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數字貿易規則研究
最新章節
- 第8章 貿易協定中的數據保護規則:以歐盟《一般數據保護法》為例
- 第7章 跨境數據流動規則
- 第6章 TTIP和TISA中的數字貿易規則談判
- 第5章 我國在貿易協定中的數字貿易規則
- 第4章 區域貿易協定下的數字貿易規則
- 第3章 世界貿易組織框架下的數字貿易規則
第1章 導論
問題提出
國際貿易規則是一個很古老的話題,但也隨著技術、產業組織的變化在不斷演化。最早在國家之間或者不同關境區之間的貿易比較簡單,一般情況下是兩國具有比較優勢的最終產品之間的貿易,貿易規模很小,國家之間也沒有明確的貿易規則,企業之間的交易規則一般采用國際貿易慣例,這種慣例是長期的國際貿易實踐中自發形成的,由商業組織自發而成,這樣可以降低國際貿易間交易的成本。
隨著世界范圍內的工業化進程加快,國際貨物之間的交易不再是小規模的、零星的。規模化生產的產品需要尋求更大的市場,并通過國際市場獲得并保持競爭優勢,這樣,國際貿易慣例的制度安排遠遠滿足不了飛速發展國際貿易的制度需求,各國政府之間尋求建立國際貿易規則,但由于各國的發展存在著不平衡,國際貿易雙方永遠存在著一方要制訂貿易自由化的國際貿易規則,另一方要尋求貿易保護,而國家之間比較優勢的存在,使落后一方也有比較優勢,甚至是絕對比較優勢的情形,這樣國家之間貿易規則的達成就存在著可能。
正是各國之間在貿易投資自由化推進中存在著的巨大差異以及許多發展中國家本身治理能力和國內監管制度的薄弱,使國際貿易規則的推動力從多邊轉向雙邊、區域和諸邊。進入21世紀以來,出現了大量的自由貿易協定。
相對WTO框架下的條款義務而言,國際貿易新規則沿著“WTO+”條款和“WTO-X”條款方向發展,前者是基于WTO框架下條款義務承諾的深入和拓展,后者則在條款內容上完全超越了WTO框架,這意味著協定方需要在一些全新的領域做出承諾,并且后者還涉及了國內規制或者國內監管制度改變的問題。
第一,國際高標準投資貿易規則體系的參照體系是WTO貿易投資規則,相對WTO貿易規則中的標準而言,不僅體現為比WTO條款更加自由化的條款,而且出現了WTO中沒有的條款。第二,歐美國家主導了國際高標準投資貿易規則體系,其他國家采用了跟隨策略,但歐美國家的高標準投資貿易規則體系構建的側重點是不同的,這與這兩個經濟體的歷史演變、發展格局有關。第三,投資規則體系中的高標準由美國主導,體現為美國雙邊投資協定范本,這是由于美國將美國雙邊投資協定中的條款納入特惠貿易協定,例如韓美自貿區協定中已經含有投資規則,而不是分開單獨體現。第四,歐美國家在高標準投資貿易規則體系中存在著比較大的分歧,集中體現在服務貿易協定談判和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議中,有關協議至今沒有達成。第五,21世紀的貿易規則說到底是數字貿易規則,這主要是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商業模式的變化以及大數據技術對全球價值鏈產生的影響所造成的。
為什么說21世紀國際貿易規則說到底是數字貿易規則呢?
第一,互聯網的廣泛運用使企業商業模式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從以企業和政府為制訂國際貿易規則的出發點到以個人和企業數據為基礎的國際貿易新規則取向發展。
第二,形成了為B2C商業模式提供服務的數據技術支持、搜索與信息,自動化與協調,規模經濟與平臺。
第三,與B2C有關的國內監管措施逐步形成和完善。數字技術為商業提供機會和效率,但也會帶來許多監管問題,主要表現為信息安全問題,個人隱私保護問題等。
在以跨境信息傳輸和跨境數字傳輸為基本要素的國際貿易逐步成為世界貿易主流的時候,原有的國際貿易規則體系就需要重新構建,這樣需要解決以下問題。
第一,在多邊貿易規則層面上,數字經濟下多邊貿易規則體系是在原有構架體系上進一步深化,還是建立新的多邊貿易規則體系。新數字議題長期脫離多邊貿易體系可能造成的影響是什么。推動多邊貿易規則下的新數字議題的突破口是什么。
第二,雙邊、區域和諸邊貿易協定方面,美式自貿區協定強調數字貿易自由化,而歐式自貿區協定強調數據保護,在美式和歐式自貿區協定數字貿易規則存在很大差異的情況下,TISA和TTIP如何形成數字貿易自由化和數據保護之間的平衡,同時為多邊貿易談判提供規則制定的經驗。
第三,無論是雙邊、區域、諸邊還是多邊貿易協定中,數字貿易規則的核心要素是基于互聯網條件下的跨境信息流動和跨境數據流動,這些要素會涉及跨境信息和數字傳輸中的國家安全問題、個人數據保護問題、數據本地化規則以及源代碼的保護等問題,如何進行平衡以及采取相應的例夕施顯得尤為重要。
研究文獻綜述
最早在雙邊貿易協定中使用“數字產品”概念的是美國與智利在2003年達成的自貿區協定。
關于數字產品與價值鏈的關系研究,科爾尼管理咨詢公司從互聯網價值鏈角度研究各個不同互聯網價值鏈下的市場結構和細分市場收益。
與數字貿易規則相關的概念
數字貿易這個概念出現在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的報告中,要追溯至2013年。2013年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美國和全球經濟中的數字貿易》第一次報告對“數字貿易”內涵首次作出了界定;2014年第二次報告對“數字貿易”的內涵進行了完善和擴充,但在報告中指出數字貿易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新議題,其內涵與外延仍在演變之中。
研究方法
其一,全球價值鏈方法。全球價值鏈是一種產品從設計環節到最終報廢整個生命周期中創造價值的全部活動組合。
其二,國際經濟法方法。比較分析法。橫向對比美式和歐式數字貿易規則之異同,縱向比較傳統數字貿易規則與數字貿易新規則之異同,并以此為基礎對TISA、TTIP等的數字議題談判做出預判,通過研究全球數字貿易的最新規則及發展趨勢,從歷史演變角度對新一代數字貿易規則做客觀評估。規范分析法。考察貿易協定有關數字貿易政府市場開放義務與監管主權的制度安排,研究全球數字貿易規則在形成過程中如何在數據流動和數據保護、政府監管、國家安全之間尋求適當平衡,厘清數據保護主義與合理監管之間的邊界,在此基礎上探討相關制度的應有完善。
研究主線
本書以數字產品為研究主線,分析數字產品價值鏈及其對貿易利益分配的影響,數字產品貿易在雙邊、區域、諸邊和多邊貿易規則的需求,現有自由貿易協定在數字貿易領域的供給及不足,推動數字貿易規則的國際貿易和國際經濟法的理論依據,數字技術和數字貿易對改革WTO多邊貿易規則決策和談判機制的重要性,以及雙邊、區域和諸邊數字貿易協定對WTO多邊貿易協定可能產生的影響,尋求數字經濟特征的多樣性以及數字貿易協定對深化經濟全球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