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馬克·哈里斯不知道那個騎車的人怎么會鬼使神差地越過雙黃線,擋在迎面而來的藍色保時捷前面。他目睹了整個過程。他看見騎車人被那輛跑車撞飛到空中,然后又重重地砸在柏油路面上。“這孩子完了。”他對妻子說。

哈里斯不記得自己是如何踩下剎車,跑到那孩子身邊的;但他是第一個趕到現場的人。

男孩沒有呼吸,雙臂和雙腿僵直,身體姿勢呈現出典型的腦損傷跡象。鮮血不斷從他的嘴里和耳朵里冒出來,可以確定是顱骨骨折。他的面部骨骼已經完全撞碎,輪廓扭曲變形。馬克·哈里斯碰巧是一名醫生,不過他是麻醉醫生。這位醫生幾秒鐘前還和老爺車俱樂部的車友們一起享受著平靜的旅程,而現在,在權衡了利弊之后,他做出了“臨場決策”,決定鋌而走險。“如果頸部受傷,他可能會癱瘓。”哈里斯心想,“但是,如果現在不想辦法幫他恢復呼吸,他就死定了。”

哈里斯把男孩兒血淋林的頭支在自己的大腿上。男孩下頜兩側已經骨折,完全松垮。所有的牙齒都碎了,他沒有意識,一動不動。哈里斯把他的臉側過來,面朝自己,保證所有的血流到自己大腿上,而不會流到男孩喉嚨里引發窒息。他用手指清理出碎牙,之后,做出了地球上沒有第二個人會做的舉動——就算是醫生,也沒幾個人知道可以這么做。這個舉動太可怕了,他抓住男孩骨頭已經碎裂的下巴用力往前拉。

“這是疼痛刺激法。”哈里斯后來解釋道:“它的原理是,給傷者一個強烈的疼痛刺激,迫使他自主呼吸。我盡可能地讓他有劇烈的痛疼,才能刺激他的自主呼吸。”

男孩終于又有了呼吸。

事發前,弗吉尼亞大學三項全能俱樂部的成員魯迪·卡薩,以及克里斯·莫羅,正在和弗吉尼亞大學三年級的馬特·米勒一起在山路上進行自行車訓練。事后,這兩位伙伴差不多和哈里斯醫生同時趕到了傷者身邊。哈里斯醫生讓他們趕快撥打911。魯迪掏出手機,可是卻沒有信號,連一格信號也沒有。藍脊公路12.2里程碑的這個路段,一側是陡峭的山脊。可能是山脊擋住了手機信號。魯迪看到有幾塊巨石,便爬到了最頂端,希望高點的地方信號會好些。“我得再爬高點兒。”他對自己說著,竭盡所能地向更高的地方爬去。終于,他收到了一格信號。也許這也是一個奇跡,就好像老爺車隊里最后一輛車上坐著的是一位麻醉醫生,而他又恰好跟在出事的藍色保時捷后面一樣。魯迪不停地撥打911,直到奧古斯塔縣急救調度中心的接線員都請他不要再打了,他才跑回事發現場,馬特的身邊。

瑪麗安·哈里斯試圖通過他丈夫的對講機與前方車隊聯系,當然,對講機也不管用了。車隊里的其他30輛車都朝著“水獺峰酒店”前進,對后面發生的事一無所知——除了一輛車,排在車隊倒數第三位的一輛紅色的奧斯汀希利。司機一定是從后視鏡里看到發生了什么事——至少是知道出了事,于是他靠邊停車,返回事故現場,并開始對馬克·哈里斯指手畫腳。“你不是應該讓他平躺著嗎?”他只知道馬克·哈里斯是他們汽車俱樂部的一名成員,并不知道哈里斯的職業身份。但他似乎認為,哈里斯采取的措施都是錯的。馬克向來為人謙和,講話斯斯文文。然而,現在用馬克的話說是“危急時刻”,如同置身安齊奧海灘[1]。他一反常態地咆哮道:“我他……的每天都做這些事,我知道我在做什么!”奧斯汀希利的司機見狀只好回到自己的車上,盤算著自己最好還是先趕上其它人,向他們通報情況要緊。

拽馬特下巴的動作觸發了他的“應激自我保護機制”。馬特的大腦感覺到了疼痛,迫使身體恢復了呼吸,并準備反抗。

哈里斯及時按住了馬特,像橄欖球運動員攔截對手那樣。他用自己的雙腿像剪刀一樣夾住馬特的腿,防止他起身,像受驚的野獸逃進叢林那樣逃避危險——如果那樣的話他就死定了。馬克·哈里斯清楚地知道會發生什么事,但他一個人摁不住馬特,于是叫魯迪和克里斯幫忙,兩個人一人摁住馬特的一條腿。肯·格雷戈里,藍色保時捷的司機,也一起摁住一條腿。“這簡直就是一場摔跤比賽。”格雷戈里說道。馬特掙扎著,竭盡全力地呼吸,鮮血汩汩地流出來。瑪麗安·哈里斯守在她丈夫身邊,并脫下外套給馬特蓋上,幫他的身體保溫。魯迪和克里斯努力與馬特說話——“你會好起來的……你還得去醫學院呢……你父母快過來了”——但馬特沒有回應。魯迪摘下馬特的頭盔,里面已被鮮血浸濕了。

他們摁著馬特,等待著救護車到來,感覺他的生命正在流逝……

* * *

2008年11月2日,7點鐘剛過,馬特·米勒便離開了學生公寓。他心情前所未有得好。這個有著一張好萊塢明星臉的年經人,平均成績(GPA)4.0,一切都盡善盡美。20歲的他還只是維吉尼亞大學的一名大三學生,但他的人生道路已經非常清晰,一切觸手可及,他所需要做的,只剩下去實現它了。他人生的前20年都是為了這一刻而存在。馬特·米勒最大的特點就是積極有效、明智且有頭腦:先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再努力去實現它。當然,這一切也是直到幾個月以前才明確起來的,而且前面還有需要克服的障礙,比方說,他要先畢業,然后考進醫學院,然后還要結婚,諸如此類的細節問題。但這也只是細節問題而已。馬特有計劃,也有實現計劃的決心。他是個出類拔萃的年輕人,有“與眾不同”的未來——他怎么也不會預料到,是那樣的一種“與眾不同”。

那天早上,馬特騎著車去找魯迪和克里斯。他們要騎行85英里到藍脊山脈,并穿越一個山口。馬特騎車穿過弗吉尼亞大學靜悄悄的美麗校園時,幾乎所有其他學生都還在睡夢中。馬特完全不會想到自己勾勒的美好未來即將被打亂。這并不是說馬特覺得或認為自己刀槍不入;只在他生命的那一刻,人身安全的意外,是離他最遙遠的事。

坦白說,如果馬特仔細想想,如果他停下來,恰如其分地看待自己的生活,他就不得不承認,他剛剛度過了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一個星期。當然,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艾米麗。簡單地說,馬特·米勒愛上了艾米麗·普里維特。他從八年級起就愛上她了——那是在賓夕法尼亞拉德諾中學初中部。在管弦樂隊里,馬特挨著艾米麗的一個朋友坐,馬特問那個朋友,艾米麗會不會答應和自己一起參加八年級舞會。當得到她會愿意的答復時,馬特就開口邀請了艾米麗。在馬特看來,這個結果是他拉中提琴最大的的好處,也是唯一的好處,而且從長遠角度看,也非常值得。晚上跳舞時,他們兩個卻大多時間都不在一起,而是和同性別的朋友待在一起。在他們13歲的那個年代,大家都是這樣的,但是一到慢舞,馬特總會找到艾米麗一起跳。那次舞會以后,他正式約她出來,一起去看最新的《星球大戰》電影。艾米麗在家里四個孩子中排行老大,所以這次約會理所當然地變成了家庭大事。她媽媽還做了個牌子,上面寫著“艾米麗的第一次約會”,讓艾米麗拿著,給她拍了張照片。艾米麗的幾個弟弟甚至堅持要搭他們的車一起去看電影。這讓艾米麗有點手足無措。她說,自己不是那種“一到六年級就必須交男朋友”的人,并提出了分手。但馬特一直對她念念不忘。到了他們在拉德諾中學高中部讀高三的時候,艾米麗感覺馬特似乎對自己沒興趣了,她反而迷上了馬特。就是在高中的時候!她在某天晚上開始跟他用QQ聊天——巧的是——那是他一輩子也忘不了的——那正是他被弗吉尼亞大學提前錄取的那天。那一天真是意義非凡。一連在QQ上聊了幾個晚上后,馬特預感到好事要成了,就果斷行動,在高三那年的十二月初把艾米麗約到了披薩店。兩人就此在一起了。馬特在初中時迷戀艾米麗的原因是最基本的——她非常漂亮,一頭棕色長發,身材修長又迷人。到高中和大學也一點沒變。但是,再次強調,馬特·米勒最大的特點就是非常地理性和務實。他很清楚,基于外表的關系不會長久。自從他們開始約會,并認真交往以后,馬特覺得自己變得很特別,盡管他知道自己并沒什么特別。他為她做了很多事,很多他從來沒有為任何其他人做過的事,他自己想都沒想過的事:比如,為她寫詩,為她引用流行歌曲的歌詞。在艾米麗身邊,馬特有時都認不出自己了,這家伙是誰啊?雖然平平淡淡、簡簡單單,但艾米麗讓他覺得快樂,在她身邊,他感到仿佛一切皆有可能。馬特早就已經作出決定,這就是他今生今世注定的女孩。

而且,現在她也到弗吉尼亞大學來了,和他在一起了。

馬特記得,在他短短20年的生命中,他就只哭過那么幾次。其中一次是他在費城機場送走艾米麗以后。當時,她要飛往東卡羅萊納大學,開始她的大學生涯。他們即將分隔兩地,但馬特知道,他們的感情經得住考驗,他們之間是真愛。對此艾米麗也一清二楚。對馬特,一個骨子里的詩人而言,離別是甜蜜的憂傷。他實際上并沒讓艾米麗看到自己流淚,因為她為他們倆已經流了太多眼淚了。當他開著車,往費城梅因萊恩[2]的家開的時候,他哭了。那時他還沒開學,還有一周他才會開車去弗吉尼亞大學入學。馬特和艾米麗在兩所大學之間開車來回奔波——第一年大多是艾米麗開車過來,因為馬特參加了弗吉尼亞大學的游泳隊,每周六上午都要訓練。但到大學第二年,雖然兩人更頻繁地在兩校間往返,但是長期分隔兩地,心里總有不安定感。

到了第三年,艾米麗轉學到了弗吉尼亞大學,兩個人終于團聚了。經過了兩年來的不安定以及若有所失之后,馬特生活拼圖中缺失的最重要的那一塊——和艾米麗在一起——終于補全了。這真是妙不可言。艾米麗來弗吉尼亞大學兩個月后,很快就適應了新生活,交了新朋友,感覺越來越自在。對馬特來說上一周的精彩紛呈還有一個原因:他和艾米麗一起在周四晚上參加了萬圣節前夜舞會派對——艾米麗再也不用因為在別人的學校里而感到別扭,他們和朋友們一起,度過了一個美妙的夜晚。派對在一個鄰居的家前院的草坪上舉行,有樂隊現場表演。在派對開始前,兩人來了點“熱身”,但是喝得并不多,因為馬特不是酒鬼。他不需要依靠酒精來尋找快感,酗酒也與他的信仰相悖。喝醉酒太浪費時間了。他無法接受一覺睡到第二天中午11點半,再在宿醉中醒過來。這一天就這么過去了,你的一整天就這么被浪費了,會很可惜。他并不是假正經,也不是吹毛求疵,只是那種生活方式對他而言沒有意義。因為是萬圣節派對,所以馬特裝扮成了一個法國人,戴著紅色貝雷帽,穿著高領毛衣,艾米麗還給他畫了又細又卷的小胡子,讓他看起來像個十足的享樂主義者。而她自己則扮成了年輕時候的克勞斯太太[3]。馬特和艾米麗一直跳了幾個小時的舞,直到星斗滿天,如此放松,如此快樂。他的那顆心,也是如此。

在同一周,周二的時候,馬特和艾米麗參加了第一次物理期中考試,兩人都得了優秀。對他們來說,這是跨出了一大步。他們要在這個秋季申請醫學院,而物理是最后一門最難的理科科目。現在,這門課程顯然不再是順利開局的障礙了。

從去年秋天起,馬特就在佛吉尼亞大學醫院實習,每周三跟著普外科首席醫生約翰·漢克斯出門診,現在已經整整一年了。馬特也多次跟隨漢克斯博士進出手術室,見習了許多患者的術前預約、手術實施以及術后隨訪。他的表現讓與約翰·漢克斯博士共事的護師,金妮·辛普森女士刮目相看。不僅僅是因為他這一年來每周必到的堅持不懈——“想想看,”她說:“有多少本科生做得到?”——而且還因為他出眾的記憶力。馬特總能記得住每位患者以及他們的情況。辛普森女士——馬特這么稱呼她——有時會因為漢克斯博士抓狂,因為不管什么賽季,漢克斯總想和馬特談論比賽——“喂,你有沒有看到費城人取得三連勝?”——而她可不想讓病人因為這種男孩子氣的話題而久等。她并不是討厭體育比賽,她實際上還買了紅人隊的季賽門票。但是她是老派人,堅持以病人為先。往往是馬特提醒漢克斯博士。“我們得趕快干活兒了,否則辛普森女士要生氣了。”她很欣賞馬特這一點。在這里,馬特只是個本科生,但是醫院里的每個人都已經把他當成醫學院學生看待了,因為他的行為舉止,他掌握的醫學知識之豐富,以及他在辛普森女士面前幫漢克斯博士解圍,不讓病人們久等,等等。

如果在跟隨漢克斯博士見習之前,馬特還不能確定自己是否想成為一名醫生的話,那么在實習這一年之后,他就非常確定了。除此之外,他想不出還有什么別的方式可以度過這一生,還有什么方法能讓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他從漢克斯博士那里學到的,除了精湛的醫術外,還有一個觀點:醫生在工作之外的生活。漢克斯對家人很盡心,還抽出時間健身,關注體育賽事。然而,讓馬特印象最深刻的,是漢克斯博士的謙遜。漢克斯是美國領先的內分泌外科醫生之一。他是全國性理事會的成員,取得了眾多的成就,而在病人面前,他非常善于自嘲,并表現得非常謙和,能夠讓他們在面臨危險的手術時感到安心,能尊重和耐心地對待每個病人。馬特覺得,如果漢克斯能夠表現出這樣的謙遜,那么任何醫生都不應該目中無人。

除了自己未來的配偶和職業,馬特還找到了自己夢想中的運動——三項全能。這對于馬特來說,就像是先人發現了火或發明了輪子一樣。這項運動改變了他的生活。他現在才剛剛開始真正體會到他是多么熱愛這項運動,他是多么喜歡訓練,喜歡測試自己的耐力極限。三項全能運動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體育項目之一,馬特就是它迅速發展普及的典型例子。他喜歡三項全能運動中的每一個項目——游泳、自行車和長跑,喜歡精通全部三個項目給他帶來的那種挑戰,也喜歡為這三項運動所進行的訓練。馬特最近才迷上三項全能,只有幾個月,而尋找這個項目的歷程卻始于剛進大學時。對馬特而言,三項全能就像是一個在沙漠中游蕩的人無意中碰到的一片綠洲,一經發現便一頭扎了進去。

在弗吉尼亞大學的前兩年,除了艾米麗不在身邊,馬特的生活還有一個空白——他沒有一項課外活動,沒有一項可以讓他完全投入的體育運動。從他記事起,他就一直有一項可以全身心投入的體育活動——少年棒球聯盟,或者高爾夫,或者舉重,或者游泳。而到了大學,他意識到,體育運動對他來說多么重要。對于馬特,一項運動并不僅僅是發泄精力,也不是要找個組織來投奔。他生性愛競爭。他為競爭而生——與其說是和別人,倒不如說是和自己競爭。他需要一項他喜歡,并且能夠全身心投入的體育運動。

高中時,馬特在拉德納高中校隊游泳。不過,說實話,他只是學哥哥的樣兒罷了。在弗吉尼亞大學的第一年,馬特加入了游泳隊,成了替補隊員,和哥哥邁克爾兩年前一樣。邁克爾酷愛游泳,在四年時間里從替補隊員一路晉升成為隊長。但那是邁克爾·米勒。而比他小兩歲的馬特,并沒有那么愛好游泳,他也不相信,自己能在游泳這條道路上取得足以讓他堅持得下去的成功。他加入游泳隊其實只是因為泳隊教練,馬克·伯納迪諾的盛情。邁克爾是游泳隊的寶貝,他在游泳隊的激勵作用和領導才能甚至比他的游泳才能更出色。所以教練覺得,邁克爾的小兄弟應該也不會差。

于是馬特就像哥哥一樣,以泳隊替補的身份度過了大一的生活。而實際上,游泳其實變成了馬特大學第一年的苦差事。他每天都竭盡全力地訓練——他生性如此。但他對游泳并沒有期待。游泳不是他喜愛的項目。他自己的項目,屬于他的運動,還在等著他去發現。所以在大學游泳隊一個賽季之后,他決定退出。

在佛吉尼亞大學游泳隊的這一年,馬特得了個綽號,“袖子哥”。因為他總是穿著無袖T恤來炫耀他的肱二頭肌。事實上,這個綽號是因為有一回他把T恤衫的袖子給剪掉了才叫開來的。誰沒干過這種事呢?小伙子們在這個年紀都有自己的虛榮心。這件事的緣由其實是,馬特以前是個胖乎乎的小男孩兒,雖然他堅稱自己根本就不胖,只是遺留下來的“嬰兒肥”略多了點而已。所以在高中的時候他就開始認認真真地練舉重。也許是為了吸引女孩子們的注意,或者說為了吸引艾米麗的注意。與此同時,他還醉心于合理飲食。甜食一概不吃,碳酸飲料一概不喝,他開始自己烤“維他命松餅”,甚至在自己生日當天連生日蛋糕也不吃了——盡管媽媽還是會烤制蛋糕,供其他家人一起分享。

退出佛吉尼亞大學游泳隊之后,他重拾對舉重的熱情。大二伊始,每天早上六點他就會出現在運動場的主健身房里。盡管馬特喜歡舉重,喜歡健碩的身材,但他心里很清楚,這并不是自己要尋找的出路。他不可能成為,也不想成為專業的健美運動員。他需要有一項可以競技的活動,一項可以讓他投入其中的運動。因此,那個冬天,他決定開始練跑步。馬特一向討厭長跑,只要是超過40碼短跑的距離他就厭煩。在少年足球隊里,他因為不愿意跑動,總是做守門員;游泳的時候,他也專攻短距離項目。對于耐力項目,他甚至想想都覺得難以忍受。但是他想保持體形,還想尋找屬于自己的運動項目。令人驚訝的是,他發現自己很擅長長跑,甚至很喜歡這項運動。他開始了清晨的訓練,報名參加了幾次1萬米(6.2英里),甚至一次13.1英里的半程馬拉松賽,用了1小時36分完成比賽——考慮到他的訓練時間有多么短,這樣的成績是相當不錯的。

馬特的父親曾跟他的同事們談起馬特迷上了長跑。馬特的父親麥克·米勒,是先鋒集團的董事總經理。先鋒集團是一家共同基金巨頭,位于費城郊區的馬爾文。認識了麥克·米勒,就等于是認識了他的兩個兒子——至少感覺好像認識了他們似的。他太愛自己的孩子,太喜歡他們,太為他們驕傲,因此總是把他們倆掛在嘴邊。麥克說起自己的孩子,并非自吹自擂,只是樂此不疲而已。有時候他的妻子南希都忍不住翻白眼,因為她在弗吉尼亞州的羅阿諾克長大,她父母崇尚的觀念是,不要談論自己或自己的孩子以及他們的成就,因為這可能讓別人聽了不舒服。高中畢業時,她曾經成為致詞的畢業生代表。有人把這消息“泄露”(她的原話)給了牧師,當牧師在所有會眾面前宣布這一消息時,她的父母倍感羞愧。在南希·米勒的世界里,這件事的陰影一直沒有散去。但麥克就是麥克,他愛他的小伙子們。

麥克·米勒的同事,40歲的蒂姆·巴克利一直把麥克當成良師益友。他向麥克建議,馬特可以買輛自行車,考慮三項全能這個項目。巴克利說,馬特擅長游泳和長跑,他天生就是個三項全能選手。巴克利其實并不認識馬特,他對馬特的全部了解都只來源于麥克的講述。但他說,他很樂意幫馬特挑一輛山地車。馬特從來沒考慮過三項全能,也沒想過要騎山地車,但是他還在尋找屬于自己的運動,而且這主意聽起來不錯。所以那一年的6月,馬特利用大二大三之間的假期回到家中,蒂姆·巴克利里就幫他挑了一輛自行車。

艾米麗把它命名為“黑美人”。

從馬特跨上黑美人的那一刻,他就知道,他喜歡這輛車。就好像他在從一開始就知道艾米麗是他命中注定的女孩兒一樣。

很快,在6月中旬,馬特就和巴克利,以及他們先鋒集團的同事們一起利用早晨上班前的時間在公路上騎車了。一起騎車的除了巴克利還有克里斯·麥克伊薩、科林·凱爾頓,甚至先鋒集團的首席執行官比爾·麥克納布也是其中的一員。馬特還只是個回家過暑假的在讀大學生,他從沒有想到在早上5點15分,能在主線青年會停車場上見到這么多高管。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早上7點30分到達辦公室以前騎上20英里。當然,馬特是唯一一個穿著反光背心的人,因為他非常擔心安全問題。他們第一次一起騎車時,先鋒集團的同僚們還真需要從基本要領開始教起,比如如何把腳卡進腳踏板,再如何把腳抽出來。但他們都很驚訝,馬特不僅學得非常到位,而且進步神速。

大多數人都需要多年的訓練才能獲得優秀自行車手所需的耐力和力量。但是,憑借多年的游泳經驗,加上一年的長跑訓練,還有得天獨厚的優良基因,馬特的心血管簡直就是一臺泵血機。在暑假的每個周六馬特都會和先鋒集團的車友到遠在費城郊區的法溪州立公園,環騎60英里。第一次環行“法溪”時,馬特和出眾的自行車手巴克利同時到達了難度最高的山頂。巴克利指出馬特的大腿因痙攣而在微微顫抖,所以問馬特,感覺怎么樣。

“這么點強度,對我不是事兒。”馬特這樣告訴他。

到了8月份,馬特和家人去冬青鎮度假兩周。冬青鎮在藍脊山脈,離夏洛茨維爾大約一個小時,是個滑雪勝地。馬特帶上黑美人,每天騎著她在冬青山的主干道上上下下。馬特討厭下坡,下坡讓他感到膽戰心驚,但在上坡時卻覺得津津有味。用力,再用力,踩著自行車向上攀登。他就是喜歡騎自行車。他永遠不會成為蘭斯·阿姆斯特朗[4],但他覺得,有游泳的背景,以及長跑運動的潛質,再加上他在自行車上迅速增加的耐力,他可能真的可以在三項全能上有所作為。他也喜歡這項運動的多樣性。他可以交叉訓練,不易受傷,也不會覺得無聊。他真的可以開始測試自己的極限了——他發現,這才是自己最喜歡的一點。

到了那年9月,回到學校開始大三學年時,馬特到弗吉尼亞海灘參加了自己第一次正式的三項全能比賽,是賽程相對較短的一個,桑德曼三項全能賽。先是在大西洋中游泳2/3英里,然后騎自行車14英里,最后以3英里的長跑結束。在465名參賽運動員中,馬特取得了第四名的名次。在自行車項目上他名列第二——平均每小時行進26英里。

那時他的自行車項目訓練才只進行了3個月。

譯者:陳海濱 劉楊
上架時間:2021-03-22 14:45:44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獲得合法授權,并進行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安市| 自治县| 左贡县| 视频| 名山县| 宣城市| 承德市| 大庆市| 花莲市| 栖霞市| 德江县| 穆棱市| 潮州市| 屏东市| 安泽县| 乐平市| 灵川县| 独山县| 普兰店市| 平南县| 大足县| 台中市| 七台河市| 平原县| 岳阳市| 凤山市| 普宁市| 西峡县| 宜阳县| 丽水市| 车险| 九江县| 双鸭山市| 泰顺县| 邹平县| 四川省| 布尔津县| 视频| 当涂县| 合肥市| 忻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