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主要針對LDHs(無機插層)與MK(偏高嶺土)材料在混凝土中應用的復合疊加效應開展研究,表征分析了LDHs材料的化學組成、分子結構和顆粒形貌等材料特性,測試論證了其固化各類陰離子的能力,并研究探討了LDHs改性混凝土的耐久性能。在以上研究基礎上,復合偏高嶺土(MK)發展了一種LDHs-MK基混凝土復合改性劑,構建了LDHs-MK復合防御體系,對其性能和應用技術進行了系統研究。
馬軍濤 ·建筑科學 ·5.3萬字
本書主要依據《混凝土結構施工圖平面整體表示方法制圖規則和構造詳圖(現澆混凝土框架、剪力墻、梁、板)》(16G101-1)、《混凝土結構施工圖平面整體表示方法制圖規則和構造詳圖(現澆混凝土板式樓梯)》(16G101-2)、《混凝土結構施工圖平面整體表示方法制圖規則和構造詳圖(獨立基礎、條形基礎、筏形基礎、樁基礎)》(16G101-3)等規范編寫。本書共分為4章,詳細地介紹了平法鋼筋計算基礎、施工圖制圖規則、計算方法以及計算實例等內容。本書內容豐富、通俗易懂、實用性強,同時附有相關聯的計算實例,便于讀者加強理解。可供設計人員、施工技術人員、工程造價人員以及相關專業的師生學習參考。
上官子昌 ·建筑科學 ·8.8萬字
本書針對目前山西省建筑節能工作面臨的形勢,建筑節能工作推進中存在的問題及挑戰,尤其是建筑節能技術研發、示范、推廣中存在的障礙,研究制定了山西省建筑節能技術路線圖。本書共包括6章。第1章系統梳理了山西省“十二五”期間建筑節能工作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問題;第2章從國際、國內、省內以及行業發展層面分析了山西省建筑節能面臨的形勢;第3章量化測算了“十三五”時期山西省建筑能耗及節能潛力,計算出建筑節能對全社會節能的貢獻率,對科學有效地推進“十三五”時期山西省建筑節能工作提供有力支撐;第4、5章通過梳理“十三五”時期山西省建筑節能潛力的實施路徑及措施,提出山西省建筑節能適用技術,對充分挖掘技術節能潛力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第6章對“十三五”期間,山西省實現建筑節能重點項目的資金需求進行了詳細測算,并合理設計了資金途徑和強化激勵措施,一方面對山西省實現建設模式的升級具有戰略意義,另一方面有利于山西省更好地發揮市場機制在推動各項建筑節能工作中的積極作用。本書既可為山西省建筑節能領域的政策制定者以及其他從業人員提供直接的參考,又可作為建筑節能技術路線圖參考模板供全國其他省市借鑒。
山西省利用國際金融組織貸款管理辦公室 ·建筑科學 ·9.4萬字
本書共分為3卷分別是:優秀論文集(上)、優秀論文集(下)以及工法、專利。本書收錄了武警水電第一總隊在2004-2014年在各類期刊雜志上發表的各類工法和論文以及取得的各項專利。是這10年來武警第一總隊取得的科技成果的一項匯總。
武警水電第一總隊編著 ·建筑科學 ·17.9萬字
本書系統地講述了建筑與景觀照明設計的內容和方法,內容包括:光的基本概念,電光源,建筑與景觀照明燈具,建筑與景觀照明設計基礎,建筑物外觀照明設計,景觀照明設計,城市商業街照明設計,城市光污染控制,綠色照明與節能等共8章。附錄內容包括:照明設計常用術語,常用電氣圖形符號,照明設計師國家職業標準,燈具國家標準目錄等,方便讀者參考使用。本書內容新穎、全面系統、圖文并茂,兼顧專業與普及兩個方面,適應面較廣,可作為高等院校、高職高專相關專業課程的教材,也可作為從事城鄉規劃、建筑設計、環境設計、室內設計、照明設計、照明施工人員的參考書。
李文華 ·建筑科學 ·15.3萬字
本書以當今全球第四次工業革命為宏觀背景,以我國“智能+”國家戰略為指引,以建筑業、智慧城市、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工業互聯網、互聯網+、5G、IPv6等相關國家政策為重要依據,以基礎理論、業務知識、戰略規劃高度融合的視角及多重思維,探索“智慧建筑”這一嶄新命題及建筑業“智能+”轉型升級之路。本書的內容主要包括人工智能建筑、建筑工業互聯網、建筑能源互聯網、建筑信息模型(BIM)、綠色建筑、智慧管網(廊)、智慧社區、智慧城市等,希望能為建筑業轉型升級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能為正在探索中前進的“智能+”及智慧城市提供技術參考與決策支持,同時也能給政府、企業及廣大智慧建筑、智慧城市領域從業者帶來啟發。
杜明芳編著 ·建筑科學 ·16.5萬字
當代橋梁樁基檢測主要是對樁的完整性和承載力檢測。試樁檢測目的是為設計提供依據,工程樁檢測的目的是為驗收提供依據。主要內容包括單樁靜載荷試驗(豎向抗壓)、高應變和低應變動力檢測法、聲波透射法及新技術承載力自平衡測試技術。除介紹各種方法的適用范圍、儀器設備、現場檢測、處理軟件、檢測數據的分析評價,還介紹與檢測技術相關的基本理論、樁的基本知識。并結合實際橋梁樁基檢測實例進行分析。
劉世明 ·建筑科學 ·7.5萬字
本書共7章,建立了一種描述邊坡在地震力作用下動力響應行為的加卸載穩定分析模型,從計算參數、邊坡動力失穩的演化規律及其非線性特征等幾個關鍵問題入手進行分析討論,深入研究邊坡在地震作用下的變形特征以及用加卸載響應度確定邊坡動力穩定性的方法,從而將邊坡的變形分析與穩定性評價有機結合,提出了基于非線性系統動力響應理論的邊坡動力穩定性評價方法;并結合實際工程實例,論述了邊坡巖體在地震力作用下的破壞、失穩機制及評價方法。本書可供地質、水利、交通、采礦、國防等部門從事巖土工程生產、科研、教學的人員參考,也可作為大專院校工程地質水利工程、采礦工程、巖土工程等專業研究生的教學參考書。
姜彤 ·建筑科學 ·9.1萬字
本書系統地介紹了各種石材的加工工具,對加工工具進行了分類。重點介紹了石材加工理論和石材加工特性,板材加工工具、荒料切割工具、框架鋸鋸割工具、金剛石繩鋸、金剛石成形工具、金剛石銑削工具、石材鉆削工具、石材磨拋工具和花崗巖砂鋸等。對每一種工具介紹了加工原理、工具的使用和加工參數的選擇。本書把石材加工工藝與石材工具相結合,同時把石材加工特性與工具結合起來,既有理論論述又有加工實例,為讀者提供了有價值的理論和參考數據,對石材加工工具合理使用及制造有理論指導意義。
趙民編著 ·建筑科學 ·12.8萬字
巖土材料在主應力增量和主應變增量上具有非共軸性,其重要性在巖土工程領域中被廣泛重視。本書利用HCA(空心扭剪儀)進行了一系列砂土的非共軸力學試驗,并且從砂土非共軸性的表象規律、發生條件和機理、影響因素等方面進行了深入闡釋。本書內容包括:文獻綜述,試驗方法介紹,單調加載試驗研究,純剪試驗研究,聯合加載試驗研究。本書可供土木、水利、交通、地質等領域從事巖土工程、城市地下空間工程等及相關專業的科研、設計和生產人員閱讀參考,也可作為大專院校巖土與地下工程、地質工程、隧道和道路工程及相關專業研究生的教學參考書。
蔡燕燕 ·建筑科學 ·3.3萬字
本書將中國建筑工業化的歷史進程及政策導向放在全球建筑工業化發展歷程中做一個綜合的對比,通過比較經濟學的原理,分析市場要素及技術發展要素的變化,并借鑒全球尤其是歐洲建筑工業化發展的成功經驗及教訓,充分探討未來中國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的具體路徑,最終預測在新時代5G及人工智能技術普及的浪潮下,工業化建筑領域未來新技術、新商業模式的發展方向及技術成果展望,并試圖為中國未來建筑的產業化發展提供切實的幫助,以期實現“從拖泥帶水到干凈利索”的轉變。
張偉宏等 ·建筑科學 ·13.8萬字
建筑作為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的事物,也是科幻電影中一道不可缺少的風景。本書作者是中南大學專家,憑借自身專業和興趣愛好,對經典科幻電影中的古代建筑、近現代建筑、當代建筑、未來地球建筑、外星建筑、太空建筑和虛擬建筑等7個方面進行了介紹。本書通過大眾易于接受的形式講解建筑知識,展現人類文明與科學技術發展,剖析建筑學與科幻要素相結合的科學工程,描繪了建筑多樣性以及建造科學的知識全景。本書適合廣大科幻愛好者和建筑愛好者閱讀,更能為游戲美術設計人員提供一本難得的參考資料。
單智 李哲 ·建筑科學 ·9.9萬字
本論文集共收錄論文39篇,圍繞水利工程施工組織設計這個主題,內容涵蓋專題論述、經驗交流、研究探討等三個方面內容,展示近年來我國水利基礎設施、水利新技術應用等方面的最新創新成果,匯集水利工程建設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措施,為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提升水利科技在基礎設施建設中的引領作用,全力推進經濟社會平穩快速發展提供支持。本書內容豐富、實用性強,適合從事水利工程的科研、設計、施工和管理工作的人員閱讀和參考。
水利水電工程施工組織設計信息網 中水東北勘測設計研究有限責任公司 ·建筑科學 ·14.3萬字
本書提出了一種將旋轉壓實試件空隙率法作為溫拌瀝青混合料降溫效果評價的技術方法,為溫拌改性瀝青技術的推廣應用提供了技術依據。基于表面能理論,提出了瀝青-水-粗集料-細集料體系的黏附功計算模型,并采用黏附功評價瀝青混合料的水穩定性,揭示了溫拌劑中水分對溫拌瀝青混合料水穩定性的影響規律。基于協同增效復合改性原理,研制了一種新型的無機復合阻燃劑,開發了相應的溫拌阻燃改性瀝青應用技術。實際應用表明,該項技術能夠有效降低施工溫度,節能環保效果顯著。研發了三種具有熱拌減排功效的瀝青改性劑,降低了熱拌瀝青混合料施工污染氣體排放量,得到了改性劑類型及摻量對熱拌瀝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響規律。提出了室內瀝青混合料污染氣體測試方法,提高了瀝青混合料污染氣體排放量室內測試精度,并研究了熱拌減排瀝青混合料污染氣體排放量影響因素。基于系統聚類及BAYES判別分析方法,制定了瀝青混合料污染氣體減排效果量化分級標準與瀝青混合料施工機械能耗量分級標準,實現了瀝青混合料低碳減排效果的定量分級評價。建立了瀝青混合料低碳減排評價指標體系,提出了基于層次分析法與區間逼近法相結合的瀝青混合料低碳減排評價方法。
李振霞 ·建筑科學 ·9.3萬字
基于橋梁動態響應識別橋面移動車載,對監測橋上移動荷載、評估在役橋梁抗裂性能和承載能力、預測橋梁剩余壽命以及橋梁結構可靠度設計和運營維護管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本書第一章綜述國內外研究現狀,第二章介紹目前移動荷載識別主要方法,第三章提出采用預處理共軛梯度法識別橋梁移動荷載,第四章針對預優矩陣的選取理論及其方法,第五章通過實驗室試驗進一步闡述移動荷載識別理論和方法,第六章基于試驗數據驗證提出的預處理共軛梯度法的精確性和有效性。
陳震 ·建筑科學 ·4.8萬字
本書以客觀記錄的方式,展示基于校企聯合培養設計人才模式下的景觀設計專業畢業設計實踐全過程。通過全過程參與的企業管理者、設計師的視角,反應這一過程中所發生和面臨的問題,以及具體解決的辦法;通過校內導師的體驗與感悟,尋找自身的角色的準確定位,如何使自身在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最大化;借助學生在全過程的記錄,反饋教學改革實踐的實際效果。本書將為校企聯合設計教學的模式提供可供借鑒的范本。本書適合景觀設計、建筑學、環境設計等專業高等院校師生作為教學輔助用書使用,也可供相關專業設計企業、設計師和行業管理者參考借鑒。
曲廣濱 王未編著 ·建筑科學 ·6.9萬字
本書共5章,主要內容包括家裝電工必備基礎知識及基本技能,家庭強電線路及配電裝置的簡單設計和安裝,家庭弱電線路的布線及裝置的安裝,常用照明燈具及用電器的安裝,舊房電氣整改的技術及技巧。本書內容少而精、簡明實用,圖文并茂,言簡意賅,通俗易懂,在眾多電工技術書籍中特色鮮明。
楊清德主編 ·建筑科學 ·6.1萬字
結合水利部科技推廣計劃項目“擺動振孔高噴工藝與設備的推廣應用”(項目編號:TG1416),本書在介紹射流一般知識和高壓噴射灌漿技術的同時,對振孔高噴技術的原理特點、工藝方法、專用設備、工程設計、質量控制與檢測、施工組織、規程規范、安全管理、典型工程等進行了比較系統的總結和闡述,是學習和利用振孔高噴技術的第一部專業著作。
中水東北勘測設計研究有限責任公司 ·建筑科學 ·15.9萬字
本書以最新簡體中文版AutoCAD2009作為設計軟件,結合各種建筑工程的特點,在詳細介紹基本建筑單元繪制方法外,還以別墅和宿舍樓為例,論述了在建筑設計中,如何使AutoCAD繪制總平面圖、平面圖、立面圖、剖面圖及詳圖等各種建筑圖形。
胡仁喜 劉昌麗等編著 ·建筑科學 ·10.4萬字
本書共分8章,內容涵蓋VRay渲染器基礎、VRay渲染和燈光參數設置、VRay創建面板參數和材質參數、VRay材質的創建方法、VRay渲染的基本流程、制作陽光書房效果、客廳夜晚效果表現和廚房空間效果表現等。
趙志剛編著 ·建筑科學 ·11.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