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第1章 “是個男的就可以!”
媽媽:“是個男的就可以!”
這句話一直不能從我的腦中揮散而去,時常想起,失眠的我此刻盯著電腦屏幕,突然就想寫點什么,如果邏輯混亂也請見諒吧。
我今年三十歲,南方人喜歡算虛歲。其實我自己都快忘記自己的歲數了,好在身邊人還記得。
我們家是單親家庭,初中那會兒父母離婚,我跟弟弟兩人留在媽媽身邊。
那時我并不意外,也不反感他們離婚這件事,反而是松了一口氣。
不用再聽到父母的吵架聲,不再起那種念頭——看著教室外面的窗戶,想著跳下去會不會很痛。
媽媽是個負責任的好媽媽,起早貪黑照顧我跟弟弟的衣食起居,很辛苦地撫養我們長大。
我的心聲:長大后,一定要對媽媽更加好,不想讓她那么辛苦。
我們三個人的小家,日子雖然過的磕磕絆絆,困難重重,但那又怎樣,努力克服就好。
不知從什么時候,媽媽開始變得急躁,有時候會發脾氣,高聲呵斥,我都會下意識的安慰弟弟,告訴他,媽媽不是故意發脾氣的,媽媽最近壓力很大,體諒她吧。
某一次弟弟犯了錯誤,媽媽把弟弟拉到墻角罰站,開始做家庭教育。
弟弟安安靜靜地低著頭站在媽媽面前,從頭到尾都不曾移動過半步或者應答過一個字。
媽媽說得口干舌燥,見他一點反應也沒有,生氣地回了房間。
無奈,我不希望媽媽生氣,只能由我來做他們兩個的調解人。
我走到弟弟身邊,喊他名字。
他沒有任何反應,整個人呆呆的,面無表情,眼神放空,完全不看向我。
我回想起最近幾次跟弟弟一起去親戚家玩,弟弟沒有開口跟親戚講過一句話。
我很慶幸自己(那時讀初三吧)察覺到弟弟的不對勁,便嘗試著疏導他,終于,弟弟有了反應——開始無聲地留淚。
眼淚能排解人的壓力,是個好兆頭。
解決完弟弟這邊,我再把媽媽安慰好,順便告訴她,以后再生氣,也不能在弟弟面前說這句話:“你那么不乖就到你爸那里去,我不要你了。”
對他的殺傷力太大了。
也許,看到這里的你們會疑惑(也許不會),父母的離婚對我一點影響都沒有嗎?
當然有,“家庭”中缺失了“爸爸”這個角色人物,對孩子的心理成長都是不利的,特別是我弟弟,他當時還在讀小學,父母離婚時不到八歲……但我們兩個小孩左右不了大人的婚姻。
我的狀況比較特殊,七歲以前我經常性住在舅舅家(或者其他親戚家),喜歡膩在外婆身邊,當她的小尾巴跟著轉悠,因為父母那時候需要跑遠門做生意,無暇照顧我,所以他們兩個“父母”的角色存在感若有若無。
之后發生轉折事件——媽媽懷上了弟弟,七歲的我也順其自然地回到自己家。
那段時日我很喜歡媽媽背著我散步,雖然媽媽肚子已經凸出來不少,但那時候的我卻無暇顧及。
好景不長,弟弟出生后,父母又開始出遠門。
不同的是我沒有住在舅舅家。
八歲的我,獨自一人住在地處偏僻的老房子,而他們帶走了弟弟。
父母如果能當天趕回家,也基本是在凌晨二三點。
每天,媽媽會給我留下十元生活費,我會自己去買快餐吃;生病了,我會去小診所自己打針;害怕了,我會打開電視機,猶記得那個時候港劇特別流行。
比我大兩歲的表姐十歲生日,舅舅決定送小侄女一輛自行車。八歲的我沾光,也得到了人生的第一輛自行車,它一直陪伴我至初中階段才退休。
表姐在大伯的教導下很快學會,我那時候沒人教,只能自己學著如何騎,摔了好幾次才學會。
那時候可開心了,因為我可以自己騎車去找外婆玩。
轉眼快到十歲,父母賺錢蓋了新房、建了廠房,事業算是穩定下來。
我依舊喜歡跑去找外婆玩,也許是因為,在幾個孫女中外婆最疼我吧。
相比以前的無拘無束,父母對我的管束突然加強,這讓我很不習慣。
媽媽特別不喜歡我去玩奶奶養的兩只羊和大黃狗,因為她覺得臟,我會因此生病,可是他們不在的時候,我都是這么玩過來的,而且我最喜歡的動物就是狗狗。
動物都很善良單純。
舅舅家以前養過一只小土狗,我看著它從小長大,它最喜歡同我玩追趕掃把游戲,可是后來它被人下藥毒死了,我傷心許久。
大伯家的狗狗也是我從小看到大的,直到它老死離去。
其實,十歲以前我自己一個人習慣了,父母的約束對我來說很不舒服,但是我學會克制自己的不舒服,對他們笑得依舊陽光燦爛。
好在我沒長歪,也沒缺胳膊少腿,算是乖巧地長大。
但我明確知道自己的問題,我討厭別人無故侵犯我的領地,或者未經允許動用我的物品,除非我自愿交出。
這個別人包括我的家人、親戚、朋友,除了外婆,我愿意跟外婆分享一切。
新房裝修好后,我們搬了進去,快十歲的我一點都沒有排斥自己睡一個房間,反而很開心、輕松。
十歲的生日在新家舉辦,經歷過后我決定,之后不再過生日了。
直至今日,我真的未再舉辦過什么生日活動。
十歲生日那天,在校門口開心地張望父母的身影,可惜父母并沒有來接我,我是獨自從學校走回新家。
我出生在冬天,大家都知道,冬季的天黑得很快。
等我回到家,滿懷期待地幻想著大家祝我生日快樂的場景。
可是,沒有人,大家都已就座開始起筷吃飯,媽媽見到我,也只是責備我為什么回來的這么晚。
沒有生日蛋糕,因為生日蛋糕遲到了。
在酒席吃一半途中,阿姨才拎著蛋糕急匆匆趕到我們家。
雖然蛋糕特別大,蠟燭特別亮,但是我并沒有什么開心的感覺,我連那日有沒有收到禮物都不記得。
二十歲之前,我曾跟媽媽吐露過十歲生日宴的事情,但是她說不記得了。
若是孩子不說,父母永遠不知道自己曾經說的話,哪一句無意中會傷到孩子;可若是說了,孩子卻得不到正確的回應,孩子會不會后悔提了呢?
我那天思考了一下,的確有些后悔。
父母的感情出現問題后,對我影響只不過是讓我本身存在的問題,更加凸顯一些罷了,媽媽也能感覺到。
每次回到房間,我開始鎖門,媽媽很反感我的這個做法,也斥責過,但是我并不想改正,后來兩人的想法折中一下,她進門前先敲門。
也許父母對孩子都有些控制欲吧,可我很反感這種控制欲。
算算時間,應該是我的“青春期”在躍躍欲試吧。
媽媽:你越來越不聽我話,每次我說一句,你頂我十句,你能不能不惹我生氣……
恩,我的想法不重要,還是閉嘴聽著好了。
從父母的生意出問題到感情破裂出軌離婚,中間的時間也不過三四年。
媽媽在我跟弟弟面前咒罵對方,批判他做錯的地方,我理解。
媽媽:“如果不是因為擔心留下你們兩個孩子可憐,我早就跟你爸離婚走了”,我理解。
親戚鄰居:“看你媽媽那么辛苦,你們一定要聽話”,我理解。
媽媽:“絕對不能找你爸那種人”,我理解。
二十歲以前,看到新聞,開玩笑地跟媽媽說以后不生孩子,領養一個也挺好,你看電視里面的孩子好可憐,媽媽不理解。
多次相親依舊單身,她也只能生氣地對我說教,差不多就好了,媽媽不理解。
相親對象中不乏家世好的,媽媽上趕著想把我嫁出去,我卻拒絕了對方,媽媽不理解。
周圍人覺得是我眼界太高,真實的原因我卻說不出口,因為對媽媽的負罪感,她付出了那么多,我怎么可以說出這種理由,把問題歸咎到大人身上呢?太卑鄙了,是吧……
自己的問題還是需要自己解決的。
其實在二十五歲以前,我早已平靜地決定,找一個愛我的人就好,因為我失去了愛人的能力。也許你會認為我很自私,但我真的嘗試過跟喜歡的人相處,只不過以失敗告終,因為我的心嚴重的缺失安全感,怕受到傷害,不自覺地排斥對方的靠近。
看待婚姻問題,我想天真一點。
我:早點結婚晚點結婚很重要嗎?重要的是我現在還能陪在您身邊照顧您,一旦嫁人,就不能經常在您身邊了。
媽媽:不用你在我身邊,你趕緊嫁人,我現在到外面去都沒有臉面……生你們出來有什么用,一直不結婚……
我不想從字面上理解這句話——我的婚姻幸福遠沒有媽媽的臉面重要。
其實,我不止一次想過,如果媽媽的女兒并不是我這樣的,她是不是不用那么辛苦?
我理解,隨著孩子從適婚年齡的“妙齡女子”轉變成為無人問津的“大齡剩女”,家人自然而然變得焦慮,比孩子還要焦慮,再加上,我身邊的朋友都已成家生娃,媽媽皺起的眉頭就沒松下來過。
看著她思慮過重造成的半頭華發,我決定之后出門晚歸不再向她報備。
因為那是去參加婚宴、滿月飯等一切散發著婚姻幸福家庭美滿氣息的活動,我怕她一焦慮便跟我長篇大論。
我想保持我的天真想法,呵呵,但是現實似乎不許我繼續“童真未泯”。
某一次,從醫院回來的路上。
我:媽媽,結婚這個事情很簡單的,就幾塊錢領個證的事情。我從來沒有說過不結婚,我知道您急著想看到我結婚生孩子,我也想明白了,現在的男孩子都差不多的,我真的無所謂,您開心就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