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出生于浙江杭州的書香世家,祖籍福建閩侯。祖父林孝恂,光緒十五年(1889年)己丑科進士。父親林長民,曾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先后擔任國務院參事、司法總長等重要職務。堂叔林覺民寫出感人至深的《與妻書》,后被追封為黃花崗革命烈士。

徽因原名“徽音”,取自《詩經·大雅·思齊》:“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后為避免與一作風不端的男作家混淆,改名“徽因”。

1912年,遷居上海,入讀愛國小學二年級。

1914年,遷居北京。同年,祖父去世。

1916年,入讀培華女子中學。

1918年,認識梁思成。

1920年,隨父游歷歐洲,先后到巴黎、羅馬、柏林、布魯塞爾等地,逐漸對建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9月,考入倫敦圣瑪麗學院(St.Mary's College)。10月,認識徐志摩。

1921年,回到培華女子中學讀書。

1923年,參加由徐志摩、胡適等組織的新月社的各項活動,與梁思成交往逐漸增多,開始了戀愛。

1924年4月23日,印度詩人泰戈爾訪華,陪同并擔任翻譯,攙扶泰戈爾登上日壇草坪發表講演時的姿態被報紙稱贊“人艷如花”。5月8日,為慶祝泰戈爾64歲誕辰,與徐志摩等演出了泰戈爾的詩劇《齊德拉》(Chitra),林徽因飾演公主齊德拉。演出結束后,泰戈爾稱贊:“齊德拉,你的美麗和智慧不是借來的,是愛神早已給了你的,你將不止擁有一天,一年,而是伴隨你終生。你將因此而放射光輝。”

后從培華女子中學畢業,考取半官費前往美國留學。因建筑系不招收女生,入讀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美術系。

1925年,與梁思成、聞一多等籌建“中華戲劇改進社”。11月24日,父親林長民于沈陽逝世,享年49歲。

1927年9月,獲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學士學位,后入讀耶魯大學戲劇學院。

1928年3月,身穿自主設計的中式婚紗與梁思成在加拿大結婚。隨后赴歐洲度蜜月,參觀考察了多處古建筑。8月,因梁啟超病重回國。

1929年1月,梁啟超病故,與梁思成共同為其設計墓碑。后同往東北大學創立建筑系,任副教授,講授雕塑史和專業英語,并為東北大學設計了“白山黑水”的校徽圖案。

8月,生下女兒再冰,以紀念梁啟超“飲冰室”的書房雅號。

1931年春,前往香山雙清別墅療養,創作了詩作《誰愛這不息的變幻》《山中一個夏夜》,小說《窘》等。9月,加入營造學社,任校理,開啟畢生最重要的古建筑研究事業。11月,徐志摩意外身亡,為其處理后事,主持追悼活動。12月,發表《悼志摩》。

1932年3月,發表第一篇古建筑研究論文《論中國建筑之幾個特征》。夏,去臥佛寺、八大處等考察古建筑,發表《平郊建筑雜錄》。

8月,生下兒子從誡,以紀念宋代建筑學家李誡。

1933年,與聞一多、楊振聲等籌備創辦《學文》月刊。赴山西大同、河北正定考察古建筑。

1934年1月,為梁思成撰寫的《清式營造則例》寫“緒論”,論述了中國建筑的精髓——斗栱構架。發表詩作《你是人間四月天》,散文《窗子以外》,小說《九十九度中》等。赴山西汾陽、洪洞、浙江杭州、武義、金華等地考察古建筑。

1935年3月,與梁思成合著《晉汾古建筑預查紀略》。發表詩作《吊瑋德》,小說《鐘綠》(模影零篇之一)、《吉公》(模影零篇之二)。11月19日,發表散文《紀念志摩去世四周年》。

1936年,發表詩作《深笑》,散文《蛛絲和梅花》,短篇小說《文珍》(模影零篇之三)等。5月28日,赴河南洛陽、開封、山東歷城、章丘等地進行古建筑考察。9月,擔任《大公報》文藝作品征文評委,選編《大公報文藝叢刊小說選》,為其作序。

1937年,發表詩作《紅葉里的信念》,話劇《梅真同他們》,短篇小說《繡繡》(模影零篇之四)等。任朱光潛主編的《文學雜志》編委。赴西安等地考察古建筑。

6月,同梁思成、莫宗江、紀玉堂赴山西五臺山考察時,意外發現了建于唐代的木構建筑——佛光寺大殿,這成為當時國內發現的最古老的木構建筑。

1931年到1937年間,林徽因與梁思成調查研究中國古建筑,足跡遍及北京、河北、山西、浙江等15個省,200多個縣,考察測繪了2000多處古建筑,將沉睡千年的歲月喚醒,帶到世人的面前。

7月,林徽因一行得知“盧溝橋事變”后返回北平,輾轉逃難到昆明。在昆明期間,為云南大學設計了女生宿舍。

1940年,隨營造學社遷至四川南溪李莊,生活極其艱苦,肺病復發,臥床四年。在病榻上,林徽因閱讀了二十四史中關于建筑的部分,為梁思成撰寫的《中國建筑史》做資料準備,并最終完成了該書第七章(五代、宋、遼、金)及全部書稿的校閱和補充工作,同時完成了用英文撰寫的《中國建筑史圖錄》。

1946年2月,赴昆明拜會西南聯大校長梅貽琦,建議清華大學增設建筑系。后返回北平,為清華大學設計教師宿舍。11月,發表詩作《對殘枝》,散文《一片陽光》等。

1947年,肺病晚期,腎臟嚴重感染,住進中央醫院。12月,切除了腎臟。

1948年,發表詩作《病中雜詩九首》《哭三弟恒》等。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被聘為清華大學建筑系教授。7月,接受國徽設計任務。9月,被選為國徽設計組成員。

1950年,國徽設計中選。6月,被特邀參加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同時被任命為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委員兼工程師,提出修建“城墻公園”的設想。在此期間,還設計了八寶山公墓的主體結構。

1951年,為挽救瀕于停業的景泰藍傳統工藝,深入工廠調研,設計了一批具有民族風格的圖案,革新了景泰藍工藝。

1952年,被任命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建筑委員會委員,設計了紀念碑底座和花環圖案。應《新觀察》雜志之約,撰寫了《中山堂》《北海公園》等向公眾科普古建筑的文章。

1953年,當選建筑學會理事,任《建筑學報》編委,被邀請參加第二屆全國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

1954年,當選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因病情惡化從清華園移居到北京城內,在床前完成了中國建筑史課程的教授。

1955年,住進梁思成隔壁病房。4月1日6時20分,病逝于同仁醫院,享年51歲,被安葬在八寶山公墓。墓體由梁思成設計,墓碑上刻“建筑師林徽因墓”。

4月2日,《北京日報》《人民日報》刊登訃告,治喪委員會由張奚若、金岳霖等13人組成,追悼會在金魚胡同賢良寺舉行。在眾多的挽聯中,金岳霖和鄧以蟄聯名題寫的“一身詩意千尋瀑 萬古人間四月天”成為后人試圖追憶林徽因的注腳。

上架時間:2022-03-28 10:34:26
出版社: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獲得合法授權,并進行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微山县| 墨脱县| 房山区| 抚顺市| 连城县| 栾川县| 昭觉县| 兴化市| 石柱| 卓资县| 徐水县| 宁远县| 凉山| 图们市| 克拉玛依市| 荃湾区| 杭州市| 平武县| 东宁县| 甘孜县| 太仆寺旗| 望谟县| 曲阳县| 明光市| 崇左市| 绥江县| 和田县| 南京市| 宁阳县| 琼海市| 揭阳市| 金寨县| 新宾| 富锦市| 长春市| 西峡县| 于都县| 来安县| 诏安县| 蛟河市| 临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