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補習生的到來
九月的陽光依舊濃烈,高三的教室彌漫著緊張而壓抑的氣氛,即使是課間,教室里仍是此起彼伏的討論聲,可以看出來大家都在拼盡全力為一年后的高考而努力。程雪亭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位置,手中的筆不停的在筆記本上記錄著老師強調的重點,看著書本上解不出的習題,時不時的皺起眉頭。
就在這時,教室的門被班主任輕輕推開,原本嘈雜的討論聲瞬間安靜下來、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了門口的陌生身影,他的身形修長,背著一個簡單的書包,身姿挺拔卻帶著一絲拘謹。五官深邃而立體,眼神中透著堅定和不易察覺的緊張,
“同學們,大家安靜一下。給大家介紹一位新同學。傅嘉豪,他是一位補習生,今年已經考上了大學,只是沒達到自己的目標,在體驗了一段大學生活后,決定重新回來參加高考。我們學校補習班的名額已經滿了,所以來到了我們班。希望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大家一起加油,一起努力備戰高考。”班主任的聲音打破了短暫的平靜,她的臉上帶著慣有的溫和與鼓勵。
傅嘉豪在班主任的指引下走進教室,他穿著一件簡單的白色T恤和一條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牛仔褲,顯得干凈利落。他禮貌的向大家微微鞠躬,臉上帶著謙遜的笑容。
“大家好,我叫傅嘉豪,很高興來到這個班級,希望接下來的一年里能和大家一起進步。”他的聲音清澈而富有磁性,在安靜的教室里回蕩。
程雪亭不禁多看了他幾眼,心里暗自猜測這個新同學會是一個怎樣的人。他看起來自信且從容,但眼神中的一絲緊張又透露出他對新環境的陌生和不確定。
老師環顧了一下教室,目光最終落在了程雪亭旁邊的空位上。
“傅嘉豪,你就先坐程雪亭旁邊的空位上吧。”
“好的,老師。”傅嘉豪向老師微微點頭,背著自己的書包,往教室后面走去,走到程雪亭旁邊,他輕輕的放下書包,坐下后轉頭對程雪亭微笑著說:“同桌你好,以后請多多關照呀。”他的眼神清澈而真誠,嘴角上揚的弧度恰到好處,既不顯得過分熱情,也不會讓人感到疏離。
程雪亭顯然沒想到新同學會主動打招呼,有些慌亂地回應:“你好。”然后低下了頭,不一會又皺起了眉頭。她被一道數學題難住了。
“要不要試著連接一下AE?”旁邊的傅嘉豪突然開口說道。
“啊?”程雪亭不知道他突然說這句話什么意思。
“這道題,連接AE,再根據中位線,就能證明了。”傅嘉豪指了指她書上的題。
程雪亭半信半疑的做了輔助線,果然答案一下就出來了。
“謝謝。”
“沒事,”
傅嘉豪繼續低頭整理自己的書包,程雪亭也開始做題,只是她不明白,一眼就能看出答案的他,為何要來補習,他的目標大學究竟是哪所院校。
這就是他們的初次相遇,簡單而平常。然后程雪亭沒有想到,這個看似普通的開始,會在未來的日子里掀起她內心的層層波瀾。
隨著上課鈴聲的響起,大家又投入到緊張的學習中。程雪亭偷偷的瞥了眼一旁的傅嘉豪,發現他正在專注的看著課本,眼神中閃爍著求知的光芒。他的眉毛微微皺起,似乎在思考著什么,手中的筆時不時的在課本上坐著標記。
程雪亭被他的專注所感染,也挺直了腰板,更加專注于眼前的知識。老師在講臺上激情澎湃的講著復雜的數學公式,粉筆在黑板上快速的寫著。程雪亭努力的跟上老師的節奏,卻發現旁邊的傅嘉豪似乎毫不費力就理解了所有的內容。
當老師提出一個難題時,教室里陷入了短暫的沉默。程雪亭咬著筆頭,苦苦思索著,卻沒有任何頭緒。就在這時,旁邊的傅嘉豪舉起了手,他的回答清晰而準確,讓老師頻頻點頭,也讓同學們投來樂欽佩的目光。程雪亭心中暗自佩服,同時也感到了一絲壓力。
下課后,同學們紛紛圍了過來,向傅嘉豪請教問題。他耐心的為大家解答,沒有一絲不耐煩。程雪亭看著他認真的樣子,心中對他的好奇又增添了幾分。
中午吃飯的時候,程雪亭一個人坐在角落里,傅嘉豪端著餐盤走了過來,微笑的問道:“同桌,我可以坐這里嗎?”
程雪亭有些驚訝,明明有那么多空位,他為什么偏偏要坐在這里,但還是點了點頭。
“高三的生活很緊張吧?”傅嘉豪一邊吃,一邊說道。
“嗯,是。”程雪亭本身就是一個內向的人,不愿意和別人過多交流,這也是為什么她選擇做最后一排的原因。即使這個人是自己的同桌,她也不太愿意說太多的話。
“你壓力是不是特別大?”傅嘉豪好像沒察覺到她不愿意回答,繼續問著。
“嗯。”
“沒事的,不要有壓力。我告訴你,只要你努力,就一定會有好結果的。”傅嘉豪的眼神中充滿了堅定。
程雪亭點了點頭,沒再說話,繼續吃飯。不過內心卻被他的樂觀所感染,心情也稍微放松了一些。
接下來的幾天,兩人的交流逐漸多了起來。每一次上課,傅嘉豪都會在程雪亭困惑時,輕輕的在本子上寫下關鍵的思路和提示。他的字跡工整而有力,就像他給人的感覺一樣,堅定而可靠。
有一天,程雪亭因為考試成績不理想而心情低落。傅嘉豪發現了她的情緒變化,遞給她一張紙條:“失敗是成功之母,別灰心,我們一起加油。”簡單的一句話,卻讓程雪亭感到無比溫暖。
隨著時間的推移,程雪亭發現傅嘉豪不僅學習優秀,而且性格開朗、善良。他會主動幫助其他同學解決問題,會在課間講一些小笑話讓大家放松心情。他的存在就像一束光,照亮了原本壓抑緊張的高三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