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公木(張松如)先生是我國著名詩人、學者、教育家、《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詞作者。公木先生長期在大學或其他教學崗位上工作,科研成果豐富,“第三自然界”學說是其最重要,最具有創新性、前沿性、拓展性的研究成果。2018年是公木先生去世20周年,也將迎來先生誕生108周年。推出這部《第三自然界概說》解讀本,以期引起學界對這一課題的再度關注,并取得新的研究成果,為我國文化建設、理論建設作出新的貢獻。
公木著 郭杰等解讀 ·生態環境 ·21萬字
在我們的心中,母親河是完美的,它清澈見底,河底魚蝦不計其數,它驚濤澎湃,一往無前,過流之處,無不給兩岸人民帶來無盡的福音,她是那么神圣,是那么美麗豐饒……可現實是:靠著河岸的居民卻要去買水飲用,漁民已無魚蝦可撈,污染的河流臭氣四溢……聽起來讓人恐怖、憤怒,面對這些現象,我們該怎么辦?怎么辦?保護我們的河流,保護屬于我們每個人家鄉的母親河,讓母親河兩岸的人民在這里安居樂業,讓人類與我們的母親河和睦相處,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母親河無私地養育著世世代代的炎黃子孫,如今卻變得傷痕累累。
宋學軍 崔峰濤 ·生態環境 ·20.9萬字
本書對長江上游流域治理問題展開研究。本書深入總結分析長江上游流域治理的現狀,并對其流域治理存在的問題及深層次的原因展開深入探討;提出長江上游流域分類分區治理的思路,明確其功能性定位,并從流域生態環境與污染防治、流域發展的綠色化轉型兩個方面重點對長江上游流域治理進行研究;重點對三峽庫區流域治理行動實踐展開研究,把握三峽庫區流域治理的經驗啟示;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研究長江上游流域治理機制與模式,以此推進長江上游流域探索出一條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譚志雄 ·生態環境 ·20.4萬字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第六次評估報告指出,除非未來幾十年內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否則限制升溫在接近1.5℃或甚至2℃的目標將無法實現。對此,我們需要從多個領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共同促進實現碳中和。本書從環境保護的角度,闡述了其與碳中和的協同關系。根據光大環境對固廢處置、水污染治理、海洋污染治理和氣候治理等業務領域的理解和實踐,本書闡述了減污降碳機理和協同治理路徑,介紹了促進碳中和的綠色金融措施,還分享了光大環境多年來的最佳ESG實踐以及在信息披露方面的經驗。本書內容全面豐富,兼具學術嚴謹性與大眾可讀性,可參考性強,可供從事環境保護、氣候治理、綠色投融資等領域政府部門、行業協會、企業、研究機構及高等院校的同仁參考。
中國光大環境(集團)有限公司 ·生態環境 ·20.1萬字
人類的歷史,就是災難與發展共存的歷史。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有一些令人恐懼、令人刻骨銘心、令人終生不能忘懷的災難,始終沉淀在人類的記憶中,一代代流傳……經過這些災難洗禮的人類,卻無比堅強、無比決絕——他們從災難中奮起,與災難抗爭,任何苦難都不曾令高傲的人類屈服。他們。終于成為自然的強者,成為生命之者。在這兒,我們追溯著歷史的記憶,回顧那慘烈的一幕幕往事;我們試圖展現在災難面前那堅強的人類的靈魂,以此獻給過去、現在,乃至未來,始終與災難相抗爭的生靈。
吳正清編著 ·生態環境 ·20萬字
本書為“中華水文化專題叢書”分冊之一,以水作為切入點,同時以水統領全書,分章節整理與研究了我國不同民族、不同地區與水有關的水崇拜、水祭祀、水節日及風水理念等水習俗,探討了水文化對中華民族民風民俗形成的影響,展示出水文化在中華民族形成過程中的巨大意義。我國作為一個多民族的古老國家,與水有關的民風習俗可以說是異彩紛呈、千姿百態。有水才會有生命,有水才會有人類,有人類才會有生活,有生活才會有文化,有文化才會形成文明,文明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與水相關的民風民俗是生活的積累,是歷史的積淀,是凝聚區域人群的紐帶,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支撐。傳承、保護、弘揚民風民俗是我們的義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王瑞平 史鴻文 邱艷艷編著 ·生態環境 ·19.9萬字
著名生態環保人士蒙比奧的全新力作!本書主題涉及土壤生態學、微生物學、生態環保、農業發展、糧食安全等多個專業方向,重點探討如何在保護地球生態系統的情況下,生產更多糧食來喂養更多人。蒙比奧通過本書給人類和食物系統提供了一個新的希望。他在本書中展示了隨著對于土壤生態學研究的逐漸深入,我們對腳下的這片世界的認知不斷發生著變化;如何讓我們用更少的耕作,生產更多的糧食。他還與許多這個領域的開拓者們進行了交流:新型農藝種植者會改變我們對土壤肥力的理解;研發多年生谷物的研究者試圖將土地從犁和化學藥品中解放出來;也要感謝開創了培育蛋白質和脂肪新方法的科學家們。他們共同為我們展示了世界上微小的生命形式如何幫助我們與地球和平共處,恢復這顆星球上的生命系統,用生機取代死寂。
(英)喬治·蒙比奧 ·生態環境 ·19.6萬字
近年來,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增加農民收入、保障和改善民生、繁榮農村經濟為目標,寧夏農業呈現出超常規、跨越式的發展態勢,形成了特色化、規模化、產業化的格局。
崔永慶 ·生態環境 ·18.4萬字
《地球的故事》絕不是一本普通的地理書,它不僅簡要地介紹了基本的地理知識,還視角獨特地從地理的角度講述了各國的歷史演變,分析地理對國家的歷史演變、人群性格的形成所產生的影響,因此這是一本關于“人”的地理書,房龍關注的是“人”的活動,或者說是地理學的人文意義。房龍用文學手法賦予知識以靈性,把自然地理的規律和人文的千姿百態展現在讀者面前,采取了生動活潑的語言,適合大眾讀者閱讀。同時,本書收錄了由房龍親手繪制的百余幅插圖,將奇妙的地理世界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是了解地理和歷史的優秀入門書。
房龍 ·生態環境 ·17.9萬字
本書屬于“圖說中華水文化書系”的分冊之一。整套書系采用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述了中華歷史文化中獨具魅力的水文化的方方面面。本書主要介紹了作為一種植根于農業社會生活土壤中的自然宗教,水崇拜的產生、發展和演變以及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影響,主要包括:水與水崇拜、水神神話群、河川水神、動物水神、氣象水神、水神動物的組合——龍、人物水神、水崇拜的儀式、水崇拜與古代文化。
向柏松 ·生態環境 ·17.8萬字
本書為“中華水文化專題叢書”分冊之一。任何一種文化都要在哲學的高度上過濾和升華,才能奠定它的理論基石。水文化同樣也應從哲學的高度來考察和認識。水與哲學的關系是人們在認識水和從事水事活動中對人們世界觀和方法論所產生的深遠影響。本書重點在于從唯物論、辯證法、唯物史觀和人生觀等方面認識水與哲學思想的密切關系。本書適合于水利行業職工、水文化研究學者、社會大眾閱讀。
李中鋒 張朝霞 ·生態環境 ·17.5萬字
本書是暨南大學資環所研究所在2015年和2016年藍皮書的基礎上推出的第三本低碳發展藍皮書,內容涉及生態補償、碳排放交易和碳排放峰值等理論和現實的前沿問題,是同行學者、官員及企業了解政策與學界結合的一個重要窗口。
張捷 ·生態環境 ·17.3萬字
本書屬于“圖說中華水文化叢書”的分冊之一。整套叢書采用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述了中華歷史文化中獨具魅力的水文化的方方面面。本書講解了眾多民族與水相關、因水而起的各種風俗禮儀,主要包括:水與人生禮儀,水與民間祭祀習俗,水與節日習俗,水與節氣,水與廟會習俗,水與游藝民俗,水與舟船禮俗,水與泉井文化,水與鄉規民約,水與茶酒禮俗,水與民族風情。
史鴻文 王瑞平 陳超 ·生態環境 ·15.7萬字
本書屬于“圖說中華水文化書系”的分冊之一。整套書系采用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述了中華歷史文化中獨具魅力的水文化的方方面面。本書講解了水與人居環境和衣食住行的緊密關系,主要包括:人的生活與水文化,水與衣裝服飾,傳統飲食中的水文化,水與居所、聚落和城鎮,水與出行,水與人體健康,古代堪輿學說中蘊含的哲理。
李紅光 馬凱 程麟 劉經體 ·生態環境 ·15.3萬字
本書為“中華水文化專題叢書”分冊之一。本書主要圍繞治水對于中國政治的影響展開,講述水在治國理政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水對民族的存亡、政治的清腐、社會的安危、國力的強弱等方面的影響,闡述水對社會進步的重要作用。
毛佩琦 劉少華 魏天輝 翟志強 ·生態環境 ·15.1萬字
《踏入深時》是一本關于地球的故事,可讀性極強,非常有助于一個外行讀者對地質學的理解。書中“深時”的概念,延伸到地球存在的億萬年到現在的地質變化和進化生命的許多階段,而且還伸向未來。作者幫助讀者發現腳下那些美麗的巖石和它們的神奇之處。它不是連貫的地質學教材,而是將很多吸引人的內容穿插其中的非虛構類科普作品,其中就有火山、恐龍、地震、化石等,并從宏觀的角度領略改變世界的偉大理論:板塊構造。這一突破與進化論或量子物理學一樣重要,但比兩者都要年輕得多。展望未來的世界,只有我們的蹤跡會留下,而在很深的時間里,一切都是暫時的。骨頭變成石頭,沙成山,海洋變成了城市,而生命還在繼續。
(英)海倫·戈登 ·生態環境 ·14.4萬字
我們生活的這個星球從未被我們真正地欣賞過,人們尚未充分領略它的美好。BBC歷時4年拍攝的鴻篇巨制——紀錄片《地球脈動》(PlanetEarth),通過開創性的拍攝技術,用鏡頭記錄下了地球上那些美妙至極又令人驚嘆的神奇畫面。本書是紀錄片《地球脈動》的同名圖書,也是對這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自然歷史類影像項目的永恒記錄。本書對我們的地球進行了詳細的描繪,展示了400多幅從紀錄片中精選出的畫面,這些畫面中既有各類自然奇景,也有不同生態環境中的野生動物,同時還展現了部分人類從未記錄過或拍攝過的動物行為。請做好準備,讓我們隨著極具故事感的畫面,開始一段特別的世界自然棲息地之旅。
(美)阿拉斯泰爾·福瑟吉爾 ·生態環境 ·14.4萬字
歷經四個多月的1975年青藏高原冰川考察終于勝利完滿地結束了,不僅安全第一,工作也可以說獲得了第一。包括冰川專業在內這一次考察所獲取的寶貴的第一手科學資料為后來青藏高原的隆起與環境變遷的研究大課題提供了許多不可或缺的科學依據。從1975年第一次進藏考察之后,我先后18次進入青藏高原考察,不僅乘飛機,而且更多的是乘汽車,不僅從川藏公路,而且先后沿滇藏公路、青藏公路、黑昌公路、新藏公路往返于內地和拉薩,不僅去過世界屋脊的珠穆朗瑪絨布冰川,還到達過長江之源的格拉丹雪山;南迦巴瓦峰留下了我的足印,西昆侖灑下了我的汗水,我甚至還到過截止目前我國最后一個未通公路的地方——墨脫縣。我可以自豪地告訴讀者,尤其是喜愛野外考察的青少年讀者朋友,高海拔地區的冰川考察,本身就是一篇說不完道不盡的散文,是一首引人入勝的長詩。這散文,這長詩很難用考察隊員的一支筆書寫得讓讀者心滿意足,最好的辦法就是讀者身臨其境去體會那散文、那長詩中的無窮奧妙,無窮韻味。
張文敬 ·生態環境 ·14.3萬字
本書屬于“圖說中華水文化書系”的分冊之一。整套書系采用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述了中華歷史文化中獨具魅力的水文化的方方面面。本書講解了治水對中華文明形成發展的全面影響和特殊意義,主要包括:治水與中華文明之源、治水與政治文明、治水與經濟文明、治水與物質文明、治水與技術文明。
賈兵強 朱曉鴻 ·生態環境 ·13.3萬字
綠色是生命的本色。生命需要綠色,地球需要綠色,讓世界處處是綠色,已成了我們所向往的生活。地球是生命的搖籃,是我們人類的家園。我們的地球母親只有穿著藍白相間的衣服,才會美麗動人。可是,現在我們大家看到的卻是南極上空的空洞,逐漸變黃變黑的江河湖海,一天又一天的灰蒙蒙的天空,堆積如山的垃圾,日漸頻繁的沙塵暴……長此以往,我們的家還像家嗎?我們人類還能生存嗎?所有這些都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我們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正面臨著嚴重的威脅。為了我們的天更藍、水更清,我們每個人都要從我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大力宣傳環保,為保護生態環境作出努力。
宋學軍 崔峰濤主編 ·生態環境 ·1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