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要特別努力,才能特別幸運
最新章節
- 第6章 后來我們什么都有了,但沒了我們
- 第5章 不要拿別人的地圖找自己的路
- 第4章 別讓自己只是看起來很努力
- 第3章 生活這件事,再難也別將就
- 第2章 夢想就要大膽去追尋,就算失敗又何妨?
- 第1章 愿你熬過深夜痛哭,醒來依然鏗鏘如故
第1章 愿你熬過深夜痛哭,醒來依然鏗鏘如故
二十六歲,我的月薪只有三千元
01
前兩天有一篇叫作《我三十六歲了,除了收費什么都不會》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文章中的核心觀點就是人千萬不能在舒適區待太久,尤其是在這個瞬息萬變、朝不保夕的年代。
文章中引用了《新華字典》中的一句話:“張華考上了北京大學;李萍進入了中等技術學校;我在百貨公司當售貨員:我們都有光明的前途。”
失去工作的收費站員工抱怨,自己把青春都奉獻給了這里,現在你卻讓我下崗!她不理解這個世界到底怎么了,為什么曾經讓自己衣食無憂,甚至還有些驕傲感的一份工作,說被取代就被取代。
其實,這個世界的規則就是這樣,它不需要被所有人理解,但卻會把所有人都卷進浪潮中來,能適應,就留下;不適應,那么對不起,只能出局。
02
前兩天發工資了,看了看賬戶中可憐的余額,很多周圍的同事都在抱怨,為什么感覺每天都很辛苦,干那么多,卻只掙這么一點兒錢。
當然,我也是其中的一員,我也曾憤憤不平。看著過去一起成長的一些朋友,在畢業后選擇去大城市打拼,在當時看來并不穩定的行業里工作,結果現在已經月薪過萬,甚至買車買房,我忍不住會想,是當時自己選錯了嗎?
前幾天有一個讀者在后臺給我留言,和我說,自己很不喜歡目前干的工作,而且一個月也掙不了多少錢,感覺每天渾渾噩噩的,像是在虛度人生。
我沒有回應,并不是因為我覺得沒必要回復,只是真的不知道該如何回復。
我可以把我熟知的那些“雞湯”拋給他,告訴他人生不只有茍且,還有詩和遠方。但我知道這并不會讓他的人生更好,甚至并不會讓他的人生有那么一絲改變。
確切地說,我今年二十六歲,在一座三線城市工作,干著一份不知道未來在哪兒的工作,一個月只掙三千元。
我和你一樣,也想知道答案在哪兒。
03
工作已經三年多,我不再和人談論理想。
前兩天去商場置辦年貨,想給自己買一件衣服,結果驚訝地發現,凡是能被稱得上品牌的店鋪,很少有價位在四位數以下的。
如果狠下心來去買,我知道接下來的一個月自己就只能“吃土”了。
最近有朋友問我,為什么看你好長時間不寫文章了?我說:“我在學習專業課。”
在過去的一年里,我經常會因為自己寫出一篇閱讀量不錯的文章就沾沾自喜,偶爾還會進入一種感覺自己無所不能的狀態。
然而,當我從這個溫暖的精神世界走出去后,看著那些貼在商品上冷冰冰的標簽時,我就會被瞬間叫醒,年輕人,你該醒醒了。
很多時候,不是理想不美好,而是理想在這個時代被泛濫使用,隨便扯出一個人來,都能和你談上一整晚的理想,然后在最后默默加一句:“唉,可惜都沒能實現啊。”
很多時候,不是理想太遙遠。在這個恨不得把一切都拿來量化的商業社會,如果連把自己和家人安置好的能力都沒有,再去泛泛地談理想、價值,就是在飛蛾撲火。
所以,在這個時代,讓自己變得更值錢一點兒,是我目前能想到的最好的理想。
04
羅振宇在跨年演講里說過一段話,大意是:“在這場互聯網革命里,我們絕大多數人都忽略了革命所帶來的改變,所謂的革命不在意你愿不愿意上船,而是,不論你抗拒還是接受,你本來就已經在船上了。”
很多人懷念過去那個講奉獻、講理想的時代,只是那個時代一去不復返。
是的,那個時代回不去了,歷史的車輪不會因為你怎么想就停下來。
無論如何,我們都已經在這條船上了。
05
最近在讀《黑天鵝》這本書,其中有一個觀點值得分享。
它告訴我們:人在進行任何投資時,無論是金錢、時間,還是精力,都應該做啞鈴式的分配,把百分之九十的資源用在你目前所處的專業領域上,把百分之十的資源用在可能讓你瞬間爆發的事情上,千萬不要把任何資源投放在中間區域,那會讓你一無所獲。
二十六歲,我的月薪只有三千元,可是我知道自己并不真的只值這個數。
于是,我只能選擇另一種方式,把百分之九十的精力用在提高自己的專業性上,使自己足夠稀缺,不讓自己處在舒適區內渾渾度日。
此外,把剩下百分之十的精力用于寫作,看看它會不會有朝一日成為那只黑天鵝。
二十六歲,月薪三千,不是你自怨自艾、怨天尤人的時候,而是你提高認知水平的時候。
誰不是在人前若無其事,卻又在暗夜里獨自掙扎
01
我有一個發小前段時間失戀了,難過得要死,只要給我打電話就會訴說自己的傷心往事。
我這個發小為人單純,沒什么壞心思,和人相處時總是先考慮對方的感受。他告訴我這是他第一次談戀愛,在分手的那幾天,每天晚上都以淚洗面。
我問他:“你難受成這樣第二天怎么上班啊?”
他略帶委屈地說道:“裝得就像沒事兒唄,能有什么辦法?在北京你又不是不知道,人多肉少,稍微懈怠,你的崗位就被別人搶走了,所以白天面對同事不能有一點兒情緒。”
我調侃他說:“沒想到你小子還挺能沉住氣啊,實在不行就趁早別在北京混了。”
他想了想說:“如果是在以前可能我就放棄了,但經歷了這件事后,發現自己真的成長了不少,習慣了在職場上戴著面具裝深沉、裝冷靜、裝不在乎,也習慣了一個人坐在回家的地鐵上時默默療傷、掙扎,所以我覺得自己還能行。”
聽到他的回答后,我欣慰了許多,也對他放心了許多。是的,成長,就是一個把哭聲慢慢調成靜音的過程。
02
有人說,現代人的崩潰總是默不作聲的,我們外表看起來很正常,也很平靜,實際上心里已經受傷到一定程度了。
以前難過的時候,總是馬上要找一個人陪我聊天,向對方吐苦水。
對方也很配合,一直在幫我想方法,用各種方式開導我,但是,對話結束后,我的難過并沒有減退,我反而更加難過了。
到后來我慢慢懂了,所謂的感同身受根本就不存在。你難受、你興奮、你哭、你笑、你悲、你喜,這些情緒是很難與別人分享的。
你開心時,對方未必會陪你開心;你痛苦時,更多的人可能是在看熱鬧。
于是在白天,在人群里,你要關閉你的情緒。你留給人們的印象,必須是遇事冷靜、成熟的。你要讓自己看起來像是個真正的大人。
然而我知道,這些面具,你在白天戴得越完美、越真實,當黑夜降臨,你取下面具、面對那個真正的你時,你的內心就越掙扎。
03
我有一個朋友給我講過一件發生在他們單位的事情。他所在的單位是一家股份制銀行,平時任務重,壓力大,每天回到家以后基本上就是癱倒在床上什么都不想做的狀態。
他說在單位里有一位比他早兩年入行的大哥,這位大哥永遠是第一個來,最后一個走,可以說是優秀員工的代表。他遇事沉著,精通業務,面對壓力時也沒有任何抱怨,還經常請大家吃飯喝酒,沒人覺得他能有什么事情過不去。
然而,有一天早上,這位大哥卻沒有像平常一樣最早出現在單位,大家以為他病了,便也沒多想。可領導著急了,因為如果是病了也得提前請假啊。
于是領導給他打電話,但一直沒人接。
這回領導更著急了,于是便將電話打給了他的家人。這一打可不得了,領導放下電話后臉色慘白,大家都慌忙問發生什么事了,領導嘴角顫抖著說:“昨天晚上他自殺了。”
當然,因為搶救及時,他的那位同事最終活了下來,身體也并無大礙。
原來這位同事因為工作壓力過大早就患有抑郁癥,但在工作時又不能表現出負面情緒,這反而加速了病情的惡化,最終險些釀成悲劇。
而那位同事具體是因為什么得上的抑郁癥,我朋友也并不曉得。
其實,對于現代人來講,誰的心理能做到百分之百健康?而那些在白天越是若無其事的人,你就越難想象實際上他們到底在承受些什么。
就像《無間道》里唱的:“我們都在不斷趕路忘記了出路,在失望中追求偶爾的滿足。”
04
有人說:做一個“偽大人”好累。
是啊,有什么事情能比脫離本我,非要去做一個超我更累呢?可是說這句話的人中又有幾個能按照自己的真性情去為人處世呢?大多數人不過是在茶余飯后抱怨抱怨而已。
你在工作中受到欺負,感情上遭遇挫折,你感到自己被束縛得太緊,想要掙脫,然后呢?
是去酒吧宿醉,還是拉一幫狐朋狗友去KTV嗨到天亮,抑或是像傻子一樣在大街上哭喊?
這些事情看起來都很痛快,實際上卻是借酒消愁愁更愁,那份狂歡過后的失落感會讓你感到什么叫作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
做個大人好累,可不做,不光是很累,還會更加頹廢。
05
在某些夜里,我會莫名其妙地失眠,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也沒有想什么亂七八糟的事情,但就是睡不著。
失眠的時候,頭腦會很清晰,是讓人絕望的那種清晰。你去試各種入睡的方法,卻依然睡不著,你便知道了,這是一個不眠之夜。
然而在失眠后的第二天,你會覺得整個人都不好了,你越是想著自己昨天一晚沒睡,越是想在白天盡量多睡一會兒,而更絕望的事情越會發生——你更加睡不著。
我一度對這種狀態很糾結,對失眠很恐懼,直到后來看了一篇文章的一段話后才慢慢改變。它說:“據研究調查,失眠后第二天,人的精力與注意力并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很多人覺得失眠痛苦更多的是被自己的心魔所困。你第一天晚上失眠了,你第二天就應該裝作什么都沒發生,正常作息,正常工作,正常吃飯,第二天晚上不困不睡。如此,你就能遠離失眠帶來的不良影響。”
后來我發現確實如此。雖然我偶爾還是失眠,但卻不再糾結,第二天該干什么干什么,完全忘了失眠這回事,也沒有其他不良反應,也就對失眠不再恐懼。
說了這么多,我其實想說,我們可能真的無法在生活中徹底地表現真我,所以也就必須要學會偽裝,要去戴上那該死的面具,可你不該因此就給自己扣上沉重的心理壓力。
同樣,很多人也許和我一樣,有時候,在很多黑夜里會莫名地感到心煩,當然也會因為一些事情感到糾結,但你要知道這些掙扎也是常態。
既然這些都不可避免,那就坦然面對,不足為外人道的那些,就自己留在心里,在黑夜中,慢慢消化。
因為我知道第二天,太陽照常升起,而你要裝得像所有從沒發生過一樣,單槍匹馬,獨自行走。
年輕人,請你再忍受一下
01
我們總在生活的旅途中羨慕他人的世界,卻忘了與此同時自己也在被別人羨慕著。
前段時間和一個在北京工作的朋友聊天,她話語中略帶倦意,透露出一種待不下去的感覺。
她說:“一線城市有著它自身的魅力,譬如多元、有挑戰性、越努力就掙得越多。但你知道嗎?即使這樣,我還是想說在這里我確實是沒有生活的。晚上房子里跑出一只老鼠也得靠自己應付。”
我苦笑道:“看來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三線城市沒夢想,一線城市沒生活。”
是的,問題就在于我們可能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就理所當然得不到。
02
這幾年,人們對于瑣碎的抱怨愈演愈烈。
瑣碎意味著一切不好的東西:它是茍且,是詩和遠方的對立面;它是一地雞毛,消耗著一撥又一撥人的青春。
我一個發小之前在銀行上班,對于每天無止境的任務、報告、報表實在忍無可忍,終于選擇辭職。離職那天他發了條網紅版的朋友圈:“世界這么大,我就想去看看!”
那段時間他應該活得很瀟灑,去茶卡鹽湖自駕游,緊接著又去西藏,一路上不斷遇見有趣的靈魂……這樣的生活,他大概持續了三個月,這三個月是無拘無束的,自由自在的,完全沒有瑣碎的。
上周我突然接到他的電話,他叫我和他一起健身,我逗他說:“世界這么大,這就看完了?”
他說:“別磨嘰了,趕緊的,鍛煉完還要回去加班呢。”
作家大冰在他的書里寫過:
“一門心思朝九晚五去上班,買了車買了房又如何?一門心思辭職退學去流浪,從南極到北極又如何?真正厲害的人生應該是:既可以朝九晚五,又能夠浪跡天涯。”
此言深得我心。
03
這個時代正在慢慢失去耐心,很多文章里寫過,要想成為一個自律優秀的人,必須要懂得“延遲滿足”,不少人都知道這一概念,但在真實的世界里卻根本等不了。快遞上午下單,恨不能下午就到;看連續劇太長受不了,還是十五秒的抖音刷起來爽;一篇稍有深度的千字文就讀不進去,唯有段子能讓人感到愉悅。
還有就是,深陷于錢不夠花的強烈焦慮感中。
可能是當下年少成名又有錢的人越來越多,所以每當你走進一家書店,看到最多的就是類似于《教你如何一年內實現財務自由》《我工作一年掙了一千萬》等這樣標題的書,而且這些書都很暢銷。
這樣的書我也看過,但說實話真的很無感,里面的內容大多要不是雞湯,要不就是馬云、雷軍、科比等人的勵志故事,那些看似正確的大道理實際上說了等于沒說。
我當然知道那些二十歲左右就賺到人生第一桶金的年輕人早早地就實現了財務自由。但這批人的成功并不是趕上了天上掉餡餅,中了彩票,而是正好踩在了當下的風口,之前又為此做足了準備。在此之前,他們知道這件事一定會讓他們賺錢嗎?未必。那么這件事一定是他們所熱愛的事情嗎?一定。
李笑來之前說過一句話:很多人一輩子都深陷于一個誤區中,那就是心急火燎地隨大流。想想也是,你看到別人炒股掙錢,于是就急著賣房炒股;你看到區塊鏈厲害,就不顧一切地學習編程;你發現直播火了,于是馬上辭職回家開攝像頭當網紅。
但結果呢?大多數貿入股市的人相約在了天臺;一頭扎進區塊鏈的人其實連基本概念都沒搞清;一沖動就想靠直播發家致富的人,最后發現他的觀眾只有他自己。
是的,人人都知道那句著名的話: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
可換句話說,如果人人都知道這是風口,那么風口還存在嗎?
真正厲害的并不是那些一直能找到風口的人,而是在風口出現以前就已經默默努力了很久的人,你以為他靠的是運氣,實際上他靠的是耐心。
機會永遠都垂青于那些為熱愛而付出耐心的人。
04
所以年輕人,請你再忍受一下。我們常常感到自己仿佛是籠子里的鳥,無數次想要掙脫,并渴望飛翔。
但在那之前,你依然要忍受,忍受你看不慣的生活和人,即使你明確地知道那不是你想要的;忍受日復一日的瑣碎和重復,雖然它們看似離成長很遠;忍受缺錢帶來的窘迫,你還需要再耐心一點兒,用堅守去換一個明天。
有些鳥注定是關不住的,因為它們的羽毛太過鮮亮。
盡管寒門難出貴子,但你仍要拼盡全力
01
每次路過彩票店的時候,我都會刻意朝里面看一下,過了這么久我發現不管一家彩票店開在哪里,時間有多晚,這里永遠都不會沾上“冷清”二字,總是有那么多的人嗑著瓜子、喝著啤酒,與那些素昧平生的人瞎聊,每天等待著那似乎能改變他們命運的開盤結果。
現在假如這只幸運的轉盤轉到了你的頭上,你中了一千萬的大獎,在短暫的狂歡之后,你會怎樣處理這筆錢?是拿去周游世界,還是存在銀行里吃利息,抑或是買一幢一千平方米的大房子,在里面窮奢極欲?
當然,憑空就多出來一千萬是一件再爽不過的事情,你會覺得你的命運從此就被改變了。
但可能事實結果并非如此,美國曾做過這樣一項統計,對于那些生活在底層,卻突然得到了一筆橫財的人進行長期跟蹤調查。結果令人驚訝的是,這些突然間得到了一筆意外之財的人,都在三到五年時間里將手里的錢揮霍殆盡,在過了幾年看似風光的日子后又回到了從前窮困潦倒的狀態。
原因為何?
說實話,我也曾不止一次做過中大獎的白日夢,幻想自己真要中了那么一大筆錢該怎樣怎樣,但是,現在即使真的給我一千萬,我又能變得不一樣在哪兒呢?
或許我會去世界各地旅行,但因為我地理知識的匱乏,缺少對每個國家風俗人情的了解,即使轉了大半個地球,也可能一直是走馬觀花,并不能真正體驗到旅行的價值。
或許我會很保守,把一千萬全部存到銀行里吃利息,但我的能力并沒有因此而得到提高,我依然只能干朝九晚五的工作,改變的只有我生活的質量。
當我想過一下歐洲人貴族式的生活時,卻尷尬地發現自己根本不懂紅酒和咖啡,也不知道該去哪兒買好東西,真正做到了有錢沒處花。
再或許,我去買一幢大房子,滿足我的虛榮心。但是,當我要對這幢房子裝修時,才發現自己對設計一無所知,結果裝修出來的房子可能和現在住的一模一樣,只不過空間變大了而已。
你看,我依然是那個我,不僅如此,這一筆額外的財富可能還徒增了我的煩惱,讓我更加看不起自己。所謂能改變你命運的,永遠不會是金錢,而是你的知識和格局。
02
羅振宇曾經在他的一期節目里講到,現在,在美國和德國,階級固化已經基本形成,也就是說,窮人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也就是所謂的“馬太效應”已基本在這些國家形成。
但在中國,雖然現在也有階層逐步分化的趨勢,但給中下層人群上升的空間依然很大,也就是說你依然可以靠自己的本事和堅持沖破你現在身處的階層。
如果你現在二十多歲,和我一樣,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月薪四千多,那么恭喜你,我們就是那部分身處于時代中低層的人,不管你愿不愿意接受。
可能你會講,你這是在危言聳聽,沒看見中國有那么多農民?那么多連字都不識的人?當然,如果你非要這樣比較,那么我只能說,農民現在每天都在不斷學習新鮮知識,想方設法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擴大生產,所以,你未必就比農民掙得多。
此外,現在那些不識字的人,大多數都是咱們父輩,甚至是再往上的一代人,他們不識字是因為當時歷史的局限性。
但是,當他們那一代人漸漸老去甚至離去時,當時代的洪流慢慢把我們推到社會中央時,當零零后、一零后、二零后也慢慢長大,當你面對這樣一群成長在科技信息大爆炸時代的人們時,你確定你現在擁有的知識和技能還能讓你高枕無憂而不被淘汰嗎?
也許這就是我們面臨的現實,一切的存量都不再是資本,只有自身不斷迭代與升級才能不被這一股接一股的浪潮淹沒。
03
有一回和單位的同事聊天,她們在談起現在中小學生的考試壓力時說:“現在的小孩學習壓力真是太大了,初中升高中的考試,一個班里竟然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是以滿分的成績被錄取的。”
聽完之后,我真的是倒吸一口涼氣,心想幸好沒出生在這個年代,否則自己這樣的學渣估計只有去新東方學廚師了。
之前聽到過一個令人腦洞大開的理論:人類直到今天依然處在不斷進化當中,這種差別可能現在看不明顯,但在若干年后,人類可能就將完全變成另外一個物種。
我想這個結論或許是對的,因為你可以想象,即使是在十年前,我們上學時面對的壓力也沒有今天這般大,但是也有不少同學為了考出好成績“頭懸梁,錐刺股”,然而在我當時念書的中學(也算是市里頂尖的學校),一個考取滿分的同學也沒有,現在你可以去任意一個中學調研,及格率非常高。
這個結論告訴我們:因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現在的小孩的學習能力或許真的已經遠遠超越了當初的我們。
在面對一個新知識或新事物時,我們也許會帶著疑問甚至批判的態度。但他們不同,他們會帶著飽滿的熱情,伸出雙臂擁抱它們。而我們曾經學到的那些所謂的知識,或許人家早就玩兒膩了。
也許會有那么一天,他們眼中的我們會比現在我們眼中的長輩們更加遲鈍和落伍,而等到那時,即使我們再想學習,也力不從心了。
所以,你以為歲月靜好,實際上,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早已開始了。這是你與身邊每一個人的競賽,是你與這個時代的賽跑,你只能不顧一切地跑下去。
白天假裝生活,晚上認真熬夜
01
有段時間特別喜歡刷抖音,尤其是在夜晚。
有句話說得挺好,“抖音五分鐘,人間三小時”。每個不到十五秒的視頻,真的是太短了,短到我還沒顧得上認真思考,就要迫不及待地翻開另一個視頻。
我明知道這是套路,但還是被套路了。每當我揉揉酸困難忍的眼睛,再看已是凌晨三點的時鐘,愧疚感就會油然而生:唉,又是一個不自律的夜晚。
可當我第二天下定決心說,我就看五分鐘的抖音!于是這個五分鐘又成了我不知不覺傻樂的三小時,一個夜晚又淪陷了。
我開始意識到,原來不是我在玩兒抖音,而是抖音在玩兒我。
于是我干脆卸載了它。
02
晚上不睡覺的理由有太多,刷朋友圈、微博、抖音,思考人生,追連續劇……
但我一直覺得這都不是真正的原因,表面上是因為手機里的誘惑太多,實在是放不下,實際上在這放不下的背后,卻裹藏著這個時代帶給我們的巨大空虛感。
當然,你也可以稱之為孤獨感。孤獨感襲來時不分男女,也不在乎你是不是單身,它來去如風,讓你無處躲藏。而這個時代的孤獨感卻又來得太容易,譬如在每個夜深人靜的黑夜里。
在白天,很多人表面上若無其事地去上班,干著有些枯燥和瑣碎的工作,裝出一副天底下我最陽光的笑臉,實際上內心早已處在崩潰的邊緣。
很多老一輩的人說現在的年輕人脆弱,受不了打擊,吃不了苦,甚至有些無病呻吟。但客觀地來說,因為時代極速地向前發展,實際上這一代年輕人所受到的壓力也是空前的。
老一輩人認為現在的工作沒有什么累的,都靠電腦搞定,但我想說現在有很多人懷念那個不需要電腦、手機就能辦公的年代。
現在,雖然電腦、手機能搞定許多人力上的問題,但取而代之的是每天無窮無盡的報表、文案、PPT等。微信出現后,很多人每天被卷入各種各樣復雜的工作網絡中,被折磨得暈頭轉向。
可最悲哀的是,就在這樣高強度、高密度工作一天之后,很多人還是依然迷惘地說:“我都不知道自己這一天干了些什么!”
于是,熬夜便成了許多年輕人空虛感的出口。
03
當我們在熬夜時,我們到底在熬什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讓我們在那么多個深夜里久久不愿睡去?
之前看到一篇文章里寫:為什么要熬夜呢?因為白天的生活不屬于自己,晚上一定要搶回點兒屬于自己的時間。
說得直白點兒,這其實就是在逃避,以一種更加委婉的方式逃避。表面上,晚上的時間你是在獨處;實際上,你仍然被巨大的外部世界裹挾著。你內心明白,那些抖音、微博、朋友圈里發生的故事百分之九十九都與你無關,但你仍然選擇用自己的時間與之消磨,以此來麻痹自己,讓自己忘了自己到底是誰。
你甚至都不敢在夜里去看一本書,因為你害怕其中有一句話觸碰到你的現實,讓你不得不思考那些真正的問題。
熬夜,實際上并不是因為手機的誘惑真有那么大,而是我們太多人抱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理去過每一天。
深夜,手機里的世界依然那么絢爛,而年輕人說得最多的謊言,竟是晚安。
04
晚上不睡覺,實際上是不愿意面對第二天要到來的生活。
其實,我和你一樣,恨透了那些工作中毫無意義的瑣碎,以及那些惺惺作態的人際交往。有時候會覺得生活一眼就能望到頭,可有時候又會覺得一眼望不到頭,我害怕自己的一生就這樣了,從此停滯不前,卻又擔心潮水會在某一天打來,打得自己毫無反抗之力。
越想這些問題,就越會在深夜勾起內心深處的恐懼,就像是自己被單獨留在了一座孤島之上。
于是,我們會選擇熬夜,既然不能改變明天的到來,那就不如延長今天。可是明天不論如何還是會來的,你所擔心的一點兒也不會減少,只會讓你的眼睛上多兩圈黑乎乎的眼袋。
可我想說的是,其實明天并沒有那么糟,十年前的你以為高考失利就是世界末日,然而今天再回過頭看,高考不過是一切的開始。對待任何事情,只有把時間線拉長看,我們才能更平和。
而那些令我們感到害怕的,不過就是害怕本身而已。
05
在這個說自己早睡已經很稀缺的時代,每個人都有晚睡的理由,可我還是希望你早點兒睡覺,不光是你的身體經不起長期透支,更是因為當你選擇放下手機,遠離那些和你無關的八卦熱點時,你才能著眼于自己和當下。你要記得,你的注意力才是你最寶貴的資產。
想得到一件東西最好的方法,就是讓自己配得上它
01
這是一個盛行成功學的年代,瀏覽網上書店時,你會看到那些泛“雞湯”的文字是怎么被人們追捧的。我并不反對“雞湯”,相反,我覺得真正好的“雞湯”是可以給人帶來營養,幫助人更好地成長的。
可問題是,大多數的心靈雞湯都是在告訴你這樣做是對的,但從來不會告訴你為什么對,它們從來不對一個道理做出論證,也不告訴你到底該怎樣去思考和做事。
所以,關于心靈雞湯有一個很好的定義:端上來一碗熱騰騰的好湯,但是沒給勺子。
“想得到一件東西最好的方法,就是讓自己配得上它。”這句話是查理·芒格說的。可能大多數人對他不是很熟悉,但在投資界,他可是泰山北斗級別的人物。
沃倫·巴菲特曾經謙虛地說道:“沒有查理·芒格就不會有現在的巴菲特。”可見查理·芒格在投資界的影響力。
而這樣一位精英說出的這句話卻被很多人誤以為是雞湯文,這確實是一種誤解。
02
熟悉投資領域的人都知道巴菲特曾經說過:“投資股票的最優策略就是長期持有。很多人于是就從股票市場隨便買了一只股票,放著不動,做到了長期持有。但是很多年過去了,他們驚訝地發現這只股票的價格非但沒漲,反而跌得一塌糊涂,以至于自己連想要將其贖回的欲望都沒有了。”
于是他們便惱羞成怒,指責道:“巴菲特這個老匹夫誤導我啊!”
這是我們很多人思考問題的誤區。我們總是相信這個世界會有很多的捷徑,我們都以為自己會永遠受到命運的垂青,我們恨不得自己不干任何事情,就有人為我們把通往財富和榮譽的路鋪好。
世界上有這樣的事情嗎?或許真有,但我不相信會發生在我們身上。
我們很多人不做深入思考,卻偏偏喜歡斷章取義。巴菲特告訴投資者要長期持有,但是真正的重點是持有什么樣的股票。
如果他老人家真的就是隨便從資本市場選擇一只股票,然后放上幾十年,那么豈不是所有人都能輕而易舉地成為巴菲特?
選擇一只股票并長期持有的前提是在此之前已經做了大量的計算調查,因為長期持有一只股票,也就意味著你對它的未來充滿信心,認為發行該股票的公司將在未來創造真正的價值。而這才是一只股票會升值的核心所在。巴菲特告誡我們股票需要長期持有,是想告訴我們:“不要把股市當成投機,而要把它變成你的投資。”
所以我們知道,任何事物的成長相對于從外找機會,不如向內挖掘。不光投資領域如此,在我們生活中何嘗不是這樣?
03
很多男生追求心儀的女生,千方百計地去討這個女生的歡心,滿足這個女生提出來的任何要求,可到頭來這個女生依舊對自己愛搭不理,最后還和別的男生在一起了。
而這個男生唯一得到的來自這個女生的“安慰”就是:“你是一個好人。”
這時候,這個男生就會很郁悶:“那個男人有我對她好嗎?我都這樣對她了,為什么還是不能讓她愛上我?”
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為當你的價值和人格是以對方的需求來塑造時,你很難得到另一個人真正的認同。
兩個人彼此吸引是因為雙方身上散發著令對方著迷的特質,而不是一方企圖用近乎討好的方式去得到另一個人的青睞。用這樣的方式當然無法讓對方愛上你,即使你真的最后感動了對方,讓對方同意和你在一起,你不會覺得這樣的感動中摻雜了不少可憐的成分嗎?
事實就是,對方仍未真正愛上你。
04
李笑來在《請放棄你的無效社交》中舉例:兩個人之所以能成為朋友,是因為資源的交換,當然這個資源不光是物質的,更多的是對方身上的特質與才能。
就像是在幼兒園中,玩具多的小朋友總是喜歡和另外那些玩具多的小朋友玩耍。因為對他們來講可以平等地進行交換,他們不愿意和那些玩具少的小朋友玩耍并不是因為瞧不起他們,而是因為當他們和那些玩具少的小朋友玩耍時,那并不是在玩耍,是在被掠奪。相信沒有人喜歡被掠奪的感覺吧。
所以,當我們整天忙著向外攀附各種關系時,其實,我們不如提高自己的核心價值,將精力放在修煉自己之上,從而剔除那些亂七八糟的誘惑。
而如果再有人問你追不到心儀的人該怎么辦時,我希望你告訴她(他):“檢測一個人到底是不是屬于自己的最好方法就是讓她(他)走,看她(他)會不會回來,而在此期間,你要做的,就是讓自己配得上她(他)。”
最早的九零后已經開始擔心中年危機了
01
上周末和一個剛從加拿大讀了十年書回來的老同學見面,請他吃飯。
我問他:“你在那邊學的是機械,回來以后學的東西能用上嗎?”
他笑著說:“一點兒也用不上。”
我又問他:“你沒考慮過去北上廣深這樣的大城市嗎?”
他回答道:“當然想過,但我爸媽現在身體都不太好,我媽媽去年有一次腦溢血,現在每周我都要送她去做康復,我也知道在咱們這里很難發揮我的優勢,但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和事業相比,我更在乎家人。”
我的這個老同學是一九九一年的,只比我大一歲,但在國外因為畢業考試壓力整夜睡不著,好不容易拿到畢業證,付出的代價是頭發日漸稀疏。
他并沒有太大改變,還是和十七歲的時候一樣健談,永遠不會讓對話冷下來。談笑間我似乎能穿越時間看到我們高中時坐在一起暢想未來的模樣,那些彷徨著卻有無限希望的時光。
如今,我們馬上就三十歲了。
02
張愛玲有句話說得很多男人淚流滿面:“中年以后的男人,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有很多九零后表示,改變來得猝不及防,感覺就像前一秒還是爸媽身邊的寶貝,后一秒就已經必須承擔起家庭的責任。
古話說得好,“男人三十而立”。它告訴你,三十歲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三十歲之前,你是男孩,你可以不成熟不穩重,你可以去隨心所欲地做在外界看來并不正確的選擇。但只要你過了三十,你的一切就必須回到正軌,就像村上春樹說的:“你要努力當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
所以現在很多九零后被問到年齡時喜歡講周歲,這樣可以讓自己離三十歲稍微遠一點兒。還有很多人對結婚、生孩子避而不談,總覺得自己剛剛大學畢業,怎么就突然要從一個學生轉變為小孩的父母。
可無論怎么樣,你知道那個時間點終究會來,而這個時代正陷入一種普遍的焦慮感當中,似乎如果一個人在三十歲之前還不能做到一些什么的話,那么這輩子也就那樣了。所以終身學習的概念一炮走紅,一方面是這個時代中人們對知識的焦慮,而另一方面卻是一群人在向世界證明,“你看,即使我三十歲沒那么有錢,沒那么成功,可我有一生的時間來學習呢”。
李宇春在歌里唱著:“再不瘋狂我們就老了,沒有回憶怎么祭奠呢?”馬上就要老去的九零后,你們要拿什么去緬懷自己的青春?
03
李誕在微博里說:“朋友開心點兒,人間不值得。”是因為有太多的年輕人在他的微博下留言,說感覺自己的生活一無是處,每天活得連狗都不如。
是啊,誰不想活得沒心沒肺,能每天無憂無慮、開心得像公園里嬉鬧的小孩?可真相卻是成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在一天疲憊的工作后,你陷入沉沉的夢鄉,偶爾夢到曾經的青蔥歲月。
那些和舍友二十元錢包宿的網吧之夜,那些喝了十瓶啤酒后產生的激情和頹廢,那些冬日里依然有人陪你打球到精疲力竭的時光。
可你終究還是會醒來,身上蓋著一條叫作房貸的被子,兩眼直勾勾盯著一面叫作階層固化的天花板。
你上了幾年班,似乎對人情世故有所了解,卻又覺得一切都還是諱莫如深。你想起了昨天,那些回不去的陽光燦爛的日子,明天會有什么變化嗎?
想著想著,你就昏昏欲睡,在這之前你告訴自己:現在還不能認。
04
去年年底,樸樹參加《大事發聲》的錄制,唱到《送別》時難忍悲傷,痛哭了出來,他說:“有時候覺得生活就像煉獄。”
樸樹不喜歡參加綜藝節目,不喜歡商業演出,可時隔十年后還是都做了,主持人問他為什么,他直白地說:“因為缺錢。”
中年以后,內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博弈,往往讓人在沉默中哭泣。快三十歲的年輕人有很多稱謂——小伙子、年輕人、孩子。這些稱謂很多時候麻痹著你,讓你覺得自己其實還小,還沒到承受那些重擔的年紀,可最早的零零后都十八歲了。面對著慢慢老去的父母和即將出生或已經出生的幼兒,是依然選擇做自己,哪怕最后一敗涂地,還是選擇隨波逐流,就做一個世故點兒的普通人,活得輕松一點兒?
留給你選擇的時間越來越少。
05
去年七月看了五月天的演唱會,當最后舞臺上響起《倔強》的音樂時,全場起立,我看到旁邊很多人都在哭。而我們都知道五月天的歌迷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九零后。
“我和我驕傲的倔強,我在風中大聲地唱,這一次為自己瘋狂,就這一次,我和我的倔強。”
致你們,即將三十歲的九零后。
安全感是這個時代最大的陷阱
01
這個世界根本就沒有絕對的安全感。
吳伯凡曾經說過:“一個人,逆境的時候要看鏡子,順境的時候要看窗外。”
什么意思?逆境的時候看鏡子,容易理解,因為遇到問題首先想到的就應該是自己,內因大于外因。
但順境看窗外呢?他的意思是說當一個人處于順境時,往往會過得很舒適,很有安全感,沉浸在自己的小港灣里難以自拔,這時候,你就需要看看窗外,或許變化早已開始,危險正在悄悄來臨。
在很多時候,人們都會追求和享受安全感帶來的愉悅。那么多人追求所謂的鐵飯碗,就是因為鐵飯碗能給他們最大的安全感。
可我想問,在現在這樣一個時代,還有真正意義上的鐵飯碗嗎?鐵飯碗所帶來的安全感還能持續多久?
02
過去,人們會普遍把公務員、事業單位或是銀行定義為鐵飯碗,進了這樣的單位就意味著你可以衣食無憂,并且還能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
但是,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離開這些單位,放棄手里的“鐵飯碗”。有一次我和一個辭職了的公務員朋友聊天,我問他怎么干得好好的說辭職就辭職。
他跟我講:“當年選擇公務員是為了穩定,但后來才發現確實穩定,工資就沒怎么漲過,很多時候自己掙的工資連自己的花銷都滿足不了,趁現在還年輕沒結婚闖一闖吧,看能不能把自己的才能變現。”
同樣,銀行也是如此,過去幾家獨大的局面早已不復存在,大銀行不光要面對同業競爭的壓力,還要面對互聯網金融的沖擊,過去的狀態再也不會有了。相反,隨著影子銀行的不斷出現,人工智能的普及,很多崗位也將被取代,如果你沒有足夠的專業性,那么,四十歲面臨下崗,不是不可能。
所以在這個時代,再也不會有傳統意義的鐵飯碗。
而真正的鐵飯碗,不是你在一家單位有飯吃,而是你足夠厲害,不論走到哪里都有飯吃。
03
村上春樹有一次在接受采訪時說:“我的體質是那種很容易變胖的體質,我必須每天提醒自己這一點,這才能讓我堅持鍛煉,所以,那些容易變胖的人,你們應該把這當成上天的恩賜,因為相比于天生很瘦的人,你們比他們更容易理解鍛煉的重要性,也就更容易有健康的身體。”
而我時常提醒自己:不要擔心那些看得見的危險,而要警惕那些看不見的。
因為,看得見的危險,我知道它在那兒,于是就能想具體的辦法解決,而那些看不見的危險就如同幽靈一樣,雖然暫時無法對我造成致命一擊,但我知道終有一天我會為它們付出代價。
而安全感就是這樣一種東西:它會讓你沉浸在溫暖的舒適圈,以為歲月靜好、人生安逸,實際上它正在溫柔地謀殺你。
04
這幾年,在金融業感觸最大的一點就是,業務更新變化得太快,過去銀行僅靠存貸款的利差就能賺取高額的利潤,而現在,銀行的功能更多由儲蓄變為投資。
因為客戶的需求在發生變化,如何幫助客戶理財、進行資產配置、實現收益的最大化,成為考驗一個金融從業人員是否合格的標準。
在這樣的大趨勢下,很多人過去多年的存量很可能就變得不值一提。如果不及時對自己的專業知識進行迭代更新,可能依靠吃老本兒目前還不至于被淘汰,但五年之后,甚至十年之后呢?
我想不光是金融業如此,各行各業都是如此。移動互聯網時代不光洗刷了一批行業,也讓我們每一個個體的能力和知識變得微妙起來,曾經讓我們在行業里有優勢的那些知識和能力,也許正在隨著這一輪的變革而消失殆盡。
在這個時代,如果你覺得自己很安全,那么這件事本身就很危險。
所以,適當給自己一些壓力吧,不要讓自己感覺那么安全。Spenser說過:“互聯網時代,你要學會打造自己的品牌。”
也就是說,當你的安全感總是源于外部的組織時,那么你其實很難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安全感。只有讓自己變得更有價值,變得在自己的行業內更有發言權,才能得到真正的安全感。
有的人渴望一成不變,希望世界永遠是當下的這一刻才好,但我們都知道,這個世界唯有改變才是唯一不變的事情。
財經傳媒主編王爍說過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他說:“在學習這件事上,我們應該做貪婪的游牧民族,哪里水草豐滿就轉場到哪里。”
的確,人世無常,變革早已開始。精進不已,才是唯一靠譜的人生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