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第1章 前言 歷史與「智慧經濟」
對普通人來說,“歷史”究竟有多大的實際意義?是故事典故?還是傳統文化?抑或是告訴你我們祖上曾經多“闊”,來增加自豪感和自信心?
恐怕不止如此。
如果我們換個說法,用這樣的標題:某富二代不安現狀,拋家舍業出國求學,完成史上最成功的改制重組,讓瀕臨倒閉的企業一夜成為行業龍頭老大——這一聽就是經典案例+勵志雞湯,但其實我們要說的是“商鞅變法”;管理層急功近利,忽視風險評估,輕率接手不良資產,最終導致企業嚴重虧損、倒閉——這其實說的是秦趙“長平之戰”;精準營銷推廣,在不做線下活動的情況下,建立牢固的基本盤——這說的不是哪個IT公司,而是呂不韋搞的“一字千金”。
以上這些,其實都不是標題黨,它們都是歷史上發生過的事。歷史的價值,其實取決于你怎么看和看什么。在決策、規劃、管理等軟科學的范疇里,經驗總結和案例分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歷史最現實的意義,恰恰在于為我們提供大量的操作案例用以參考。
有意思的是,和明清時代相比,兩三千年前中國人的生活模式和思維方式反倒更像是現代人。在夏商周到春秋戰國這段時期里,中國和我們印象里的完全不一樣。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正處于文化多元化的時代,也就是課本里說的“百家爭鳴”。中國古人的思維方式其實更接近于現在歐美國家的人,即普遍是直線條思維,崇尚實力,看重實際利益,行事風格更加務實簡練。
當時的人們遠比后世更看重個性尊嚴和個人自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在當時還沒形成,即便是一國之主,也必須要顧忌平民階層的輿論。君臣之間更是平起平坐,你作揖他必須起身還禮。社會階層固化的問題也沒有明清那么嚴重——春秋戰國時代“草根逆襲”的成功率遠要高于后來的朝代。甚至于男女兩性關系,開放程度也遠比現今人們想象的要大得多。
更重要的是,那個時代,邦國之間競爭的殘酷遠甚于后世。相傳夏朝時天下的諸侯國有上萬個,商朝時只剩下千余個,到周朝開國又減少到了百來個,而到了戰國時代,就只剩下七大國外加幾個小國。如果我們把每一個諸侯國看成是一個創業公司,國君就是老總,臣子是中高層,百姓則是員工,那么得出來的結論是什么?結論就是,經過千年的殘酷淘汰,能走到最后的諸侯國,靠的絕不是運氣,而是智慧。那么他們成功和失敗的經驗教訓,對于今天的我們而言,顯然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歸結起來,其實這本書所要帶給您的,正是歷史中的“智慧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