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第1章 與時俱進創新宏觀調控方式
2015年,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十分錯綜復雜的局面。世界經濟增長不及預期,主要經濟體走勢和貨幣政策持續分化,全球貿易萎縮,外部需求低迷。國內產能過剩、庫存增多、杠桿上升等矛盾凸顯,企業經營困難,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面對內外部多重挑戰,黨中央、國務院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進一步創新宏觀調控方式,在區間調控基礎上實施定向調控和相機調控,促進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有好,完成了全年主要目標任務,實現了“十二五”圓滿收官。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健康發展,有效平抑了大的周期性起落,經濟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一條成功的經驗,就是善于根據形勢變化,及時創新宏觀調控方式,構建科學規范、運轉高效、實施有力的宏觀調控體系,牢牢把握經濟發展的主導權,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勢和宏觀調控的巨大威力。
改革開放伊始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我國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宏觀調控開始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主要是應對短缺經濟下的通貨膨脹壓力。20世紀90年代初到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前,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宏觀調控主要依靠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圍繞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國際收支平衡四大目標展開。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經濟發展中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逐漸顯現,對宏觀調控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外有全球經濟低速增長和再平衡的壓力,低增長、低通脹、低需求與高失業、高債務、高泡沫并存;內有“三期疊加”的挑戰,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宏觀調控如何跟上形勢變化,在兩難、多難問題交織中進行新探索,成為一項重大課題。
面對新形勢新挑戰新任務,黨中央、國務院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的總體思路,先后創新實施區間調控、定向調控、相機調控,加強預調微調,有效穩定了市場預期,促進了經濟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2013年,中央提出“區間調控”,要求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節奏,使經濟運行處于合理區間,下限是穩增長、保就業,上限是防通脹。只要經濟處于合理區間內,宏觀經濟政策就著力調結構、促改革;當經濟出現波動時,就加大預調微調力度;當經濟出現下滑時,就采取更有力的穩增長措施。2014年,又在區間調控基礎上實施“定向調控”,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式的超發貨幣,不搞強刺激,而是聚焦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更多用改革的辦法和市場的手段,有的放矢進行“噴灌”和“滴灌”。2015年以來,把創新宏觀調控與推進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密切跟蹤研判國內外經濟運行、市場預期、主要經濟體特別是主要貿易伙伴的政策變化,及時發現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在區間調控基礎上更精準地實施定向調控和相機調控,認真做好政策儲備和應對預案,把握好調控措施出臺的時機,既積極化解“難”、努力鞏固“穩”,又不斷擴大“進”,促進了經濟平穩運行、結構不斷優化,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
創新宏觀調控方式,是一個認識不斷深化、思想不斷升華的過程,體現了中央完善宏觀調控的新探索新實踐。比如,房地產調控就經歷了從需求調控向供需雙向調控、從偏重行政調控向注重市場調控、從“一刀切”式的調控向差別調控改進的過程。針對提高勞動者收入與企業生產成本上升的“兩難”挑戰,宏觀調控注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取得良好效果。對于如何用好“有形的手”維護公平秩序、用好“無形的手”激發市場活力,也進行了積極探索,積累了不少寶貴經驗,這些都為“十三五”時期進一步提高宏觀調控能力和水平打下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