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39章 《神湯的刺客》文庫版后記
- 第38章 值《神湯的刺客》出版之際
- 第37章 2010年3月5日(星期五)
- 第36章 2010年3月4日(星期四)
- 第35章 2010年3月2日(星期二)
- 第34章 2010年3月1日(星期一)
第1章 序
長江俊和
我與這部紀實作品的相遇,緣于出版策劃公司的一個朋友說的一句話。
“現在出版界都在暗地里熱議一部禁止刊載的紀實報告,你要不要看看?”
這個朋友偶爾會請我看新人文學獎的入圍作品或尚未發售的紀實報告,說是想聽我談談讀后感,不過這還是他第一次提起已被禁止刊載的作品。
“我很感興趣,讓我看看吧。”
在我給出這樣的答復后,沒過幾天,打印出來的稿件便被送到了家中。
那是一沓A4紙,約有150張,用黑色的長尾夾夾著。要是用每頁400字數的稿紙來算,篇幅大概得有800頁。作者名叫若橋吳成,報告記錄時間從2009年11月起,延續了約4個月。據說,這部作品原定在某綜合類月刊雜志上進行連載,后來因為情況有變,刊載計劃就此擱置。
它記錄了什么內容?又為什么被禁止刊載了呢?我懷著解開封印似的心情翻開了第一頁。
報告取消刊載、出版物發售被禁都有各種各樣的理由。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通行一種出版法:出版物經政府審查后,如判定為內容不適當,就會被禁止發售。戰后,受日本憲法第21條規定的“表達自由”影響,借由國家公權力實施審查的行為不再受人認可,政府出手禁止出版的現象便消失不見了。
不過,根據刑法第175條規定,涉嫌違反公序良俗的出版物可作為證據沒收處理,如確定違反刑法,書籍不予返還,往往即為事實上的禁止發售。
除去法律因素,出版物也可能因其他原因被禁止發售。如在策劃出版的過程中發現某些問題,導致出版方主動終止出版發行。
當然了,這種情況并不多見。出版物耗資不菲。如果涉事書籍按發行量印刷完畢,又或是已經在市面上流通,進而發展為召回事件,出版社就會蒙受巨大的損失。為規避此類風險,在原稿和校樣階段,出版社會反復細致地檢查內容。
然而,出版社即便已經如此小心,偶爾還是有問題爆發,導致發行終止、主動召回等事態發生。
①過去已有明顯類似的作品或文章。
②采寫對象或小說原型人物提出停止出版的訴求。
③對某一特定疾病或人種的描述或表達存在誤導性。
①即所謂的剽竊問題。據說,在這種情況下,多數案例為,作者隱瞞剽竊事實,將原稿提交給出版社,編輯等相關人員沒有發覺,直接將其出版,結果發售后被讀者或原作者指出問題,暴露剽竊事實。
②是在明顯侵害采寫對象(如出版物為小說,則是小說原型人物)個人隱私的情況下發生的問題。發展為人權問題,甚至鬧上法庭的案例也為數不少。
③是歧視問題。1975年以前,因歧視性的描述和表達導致出版終止的案例十分多見,不過近年來,此類案例似乎正在不斷減少,各家出版社對待歧視問題的慎重起到了一定作用。
即便出版前檢查到不能再細致了,出版物依然有可能因無法預料的問題而被禁止發售。
就周刊等雜志而言,在原稿或校對階段發現問題,就此終止刊載的情況時有發生。事實上,數量龐大的報道在我們毫無察覺的時候就被埋葬了。
我聽說,越是具有搶發性質的報道,刊載被禁的概率就越高。這是因為考慮到公布后可能引發的社會反響,出版方會對內容進行徹底的取證核實(可信度調查),如果核實后認為可信度不足,就會放棄刊載。
還有文章因罕見原因而被禁止刊載。
2011年12月,一篇原定在美國與英國的兩家科學雜志上對外發表的研究論文,因美國政府的要求而終止刊載。
因為這是一篇由日本與荷蘭科學家撰寫的與“禽流感”相關的論文,據說美國政府擔憂論文成果可能“遭生化武器或恐怖活動濫用”,因此下令暫緩公布(后來世界衛生組織請求刊載論文,全文于是得以公布)。
我收到的原稿基本已經完稿。上個月的期刊都上了連載預告,然而由于編輯部的決定,作品暫緩刊載。
這部紀實報告調查了數年前引爆媒體的一樁事件。
作者若橋吳成,1975年出生于富山縣,是一名紀實報告作家。
它究竟為何被禁止刊載了呢?個中原因極為特殊,不同于前文提到的任何一個案例。
原因容后再敘。
看完原稿的一刻,我渾身戰栗不止。毫無疑問,我從沒看過這種類型的紀實報告。它所記載的事情真的在現實里發生過嗎……說實在的,我持半信半疑的態度。
于是,通過給我送來稿件的那個策劃朋友,我聯系到原計劃刊載這部報告的綜合月刊雜志社編輯部,咨詢內容是否屬實。我甚至用自己的方式做了調查取證,最后確信里面記載的無疑就是“事實”。
我不能讓這部作品就此湮滅在世上。
懷著這樣的想法,我努力奔走,希望能讓它出版面世。不知不覺間,這部紀實報告已經深深俘獲了我的心。
最后,我耗費4年多的時間,終于取得各個相關人士的應允,促成了作品的出版。
書中存在部分不當表達,但出于對作者原意的尊重,內容未做更改。
文中出現的主要采寫對象保留原稿里使用的化名,省略了部分尊稱。
2014年8月某日
長江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