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元璋:從草根到洪武大帝
最新章節
- 第11章 理想幻滅——一個王朝的疼痛
- 第10章 肅貪風暴——“清明世界”的混沌萬象
- 第9章 有文化真可怕——與文人的愛恨糾葛
- 第8章 溫飽事關天下太平——農民安則天下安
- 第7章 《自控與精明——人人有飯吃 有衣穿的理想國》:我只想了解真相——陰影下的耳目
- 第6章 奪回相權——我的A面與B面
第1章 序一 歷史要讓人性復活
岳南
英國歷史學家卡爾說過:“歷史是現在與過去之間永無止境的問答交談。”元朝末年,有那么多的豪門貴族、英雄豪杰蜂擁而起。誰也沒有想到,笑到最后的那個人會是要飯出身的朱元璋。有人說,中國歷史是個兩段論,“得民心者得天下”與“得天下者得民心”。前者告訴當事人如何去實現得天下的理想,后者是說得了天下后其他的都不是問題,包括民心。
有人會問,皇帝,到底干什么?
或許朱元璋會告訴你,前半程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后半程是“得天下者得民心”。更何況沒有人比朱元璋更懂得“民心”究竟為何物。很多時候,他就是“民心”的代言人。
如果朱元璋沒有最底層社會的生活經驗,沒有突破人生底線的黑心和辣手,他朱元璋就不是朱元璋。
宗承灝在本書里嘗試用第一人稱來寫朱元璋,讓“我”領著我走進那個風云際會的大時代,從更多的層面去展示一個帝王的心路歷程。
從字里行間,我能夠感受到,宗承灝一直處于一種“端著”寫作的狀態,不夠放松。或許這源于他本人的性格。由此可見,他是一個不喜歡拿歷史隨便開玩笑的人。對宗承灝選擇這樣一種寫作態度,我還是持肯定的態度。我始終認為,一個連本民族歷史都談不上尊重的人,還能指望他對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時代有所饋贈嗎?
對于我們這些習慣于泡在泛黃的古籍堆里的人來說,很多時候總是會被一些看上去簡單得接近于弱智的問題深深困擾。比如,會在文思泉涌的某個時刻突然停下來,向精神層面的另一個自己發問:
什么是歷史?你寫的這些東西是真相嗎?
另一個自己就會反詰,你生活于當下,連當下的萬象百態都沒有辦法搞清楚,憑什么去向一個容易遺忘的族群、一群容易遺忘的人索取過往的真相?
往事并不如煙。對于一個歷史書寫者來說,真相絕對不是我們書寫的真正目的,人性才是。也就是說,歷史并非單純地始于事,止于事。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將歷史放在顯微鏡下做標本研究,倒也未必能深入地了解朱元璋這個人。不如將他置入廣闊的歷史背景下,圍繞在他身上的一些盲點也許就容易被襯托出來。
歷史是一群人又一群人的集體往事,而在這往事中曾經出現過數以億計的血肉靈魂。對于我們這些歷史書寫者來說,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讓那些已經消失的人和事能夠重現于眼前。這就是所謂歷史的“復活”。過去的東西當然不可能今日重來,更不可能搬進實驗室進行解剖后,再去做防腐處理。所謂歷史的“復活”,不過是歷史與現實在某種程度上有著某種驚人的相似,而這種相似又不是完全的契合。但有一點毋庸置疑,歷史是可以復活的。歷史就是時間軸上的一個又一個點,是一段又一段的往事。它是有生命力的。所謂消失,只是時間層面上的消失。對于一個歷史文本的寫作者而言,他的使命就是帶領自己的讀者去實現那段歷史的復活。
心理學有一個神秘的詞語——“神入”。而這個“神入”就成了宗承灝試圖復活歷史的路徑。何為“神入”?它的簡單化的同義詞是“換位思考”。其實它不僅限于思考,更是我們感受他人內心體驗的一個過程。換句話說,就是讓你置身于歷史發展的環境中去觀察歷史,站在歷史人物的立場上去研究歷史,從而把握歷史人物的情感、理想、信仰和意圖等,并理解歷史事件的演繹變化。即“主體進入客體之中,去想象客體”的研究活動,從而感悟歷史,讓“歷史”得以“死去活來”。
如果用一句話來推薦宗承灝的這本書,我想說的是,這是一本寫給愛思考的人讀的書。
(岳南: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華考古文學協會副會長、前臺灣清華大學駐校作家,著有《南渡北歸》《從蔡元培到胡適》等暢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