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國佛學》是中國佛學院主辦的綜合性佛學研究學術刊物,其宗旨是以展現中國佛學院為主,兼顧與佛教學術研究相關的專家學者最新研究成果,促進教內外學術交流。本刊以漢傳佛教教史、義理研究為主,同時也刊登南傳佛教、藏傳佛教以及與佛教文化相關的研究綜述、動態等。
中國佛學院學報 《中國佛學》編委會 ·學術 ·20.3萬字
正2014年是寧夏教育科學研究所成立30周年,在這30年的奮進前行中,轉眼匆匆,我們又走過了10年發展歷程。在這10年發展歷程中,我們與寧夏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相同步,也迎來了一個又一個發展良機,是歷史上發展最快時期,也是發展最好時期,為全區教育改革與科學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田繼忠 ·文學 ·31.1萬字
《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研究》由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主辦,以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為主要研究對象,收錄海內外學界相關主題的原創性學術論文、書評和研究綜述,是學界唯一以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為研究的學術刊物。本期為第十四輯,共收錄《清華簡“受幣”考略》等論文十三篇,以及2019年度臺灣地區與國外中國法律史研究論著目錄。
桂濤主編 ·學術 ·32.6萬字
套裝包含5冊。《在不確定中前行》:關注成熟公司的轉型與掙扎,尋找最具創業精神的初創企業,以及在大時代面前企業家群體的成長與困惑。《數字經濟加速度》:實體經濟的數字化升級是一場馬拉松,道阻且長。而所有有價值的數字化探索,都在探尋一種更加美好的工作、生活及治理狀態的可能性。《大廠們的進退》:大廠們正變得低調收斂,有的開始聚焦于核心業務上,也有的追求更有效率的增長。《上海“保供戰”》:上海是全國產業的重鎮,牽一發而動全身,保供更是全國一盤棋。《實體店生死局》:從傳統大型賣場的競爭到互聯網企業的同城零售業務,再到自營類生鮮電商平臺的燒錢大戰,在對決與拉鋸中,大家使出渾身解數。
《21世紀商業評論》雜志社 ·財經 ·39.8萬字
《中東研究》是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主辦的國內唯一一本專門以中東問題為研究對象的學術集刊,涉及中東政治、中東經濟、中東文化、中國與中東國家關系等內容。集刊圍繞中東國家的政治、經濟、安全形勢,中國與中東國家的關系,中東國家對于“一帶一路”倡議的參與及其影響展開分析研究。本書是總第11輯,分為“文明交往與觀念流變”“土耳其史研究”“中國與中東國家關系”“中東經濟、政治與社會”四個欄目,對學界前沿問題進行了討論。
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 ·學術 ·22.7萬字
《天涯學刊》是由海南省三亞學院主辦的一份學術期刊。本輯屬第四輯,以國家治理為主題,是國家治理研究系列的第一輯,共收錄正式論文16篇,歸入“基礎問題”“歷史智慧”“理想建模”和“實踐方法”4個欄目之下,另外還有6個附錄,總計約25萬字。
三亞學院《天涯學刊》 ·文學 ·25.3萬字
《政治人類學評論》是由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上海師范大學政治人類學研究所主辦的國內第一份政治人類學專業集刊;旨在緊扣“權力-權利”互動博弈邏輯,運用田野研究、民族志文本和扎根理論等“三位一體”的扎根理論方法論,展開交叉跨學科綜合性研究。本書為第12輯,收錄了4篇博士論文,內容分別涉及移民治理、救災政治和村莊網絡空間治理。
陶慶主編 ·學術 ·20.6萬字
《清史論叢》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主辦,是一本面向海內外的清史研究學術論文集刊,創辦于1979年。本集刊在海內外有廣泛影響,頗受學術界的重視,潛心研究、學風嚴謹、把握學術前沿是其重要特色。書中所收文章,既有清代考辨歷史的研究文章,也有涉及清代學術史論的研究文章;既收錄有關清代傳統文化的博學鴻詞科研究,也收錄對清代地方中西文化交流研究的文章。
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 ·學術 ·22.6萬字
《復旦外國語言文學論叢》始創于1998年,其辦刊宗旨為:著力反映外國語言文學研究中的OO動態,發表中外學者研究外國文學、語言學和詞典及翻譯等領域的OO研究成果,組織與外語研究有關的專欄討論,溝通中外學術界的聯系。本期收錄語言學、文學和翻譯學三大板塊的論文。其中語言學板塊涉及語法、語義及語用學等領域OO研究成果;文學板塊為本論叢重點,分敘事學專欄和外國文學兩個欄目,既有傳統話題如文化本質、文學的道德性等的再探討,也有關于當下熱點如生態詩歌、文化間性、文化擴張等的思考;翻譯板塊涉及名家訪談、詞典翻譯、文學翻譯策略等內容。
復旦大學外文學院主編 ·文學 ·22.8萬字
《中國中古史集刊(第五輯)》,共收錄《〈宋書·州郡志〉與史料所見劉宋封國》《由燕入唐:安祿山形象的改易與認知》《岡崎文夫的南朝貴族制理論》《〈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中的王肅》等論文16篇,同時收錄有《使職之國:讀賴瑞和〈唐代高層文官〉》等書評3篇。包括中古時期政治、經濟、宗教、軍事等諸多方面,涉及面廣,新論疊出,夾雜著宗教史、民族史、農業史等一系列的學問。其中魏晉南北朝史方面的論文主要討論了“漢魏故事”、南岳慧思的求學與傳教行跡、北魏九錫名物略等一系列問題,隋唐史方面則涉及唐代西州農業的發展、安祿山形象的改易與認知、中唐關中防秋諸軍時空駐防、晚唐的雕版印刷、百濟與中古中國政治關系等方面的內容。
中國中古史集刊編委會編 ·學術 ·28萬字
本書為集刊《法律文化研究》的第十四輯,以英國法律文化為專題,收錄英國法研究論文13篇,分三編(英國法的歷史形成、英國法的理論發展、英國法的制度構建)安排,另有一篇主編導讀。本書在系統梳理英國法已有相關研究成果基礎上,側重選取了作為普通法系起源和主要部分的英國法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包括最重要的區別性特征、關鍵性的傳統流變、與大陸法迥異的特色法律制度。由這些研究成果可以形成對英國法律文化的概覽性認識。
洪蕎主編 ·學術 ·28.6萬字
本書系統地評論了吳音、馮劍華、馬青、何克儉等寧夏有影響的作家的作品,填補了寧夏文學研究的空白,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研究價值。
丁朝君 ·文學 ·22萬字
本期共15篇文章。本期有一篇特稿,為《法學怎樣跟上時代的腳步》。評論欄目的主題為“法教義學的四種想象”,包括《隔岸觀法:如何看待法教義學與社科法學的發展前景》《參照適用法律技術是照亮大民法典的阿拉丁神燈》《部門憲法的回歸之道:以中國勞動憲法為例》《民法規范的屬性與刑民交叉的判斷邏輯》。名家論道欄目,包括《數字法治的三維面向》。論文部分包括《刑事訴訟法發展的新動向:比較法上的考察》《從萬民法到萬國法——論歐洲中世紀到近代早期“國際法”理論的嬗變》《“轉向歷史”如何可能——海外國際法史研究新動向及其啟示》《英國國王專權的思想史考察》《辯護律師程序獨立論——獨立辯護論的第三維度》《刑事責任年齡的爭議、設定與反思——以德國法為路徑的展開》《法治現代化視閾下的“習慣法”與“民間法”之辨——兼論怒族傳統規范的現代性轉型》。譯文欄目包括《語言、文化、法律傳統與國際刑事司法》《強奸何以為惡》。
《北大法律評論》編輯委員會 ·學術 ·28.4萬字
《杭州學刊》原名《杭州研究》,是杭州市委、市政府及所屬部門的專題性工作調研的成果發布、杭州市社會科學成果發布的平臺,主要探討杭州城市領域的理論與實際問題,跟蹤城市學研究的國際學術前沿,特別關注在杭州城市經濟、管理、社會、法律、文化等發展進程和最新研究成果,同時,亦關注杭州都市圈發展與合作。
杭州市社會科學院 杭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學術 ·21萬字
《中國美學》是由首都師范大學“中國美學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期刊,內容以研究中國美學包括古代和現代兩大部分為主,尤其側重中國古代美學和審美文化的研究,兼及中西美學比較研究。本書為第8輯,集中呈現中國古代美學方面的研究成果,從環境美學的角度重新梳理中國古代審美文化,提出了很多新的觀點。本輯依舊保留了特色欄目“中日美學交流”,發表日本美學家大石和久、植田壽藏和岡林洋的三篇文章,分別從不同角度為國內美學研究提供了新的學術視角。
鄒華主編 ·學術 ·21萬字
《人文》學術集刊由河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主辦,《人文》編輯部編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人文》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和辦刊宗旨,堅持社會效益第一,注重內容建設和辦刊品質。《人文》以人文關懷為中心,突出學術原創性與新知傳播,注重實證研究,鼓勵綜合創新,力圖融通各學科,探討各種學術思想和歷史文化問題,推介不同知識領域的深度思考,展示中國思想學術界新成果。《人文》學刊力爭為學術界提供一個優質學術成果發表平臺,與學界朋友共同為新時代中國學術的發展盡力。人文關懷,學術品質;突出新見,文思兼美。這是我們的追求。一本嚴肅的、高品位的學術文化輯刊,是我們的目標。本刊發表的文章,力求具有鮮明的問題意識,重大的理論意義,能體現該學科學術水平,反映該學科研究前沿和研究熱點;文章力求材料結實,論述飽滿,闡釋明晰,證成新見,發人之所未發。在主體文章之外,《人文》另設“對話”“學林”“札記”“書札”“史料”“書評”等欄目,以求多形式、多層面地反映學者們的研究成果。《人文》文章以學術文章(論文)為主,也歡迎思想學術隨筆及其他形式的學術文章。內容凡涉人文、思想、學術、文化等,有新意,文筆曉暢清新,寫作認真的文章,都是我們歡迎的。
《人文》編輯部 ·學術 ·20.4萬字
古人形象地評價其地理位置說:“左控五原,右帶蘭會,黃流繞北,崆峒阻南,據八郡之肩背,綰三鎮之要膂”、“回中道路險,蕭關烽堠多”,自古就是關中通往塞外西域的咽喉要道上的關隘和軍事重鎮,我國近代西北最早的一條公路干線——西安至蘭州的公路就從這里通過。
方建春 ·文學 ·23.1萬字
《中國四庫學》為湖南大學岳麓書院、中國四庫學研究中心、古籍研究所主導的輯刊,每年兩輯,旨在為四庫學研究者提供一個學術交流的陣地。每輯文章按照四庫經史子集分欄,常設欄目有經部研究、史部研究、子部研究、集部研究、文獻整理等。本書為《中國四庫學》第七輯,除常設分欄外,另有四庫學綜合研究、四庫提要研究等分欄。
鄧洪波主編 ·學術 ·23.2萬字
《粵海風》雜志是全國有影響的文化評論期刊,在中國的學術文化圈有較好的口碑,是廣東文化評論的一個品牌,尤其在北京、上海、南京等文化中心城市擁有較大的高端市場。至2014年,新版《粵海風》出刊100期,作為這100期的主編,本人從100期(實際是105期)共1000萬文字中,精選部分文章,歸類成為四本,以作回顧和紀念。(《放眼與放言》《觀故與觀今》《守望與守護》《學人與學堂》)。這些文章的作者均為我國學術文化界有較大影響的人物。中國文化界的元老邵燕祥以及暨南大學的黨委書記蔣述卓教授等為這套書作序。因為粵海風在中國期刊史的一席之地,該書作為高端文化產品將有一定社會影響,也會產生較好的社會效應。
徐南鐵主編 ·文學 ·33.8萬字
《日本學研究》由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與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基地日本研究中心共同主辦,設有特別約稿、熱點問題、國別和區域、海外日本學、日本語言與教育、日本文學與文化、日本社會與經濟、書評等欄目,內容涉及日本的語言、文學、文化、社會、經濟、教育等多個研究領域,是我國日本學研究的綜合學術平臺。
郭連友主編 ·學術 ·20.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