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醫院感染文件匯編(1986-2014)》經過編寫組專家歷時一年時間,在全面、系統地回顧了近三十年來我國醫院感染相關規定文本、文獻的基礎上,對適用性法律、法規、部門規章、行業標準和規范性文件等制度規范進行了仔細梳理、分類和選編,并經過反復討論、修改匯編成冊。
國家衛生計生委醫院管理研究所醫院感染質量管理與控制中心 ·中醫 ·54.2萬字
本書為段金廒教授及其團隊在長期的科研和教學實踐中,逐漸形成的經典方劑類方理論創新及研究成果。主要內容以三拗湯類方、四物湯類方、二妙丸類方功效物質基礎與生物學機制研究為示范,研究中醫類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與技術,類方配伍規律的數據挖掘與知識發現、類方功效物質基礎表征的適宜方法與技術、類方生物學機制的適宜方法與技術等,系統揭示類方體系中基本方與衍化方生物效應與功效物質基礎。既有理論和方法技術體系的創新,又有內容豐富、實踐性強的的方劑類方研究實例,為我國方劑配伍理論和科學內涵的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提供借鑒。
段金廒 范欣生 宿樹蘭主編 ·中醫 ·59萬字
本書以歷史朝代先后,共梳理76部現存原始醫籍,選取40余位宮廷御醫,探本溯源,深度挖掘其“宮廷淵源”、“內容精要”、“名方名藥”、“臨床運用”、“后世影響”等內容,整理匯編成醫經類、診法類、方書類、本草類、臨證各科類、醫案醫論醫話類、綜合醫書類、針灸推拿類、食療養生類九大部分。采用學術源流與現代文獻研究相聯合的方法,結合筆者多年臨證經驗,對臨床常見疾病特別是心系病證進行深入探究,不僅融匯了古代宮廷醫療學術思想,且吸納了現代醫學臨床診療成果,加以分析,同時附有較多美容、養生等秘方秘法。
張京春主編 ·中醫 ·70.2萬字
本書分緒論(總論)和各論兩部分。緒論部分擬對新安醫派概貌及其內部的學術流派情況做一總體介紹。各論部分精選30余位影響較大、醫名較著、有獨到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的新安醫學專家,對他們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進行全面系統挖掘梳理。每位醫家的內容包括:生平著作、學術思想、臨床經驗、典型醫案、醫論醫話、代表方劑等幾部分內容。內容詳實,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對于弘揚新安醫學、促進傳承創新、提高臨床療效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儲全根主編 ·中醫 ·50.3萬字
本書是作者對自己55年來學習、研究《傷寒論》的思考與體會所做出的系統總結,具有原創性、系統性與完整性的特點,為認識《傷寒論》文本的原典本旨,回歸、傳承《傷寒論》文本精神,提供了富有卓見的啟示。本書考辨探微,鉤沉索隱,不落窠臼,論述獨到,以點面結合的方式,一方面深入地挖掘闡釋《傷寒論》中的難點、疑點、重點,同時對《傷寒論》展開前所未有的鋪敘,突出其歷史性、傳承性與學術性,其主旨是回歸原典。本書具內容豐富,信息量大,觀點新穎、獨到,具有版本價值、收藏價值、傳世價值、理論與臨床應用價值,在《傷寒論》研究史上乃至中醫學術史上必將占有一定地位。適用于中醫教學、臨床、科研人員與在讀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中醫愛好者。
李心機 ·中醫 ·61.3萬字
中醫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鮮明的特色優勢和完整的理論體系。目前,中醫已經傳播到世界183個國家和地區,對人類健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醫是一個偉大的寶庫,其中包含的科學奧秘是極其深刻的,等待我們去發掘的內容是極其豐富的。中醫振興發展進入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時刻,深入發掘中醫寶庫中的精華,彰顯中醫的獨特優勢,切實把中醫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發掘好、整理好、繼承好、利用好,一定能書寫建設健康中國的新篇章。通過中醫的多學科研究,加深人們對中醫理論的認識,架起中醫與多學科研究的橋梁,創立中醫新的辨證論治體系,促進現代生命科學的發展,為大健康理論奠定堅實基礎。
雷順群等主編 ·中醫 ·61.9萬字
本分冊為梅全喜教授論藥史本草研究內容,主要涵蓋了梅全喜教授對李時珍《本草綱目》、葛洪《肘后備急方》及本草考證方面的研究。全書共分三章,第一章主要介紹梅教授對李時珍生卒時間及《本草綱目》學術價值、藥學貢獻、具體藥物等研究,第二章主要介紹梅教授對葛洪生平、藥學應用、臨床學術及《肘后備急方》醫藥學貢獻等研究,第三章則重點介紹了梅教授在醫藥古籍藥物考證、道地藥材與地產藥材考證、方藥與藥物應用考證等藥物本草考證研究內容。本書對梅全喜教授在藥史本草研究方面取得成績進行了全面系統闡述,融合了梅教授藥史本草研究成果,具有較高的學術與應用價值,對于學習梅教授藥史本草研究經驗,研究藥史本草考證者以及熱愛中醫藥傳統文化的讀者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相信本書出版必定能為啟迪后學、繁榮學術、推進藥史本草研究向前發展發揮積極作用,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梅全喜主編 ·中醫 ·51.3萬字
本書為《實用中醫臨床醫學叢書》之一種。將中醫臨床醫學進行系統梳理,理清其發展脈絡,總結其卓有成效的治病方法,理清其固有的治療思路,將零散的經驗納入到中醫臨床醫學理論體系中,這就是《實用中醫臨床醫學叢書》編寫的思路?!秾嵱弥嗅t臨床醫學叢書》是一套真正反映中醫辨證論治思維,匯集古今中醫臨證經驗,既有系統理論,又含具體治病方法的實用的中醫臨床醫學學術著作,理論系統、內涵豐富、臨床實用為本書的特點。本叢書是中醫書,不是中西醫結合書,更不是西醫書,所以要根據中醫臨床實際,妥善處理現代醫學介入的問題。本叢書不是為初學者編寫,讀者定位于主治醫師及以上職稱。
姜泉主編 ·中醫 ·77.6萬字
本書采用統一體例和格式,字數約為80萬字左右,計有緒論與正文六章及附錄。緒論分六個方面闡述了針灸的萌芽、起源、形成與發展,并客觀分析了針灸學術的現狀與歷史原因。正文共分六章,為本書的主要內容,分為上、下兩篇。其中,上篇為針灸基礎理論,稱“經絡腧穴篇”,在中醫學基本理論指導下,詳細闡述傳統經絡與腧穴理論及其具體內容,較以往同類針灸學論述尤為精深;下篇為“辨證治療篇”,是針灸臨床具體應用,在中醫辨證論治思想指導下,介紹目前常用針灸方法,闡述針灸作用和治療原則以及辨證配穴方法,對針灸臨床急癥及內、外、婦、兒、傷、五官、皮膚科等常見病證及其辨證與針灸治療原理和具體方法進行詳細論述。
曲生健 ·中醫 ·81.4萬字
本書是針對自己的臨床感悟結合這些年來收集到的國內外同道所取得零散成果,化零為整,結合傳統醫學中的氣血、精(經)血同源、活血化瘀、理氣通絡等理論和療法,力求系統地闡述“生殖微循環”學說,并從解剖、生理、病理、藥理、傳統中醫、男科和婦科各病、輔助生殖技術等環節,全面論述與微循環及微循環障礙的關系,以及針對微循環障礙的治療和治療結局。
金保方主編 ·中醫 ·60.6萬字
本書共分4篇60章,涵蓋中醫入門基礎學、診法辨證學、本草方劑學、疾病證治學等內容,對中醫理、法、方、藥理論體系和臨床常見疾病的中醫辨治作了通俗易懂的介紹,并附有《醫學三字經》《瀕湖脈學》《藥性歌括四百味》《湯頭歌訣》等中醫入門必讀歌訣。
瞿岳云 ·中醫 ·87萬字
為了便于讀者查閱,本書擬按照藥物的漢語拼音順序編排。在介紹藥物相互作用時,首先確定一個“主藥”,之后以它為核心介紹與他相配對使用的藥物間相互作用。在介紹每個藥對的相互作用時,分為臨床證據、作用機制、證據級別、臨床建議、臨床處置、參考文獻等幾個部分。每個論述均遵照循證醫學的原則進行,有理有據。
劉治軍 韓紅蕾 ·中醫 ·94.4萬字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形成一方醫。榆林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深厚,《榆林百年醫粹》總結了這個地區一個半世紀以來的中醫藥經驗,原生態地再現了榆林中醫藥狀況,尤其是珍貴的醫方及地方中成藥。全書共分五卷,即醫史卷、醫論醫話卷、醫案卷、醫方卷及成藥卷。醫史卷:介紹榆林中醫藥歷代發展概要。醫論醫話卷:以醫家為綱,介紹醫論醫話。醫案卷:以醫家為綱,病證為目,介紹該醫家經驗。醫方卷:按內、婦、兒、外、皮膚、五官、腫瘤分科,以病證名為綱,以醫方為目,介紹各醫家經驗方。成藥卷:收錄地方中成藥。
郭冠英 ·中醫 ·66.9萬字
本書來源于2017年由中國書店出版的,鄒云翔先生的女兒,國醫大師鄒燕勤教授主編的《鄒云翔手錄孤本張簡齋醫案》。由于在此書前張簡齋醫案未流傳,更無對金陵學派創始人張簡齋醫案的研究及評解,而本書以國醫大師鄒燕勤教授為指導,集中鄒云翔教授和鄒燕勤教授的弟子們,對金陵學派創始人張簡齋醫案進行系統整理及評解,對保存及整理中醫名家經驗,宏揚中醫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王鋼 孔薇 曾安平主編 ·中醫 ·58.3萬字
本書應用反射學的觀點,把經絡歸結為人體的生理、病理反射系統,提出針灸療法是一種反射療法,使傳統的針灸療法與經絡學說面目一新,并為它們與現代醫學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本書集古今中外研究者包括作者37年來在國內外從事針灸臨床、科研的豐碩成果與經驗,闡釋經絡的實質與探討針灸療法的主要技術理論,尤其注重從臨床實際出發,分析針灸治療常見頑固病癥時的難點與提高療效的途徑,故它不僅是針灸臨床、科研、教學人員的高級參考書,也是西醫學習、融合針灸療法的理想教材。通過提供了大量的問題和案例,用深入淺出的內容來詮釋一些精神分析理論的心理學知識;幫助國內針灸專業人員提升臨床實踐分析能力和治療效果。
(美)金觀源 相嘉嘉 金雷 ·中醫 ·63.4萬字
名老中醫和名老專家是將中醫藥學基本理論、前人經驗與當今實踐相結合,解決臨床疑難問題的典范,代表著當前中醫學術和臨床發展的最高水平,是當代中醫藥學術發展的杰出代表。中國中醫科學院作為國家級中醫藥科研機構,匯集和成就了眾多全國知名的中醫藥學家,本書精選其中最具代表的名醫名家編撰成書,以促進學術傳承,推動中醫學的發展。
張伯禮 王志勇 ·中醫 ·60.8萬字
本書系統整理了成都中醫藥大學建校初及稍后全國著名的中醫藥專家、國醫大師、全國第一至五批全國名老中醫學術繼承指導老師共計六十余人的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包括國醫大師郭子光、劉敏如;內科專家李斯熾、彭履祥、冉品珍、彭憲章;傷寒專家鄧紹先、戴佛延;診斷專家廖孟諧;醫經專家吳棹仙、李克光、郭仲夫;中藥專家凌一揆、雷載權、徐楚江;婦科專家卓雨農、曾敬光、唐伯淵、王祚久、王渭川;溫病專家宋鷺冰;金匱專家王庭富;外科專家文琢之、曹吉勛;骨外科專家羅禹田;眼科專家陳達夫、廖品正;方劑專家陳潮祖;醫古文專家鄭孝昌;兒科專家胡伯安、曾應臺、肖正安;針灸專家余仲權、李仲愚、蒲湘澄、關吉多、楊介賓;醫史專家孔健民、李介明;中醫戰略專家侯占元。全國第一至五批名老中醫陳治恒、鄒學熹、吳康衡、楊家林、葉傳蕙、張之文、鄧亞平、鐘以澤、陳紹宏、李祖倫、萬德光、王明芳、熊大經、艾儒棣、張廷模、張發榮、楊運寬、羅才貴、亓魯光、張曉云、胡天成等。
梁繁榮 ·中醫 ·90.7萬字
周楣聲,我國著名中醫學家、針灸學家。被國務院確認為有突出貢獻的中醫專家,并獲得全國名老中醫稱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周楣聲教授書中對針灸學派的理論和技法做了重要闡述,擷取歷代針灸文獻之精華,貫串周氏四世傳習之心得,不僅為針法之結晶,而且有所補充和發展。運用中醫理論研究經絡學說,通過對脈象分類與各種脈象病理基礎的探討,把抽象概念的中醫論脈方式,推向具體。
(清)周樹冬 周楣聲 ·中醫 ·52.7萬字
本書分上中下三部分。上篇醫案,主要匯集丁老典型醫案近200余則,內容涉及內外婦兒五官等各科;中篇醫論,收集丁老醫論50余論,較全面地反映丁老獨特的學術思想和成就;下篇方藥,從“診方輯要、丁甘仁用藥一百十三法、丁氏外科丸散膏丹驗方錄、丁甘仁家傳珍方等進行論述,充分體現了丁老臨床用藥規律和特色。全書內容豐富,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
李其忠 ·中醫 ·66萬字
1981年至1985年,周鳳梧、張奇文、叢林主編的《名老中醫之路》第一輯至第三輯相繼正式出版發行。記錄了著名中醫學者和名老中醫的成才之路,對一代青年中醫的成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張奇文作為原作者之一,繼承《名老中醫之路》之志,繼編《名老中醫之路續編》?!睹现嗅t之路續編》,載名老中醫近200位,他們學習中醫理論,則記誦、精讀、覃思、博覽,夜以繼日;學習中醫臨床,則嘗藥、侍診、求師、省身,未曾停頓;其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更是來自實踐,豐富多彩,理論創新成一家之言,臨證積累殊多真知灼見和獨到之秘,誠為中醫藥學之瑰寶;而他們百折不回、艱苦奮斗、精誠專一的治學態度和高尚的醫德醫風,更令人肅然起敬。合集將之前我社出版的1—6輯何在一起,按照老中醫姓氏筆畫排序,分冊出版,這對于宣傳中醫,繼承和發展名老中醫之學術經驗,以及培育新一代名中醫,具有重大積極意義。
張奇文等主編 ·中醫 ·6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