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研究
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序言
任何一場科學技術的革命,都將導致經濟和法律的改革?,F代信息技術的產生和發展,影響了信息法律的制定、完成。但是,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世界日趨全球化的過程中,人們也逐漸發現,與他們自身歷史、文化、地域環境相關的藝術、知識,甚至是他們的日常傳統生活形態都越來越具有商業價值。音樂人利用各民族、地域的風俗音樂融合形成新世紀音樂,科研學者、尖端企業通過對傳統醫藥等的開發,研究得到新的治療成果,而取得巨大的經濟利益。人類的各種古老傳統,在現代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仍然是人類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千百年智慧成果的象征,是人類文明之路繼續前行的源泉和動力。但是,人們在開發、利用各種優秀文化傳統,享用其現代成果之時,卻似乎遺忘了對文化傳統本身的保護、延續,以至于其在社會現代化的過程中越來越少,直至某一日,人類會發現傳統已成為歷史,只是博物館、教科書的陳列和敘述,而不是社會生活中靈動的精神和文化。
因而,從20世紀70年代起,文化遺產保護的有志之士便開始關注傳統文化,而后逐漸開始對民間文藝、傳統知識的關注和保護。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此類傳統智慧定義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在世界范圍內開展的搶救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動,是人類為保護自己的精神家園而開展的一項偉大的文化傳承工程。我國于2004年批準加入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同年12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并逐步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活動。2006年,我國公布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已得到全社會的廣泛響應,保護意識逐漸深入人心。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態的文化,是人類世代相傳的智力活動成果,其不同于歷史紀念性的文物等。所以,在保護過程中人類更多地采用靈活的、便于傳承的方式加以保護,如制作音像制品、進行教學傳承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隨之顯露出適于市場化的商業價值。但是,由于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源地偏安一隅、信息閉塞,不能很好地認識到該遺產的商業價值,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被發達地區、外來族群搶先開發、利用,創造出豐厚的經濟利潤,而發源地卻從中獲益較少。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個人、組織、國家開始注意到該現象,認為此種無償拿走非物質文化遺產去營利的行為是對發源地的極不公平。隨后,部分發展中國家開始追求知識產權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亦開始了對民間文藝、傳統知識的知識產權保護探討。我國政府也意識到法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2011年,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部分省市也已出臺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法律界人士積極推動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產權保護,實踐中已有相關案例。通過知識產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延續和傳承,發揚我國5000多年的傳統精神的同時,還可以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縮小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在知識產權競爭中的差距,提高我國的整體實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源于人類千百年的文明歷史,深深植根于各民族、各地域中,是該民族、地域的身份、文化象征,是培養民族、地域文化認同感的寶貴資源,是促進人類文化多樣性發展、推動人類文明前進的重要力量。為尋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優保護路徑,使保護工作更加合理化、有效化、法制化,法律人有必要重視和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本理論以及法律框架下保護機制的研究、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么?它的法律界定及構成要件又是什么?它具有怎樣的特征?法律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是如何發展的?知識產權制度具有怎樣的擴展性?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具有什么樣的契合點和法律依據?目前知識產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如何?現行法律框架下怎么樣能最完善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又如何推動知識產權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更和諧地結合?這些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研究中迫切需要厘清的問題。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書從法律的角度,系統地闡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界定及保護宗旨,分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保護的合理性,并探討了現有知識產權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發源地利益保護的模式和作用。在此基礎上,結合知識產權制度本身的特性,提出了建立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專門知識產權理念及模式建構,為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及傳承提供了法律思路。本書所作的探索和嘗試希望有助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進一步思考,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的有效探索以及知識產權制度本身的審視、反思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