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甘肅始祖文化為主線,在對研究區域內伏羲文化、岐黃文化、大地灣文化、農耕文化、秦祖文化等“祖脈文化”資源全面、系統梳理的基礎上,深入探究甘肅始祖文化的內涵與特點,并結合“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和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等國家重大戰略的推進,以及甘肅文旅強省、隴東南文化旅游創新區建設的實際,對甘肅始祖文化的時代價值與產業實踐進行探索與思考。
馮玉新 李卓 田云霞編著 ·地域文化 ·19.7萬字
本書分為史海鉤沉、輝煌文化、節點明珠、未來展望四個篇章。史海鉤沉部分介紹絲綢之路甘肅段簡史及絲綢之路甘肅段的時代價值;輝煌文化部分從建都設郡、佛陀之光、樂舞蹁躚、馬背文明、商旅往來、石窟藝術、長城文化、周秦光華、絢麗彩陶九個視角,系統梳理甘肅絲綢之路的宏大文化脈絡;節點明珠部分介紹甘肅絲綢之路沿線節點城市的歷史及其在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地位;未來展望部分提出甘肅絲綢之路發展的前景及構想。
王力 王瓊 鄭飛 黃婉瑩編著 ·地域文化 ·19.8萬字
清代河湟地區在行政上基本實現了內地化,各民族交往頻繁,文化互動類型豐富。本書以官方正史、地方史志、私家著述和檔案資料為基礎,通過對清代河湟地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研究,探討了該地區族際交往、文化互動的一般規律和特殊性,指出“交融性而非區隔化”是其文化發展的核心特征。國家意志、地方利益和民族訴求的趨同促成了清代河湟地區各民族在生產生活方式、宗教信仰、語言藝術以及價值觀念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共同性,使得各民族日益結成了牢固的經濟、文化和命運共同體,客觀上鞏固了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最終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區域性、基礎性和內在性的歷史力量。
魏梓秋 ·地域文化 ·18.1萬字
本書是作者采取文獻梳理和實地考察結合的方法進行絲綢之路東段北道地名文化研究的一次嘗試。在大量查閱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從隴山開始,到玉門關、陽關結束,作者對考察沿線重要的自然地理實體和社會人文要素類地名計160余條,逐一進行考察和實證。由于作者自身的學術積淀和研究方法難以達到對絲綢之路東段北道地名文化巨細無遺的程度,因此疏失在所難免。其中錯誤和未盡之處,敬祈海內智識,不吝賜教。
武江民 黨國鋒 武優善 趙軍 ·地域文化 ·19.8萬字
《湘學研究》系湖南省湘學研究院主辦的學術集刊,聚焦湘學研究的基本理論、湘學與國學的關系、湘學文獻搜集整理與研究、國內各地域文化與湘學的比較研究、湘學傳統與湖南現代化研究、湘學與當代湖南發展研究、湘學與當代中國發展研究等學術領域。本輯為《湘學研究(2023年第1輯總第21輯)》包括民國時期湖南的木材日常消費、長征時期紅二、六軍團在懷化的三次重大行動研究和方志所見李元度佚文五則考釋等論文。
鐘君主編 ·地域文化 ·15.3萬字
本書從國家數字文化發展的視角探討荊楚文化記憶的建構與傳播問題,將其置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總體進程,對荊楚文化數字記憶建構與傳播進行系統全面的研究。通過對荊楚文化遺產及荊楚文化新聞傳播進行調查,并對其不同歷史時期的記憶進程和轉型現狀進行全面梳理,在此基礎上結合荊楚文化記憶建構的結構要素分析,形成項目管理視角的參與式共建、資源構建視角的網絡化再生產、傳播創新視角的數字平臺化傳播的多重路徑,旨在將這一理論成果應用于荊楚文化的數字記憶建構與傳播實踐之中,為構建與荊楚文化內涵相適應的數字記憶工程提供借鑒。這既能從根本上喚醒荊楚文化記憶,化解荊楚文化保護、開發與傳播的困境,也能為中華文化的豐富性與活潑性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持。
劉晗 ·地域文化 ·19.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