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丹溪心法附余》是明代著名醫家方廣器的著作,成書于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此書是方廣刪削《丹溪心法》中一些與朱丹溪學術理論相矛盾的“附錄”,另曾諸家方論于后,并附按語予以闡述,前后歷時五年編撰而成。全書加卷首共二十五卷。
(明)方廣 ·中醫 ·56.8萬字
本書既重視科學性,同時也重視實用性,廣泛涉及各食物的知識面,突出各食物的特色。全書共分為谷物類、蔬菜類、果品類、肉食類、水產類、造釀類、菌藻類、花類共八大類,立足科普書特點撰寫,突出實用性、知識性、趣味性、普及性、通俗性和可讀性。全書以單味食物進行分述,每一味食物的【食療方】選定在20方以內,以操作方便為主。
王緒前 ·中醫 ·56.1萬字
本書匯集了陸廣莘論文、論著等研究成果,訪談、序言、書信及政協提案、述評報道等相關資料,是其學習經歷、科研經歷、臨床診療經歷及其全國政協委員履職經歷等方面的真實寫照和成果總結。內容主要包括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臨證實踐與科研、中醫學的特色、中醫學的發展、中醫建言獻策(政協提案、書信建議、述評報道)、雜記(訪談、序評、隨筆)等。本書集陸廣莘學術之大成,凸顯了其在中醫基礎理論傳承與創新方面的成就,有助于推動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對于廣大中醫院校師生、中醫藥科研人員及中醫藥愛好者當有一定的啟迪。
李海玉等主編 ·中醫 ·55.4萬字
本書收錄了著名中醫教育家、臨床家李斯熾先生著述多種,包括中醫基本理論著述及中醫臨床著述,同時收錄中醫入門著述。本書全面反映了李斯熾先生必生從事中醫教育和臨床治療的學術思想和治療經驗,作者使用平實的語言,將深奧的中醫理論講得通俗易懂,最終落實于臨床運用之中。
李斯熾 ·中醫 ·55.3萬字
光輝燦爛的古代中原文明誕生了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文化,中醫藥學的源頭就在中原。在南宋結束以前,中國醫藥文化的中心一直在中原,可以說在那漫長的古代歲月里,中原醫學的發展就充分代表了中醫學的發展道路。因此,研究中原醫學對探討整個中醫學的發展歷程,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這是第一部系統研究中原醫學的著作,有著非常重要的學術價值。
許敬生 徐江雁主編 ·中醫 ·55.3萬字
《醫院感染文件匯編(1986-2014)》經過編寫組專家歷時一年時間,在全面、系統地回顧了近三十年來我國醫院感染相關規定文本、文獻的基礎上,對適用性法律、法規、部門規章、行業標準和規范性文件等制度規范進行了仔細梳理、分類和選編,并經過反復討論、修改匯編成冊。
國家衛生計生委醫院管理研究所醫院感染質量管理與控制中心 ·中醫 ·54.2萬字
本書系統論述了作者30多年來傾心研究的補腎活血法理論、基礎研究及臨床應用,通過挖掘、整理、論述中醫古籍文獻中補腎活血法理論淵源、理論形成,并展示補腎活血法基礎研究成果以及補腎活血法在現代各系統疾病中的臨床應用。全書分為總論和各論兩大部分。總論部分闡釋了補腎活血法的概念、理論淵源和現代研究解析;各論部分分述了補腎活血法在各個系統疾病中的具體應用。本書編撰內容兼具創新性和實用性,有利于廣大讀者借以了解和掌握補腎活血理論,進一步在中醫臨床實踐中提高療效,并不斷充實和豐富中醫學的治則治法體系,希冀本書對致力于補腎活血理論工作的中醫及中西醫臨床、教研人員及中西醫高等醫學院校研究生和大學生等大有裨益。
楊明會主編 ·中醫 ·54.1萬字
本書對五十余位上海籍國醫大師、國家級名老中醫、上海市名中醫以及活躍在膏方門診第一線的中醫師臨床應用膏方經驗和驗案進行總結和梳理。每位醫家按個人簡介、臨床經驗、防治優勢、醫案精華四部分撰寫。內容豐富實用,對臨床有較高的指導意義,對中醫藥愛好者學習膏方提供參考。
吳銀根 王慶其 顏乾麟 ·中醫 ·54.1萬字
本套叢書是將古代針灸文獻與現代臨床相結合,匯總分析古代醫籍中針灸治療150余種臨床常見病證的相關文獻。文獻資料來源于先秦至清代末年的130余種重要針灸著作。通過數據庫的應用全面、準確地整理出相關內容,對各病證的取穴進行統計分析,歸納出臨床治療的規律和特點,包括循經取穴、分部取穴、辨證取穴、針法灸法特點等,以求起到提綱挈領的效果,并與現代臨床進行比對,尋找異同點,最后提出合理的臨床參考處方。此書涉及外傷科病癥近30種,內容全面,分類準確,實用性強。
劉立公 黃琴峰 胡冬裴主編 ·中醫 ·53.3萬字
《景岳全書》為明·張介賓(號景岳)著。全書64卷。《傳忠錄》3卷,論述中醫陰陽、表里、虛實、寒熱、氣味,以及辨證、診法、治則等,明辨前人得失,暢發己見,尤對"命門"學說的獨到見解,頗有影響。《脈神章》3卷,精選先賢著作脈法、脈義精華,并提出對脈診的看法,切合臨床實際。《傷寒典》2卷,辨析傷寒諸證,論述各家經驗,很有新義。《雜證謨》29卷,論述內科雜病及眼、耳、鼻、喉、齒等70余種疾病的癥因脈治,每病證列經義、論證、論治、述古、辨古、新案等內容,論述全面、縝密,溯本求源,有論有案,述古不泥古,對有些疾病的認識頗有創見。
(明)張介賓撰 ·中醫 ·53.1萬字
《常用腧穴臨床發揮》初版于1985年,是我國第一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李世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其中腧穴功能、治療范圍、穴若藥效以針代藥、整體治療辨證取穴和對經旨、經文的探討是該書的精髓。修訂版在腧穴功能、配伍組方、辨證論治等方面予以完善,補充了門人的創新成果。本書對中醫臨床工作者有重要參考價值。
李世珍 李傳岐 ·中醫 ·53.1萬字
周楣聲,我國著名中醫學家、針灸學家。被國務院確認為有突出貢獻的中醫專家,并獲得全國名老中醫稱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周楣聲教授書中對針灸學派的理論和技法做了重要闡述,擷取歷代針灸文獻之精華,貫串周氏四世傳習之心得,不僅為針法之結晶,而且有所補充和發展。運用中醫理論研究經絡學說,通過對脈象分類與各種脈象病理基礎的探討,把抽象概念的中醫論脈方式,推向具體。
(清)周樹冬 周楣聲 ·中醫 ·52.7萬字
本書從中風的歷史沿革、現代認識、研究進展及辨病、辨證、中風分類、治療、方劑、藥物、病案等方面介紹了中風的診斷和治療,尤其對中風病因病機、證候特點及辨證、辨病治療,對癥治療等,從預防、治療、康復三階段、多系統進行了重點介紹.中風從總體上分為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兩大類,臨床表現以突然昏倒(或不昏倒)、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語困難為主要特征。常見類型包括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腦梗死(包括腦血栓形成)、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又稱為小卒中),其原因多種,表現繁雜,診斷上需要一定的鑒別能力。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和輔助檢查的進步,我們既往對中風的了解有所欠缺,需要隨時代發展不斷進行知識的更新換代,尤其需要學習并發揚中醫特色,加強中醫藥防治中風病的研究。本書從多層次、多角度介紹了中風一病,包括其歷史沿革、中醫藥研究進展、現代認識進展及中西醫治療等多個方面,并結合多例專家醫案生動展示了臨床治療特色。我們在長期臨床實踐中體會到,中醫藥的廣泛運用對降低中風病的病死率和致殘率發揮了一定作用,本書旨在全方位論述中風的病因病機、中西醫對其的不同認知,把握中西醫治療方面新進展,突出中醫特色,以期服務于廣大臨床工作者。
韓輝 楊文明主編 ·中醫 ·52.7萬字
本書共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金石本草篇,包括了230種藥物,按照金、玉、石、鹵的順序排列,其中收錄于藥典者19種、收錄于地方標準者54種,收錄于其他著作者157種。每種藥物從來源、始載、異名、產地、采收加工、性狀特征、成分、性味歸經、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禁忌、附注等12個方面進行描述。第二部分是金石醫案篇,包括了77種藥物,也是按照金、玉、石、鹵的順序排列,共涉及217位古代醫家,296種病證,1917例醫案。本書是對中華本草的重要補充,具有深厚的學術內涵和積極的學術意義;內容簡明、科學性強、檢索便利,是一部融本草和醫案為一體的中醫藥學集大成著作。
唐啟盛 孫文軍主編 ·中醫 ·52.4萬字
《備急千金要方》,成書于652年,唐代孫思邈著。全書30卷,計232門,載方5300首。全書涉及醫德、預防、診斷、治療及針灸等諸方面內容,首列醫學總論,提倡醫德;重視婦嬰,強調婦、兒科的重要性,并論述婦兒疾患的特點;預防疾病強調飲食衛生,養生提倡適當勞動;治療經驗豐富,針灸方面重視針灸并用、針藥并用。(本書與集團所屬出版單位業務范圍相一致)
孫思邈 ·中醫 ·52.3萬字
《本草綱目易知錄》8卷,本草學著作。清?戴葆元撰。戴氏參考李時珍《本草綱目》和汪昂《本草備要》,刪繁補略,結合自己對藥性的認識及臨證實踐經驗,編著成書。書載總目1205條(其中涉及藥物者有1199條,即載藥1199種,其他類者6條)。前7卷為該書正文,依次為卷一草部,卷二草部、谷部,卷三菜部、果部,卷四木部、服器部、蟲部,卷五蟲部、鱗部、介部、禽部,卷六獸部,卷七人部、水部、火部、土部、金部和石部。卷八為仿蔡烈先為《本草綱目》所編索引《本草萬方針線》體例而作該書的索引,名為《萬方針線易知錄》。本次整理以安徽中醫藥大學圖書館所藏清光緒十三年丁亥(1887)思補山房刻本為底本。
(清)戴葆元 ·中醫 ·51.5萬字
本書是梅全喜教授從藥40年來對地產藥材研究的系統總結,全書分總論和各論二部分,總論部分系統介紹他在地產藥材研究上的認識、體會、做法,各論部分介紹了他圍繞50余種地產中藥開展了綜述、鑒別、化學成分、藥理及毒理作用等各方面的研究,其中很多的地產藥材研究如對三角草、廣東土牛膝、蛇泡簕、沉香等的研究成果對于指導一個中藥工作者如何開展對所關注的地產藥材的系統全面研究工作具有重要價值。目前國內以這種形式出版的中藥專著還很少見,相信該書的出版一定會受到歡迎,其社會和經濟效益一定是顯著的。
梅全喜主編 ·中醫 ·51.4萬字
本分冊為梅全喜教授論藥史本草研究內容,主要涵蓋了梅全喜教授對李時珍《本草綱目》、葛洪《肘后備急方》及本草考證方面的研究。全書共分三章,第一章主要介紹梅教授對李時珍生卒時間及《本草綱目》學術價值、藥學貢獻、具體藥物等研究,第二章主要介紹梅教授對葛洪生平、藥學應用、臨床學術及《肘后備急方》醫藥學貢獻等研究,第三章則重點介紹了梅教授在醫藥古籍藥物考證、道地藥材與地產藥材考證、方藥與藥物應用考證等藥物本草考證研究內容。本書對梅全喜教授在藥史本草研究方面取得成績進行了全面系統闡述,融合了梅教授藥史本草研究成果,具有較高的學術與應用價值,對于學習梅教授藥史本草研究經驗,研究藥史本草考證者以及熱愛中醫藥傳統文化的讀者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相信本書出版必定能為啟迪后學、繁榮學術、推進藥史本草研究向前發展發揮積極作用,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梅全喜主編 ·中醫 ·51.3萬字
全書共有3章。第一章圍繞金石類藥調神的理論,系統介紹了金石類藥的源流、金石類藥的分類、金石類藥的炮制方法、古代醫家運用金石類藥的經驗、用藥如用兵論與五臟苦欲補瀉理論、精氣神理論在精神疾病中的應用、金石類藥調神的優勢,以及金石類藥臨證應用注意事項等。第二章介紹了21種當前臨床常用的金石類藥,從藥物的來源、始載、異名、產地、采收加工、性狀特征、成分、性味歸經、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禁忌、臨床應用、古代醫案涉及病種等方面進行了介紹。第三章從臨床應用的角度,圍繞46種疾病,結合133個典型醫案(含湯方142首、丸方9首),闡述了作者運用金石類藥的經驗和臨證體會。
唐啟盛 ·中醫 ·51.3萬字
本書由“中醫臨床必讀叢書”精選而來。該叢書暢銷十余年,累計數百萬銷量,久居圖書暢銷榜前列。所選醫籍,多為醫家推崇,尊為必讀經典醫籍,占有重要的學術地位。所選醫籍均為各位專家遴選精善底本,加以嚴謹校堪,為讀者提供精確的原文。本次修訂擬從開本、裝幀形式、用紙方面進行調整,同時針對原書錯訛之處進行訂正,并改寫導言,更新和增加使用說明等。全書64卷,分冊出版。作者博采歷代醫家精義,結合自己豐富的臨床經驗,自成一家之作,議論宏富,勇于創新,可謂集當時醫學之大成,后世醫家視其為“度世之津梁,衛生之丹訣”。
(明)張介賓著 李繼明等整理 ·中醫 ·5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