攢下了一些家業。到了上學的年紀,他憑借與故交的深厚情誼,得以在私塾旁聽三年,從此開啟了牛家耕讀傳家的傳統。
第三章傳
牛延達二十八歲的祖爺,自幼便傳承家學,醫術精湛。他常常背著藥箱,游歷于周邊村落,為患病的兒童診治疫病。憑借著高超的醫術和善良的品性,他深受鄉民的愛戴與尊敬。后來,祖爺娶了黃氏為妻,婚后育有兩男兩女,一家六口的生活雖不算富裕,但平淡而幸福。
然而,生活的變故總是突如其來。兩年前,迫于生計,祖爺不得不帶著身懷六甲的妻子和三個孩子,從榆樹朝陽坡搬到姜家坨子南溝子王大磕巴屯,投奔親友,以幫工為生。家族幾代人的命運,似乎都有著相似的軌跡,充滿了無奈與艱辛。
牛延達的爺爺,同樣繼承了家傳手藝,在鄰里間行善積德,日子起初也過得安穩順遂。然而,人性的弱點卻在不經意間將這份寧靜打破。原本不嗜賭博的爺爺,在農閑時偶爾與鄉鄰小賭怡情,本無傷大雅。但漸漸地,他深陷其中,無法自拔。私房錢很快輸光,為了翻本,他四處舉債,債臺高筑。
恰逢二女兒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男方送來的財帛禮金本可以緩解家庭的經濟壓力,可爺爺卻在賭友的蠱惑下,鬼迷心竅地用部分禮金抵債,隨后又將剩余的錢財全部輸光。無奈之下,他只能以去江北做買賣為由,黯然離家出走,三年多時間里音信全無。
這一年秋天,眼看二女兒的婚約期限將至,奶奶心急如焚。無奈之下,她只好邀請親家商議,匆匆為女兒舉辦了婚禮。原本雖然貧困但充滿仁義的家庭,因為爺爺的一時糊涂,再次陷入了家道中落的困境。
奶奶出身于沒落的鄉賢大戶,雖目不識丁,卻舉止優雅,頗有大家閨秀的風范。丈夫離家后,大兒子外出務工,家中只剩下年幼的小兒子和還在哺乳的小女兒。這個裹著三寸金蓮的柔弱女子,用她瘦弱的肩膀,毅然扛起了整個家庭的重擔。
由于行動不便,奶奶只能靠做一些手工活貼補家用。家中孩子尚小,起初還能勉強維持溫飽,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生活愈發艱難。奶奶帶著一雙兒女節衣縮食,常常吃了上頓沒下頓。好在孩子們懂事乖巧,從不抱怨,小小年紀就學會了幫母親分擔家務。
進入臘月后,奶奶因思念丈夫,又感染風寒,整個人精神恍惚。每到夜晚,她都會陷入夢境,在夢里與丈夫重逢。夢中,丈夫背著失而復得的錢財歸來,還為她扯了兩匹漂亮的確良花布,買了她年輕時愛吃的四式點心和山楂糖葫蘆;給兒子買了褲衩、背心、棉手捂子、羊皮帽子,還有冰車、冰墩和冰猴、大塊糖;給女兒買了糖球、紅頭繩、繡花棉圍脖,還帶回了兩半口袋洋米洋面、一刀后秋豬肉和一條咸魚。然而,每當奶奶在夢中呼喊丈夫的名字,他卻總是漸行漸遠,消失在茫茫夜色中。奶奶常常半夜從夢中驚醒,獨自流淚到天明,那淚水里,飽含著思念、委屈和生活的無盡苦澀。
這一年新年,爺爺歷經磨難后終于歸家,一家人得以團聚。然而,誰也沒有想到,這竟是他與家人共度的最后一個團圓年。幾代人一路走來,歷經千辛萬苦,為了掙回失去的物質基礎,四處避難、年少離家、奔波謀生、行醫從商、幫工勞作、耕讀傳家,終于盼來了耕者有其田的美好生活。這份來之不易的幸福,讓牛家祖輩和后人都銘記于心,永遠不忘共產黨的恩情。
牛挺,作為一名老黨員,他的一生都奉獻給了村里的事務。這天,他走到桌案前,習慣性地拿起暖壺晃了晃,里面還有些許隔夜開水。他倒出半碗,緩緩喝下。明天村小學就要開學了,想到即將入學的小兒子,他興奮得一夜未眠,不知不覺喝了大半壺開水。“可不能忘了燒壺開水,泡壺好茶,去參加開學典禮。”他喃喃自語道。
隨后,他打開木匣,取出一件半新不舊的洋服和一本泛黃的老書,書里還夾著老伴陪嫁的鞋樣。趁著做飯燒水的間隙,他莊重地將老書從頭到尾翻看了兩遍。這件洋服平日里他舍不得穿,而這本書,更是他的心頭寶,只要一有閑暇,就會拿出來翻閱。盡管他從未進過學堂,目不識丁,但這個習慣卻堅持了幾十年。每到新生開學季,即便沒有收到邀請,他也會穿上洋服,前往學校,靜靜地感受那份喜悅與希望。在他心中,知識是改變命運的鑰匙,教育是農村未來的希望。因為舊社會家里窮,自己沒機會讀書,所以他對知識和教育有著更深的向往與敬畏。
水燒開了,他灌滿一暖壺,又從鍋臺窗框上掛著的帆布口袋里抓了一把茶葉放進壺中。這茶葉可是稀罕物,是父親當年給富貴人家小孩看病時得到的賞賜,他一直舍不得喝,只有在與村里留宿值班的村干部聊天時,才會拿出來分享,尤其是村干部親家最愛這口。村里的老伙計們都知道他有好茶,沒少跟他討要,要不是他偷偷藏了一些,早就被喝光了。村部的伙食簡單,咸菜、醬、茶葉,都是他從家里帶的。為此,老伴沒少嘮叨:“咱家也不富裕,總把東西往村上帶,圖個啥?”他卻總是憨厚地笑著說:“該咋是咋地!”那笑容里,滿是對村里事務的熱心和對鄰里的真誠。
屯鄰們常打趣說,老黨員在村上,公家的鍬鎬等有用的東西看不見他往家拿,卻總能看見他往家挑兩桶喂豬的泔水。但大家都知道,牛挺始終以身作則,無私奉獻,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高尚的品德。當初村里拖欠打更人的工資,而他家種地沒錢買化肥時,村里連八塊錢都拿不出來。村上讓信貸員先貸款墊付,等村集體有收入再扣除。就這八塊錢的化肥貸款,因為村里經濟困難,一直未能償還。牛挺從不計較,會計給他記了往來賬,說等村集體有錢了一定先給他開支,他也只是笑著說沒關系。
然而,命運總是無常。還沒等到年底,那年秋季的一個早晨,一直謹遵醫囑的老伴,在55歲這年,突發腦出血摔倒在地。幸好鄰居及時發現,才撿回半條命。鄰居騎車趕緊給牛挺送信,他趕忙打電話叫回在鄉里廠子管后勤的大兒子和當電焊工的二兒子。等父子三人趕到家,商量后決定緊急送老伴去鄉里衛生院搶救。為了避免一路顛簸,他們卸下板門,招呼四鄰幫忙抬起,徒步趕往鄉里。
當時鄉醫院的醫療條件還算不錯,副院長費大夫與大兒子岳家還是親戚。繳費后,老伴被直接送進急診室。費大夫親自診斷,確定為急性腦出血,立即進行輸液治療。醫院動用了所有醫療資源和藥物,全力搶救了兩天兩夜,可老伴卻依舊昏迷不醒。
縣醫院的業務主任是醫療骨干,畢業于本科大學神經內科,擅長治療心腦血管疾病,與費大夫既是老鄉又是同窗。費大夫趕忙打電話求助,大兒子的同事出錢雇車,將專家接到鄉院為老人診治。專家會同費大夫等鄉院醫生會診后,決定采用先進的骨穿刺手術,并很快征得家屬同意。經診斷,老人患的是高血壓腦病,需要使用新藥特藥甘露醇。但這種藥品當時屬于緊缺臨床用藥,需鄉院主管申請,經上級批準后才能用于急診。鄉院趕緊向縣醫院求援,大兒子的同事雇車連夜往返鄉縣取藥。最終,在眾人的共同努力下,老人終于脫離危險。多年后,牛挺回憶起這段經歷,心中滿是感激,感慨醫者仁心和鄉親們的深情厚誼,那些在困境中伸出的援手,如同冬日暖陽,溫暖著整個家庭。
第四章讀
“一九八三年,迷蹤拳,霍元甲,趙倩男”,街頭巷尾,少年們的呼喊聲此起彼伏。14歲的牛延達放學回家,卻驚訝地發現,一向不管家事的大姐正在外面鍋臺燒火做飯。
“大姐,你咋做飯了?媽呢?”牛延達心中涌起一股不安,輕聲問道。
大姐眼圈一紅,別過頭去,聲音有些哽咽:“媽身體不舒服,叔送她去醫院了,明天就回來。”
牛延達心里一緊,連忙追問:“媽沒事吧?不會是什么大病吧?”
“小孩子別瞎想,沒你的事,寫作業去。飯做好了叫你。”大姐不耐煩地說道,可語氣中的擔憂卻怎么也藏不住。
牛延達只好悶悶不樂地去寫作業,腳步沉重,心中的擔憂如同烏云般揮之不去。
人生的道路上,總是充滿了無奈與辛酸。牛延達的母親在鄉醫院治療半個多月后終于蘇醒,但由于家庭經濟拮據,只能匆忙出院。經過一冬一春的休養,老人家雖然勉強能夠生活自理,卻大不如前,常常犯糊涂。做飯時,不是忘了在鍋里放水,就是鹽放多了;煮雞蛋一次能煮二三十個,還經常煮不熟。漸漸地,她已經無法再操持家務。為了照顧母親,叔辭去了心儀的工作,全心全意地操持起家里的大小事務。
15歲的牛延達,正處于青春年少的關鍵時期,卻因為家庭變故,疏于管教,沒能在課堂上好好學習,錯失了通過學習改變命運的機會。他常說:“只能父母養活我小,我養活父母老了。”在妻子的賢惠和兒子的孝順感染下,他努力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三十八年后,當他回首往事,那些艱難的歲月、溫暖的瞬間,仿佛就在眼前,心中感慨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