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實論
梵名Satyasiddhi-s/a^stra。凡十六卷。又作誠實論。訶梨跋摩(梵Harivarman)著,鳩摩羅什于姚秦弘始十三年至十四年(411~412)間譯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冊。為成實宗之根本經(jīng)典?!俺蓪崱奔础俺伤闹B之實”之意。論中說明宇宙各種現(xiàn)象之存在皆為無實體之假象,最后終歸于空,修如是觀可體解四諦之理,以八圣道滅除所有煩惱,最后到達涅槃。內(nèi)容分發(fā)聚(序論)、苦諦聚、集諦聚、滅諦聚、道諦聚(以上為本論)等五聚,計二零二品。發(fā)聚共三十五品,先論述佛、法、僧三寶,后說造論之理由及四諦之法義,并列舉佛教有關有相、無相等十種重要異說,以示明本論之立場。苦諦聚共五十九品,說明五受陰(五取蘊)之苦,并詳敘色、識、想、受、行。集諦聚共四十六品,說明苦因與業(yè)、煩惱。滅諦聚共十四品,披瀝本書獨特之見解,即謂滅盡假名心、法心、空心等三心,可達于涅槃之境界。道諦聚共四十八品,說明滅苦而實現(xiàn)涅槃之方法,為禪定與智慧。其中,智乃空無我之真智,系滅煩惱后所得者;此外,復言及空與無我之實踐。本論之立場取二世(過去及未來)無論、性本不凈論、無我論等,且說人法二空;全書之教說不僅網(wǎng)羅部派佛教(小乘佛教)重要教理,亦含有大乘之見解;又多立于經(jīng)量部之立場,以排斥說一切有部之解釋。在佛教史上,被認為是由小乘空宗走向大乘空宗過渡時期之重要著作。古來對本論究竟為大乘或小乘時有爭論,如南朝梁代之三大法師站在般若、法華、涅槃諸經(jīng)立場,判定本論為大乘論,嘉祥大師吉藏一派則斷定本論為小乘論。南北朝時一度出現(xiàn)專講此論之成實學派。
·20.7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