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電影
《不虛此行》里每一個普通人都是主角,主導自己的人生之路,在生與死之間的這條道路上,作為人是很難不留遺憾的,會因為各種各樣的事情,留有遺憾,無法彌補。這種感受會永遠地存在人的心里,當選擇回憶往事的時刻,一切都在腦海里重現,這一刻屬于站在現在的角度去回看過去,發現有多少事情,明明可以改變,卻有著各種理由沒有去進行。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珍惜已經成為了過去。
每個人從學校到步入社會參加工作,但工作占據的從來不是全部的時間,人還是有屬于個人的時間,只是沒有留給父母,夫妻,子女而已。美其名曰是為工作而忙碌,實際上有許多時間,都已經浪費了,再無彌補的機會。人當親人去世的時候,才發現陪伴時間太少,想陪伴再無機會??匆娨呀浫ナ赖母赣H,再看見需要陪伴的孩子,的確需要反思。也許自己在意的一切事物,在一開始就有了明確的分類,是為父母子女的生活而去進行的,可當忽略了在意自己的人,再怎么進行都無法說是為了一些人進行的,而是為了自己。有時候去想想,會感到自私,困惑,認為自己的選擇是付出,奉獻,但得不到相對的回報,且會得到抱怨。自己聽多了也會覺得是牢騷,會不耐煩,突然之間,在耳邊說話消失了,再想聽也聽不見了,回頭望去,熟悉的身影,也永遠消失在眼前,成為腦海的身影,一舉一動卻都是熟悉的行為,慢慢的模糊不清了,只能通過回憶來重新想起,回憶久了,能記得僅是熟悉的,其余也在想記住的情況下忘記了。
人在世的時候,想說的話語,卻不好意思說出口,當人去世的一刻,不管是在心中念,口中說,已經永遠無法得到回應。安慰的話語,能讓眼眶濕潤,淚水流干,卻也阻止不了時間的流逝,再回想一切都顯得平淡。
人是獨立的個體,但每個人在面對一切事物的時候,都是戴著面具的,形形色色,各有不同。當自認為了解一個人的時候,其實并不能說是了解一個人,只是與一個人生活久了,會覺得能了解一個人的一切,殊不知所了解的是面具呈現的模樣,卻不是一個人的真心。可作為人一旦認為理解的一刻,就容易忽略一個人的變化,忘記了某一面具僅是為一個人而誕生,并且存活的,而真實的人是會不斷變化的。
與長輩的重逢,常會聽見他們說起自己年少時的模樣,高度,或者是幼稚的話語。產生出偏見性的以為沒有長大,可實際上一切都發生變化,卻沒有去了解,當從他人的嘴里聽見,了解的就如同從來不認識過的模樣。明知人本存在,奈何卻沒有達到真正意義上了解,理解,如果可以……多少內心產生的煩惱,都會化為烏有,可惜想了解的時候,人已經不在,再去理解得到的都是憂傷與遺憾。
一個老人身患絕癥,意識到生命將會止步,從某種角度來分析,這也是一種幸福,因為她意識到了死亡將要來臨,會盡可能的在活著的時候,滿足一切愿望,盡可能的少留點遺憾,離開這個世上。而無交代的人,倘若死亡,對于死去的人,活著的人,都會留有遺憾,當人站在死亡的邊緣的一刻,會回憶自己一生,去思考這是不是自己想要過的生活,一切過的平平淡淡,并沒有什么與眾不同,會不會有點懊悔,怪罪自己明明有夢想,卻沒有進行,當意識到自己一刻,會覺得自己一事無成,結束了生命?也有一些直到死亡都沒有想過人生的意義是什么?這一生都非常迷茫,可若有來世,還是希望轉世為人,此為輪回。活著的人以為身邊的人都好好活著,面對突然的離開,又有著多少遺憾產生,注定都是無法彌補的。所以人的一生是短暫的,沒有人知道死亡何時到來,請珍惜身邊的人,好好的活著,再活著的時間里,可能會為工作,生活而焦慮不安,但這一切產生的情緒,在死亡面前都是平靜的,都被稀釋掉了,面對奈何橋,黃泉路來說,不管人生往何處走,走的是獨木橋,通往窄門,還是世人皆可走的大道,通往寬門,最終的終點早已經注定。生為起點,死為終點,起生終死,人在世間,既然活下去了,就不能白白的活著,死了就什么都沒有了。
一個抑郁的人會為希望去努力,拼命,幻想著希望達成,成功了人生之路將會有了轉折點,從此奔向另一條道路,當回望過去的黑夜,心中有痛,可一笑而過。失敗了,又有多少人會一蹶不振,喪失信心,再無動力去進行,回憶著過去的黑夜,有著一種絕望感,他甘心去放棄,會不死心的去進行,可能會在黑夜里永遠消失,可能會走到黎明的到來。
經歷了六年的抑郁時光,經常會去想要不要放棄,不再去進行,那么付出的一切都會因為放棄而失去意義,未來所過的生活,也不一定是心中理想的生活,想要再去堅持,進行事物將會成為動力,縱使一步一步走向絕路,也在所不惜。
當寫作無法滿足物質的需求,會為生活去放棄理想?還是再堅持?聞善如果選擇編劇而沒有放棄,可能會在編劇之路艱難前行,也許物質上不如寫悼詞那么富裕,但精神卻可能高于寫悼詞。但作為現實當中的人,會為現實做出妥協的。放棄會感到不甘心,但以專業原因,退而求其次,選擇寫悼詞的,也能讓原本的專業有發揮的余地??赏瑫r會出現一種尷尬現象,就是雖然進行,但上不能說上去,下不能說下來,屬于二者之間。所能做的是在現實滿足工作的同時,為理想留有時間,作為心靈的凈土,屬于一片安靜的地方。當工作進行的一剎那,焦慮,不安,各種擔憂,都會隨之而來,心會不靜,無法專心致志的去寫。站在現實當中渴望寫出理想的文字,普通人卻無法成為偶像劇的主角,因為注定自己是無法經歷偶像劇發生的,當真正經歷過以后,普通人還會是普通人,從來都沒有變化,既然如此,作為普通人的人會認清普通人,改變原有理想的,執著的想法,回歸本始,認清現實,治愈本心,才能腳踏實地去進行。
人為經歷的一切而治愈,會做出改變,當改變以后,活在第二幕當中,內心的一切發生了變化,而外表像是從來沒有發生過一樣的活著。
這是一部平靜的電影,卻如同湖水深不見底,人當觀看以后,有經歷的人會感同身受,徹底的融入進去,此屬于一個空間,而無經歷的人可能會感到乏味無趣,沒有戲劇性的沖突,會平靜的沉睡,也會隨著思考,產生各種空間,想到各種不同的內容。
作為一個普通的人,是無法經歷各種事情,也看不盡事情的全貌的,所以說人的一生注定有許多事情都無法經歷,但卻是能想象的,每個人順著原有的內容,會根據個人的思想,性格,產生各種結果,這些結果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心靈以內容作為根基,走出的終點。
用電影五個故事去思考,再代入現實,就是作為一個普通人,他完成自己職業的內容,再無角度的去觀察故事當中的人。沒有什么悲痛,痛哭流涕……等等的內容,這些能觀之而有所悟,但這一切都屬于一個空間,人會順著這個空間產生的內容有所思考之后,再無思考,因為幻化的虛線成為了現實的實線,人的情緒會隨著內容變化,內容停止而停止情緒變化。當這部電影刻意避開這一幕以后,人可能會無思考的走過,但也有可能為這里的空白產生無盡想象,這里的想象屬于自己的,那么感受將會高于一切發生存在的。因為這種發生代表的第一種可能性,當與自身不符合,所起到的僅是內容作用,而不是想象以后,身心融入產生的作用。
比方說一個人在市場里行走,會看到各種各樣的人,每個人都在忙碌著,但我們無法去觀察每個人進行的前因后果,只會根據眼前所見的產生出無盡幻想,如同一男一女打架,知道會覺得沒有什么神奇的,像是看熱鬧似的,然后不再理會,因為以觀全貌,可觀某一個點卻不同,人可能會停止腳步,去想象前因后果,人與人不同,面對相同的事物,會得出各種結論。
同理,借助聞善的角度已經停止,五個故事的背后內容,是可想象,可認為無關緊要的。假設故事全方面呈現,一切道出,將會失去想象,思考的意義。
在網絡上,人會根據片面的內容,想入非非,進行各種幻想,全都與現實不符合,但也不會在意,而是去進行,有著一種我言為真相的感覺,決定了內容產生的意義,而不理會真相為何。這樣角度不會是偶然的,而是某種角度產生的結果,經歷了時間,達到了一致,成為必然。
每個人都看過各種各樣的電影,容易帶有看過去電影的方式去看新電影,當與已知不符合,會產生不認可,看不進去的現象,在一刻與其說否定,不如消除原有的經驗,從新角度去看待,或許能另有收獲。
以《不虛此行》這部電影來說,不能說是有高門檻的電影,但的確是需要人能看進去才能理解的電影,會隨著故事而進行思考。不是所有內容都能讓沒有經歷過的人能融入進去,但任何一個內容都是在已有的思想上,對內容進行思考。
看電影能令人入睡,這種說法,讓我想到了《百年孤獨》,但當理解其中的內容,不為人名而煩惱以后,過去能有入睡感覺的書籍,也會讀出味道,猶如一杯清茶,值得慢慢去品。
電影存在教育的內容,但不一定能起到教育的效果。在學校里,老師會教育學生,在參加工作以后,領導會教育員工,在人生這條道路上,人也會被生活教育。但這一切都不一定會起到效果,人還是這樣,沒有任何變化。無論是面對哲學,文學,是孔子,還是釋迦牟尼,都是相同的結果,次數多了,人會變得厭惡,不愿意再去聽,那么再去說也無法起到理想的效果。但人在看書,看電影的過程,在工作,生活當中,會有某個不經意的瞬間,人會得到所謂的教育,且欣然接受而不抵觸。這種是自己去領悟的,而不是強行灌入的。在電影,書籍當中,某一段話,看似平常,但會為喜歡而記住,屬于相同的道理。
在從一段話來說,每個人理解都不同,可以思考出各種各樣的道理,猶如人會已知的內容,能去想象各種各樣的場景,那一刻所思考,領悟的,將在電影,書籍之外,且會徹底融入到自己的身體里。
有時候自己可以根據書籍,電影上的內容,寫出自己的想法,會比書籍本身的內容更容易融入腦海,會成為自己的一部分,等到未來重新回憶這本書的時候,還會記得自己看書時候的想法。寫的內容,就是自己理解的產物,未來的自己或許會不經意的把它說出來,那一刻會意識到早就融合在一起了,成為心里的信息儲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