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吼不叫培養(yǎng)好孩子(家庭教育叢書)
最新章節(jié)
- 第11章 明白事理,培養(yǎng)孩子的價值觀
- 第10章 言傳身教,培養(yǎng)一個了不起的孩子
- 第9章 循循善誘,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習慣
- 第8章 超常訓練,開發(fā)孩子與眾不同的能力
- 第7章 善于發(fā)現(xiàn),拓展孩子的興趣和愛好
- 第6章 積極溝通,引導孩子解決一切疑問
第1章 家庭教育,孩子成長與成才的基礎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淺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孩子因父母的結合而誕生,是父母的精血所成,是父母的生命的延續(xù),是希望,是未來,是這個世界存在的基石。在孩子的眼里,父母是他們在這個世界上最親、最愛的人,是他們的依靠。孩子從牙牙學語開始就注視著父母的一舉一動,他們那明亮宛如星辰的眼睛無時無刻不在追隨著父母的身影,他們那稚嫩而躁動的心無時無刻不在感受著父母帶給他們的一切。他們模仿父母、向父母學習,無論是行走坐臥,還是舉止言談,都無不帶有父母的痕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是任由誰也改變不了的事實。
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該如何引導孩子上好人生的第一堂課呢?該如何盡到第一任老師的職責呢?這是一個問題,是值得每一個父母思考的問題,它關系到孩子一生的成敗。
孩子向父母學習不外乎通過兩種方式:通過遵循父母的教導而學習,或者通過觀察父母的行為而進行模仿。
在家庭中父母的行為比他們的諄諄教導要更為強大有力。比如父母禁止孩子吸煙,而他們自己每天卻要抽上幾支,那么孩子就會認為吸煙是可以接受的行為。如果父母喝酒,那么孩子自然而然也接受了喝酒這一事實。
父母想要孩子養(yǎng)成正確的生活習慣,最有效的方法是自己做好榜樣,而不是對孩子不停地進行口頭教導。
這一經(jīng)驗同樣適用于父母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
如果父母整天在家里不停地抱怨自己的工作,而從來不去改善工作環(huán)境,這樣只能讓孩子得到這樣一個認識:只需要抱怨就夠了。
如果父母在生活中所做的事情和所說的話都是積極的,那么孩子就會獲得一些積極的東西。如果父母只滿足于毫無新意的行為方式,對人生職業(yè)規(guī)劃都抱著無所謂的態(tài)度,孩子肯定會繼承父母的這一人生哲學。
猶太《律法書》中說:
有一個父親在經(jīng)常有妓女光顧的紅燈區(qū)為兒子開了一家香料店。
一段時間以后,父親來了,正好碰到兒子和妓女鬼混在一起,他氣得直哆嗦,禁不住喊道:“我要殺了你!”
有個朋友對他的父親說:“一切都是你的錯,是你使你的兒子走到了這一步。你不做其他的生意而是讓他賣香料,你不在其他的地方而在紅燈區(qū)開商店。你希望他怎么樣?”
在家庭中父母所要注意的是:孩子就是他們的翻版,不久便會繼承他們對工作、對生活的態(tài)度。
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代表人物,后世稱他為“亞圣”。他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和他母親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孟子幼年喪父。母親帶著他,艱難度日。當初,離他家不遠的地方有塊墳地,他經(jīng)常看到埋葬死人的事,幾乎天天都有人到那兒去上墳、燒紙、擺供品。孟子看什么學什么,便和小朋友們一起,玩起了挖墳坑、抬棺材、埋死人一類的游戲。孟母發(fā)現(xiàn)這樣下去孩子就毀了,于是將家搬到一個新的地方。
他們住到了一個靠近集市的地方,那里都是些討價還價做買賣、競相牟利的商人,鄰居是整天殺豬宰羊的屠戶,街口上賣假貨的小販滿嘴謊言……孟子又對商人的那一套賺錢的辦法有了興趣,便學著商人的樣子做起了經(jīng)營買賣的游戲。孟母想,這樣下去還是會毀了孩子,就又搬了家。
這一次,她的家靠近一所學堂。看到的是讀書人,聽到的是讀書聲。孟子也開始學習禮儀,漸漸懂得禮貌并要求上進了。孟母覺得這是正經(jīng)路子,就在這兒長住了。
以后,孟子進學堂讀書了,孟母就教育他一定要好好學習。
有一次,還沒到放學的時間,孟子就溜了回來。正在織布機前織布的孟母見到這種情形就問:“怎么這么早就回來了?”
“我在那兒坐不住,老想出去玩一會兒!”孟子放下書,轉身就要往外跑。
孟母一把拉住了他。她拿起剪刀,把已經(jīng)織得很長的一匹布攔腰剪斷了!孟子愣了,呆呆地看著母親,覺得不理解。
孟母嘆了一口氣,緩緩地對兒子說:“我織的布,一下子從中間剪斷,不就沒用了嗎?你不好好讀書,半途而廢,不就相當于我把這匹沒有織完的布剪斷嗎?沒上完課就回來,也是不能學有所成的,織布、讀書都是一個道理!”望著剪斷的布絲,望著母親慈祥的面容,孟子明白了。從此以后,孟子再也不逃學了,并且能夠專心讀書了。
父母在給孩子提供一個好的環(huán)境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對孩子的教育。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能從父母那里得到最直接的引導,他們依賴父母,聽父母的話,父母的教育能給他們的人生注入成功的因素。
家庭教育的意義——簡析孩子的成長與成才的基礎
孩子是未來的希望,這是我們在家庭教育里首先要明確的觀點,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的未來,為了自己的希望。明確了這一點,我們才能更好地開展家庭教育。
人類有三個朋友:小孩、財富、善行。這是猶太社會流傳的一句極為睿智的格言。這里所說的人類指的是猶太民族。
猶太民族的這三種存在是在孩子身上實現(xiàn)“三位一體”的。由此我們就不難明白,猶太人為什么會對孩子懷有這樣一種神圣、崇高的情感。猶太人之所以賦予孩子這樣的光環(huán),使孩子幾近于神圣,那是因為他們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未來和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
從這樣的觀念出發(fā),猶太人的家庭成了名副其實的“孩子的王國”。孩子在還沒有出世的時候,就已受到家人的特殊照顧。猶太人有一條規(guī)矩,懷孕的婦女會受到特殊的照顧,必須讓她吃得好。在窮苦的家庭中,即使大家都餓著肚子,也不能餓著孕婦。孩子出生后,就成了家庭的中心。家里人就會找孩子交談,討論問題,有時甚至還與孩子一起嬉鬧,這是猶太人采取的一種很特殊的教育方式。這種風格的教育風行于猶太民族的各個階層,他們在培育孩子思考和論說能力的同時,也培育出了獨特的猶太心靈。在培育猶太心靈的過程中最動人的一幕,就是培養(yǎng)孩子從小擁有一顆善良的心。
在塔木德時代,猶太人家庭在安息日前夕,孩子的母親一定會把蠟燭點上,父親則把手放在孩子們的頭上誦讀祝福詞。猶太人家里都設有捐款的小箱子,在把蠟燭點燃以前,父母會引導孩子往小箱內(nèi)投硬幣,作為捐款。到安息日的下午,父母不會把錢直接交給窮人,而是讓孩子把小箱子里的錢拿出來送給窮人。
猶太人認為,這種做法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慈善心,讓孩子知道去愛人。
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卻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成果,每個做父母的人在家庭教育的時間長廊里扮演的是一位不知疲倦的教師。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yè)、解惑。家長比教師更多了一點職責,那就是關愛。總之我們在家庭教育里的一句口號就是: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
在分析了猶太人教育子女的歷史后,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教育是孩子成長與發(fā)展的基礎。
眾所周知,猶太民族是我們這個星球上最優(yōu)秀的民族之一,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猶太民族重視教育,尤其重視對孩子的家庭教育。
在猶太人的歷史中,宗教和教育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猶太人看來,人一生有三大義務,而位于首位的是教育子女。《圣經(jīng)·申命記》中說:“聽著,唉,以色列耶和華,我們的上帝,是唯一的王,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上帝。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你要銘記在心。也要殷勤教育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都要談論他們。”猶太人很早就意識到了虔誠、平和、優(yōu)雅的性格是后天教育的結果,所以他們特別強調成人對子女的教育與指導。
為了讓孩子成為一個學識淵博的人,猶太人非常重視教育。以色列建國以前,猶太復國主義者就試圖把教育作為復國的手段之一。建國以后,以色列歷任國家領導人對教育都很重視,前總統(tǒng)納馮教授在卸職以后又當上了教育部長,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業(yè)中。著名科學家卡齊爾1978年卸去總統(tǒng)職務之后,毅然來到了魏茨曼科學研究院和特拉維夫大學從事學術研究,并經(jīng)常給學生們授課。盡管以色列歷屆政府所面臨的客觀大環(huán)境不盡相同,施政綱領也有一定的差別,但在教育問題上的政策卻始終不變。他們都“遵循前輩的傳統(tǒng),把教育視為以色列社會的一種基本財富以及開創(chuàng)未來的關鍵。教育制度的目標,是把兒童培養(yǎng)成這個由不同民族、宗教、文化和政治背景的人共處的民主和多元社會中富有責任感的成員”。
正因為猶太人重視教育,才使得他們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的“神話”:在經(jīng)濟上,以色列是世界上的工、農(nóng)業(yè)強國,人均國民收入達到近40000多美元的水平。以色列有很多種類的農(nóng)產(chǎn)品大量出口。在教育方面,以色列已建立了完整的教育體系,每年有大量的人才進入社會,16歲以下的兒童全部接受義務教育,文盲幾乎全被掃除,每4500人中就有一名教授或副教授,大學畢業(yè)生占全國總人數(shù)的10.5%。
現(xiàn)在,猶太人成為世界上公認的文化素質較高的群體,他們?yōu)槿祟惖乃枷搿⑽幕瘜殠熳鞒隽俗吭降呢暙I。
以上這些例子都充分地說明了教育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家庭的重要性。國家和家庭能否興旺發(fā)達的關鍵在于人才的培養(yǎng),而人才的培養(yǎng)又必須從孩子著手。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父母,每一個做父母的人都要樹立這樣一個觀念:教育是孩子成長與發(fā)展的基礎。
沒有教育就沒有希望,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中接受的第一次正式教育,父母必須明確思想,堅定信念,搞好家庭教育,為孩子的未來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嬰幼兒時期的教育很重要
柴可夫斯基是俄國最偉大的作曲家。他出生在俄國維亞特斯基省的一個貴族家庭,10歲在圣彼得堡法律學校讀書時,便開始學習鋼琴和作曲。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繁多,體裁廣泛,歌劇《黑桃皇后》,舞劇《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等都是他的作品。他的作品被稱為“俄羅斯之魂”。柴可夫斯基的父母都不是音樂家,但他們都很喜愛音樂,他們在無意之中培養(yǎng)了柴可夫斯基敏銳的節(jié)奏感。柴可夫斯基曾在《回憶錄》中寫道:“我的父親使我在嬰兒時期就感受到音樂節(jié)奏的魅力,這是我走上音樂道路的起點。”
柴可夫斯基的父母并非有意培養(yǎng)孩子成為音樂家,但他們在唱催眠曲和逗孩子玩耍的過程中,無意之中培養(yǎng)了孩子敏銳的節(jié)奏感,形成了柴可夫斯基最初的音樂記憶,并使他走上了音樂道路。
柴可夫斯基于1840年出生在俄國沃金斯克,那是一個金屬工業(yè)城。他的父親在礦區(qū)工作,母親則是一個普通的家庭主婦,家里沒有一個人擁有藝術才能。但是,柴可夫斯基的父母都很喜愛音樂。父母對柴可夫斯基的出生感到非常欣喜,夫妻倆對這個兒子呵護備至。每天,父親去上班以后,母親就在家照看尚在襁褓中的柴可夫斯基。他的母親是一個溫和、體貼、美麗又極有教養(yǎng)的女性。有時候,小小的柴可夫斯基會大聲哭鬧,這時,母親就一面哼著鄉(xiāng)土味十足的俄羅斯民歌,一面輕輕地拍打著他的小屁股。很多時候,還是嬰兒的柴可夫斯基就在母親哼著的這些有著和諧節(jié)奏的“樂曲”中安然入睡,進入甜美的夢鄉(xiāng)。
每當黃昏小柴可夫斯基醒過來的時候,在搖籃里他一邊玩著他的小玩具,一邊聽著外面“嗒嗒”的馬蹄聲由遠及近。那是他的父親下班回家了。久而久之,每當他聽到“嗒嗒”的馬蹄聲時,他就會隨著那馬蹄聲揮動著胖嘟嘟的小手,仿佛是在歡迎父親回家。他的父親回到家中,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搖籃里的兒子抱起來逗他玩耍。父親把小柴可夫斯基抱在雙膝上,一面發(fā)出模擬馬蹄的聲音,一面輪流交換左、右腿,抱著兒子東搖西晃,上下顫動,對小小的嬰兒來說,這真是一種美妙的節(jié)奏。這些小小的音樂游戲與母親的催眠曲一起,使柴可夫斯基從小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
從小從父母那里受到的音樂熏陶,使得柴可夫斯基有一雙敏銳的耳朵。他少年時期,常到父親工作的礦山附近的一所東正教堂玩耍,最愛聽節(jié)奏明快的贊美詩,從中汲取了不少音樂養(yǎng)分,這為他以后創(chuàng)作節(jié)奏明快的芭蕾舞曲《天鵝湖》打下了基礎。還有一次,他的父母相當驚訝地發(fā)現(xiàn)他能夠把家鄉(xiāng)圣彼得堡音樂會上聽來的旋律用鋼琴彈出來,于是他們決定送柴可夫斯基去學正規(guī)的音樂課程。由于他有過人的聽力,自然使他在音樂上有所成就。1862年,柴可夫斯基放棄了主修的法律,全力攻讀音樂,在音樂世界中尋找樂趣。
知識就是財富
在中國當代社會中,人們的思維里還存有古代那種“錢和權才是人生財富”的觀念。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更直接地給孩子灌輸這種思維,這不僅損害了孩子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更會對孩子的一生造成難以彌補的創(chuàng)傷。凡是做家長的都要修正自己的觀念,要正確地認識這個問題,樹立“知識才是真正財富”的觀念。
猶太人在世界上之所以如此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具有很高的文化素養(yǎng)。而其根基是尊重知識、渴望學習、重視教育、崇尚求知。
在猶太人看來,學習知識是幸福的。
在猶太傳統(tǒng)中,孩子們第一次去學校上課,要穿上新衣,由教士或有學問的人帶到教室。在那里,每個孩子都可以得到一塊干凈的石板,石板上的希伯來字母和簡單的《圣經(jīng)》中句子都是用蜂蜜寫成的,孩子們一邊誦讀字母,一邊將石板上的蜂蜜舔掉。隨后,拉比們會分給他們一些甜果。學校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讓他們明白:學習知識有甜頭。從這種風俗儀式上可以看出猶太人對待學習的態(tài)度。
學習知識具有崇高的價值。在《塔木德》中有這樣一段論述:
“學習使人嚴謹,嚴謹使人熱情,熱情使人潔凈,潔凈使人克制,克制使人純潔,純潔使人神圣,神圣使人謙卑,謙卑使人恐懼罪惡,恐懼罪惡使人圣潔,圣潔使人擁有神圣的靈魂,神圣的靈魂使人永生。”
在以色列,有一個富翁的兒子對學習沒有絲毫興趣,他的父親最后對他徹底絕望了,只教他《創(chuàng)世記》一書。后來,他們居住的城市遭到了敵軍的攻擊。敵人擄走了這個男孩,把他囚禁在一個遙遠的城市中。
國王來到了這個城市,并視察了男孩被囚的監(jiān)獄。國王要看一看監(jiān)獄中的藏書,結果他發(fā)現(xiàn)自己有一本書不會讀。
“這好像是一本猶太人的書,”他說,“有沒有人會讀這本書?”
“有一個人會讀,他現(xiàn)在正被關在這個監(jiān)獄里,我這就帶他來見您。”典獄官說。
典獄官把男孩找來,說:“現(xiàn)在國王那里有一本書,如果你不會讀的話,國王就會砍掉你的腦袋。你就是死在這兒的監(jiān)獄里,也比被國王砍掉腦袋要好。”
男孩說道:“我父親只教我讀過一本書。”
典獄官把男孩從監(jiān)獄里提出來,將他打扮了一番,然后把他帶到了國王那里。國王把書拿給他,男孩就開始讀,從“起初,上帝創(chuàng)造天地”一直讀到“這就是天國的歷史”。
國王聽他讀完后,說道:“這顯然是上帝,賜福的上帝向我打開他的世界,并要我把這個孩子送回到他父親身邊。”于是,國王賞給了男孩一些錢,并派人送他回家。
人們聽到這個故事后,說:“盡管這孩子的父親只教他讀了唯一的一本書,賜福的上帝就獎賞他了。那么,想一想,如果一個人費盡心血教他的孩子讀《圣經(jīng)》《圣徒傳記》和《密西拿》,那他該接受多大的獎賞呀!”
為此,猶太人認為一個人在物質上的貧窮并不能算是真正的貧窮,除非他沒有知識。擁有知識的人擁有一切。對于猶太人,拉比可能會問:“一個人要是沒有知識,那他還能有什么呢?一個人一旦擁有知識,那他還能缺什么呢?如果一個人不去學習并且不擁有知識,那他還能擁有什么呢?”
猶太人認為,知識就是財富,由此便產(chǎn)生了對知識這種財富幾乎貪婪的欲望。
眾所周知,猶太人四處漂泊,沒有家園,散居在世界各地,沒有生存和發(fā)展的權利保障。他們只有依靠自己頭腦中的知識去創(chuàng)造財富,從而用財富來為自己爭得一條生路和一個生存發(fā)展的空間。物質財富隨時都可能被偷走,但知識卻會永遠留在自己身邊,有了知識,財富也會隨之而來。這正是猶太人流浪數(shù)千年依然生生不息的原因所在。
在猶太人的眼里,有知識的人是智慧和真理的化身,是上帝派來引導大家過上幸福生活的人,他的身份是最尊貴的,他的地位比國王還要高。
他們認為,父親值得尊敬,但拉比比父親更值得尊敬,因為在整個群體中,拉比是最有智慧的人,所有人都應該尊敬這位學識和智慧都很高的人。一個猶太人在為自己的女兒選擇夫婿的時候,他不會選擇一個除了金錢什么都沒有的青年,而會毫不猶豫地選擇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青年。
猶太民族尊重知識,追求真理。知識是最偉大的,在它的面前,世俗的一切都要讓位。在以色列,這個觀念得到了很好的驗證。以色列建國之后,由于著名的猶太科學家愛因斯坦在科學上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得到世界和以色列人民的愛戴,以色列人民向他發(fā)出了邀請,請求他來做以色列國家的總統(tǒng)。愛因斯坦婉言謝絕了他們的好意,因為他已經(jīng)決定將自己的一生獻給科學,根本無心涉足政治。
許多人對此感到不理解,總統(tǒng)是一個國家的象征,身份是那么尊貴,科學家怎么可能享受這樣的待遇呢?但是對于猶太人來說這是很正常的事,在他們的眼中,誰擁有知識,誰就是最聰明的人,這些人掌握著宇宙的真理,把國家交給他們管理,一定會使這個國家富強,人民生活幸福。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猶太人對知識的崇拜和熱愛達到了怎樣的程度。
在猶太人中流傳著許多富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其中就有這樣一個故事:
在一條大船上,有很多大富翁,還有一個猶太拉比。富翁們聚在一起彼此炫耀著財富,拉比聽后說:“最富有的人應該是我,你們信不信?”這些富翁聽后,大笑了起來,認為他是在說夢話。
船在航行的過程中,遭到了海盜的搶劫,富翁們的財產(chǎn)都被搶走了。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漂泊,大船好不容易才抵達一個港口。拉比以他高深的學問贏得了港口人民的歡迎,他開始在學校授課。
不久,這位拉比碰到了和他一起坐船來的富翁們,他們每個人的處境都很悲慘。這時他們看到拉比受人尊敬的樣子,明白了當初他所說的財富,感慨地說:“你以前說得對,你是最富有的人,因為你擁有知識。”
猶太人用這個故事來勉勵后人——知識是人類最重要的財富,知識勝過錢財,它會讓人受用一生。
猶太人對知識非常重視,他們認為,無知的人不能做商人。只能從一個角度去觀察和思考的人,不但不配做商人,也不能算是一個健全的人。而猶太人做生意,也容易與學識淵博的人做成交易。
一個做鉆石買賣的猶太商人曾這樣問他的合作伙伴:“你能告訴我大西洋底有多少種魚嗎?”合作伙伴聽了以后感到非常奇怪,因為大西洋底的魚類和做鉆石生意根本就沒有必然聯(lián)系,他為什么要問這樣的問題呢?
這就是猶太人的特殊想法:一個鉆石商人需要精明的商業(yè)頭腦,如果對方連大西洋底有哪些種魚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可見他也同樣熟悉鉆石這個行業(yè),和這樣的商人合作肯定能贏利。
知識具有很高的價值。猶太人認為,世界上沒有人是貧窮的,除非他沒有知識。
一個擁有知識的人也會擁有智慧,有了智慧他就能應付各種各樣的情況。擁有智慧的人做起生意來,必將如魚得水,大量的財富也會隨之而來。
在家庭教育的問題上,做父母的必須從小給孩子灌輸這種知識才是財富的觀念,這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
教育要從學童抓起
在我們生存的這個星球上,教育是最神圣、最有意義的事情。猶太民族有個觀點是:沒有學童的城市終將衰敗;有學童而不教育的家庭,必將是一個貧窮的家庭。
決定一個孩子一生的是他的童年,這是毋庸置疑的,在現(xiàn)實中也是不爭的事實。當然,人的一生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際遇與偶然性,會碰到許多難以預料的事情。所有父母都必須正視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將孩子打造成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xù),是人類奮斗的動力。孩子代表了希望和未來,因此如何教育好孩子,如何把孩子培養(yǎng)成棟梁之才,就成了每一個做父母的所必須面臨的一項課題。
有一個命題,在許多民族中有爭議:一個人是天才還是庸才,究竟是取決于天賦還是教育?在猶太人看來,這個命題是沒有爭議的,他們認為一個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能成為一個杰出的人。
愛因斯坦是偉大的猶太科學家,在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并沒有非常突出的表現(xiàn),而且天賦也不算高——他四歲開始說話,在小學時因為學習成績不好,老師曾要求他退學,但在他的家庭中,母親對他的音樂熏陶和叔父對他進行的數(shù)學啟蒙,使他的思維能力不斷得到提高,最終成為一名偉大的科學家。
在很多人的頭腦中有這樣一種概念,認為孩子天賦很高,就能夠取得成功;孩子天賦不高,就不會有所作為,這樣就不必去追究父母在教育方面的失職。
許多教育事例都能夠很好地說明一點,對孩子的教育開始得越早越好。但是,人們卻普遍存在著一種偏見,認為嬰兒如同一張白紙,不具備學習與接受教育的能力。出生不久的嬰兒如同一只小動物,主要的任務是吃飯,而不是學習。事實上,孩子的一個最為重要的學習時期就是從出生到三歲。因為在這一時期,孩子的大腦接受事物的速度和方法最快、最直接。
一位教育專家曾說過這樣的話:“人在剛出生的時候都是一樣的,但因為環(huán)境不同,特別是小時候所處的環(huán)境不同,有的人可能變成有用之才,而有的人則會平庸一輩子。就算是普通的孩子,只要對他進行很好的教育,同樣也會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如果所有的孩子受到的教育都一樣,那么他們的命運決定于稟賦的多少。”
多數(shù)教育家認為,嬰兒在零至三歲的學習方式與長大后不同,前者是一種無意識學習,即模式學習;后者是有意識學習,即主動學習。了解這一點對開發(fā)孩子的潛能是非常有意義的。
如何塑造天才,如何發(fā)掘天才,最為重要的就是在生活中,在我們的家庭中,盡早把孩子的潛能挖掘出來。
生活中的天才是神秘的,事業(yè)上的天才更為神秘,這只是因為很多人不知道天才是怎樣出現(xiàn)的。其實天才并不神秘,它離我們并不遙遠,每個人都有成為天才的潛能,只是很多人后天的培養(yǎng)不當,潛能沒有被開發(fā)出來而已。
科學家研究得出結論,人天生就有一種特殊的能力,它在人體內(nèi)秘密地潛藏著,表面上是不容易看出來的,這就是潛能。
任何人都有潛能,但人的潛能并不是恒定的、永存的,而是有一個潛能遞減規(guī)律。很多教育家都有這樣的看法,一個人的事業(yè)、社會地位、婚姻和財富,并不取決于某種單一的因素,高智商的人不一定會有所作為,同樣,智商不高的人不一定不成功。但可以肯定的是,智商高的人肯定比較自由、快樂,智商低的人肯定不幸福、不快樂,而早教是決定智商高低的一個重要因素。
有一個精于教育的母親曾說:“我的孩子出生還不到六周,我就把一些有顏色的東西拿給他看,比如我給他喂奶的奶瓶的顏色就各不相同,這與很多國家永遠只用一種顏色的奶瓶是不一樣的。我發(fā)現(xiàn)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孩子會愛上某種顏色的奶瓶,當用他所喜歡的顏色的奶瓶喂他時,他的食欲總是非常好。兩只胖乎乎的小手總是試圖把這個奶瓶抱緊。當然,用他不喜歡的顏色的奶瓶喂奶時,他就會表現(xiàn)得非常不開心,頭會不停地擺動,回避奶嘴或將其吐出來,有時還會表示他的抗議——皺著眉頭。除了奶瓶之外,我還給孩子買了紅色的小鼓,用短繩把小鼓拴到他的手腕上,隨著手的上下擺動,小鼓就會發(fā)出聲音。孩子會感到非常開心。為了讓孩子更好地記住這些顏色,我每周給他換一個不同顏色的小鼓。通過這種方式,孩子很快就會把這些顏色記住。在形狀上就會對圓形、方形有不同的概念。”
另一個教育專家也說:“教育孩子的方法很多,可以讓孩子拿一些貼有砂紙的紙片和其他光滑的物品,把粗糙、光滑等形容詞教給孩子。當然,嬰兒拿著這些東西總喜歡往嘴里送,這時,家長要特別留意,不要讓孩子養(yǎng)成這種習慣,讓他們記住有些東西是不能往嘴里放的。”
教育孩子要從孩子嬰兒期就開始,父母不能把孩子的童年當成無事期,讓我們牢記這段話:沒有學童的城市終將衰敗;有學童而不教育的家庭,必將是一個貧窮的家庭。
教育方式的選擇很重要
教育孩子也應該賞罰分明,孩子做得好,就應該適當獎勵一下,做得差,就要受到適當?shù)膽土P,而且要教育孩子不能因為遇到困難而灰心喪氣,要勇于進取。
斯特娜夫人在對女兒進行品德教育時,借助美麗、公正的“仙女”娃娃來獎勵或懲罰女兒。如果女兒做了好事,第二天早晨,在她枕頭旁邊就會有“仙女”放上的好吃的點心。如果她做了壞事,第二天早上起來就不會得到任何東西。如果女兒晚上睡覺時把衣服折疊好,“仙女”就常常將這些衣服換成新的;如果女兒把玩具隨便亂扔,“仙女”就會把玩具藏起來,使她幾天之內(nèi)不能用這個玩具做游戲。
有一次,女兒把一個漂亮的娃娃扔在草坪上,后來,當她回來找到娃娃的時候,發(fā)現(xiàn)它已經(jīng)被狗咬破了。因此,她哭著把受損的娃娃拿到媽媽面前。媽媽抱起小娃娃,輕輕地撫摩著它的“傷痕”,同情地說道:“唉,它真是太可憐了!”但是,就不說給女兒再買一個新的。
過了一會兒,媽媽對女兒說:“你把這么漂亮的娃娃扔在草坪上是不對的,如果我把你放到野外,被老虎和獅子吃掉的話,我會多么悲痛啊!”
有一天,女兒要到一個同學家去,母親答應了,并規(guī)定她必須在十二點半以前回來,因為那天母女倆要去看電影。可是,女兒遲到了十分鐘才到家。
當女兒進來時,媽媽并沒有說什么,只是讓她看了一下表。女兒知道自己不對,低著頭向媽媽道歉:“我錯了。”
吃完飯,女兒就趕緊換衣服。這時媽媽讓女兒再看看表,說:“今天看不成電影了,因為時間來不及了。”女兒哭了,鬧著讓媽媽帶她去,但媽媽并沒有被她打動,只是說了一句“這真遺憾”。
為了對孩子灌輸勇敢進取的精神,斯特娜夫人還注意給女兒講述偉大人物的忍耐故事。有一次,新來的女傭把她花費了一周時間做的法語練習題給扔掉了。當時女兒感到很灰心,她對媽媽說:“我再也不想做第二遍了。”由于這件事和卡萊爾的故事相似,媽媽馬上就給她講述了這個故事:卡萊爾花費幾年工夫將法國革命史的原稿完成了,誰知卻被不知情的女傭當引火紙燒掉了。但是,他沒有責備女傭,而是重新鼓足勇氣再寫,終于又把這部巨著完成了。
接著媽媽又給女兒講了一個類似的故事:奧德邦先生花費20年的心血制成的鳥類圖被老鼠咬碎了,他并沒有消沉,又重新繪制。
聽了這兩個故事,女兒再也不感到灰心了,她又重新開始補做法語練習題。
有些孩子天生有牛脾氣,有時父母必須采取別樣的方法才能說服孩子。
3歲的盧克不愛吃青豆,晚餐時,爸爸下定決心要讓他把那些濕漉漉的小東西吃下去。
這是擁有強大權力的父母與意志頑強的孩子之間的典型沖突,雙方誰也不肯讓步。
經(jīng)過一個多小時的訓斥、威脅、哄騙和不厭其煩的勸說,父親仍然沒能達到目的。眼淚汪汪的盧克緊閉雙唇坐在那里。
爸爸靠著更嚴厲的威脅,終于設法把一勺青豆塞進了孩子嘴里。但是,盧克根本就不肯把它們咽下去。直到臨睡時,那些青豆仍留在他嘴里。
爸爸媽媽都很困惑,盧克為什么會那么倔犟?
第二天早晨,媽媽在盧克的床底下發(fā)現(xiàn)了一小堆糊狀的青豆。
我們再來看另外一個故事。琪琪五歲,她的弟弟兩歲,他們對菜花深惡痛絕。父母知道,與其每次費盡口舌,不如想個一勞永逸的辦法。于是他們在餐桌上講故事:“呀,今天琪琪采了幾個蘑菇?幾個大的?幾個小的?弟弟愿意當小灰兔還是小黑兔?你們比比誰采的蘑菇多?小兔子應該吃蘑菇才會變成大兔子。”
父母讓姐弟倆當兔子采蘑菇,而菜花就是他們的蘑菇。這個方法奏效啦。兩個孩子似乎忘了他們原來與菜花的深仇大恨,非常樂意吃菜花。爸爸還做了個小不倒翁,不倒翁搖到哪個碟子旁邊,孩子們就要吃哪個菜。游戲改變了餐桌上劍拔弩張的氣氛,孩子們高高興興地吃菜花,再也不挑食了。
有些父母認為吃飯就要像吃飯的樣子,但是在剛才的例子里,我們發(fā)現(xiàn)游戲并沒有分散孩子吃飯的精力,相反,游戲拉近了父母與孩子的關系,而且父母避免了潛在的沖突,贏得了勝利。有時既然父母已經(jīng)知道了孩子最討厭的方式,就應該盡量避免采取這樣的方式,選擇孩子樂于接受的方式進行教育。
吉米是個九歲的小男孩,每天早上,他很難從床上起來。躺在床上的感覺真不錯,他多么希望時間能過得慢一些。媽媽對此有時能夠容忍,有時會發(fā)脾氣,而吉米卻絲毫沒有改變:慢慢地起床,很不情愿地吃完早飯,然后慢悠悠地去上學。為此,媽媽感到很煩,但又顯得很無奈。
后來媽媽買了一個鬧鐘,她把鬧鐘送到了兒子的房間,順便在桌上留了一張紙條,上面寫著:我知道你不喜歡別人早上太早叫醒你。現(xiàn)在你可以自主選擇什么時候起床,愛你的媽媽。吉米又驚又喜,他來到媽媽身邊,問道:“你怎么知道我不喜歡別人叫醒我?”媽媽笑著對他說:“我會算呀。”第二天早上,當鬧鐘響了之后,吉米趕忙從床上爬了起來。媽媽見了,微笑著說:“孩子,現(xiàn)在還早,再多睡一會兒吧?”吉米語氣堅決地說:“不,我上學要遲到了。”
孩子在自己喜歡的方式下接受教育時,會情不自禁地接受它。這是做父母的在家庭教育里必須掌握的技巧。
關心孩子的精神成長
教育孩子不僅要關愛他們的身體、生活狀況,更重要的是要關心他們的精神成長。一個孩子只有在身體和內(nèi)心都健康成長的情況下才能成才。
阿倫念8年級時,處在被迫退學的邊緣上。他專門欺凌弱小,擅長惹是生非,制造麻煩,更是個偷竊高手。
每天阿倫的老師都會叫他的學生背一則偉大思想家的格言。在點名時,老師會用一則格言來點名,如果學生想算出席的話,必須說完這則格言。
“艾麗絲·亞當斯:沒有所謂失敗,除非……”
因此,在這一年結束時,這個老師教的學生已經(jīng)背了足有150則偉大的思想家的格言。
“認為你能,或認為你不能——總有一個對。”
“如果你看到了障礙物,你的眼睛就已遠離了目標。”
“所謂犬儒學派,就是指那些知道每一件東西的價格而不懂它們的價值的人。”
當然,還有拿破侖·希爾的:如果你能想到它,相信它,你就能達到它。
沒有人比阿倫更愛抱怨這個每日的例行作業(yè),直到他被迫退了學。此后,老師有5年沒看到他,有一天,他打電話給老師。他假釋出獄后,在附近的某一所學院學習一門專業(yè)技術的課程。
他告訴老師,被送進少年法庭后,他被載到加州青少年法院監(jiān)獄服刑,他變得對自己失去了信心,拿了一把刮胡刀試圖割腕自殺,他說:“當我躺在那兒,鮮血一滴一滴地流失時,我忽然想到有一天你叫我寫20次的那句無聊格言:沒有所謂失敗,除非你不再嘗試。忽然它對我起了作用。只要我活著,我就不算失敗,但如果我讓自己死掉,我絕對是個失敗的死人。所以我用僅存的力氣求救,開始了新生活。”
在他聽到這句格言時,格言是個鵝卵石。當他身處危機需要指引的那一刻,它變成了鉆石。因此盡量收集鵝卵石,就能夠期待一個充滿鉆石的未來。
溺愛孩子等于殘害孩子的生命
溺愛是一種慢性毒藥,它會降低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讓他變得嬌氣十足,一旦這種毒藥注入孩子體內(nèi),就會使他慢慢地走向死亡。所以父母千萬不能溺愛自己的孩子,否則就真的等于害了自己的孩子。
在一個冬天的晚上,三歲的羅布隨媽媽一起去朋友家串門。回到家里后,羅布突然發(fā)現(xiàn)裝在自己口袋里的糕點不見了。那塊糕點是媽媽的朋友給的,他家沒有這樣的糕點。羅布摸摸空蕩蕩的口袋,難過地哭了起來。家里人都來安慰他,并答應第二天給他買很多好吃的東西。但是,羅布并沒有停止吵鬧,反而哭得更厲害了:“我就要那塊糕點!你們快去給我買!”
羅布打著滾兒使勁兒哭鬧,家里人心疼孩子,便拿著手電筒,沿著回來的路仔細搜尋。眼看到了半夜,糕點還是沒有找到,媽媽被逼無奈,只好硬著頭皮敲響了朋友家的門,向朋友要了一塊糕點。
后來羅布長大了,他看上了一個女孩,但這個女孩并不喜歡他。他不再打滾兒哭鬧,而是拿起一把水果刀將自己的手腕割破……
由于搶救及時,羅布活了過來,但是他卻又開始絕食。父母哭著對他說:“用得著這樣嗎?天下的好女孩多得是,再找一個不就得了。”
“我喜歡她,我一定要娶她!”他恨恨地喊。
上面的故事是一個溺愛孩子的例子,做父母的對于嬌氣的孩子一定不要縱容,要使他在自己的過失所造成的后果中得到教訓,受到啟發(fā)。
盧梭是18世紀法國資產(chǎn)階級教育家。他善于運用教育法則去教育孩子、啟迪孩子。
一天,盧梭夫婦倆帶著心愛的兒子上街,在一個商店里,兒子被玩具柜里的小積木、小車等玩具吸引住了。
“爸爸,給我買輛小馬車吧!”兒子拉著盧梭的手說。
“買玩具可以,但必須答應爸爸的條件。”盧梭說。
兒子眨了眨眼睛,心想只要爸爸給他買玩具,什么條件都可以答應。
“爸爸,我答應你的條件。”他高興地說。
“買玩具是為了開發(fā)智力,如果你不愛惜玩具,故意將玩具摔壞或丟失,我就不會再給你買玩具了。”盧梭嚴肅地說。
“爸爸,你放心吧,我絕對不會那樣做的。”兒子高興地說。
“真的能夠辦到嗎?”盧梭認真地問。
“有媽媽作證。”兒子回答說。
“好!”
盧梭伸出手指和兒子拉了鉤,然后給兒子買了小積木、小馬車等玩具。玩著這些小積木、小馬車,六歲的兒子心里有說不出的高興。可時間一長,他便對這些玩具失去了興趣,于是把它們都砸爛了。
一天,盧梭從書房里出來看到那些被砸爛的玩具,心里難過極了。他當時沒有批評兒子,只是想:兒子這樣不愛惜東西是不行的。我一定要幫他改正這個毛病。
沒過多久,兒子又吵著要媽媽為他買玩具。盧梭夫人沒有同意。兒子便坐在地上大聲哭,盧梭夫人心疼了,便向盧梭提出要再給兒子買玩具。
“買幾個玩具是小事,可是縱容了兒子有意損壞東西的壞脾氣,養(yǎng)成了不愛惜東西的習慣可是件大事。”盧梭對夫人解釋說。
盧梭夫人點了點頭,認為盧梭說得有道理。于是夫婦倆都不再理會兒子的要求。兒子體會到了父親的厲害,從此再也不敢隨意損壞東西了。
盧梭從這件事情中得到了重大的啟示:孩子有意摔壞了玩具,就不給他買新的玩具;孩子打碎了房間門窗的玻璃,就不給他安裝新玻璃,讓他受凍;要是孩子有意撕破了衣服,就不給他換新衣服,讓他穿破衣服。
遵循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
做父母的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往往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成長,可這樣就違背了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破壞了他們自我創(chuàng)造的能力。我們要遵循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學會等待,讓孩子自己產(chǎn)生想要讀書的欲望。
孩子愁眉苦臉地坐在桌前,作文本上只有幾行字。爸爸媽媽斜靠在沙發(fā)上,眉頭緊鎖,臉上陰云密布。孩子一會兒撓撓耳朵,一會兒抓抓頭發(fā)。手里的筆握住又放下。
“寫了幾句?”爸爸終于打破沉默。
“寫了七八句了,爸爸,下一句該寫什么?”孩子惶恐不安地問。
“一個下午,只寫了七八句,還有臉問下一句。”爸爸忍無可忍,提高了嗓門,“山雨欲來風滿樓”了。
父親的朋友小王正好在他家做客,他聽了之后,連忙把做父母的拉到另一個房間。“孩子的作文怎么樣?”小王關切地問他們。“頭發(fā)都愁白了,這哪是他寫作文,簡直是我們在寫作文。”做父親的正在氣頭上,直搖頭。
“你們平時怎么輔導孩子啊?”
“買《優(yōu)秀作文選》給他看。”
小王注意到桌上關于作文的參考書堆得老高。
“請問,看的效果怎么樣?”
“一本也沒看完,每次都弄得我們怒火中燒,氣不打一處來。”
“為什么?”
“我每次給兒子讀《優(yōu)秀作文選》時,剛開始心情還好,讀著讀著,一股無名之火就往上冒。最后總是忍不住對兒子說:‘人家是人,你也是人;人家一個腦袋,你也一個腦袋;人家能寫得那么好,你為什么寫得這么糟!’”
家長的心態(tài)似乎失衡了,眼睛都盯在孩子身上,孩子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你自己能寫這么好嗎?”小王不禁問。
“我也寫不出來。”男主人的進攻停止了,說話音調也降了下來。
小王繼續(xù)乘勝直追:“你寫不出來,還要讓孩子寫得好,你不是硬要破壞孩子的感覺嗎?”
男主人一怔,心想:難道問題出在自己身上?他不愿把問題攬到自己身上,但又覺得小王講的話有道理,不禁問道:“那你說怎么教孩子寫作文?”
小王娓娓道來:“教孩子寫作文其實和教孩子學說話的原理一樣。孩子開口說話時,你們都是天才的賞識教育家,本能地把要求降到最低。當孩子第一次能夠說出喝水的意愿時,哪怕只講一個字‘水’,甚至‘水’都講不清楚,講成‘堆’字時,你們都會激動得忘乎所以。哎呀,不得了!兒子會說‘水’了,趕緊打電話告訴所有的親友。”
“一個‘堆’字,傳遍了整個家族;一個‘堆’字,兒子成了凱旋的英雄,嘗到了學說話的無限喜悅。所有的孩子不都是在這種狀態(tài)下學會了人世間最難學的口語的嗎?”
父親聽得入神了,身子向前傾了傾,面部表情放松了一些,拍著腦袋說:“對了,有道理,可是口語畢竟與書面語言不一樣啊!”
男主人的疑惑還未完全消除,他想知道具體的方法。“其實本質是相同的,假如你孩子學說話,第一次表示要喝水時,開口便說:‘爸爸,請給我一杯水喝,好嗎?’你保證嚇一跳,認為這孩子有毛病。為什么?因為那時孩子說一句完整的話是異常的,說一個字反而是正常的。”父親聽得眉開眼笑,津津有味。
小王繼續(xù)說道:“你的心態(tài)要回歸到教孩子學說話的狀態(tài)上,孩子的作文剛開始寫不好是正常的,寫得好反而不太正常,再不好的作文里面總有幾個通順的句子吧。作文里的好句子,難道不就是學說話的‘堆’字嗎?”
男主人聽了小王的一番話,完全被他折服了,臉上已是晴空萬里。他找到了通往彼岸的船,而以往他連碼頭在哪里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