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醫絡病理論確立近二十年以來,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當前運用絡病理論來指導臨床實踐的研究也得到了一定的進展,遼寧中醫藥大學在此方面在全國有一定的影響,其取得的成果有推廣價值。本書以絡病理論及脈絡學說的研究為基礎和啟示,結合痹病辨證論治規律以及現代醫學的相關研究,總結痹絡病的病種、病因、病機、傳變、治法、方藥等應用特點,初步構建痹絡病證治的理論體系。
呂曉東 馬寶東 ·中醫 ·15.9萬字
李元聰教授從事中醫口腔科臨床40余年,經驗豐富,本書比較全面地介紹了李元聰教授臨床診治口腔科疾病的經驗。全書分為兩部分,并附方劑匯編。第一部分包括李元聰教授仁心仁愛、耕耘臨床的點滴。第二部分為李元聰教授的精華醫案,主要選取自1981年3月至2022年8月。本書醫案臨床病種分述,以“案、法、治、方、心得體會”形式進行介紹,共涉及病種55種,基本覆蓋了中醫口腔科的常見病、多發病和中醫治療獨具特色與優勢的部分疑難病癥,展示了著名口腔科專家李元聰教授的中醫臨證思辨特點和外用藥經驗,適合口腔科臨床醫師、中醫師、科研工作者以及在校師生等參考使用。
李元聰 張愛娟主編 ·中醫 ·15.9萬字
本書是河南省中醫藥青苗人才培養項目指導老師、全國中醫臨床人才黃志華主任醫師帶教項目的成果總結。內容包括臨證醫案、學習心得、跟師月記和醫論醫話四個部分,集中展示了黃志華主任醫師善用經方、精準辨證、中西合參的診療特點,并對其求學、跟師、行醫、帶教歷程進行了全面回顧,可為中醫后學成長提供有益借鑒。本書層次分明,語言流暢簡潔,簡明易懂,可供中醫藥高等院校師生、中醫和中西醫結合臨床工作者、中醫愛好者閱讀與參考。
黃志華主編 ·中醫 ·15.8萬字
本書為《中醫臨床必讀叢書》之一,所論內容十分豐富,以人與自然統一觀、陰陽學說、五行說、臟腑經絡學為主線,論述攝生、臟腑、經絡、病因、病機、治則、藥物以及養生防病等各方面的關系,集醫理、醫論、醫方于一體,突出闡發了古代的哲學思想,強調了人體內外統一的整體觀念,從而成為中醫基本理論的淵源。
何永 馬君 何敬華校注 ·中醫 ·15.8萬字
秦世云先生年近八旬,從事中醫工作近60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在內科、婦科、男科方面特色尤為突出,深受基層患者歡迎。今總結其臨床常用方121首,其中其中婦科35首、內科73首、男科5首、兒科4首、外科4首,組成、劑量、配伍、加減說明詳細,重點藥物有特別提示,并附有相關病案。內容簡明扼要,實用性強,對中醫臨床工作者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秦世云 ·中醫 ·15.8萬字
黃文東14歲即考入上海中醫專門學校,受業于丁甘仁門下。民國20年,應母校校長丁濟萬之邀,返校任教務長,主講《本草》、《傷寒論》、《金匱要略》、《名著選輯》及中醫婦、兒科學等課程。1978年任上海中醫學院院長。本書上篇介紹黃文東生平史略,中篇講述其學術思想、臨證經驗與用藥特色、驗方,下篇選述經典醫案、醫論
胡鴻毅 柳文 ·中醫 ·15.8萬字
本書簡要總結了肌肉學的中西醫學知識,包括解剖、生理、生化、組織學以及中醫針灸學中的肌肉學理論,并結合浮針的醫學實踐,在相關疾病的診斷治療方面作了系統說明,如患肌的病理特點,以及肌肉上下游病痛的診斷和大體治療(如現代醫學中的骨關節病,在很多實際患者的表現中,并非骨與關節的病變,而是肌肉及其附屬組織的病變),反映了作者二十余年的深入思考。本書對針灸學(尤其是浮針操作者)、康復學、疼痛學、骨傷科學從業人員有重要參考價值。
符仲華 ·中醫 ·15.8萬字
紹派傷寒宗《內》《難》,法古人,匠心獨運,別開生面,是中醫地方流派的代表之一。本書匯集張景岳、陳士鐸、章虛谷、俞根初、何秀山、周伯度、趙晴初、何廉臣、胡寶書、祝味菊、裘吉生、曹炳章、楊則民、徐榮齋等紹派傷寒名家的醫案,發人深省,值得中醫臨床人員品鑒和玩味。作者簡介沈元良,紹興市中醫院主任中醫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的首批學術流派之一紹派傷寒的傳承人,著有《蒿芩清膽湯妙用集萃》、《何秀山醫話》等。
沈元良 ·中醫 ·15.8萬字
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專家王明杰、黃淑芬伉儷為西南醫科大學教授,川南玄府學術流派創始人。二位教授數十年來深入發掘劉完素玄府學說,精研李東垣風藥、葉天士蟲藥應用經驗,提出玄府郁閉為百病之根,開通玄府為治病之綱,認為風藥、蟲藥等治風之品,輕靈流動,徹內徹外,為開通玄府郁閉之要藥,功擅開竅啟閉,鼓動氣化,暢達神機,對調節人體氣血津液精神運行具有重要作用,可用于多種常見病證及某些疑難雜癥的治療。本書重點介紹二位教授“風藥新識”“治風開玄論”“風藥增效論”及“治血先治風,風去血自通”等創新見解,總結其治風方藥應用經驗,精選相關臨床案例,集中展示川南玄府學派“百病疏風為先,頑癥從風論治”的臨證特色,內容豐富,觀點新穎,對中醫臨床工作者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葉俏波 江花 江玉主編 ·中醫 ·15.8萬字
《內經評文?素問》由清末著名醫學家周學海所編撰。周學海,字澄之。生于1856年,卒于1906年,安徽建德人(今東至縣)。全書分為二十四卷,作者仿茅坤、儲欣評《左轉》、《戰國策》手法,對《黃帝內經?素問》這樣一部中醫墳典進行評注,每篇或旁注、或批注、或尾評,對文中疑問處精為校勘,并對文中義理、情趣詳加闡發,以助研讀者理解,可師可法。本書以清光緒戊戌(公元1896年)皖南周氏藏版《內經評文》單行本為底本點校,對文中生僻字詞進行了適當的注釋。
周學海 ·中醫 ·15.8萬字
《醫宗撮精折肱漫錄》,明代黃承昊撰輯,刊行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系作者將自著《醫宗撮精》《折肱漫錄》二書合輯。《醫宗撮精》,一名《醫宗摘要》,為作者撰錄薛已《內科摘要》以其所注《明醫雜著》,并加以評注編撰而成。《折肱漫錄》八卷,以醫話、醫論的形式,記載了黃氏將息養身、治病等閱歷,分為養身、養氣、醫藥三門。
(明)黃承昊 ·中醫 ·15.8萬字
選擇66個最為重要、最為常用的穴位,重點介紹它們的養生保健作用(結合歷史故事和現代臨床實例)、多種簡易取穴方法以及操作方法,讓廣大讀者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一用就靈。作者簡介:王啟才。1947年4月生,湖北省南漳縣人,漢族。1969年畢業于湖北中醫學院中醫系中醫專業。現為南京中醫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兼任中國針灸學會臨床分會秘書長。發表學術論文近200篇,科普作品300多篇,新世紀國家規劃教材《針灸治療學》主編,主編和參編著作60余部。代表作:《王啟才新針灸學》《針灸解惑》《二級經絡學》《針灸醫學寶典》等
王啟才 鄭崇勇 侯獻兵 韓善明 ·中醫 ·15.8萬字
外感熱病診治理論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悠久,學說眾多,經驗豐富,但同時也呈現出許多矛盾。形成一個被大家認同的理論體系,既是理論研究的需要,也是關系到臨床診治疾病是否規范,如何與世界交流,如何讓世人看得明白,如何與西醫協作的重大現實問題。作者認為,中醫外感熱病是中醫學最有代表性的理論體系,一直處于發展演變的過程之中,是一個不斷創新,不斷進步的學術領域。作者從寒溫統一辨證夢想緣起、辛溫解表難用溫病學派崛起、熱病理論指導下取得的成就、近現代對寒溫統一的探索、寒溫統一的現代研究、建立寒溫統一的分級診治體系等部分論述了寒溫統一辨治外感病。作者簡介曹東義,主任中醫師,碩士生導師,河北省第四批師帶徒指導老師,師承國醫大師鄧鐵濤、朱良春,現任河北省中醫藥科學院副院長、河北省中醫藥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河北省中醫藥學會張仲景學術思想研究會會長。主持省和國家多項課題,發表論文80多篇,出版著作12部,文字累計300余萬。
曹東義 方朝義主編 ·中醫 ·15.7萬字
《黃帝內經》是中醫四大經典之首,分為《素問》和《靈樞》兩部分,較全面地論述了中醫學的基本思想,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本書選取了《黃帝內經》的經典原文段落,分十部分系統介紹了《黃帝內經》的養生知識和理論。每段原文后附有白話譯文和養生提示,書中結合現代生活實際給出了養生的指導建議和方法。該書適合中醫愛好者、中醫專業學生學習《黃帝內經》理論時參考,也適合大眾讀者日常養生防病時使用。
李花 ·中醫 ·15.7萬字
羅化云,字無極,號一眉,幼承家學,畢業于河南中醫藥大學本科,從醫45年。本書是羅化云主任中醫師臨床工作45年后向社會遞交的答卷。書中藥、方、病、案、醫話,一脈貫穿;內、外、婦、兒、五官、皮膚,各有建樹。既有家學私密介紹,又有國家名醫驗方鑒賞。狐筋古病、狐乳新疾,催芽種子,與時俱進;滑動寸口診脈法、經水為體液代謝、經筋系神經系統,獨出心裁。該書為實用性經驗薈萃之作,可供中醫臨床、教學、科研工作者參考,也可供廣大中醫愛好者閱讀。
羅化云 ·中醫 ·15.7萬字
本書的結構,首先對腎病的基本情況作一簡要概述;然后講述該病的診斷要點、辨證要點;之后敘述治療該病的名方驗方,其中分古醫籍方、國醫大師方、當代名醫方、驗方、秘方、單方、食療方、保健方等。全書要求通俗易懂,深出淺入,層次簡明清晰,盡量少使用醫學專業術語,重點介紹療效可靠,使用方便,簡單易行,適合家庭醫療、保健、養生的名方驗方。所記載的名方驗方,一般要求均要列出出處,以方便讀者查閱。
遲金亭 趙成欣 翟向紅 ·中醫 ·15.7萬字
本書主要介紹了陰陽五行學說、藏象、經絡、病因病機、診法、辨證、養生與治則、藥物療法與護理、針灸療法及護理、其他中醫護理技術等內容。針對護理專業的工作崗位特點,對中醫護理與養生、方藥的煎服法與護理、針灸療法、推拿療法、拔罐療法、刮痧療法等作了詳述。在編寫體例上,每章前提出學習目標,增加課堂互動性;正文中設置情境導入版塊,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章末安排了思考題,幫助學生復習和鞏固本章知識。本書可供高職高專護理、助產、藥劑、康復等相關專業使用,也可供從事護理教學和護理臨床的人員參考。
溫茂興 康鳳河主編 ·中醫 ·15.7萬字
本書是介紹中醫臨床治未病實用技術方面的參考書。實用隨著中醫學的發展和醫學模式的轉變,以及群眾對身心健康越來越高的要求,治未病的觀念受到了高度的重視。目前臨床中多將治未病思想和現代預防醫學關聯起來。治未病不僅是人們對健康的更高要求,還體現著醫療的理想境界,也是衡量醫者水平的重要標志。深度挖掘中醫治未病理論、發展治未病適宜技術以及全面推廣其臨床應用,對于構建中醫特色預防保健理論體系、滿足人們對自身健康日益增長的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倪京麗等主編 ·中醫 ·15.7萬字
童少伯曾任上海中醫專門學校教授、上海華隆中醫院醫務主任,50年代初期改讀西醫,后任上海第十一人民醫院、曙光醫院腎炎專題研究小組組長。本書上篇介紹童少伯生平史略,中篇講述其學術思想、臨證經驗與用藥特色、驗方,下篇選述經典醫案、醫論。
何立群 ·中醫 ·15.7萬字
《藥性纂要》4卷,清·王遜編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刊行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本書論述了606種藥物的性味功效,其中597種從《本草綱目》中選取,敘述簡要,并附評注。另新增香結、神水、水中金、人皇豆、海參、猴結、馬子堿、糞清等9種。本書對中藥的分類與《本草綱目》大致相同,但各藥正文不分項目,對藥物出產、生成、形狀、正誤等內容略而不備,重在輯錄諸家有關藥性義理之說,對毒藥的論述比較全面深入,對藥性敘述有可參考之處。作者本人的評議或附于各藥正文之后,冠以“東圃曰”,或以眉批形式進行批述。評議多圍繞臨證用藥機理加以闡發,重點介紹了個人用藥經驗,并列出家傳經效驗方,具有較高的臨床使用價值。本書對杭州地區的風物、藥品亦有評論。本次整理以康熙甲戌刻本為底本,以康熙丙寅手稿本(殘)為主校本。
王遜 ·中醫 ·15.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