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比較政治學理論與方法》內容簡介:通過劃分物質、精神、制度三種文明,結合農牧、制造、服務三種生產方式,本書解釋自"產業"誕生,到三大古文明,到中古,到近現代,到后現代的社會政治變遷及制度文明。以當代政治的爭議話題為材料,以定義簡潔的基礎概念為關節,作者構筑了以"文明"為骨架的長鏈條因果關系,為"中國視角"或"中國學派"的政治知識建構了一個獨特的理論框架。
潘維 ·政治理論 ·12.8萬字
閻學通,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政治學博士,現任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世界和平論壇秘書長、ChineseJournalofInternationalPolitics總編和《國際政治科學》總編。主要著作有《中國國家利益分析》《中國崛起的國際環境評估》《國際關系研究實用方法》《國際政治與中國》《國際關系分析》《中外關系定量預測》《中外關系鑒覽1950-2005:中國與大國關系定量衡量》《歷史的慣性:未來十年的中國與世界》以及AncientChineseThought,ModernChinesePower等。
閻學通 ·國際關系 ·16.1萬字
繼《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的“話題”“人物”(明遺民),《續編》的“制度”“言論”“心態”“夫婦”,進入明清之際士大夫更為日常的生活世界。本書討論的,是明清之際士大夫經驗中的家族、家庭,他們所面對的倫理關系,以及他們對有關經驗、體驗的表述。士大夫與“家庭”“家族”有關的言說與敘述,與他們的其他活動,以富于個性的方式聯系著,為我們有關歷史生活的想象,提供了豐富、感性的內容。
趙園 ·中國政治 ·15.1萬字
制度變遷是社會變遷的一個核心驅動力,因此也是社會科學所有主要學科的核心議題。然而,在此書之前,尚無一個制度變遷的廣義理論。依據多樣的文獻,基于對和諧學派與沖突學派的有機綜合,本書發展出了一個制度變遷的廣義理論。本書認為,制度變遷的過程可被理解為一個擇取少數觀念并將其轉化為制度的過程,所以觀念之間的競爭以及爭奪規則制定權的斗爭通常居于制度變遷的核心地位。該理論不僅將散落于不同學科的有關制度變遷的眾多理論和見解整合為一個一致的廣義理論,而且對未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見解、指明了新的方向。本書是對社會科學主要學科——社會學(社會學理論)、政治學、制度經濟學以及政治理論——的重大貢獻,對相關專業的學者和學生都有普遍借鑒意義。
唐世平 ·政治理論 ·9.1萬字
為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理論建設,構建深入學習、系統培育、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互動平臺,學校黨委宣傳部和馬克思主義學院經過充分準備,在2014年推出了首期北京大學"名師大講堂",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12個核心關鍵詞,邀請名師、專家進行深入解讀,結合當前思想理論界的熱點問題、結合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問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問題講深、講透。本期"名師大講堂",分別由厲以寧、梁柱、樓宇烈、李伯謙、錢乘旦、袁明、程郁綴、朱蘇力、潘維、于鴻君、韓毓海、孫熙國等12位專家教授結合各自的學術研究領域,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核心概念的起源和內涵,從歷史與現實的結合,從生活的案例入手,闡釋概念,討論流變,探究啟示,引導讀者深入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鼓勵讀者們在學習和生活中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踐行者。叢書旨在帶動讀者進一步思考如何樹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形式,同時也是思想教育與學術研究、育人工作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有益探索。預計每位老師的文章約為1.5萬至2萬字。
北京大學黨委宣傳部 ·中國政治 ·18.3萬字
本書為著名學者佩里·安德森教授應北京大學“大學堂”講座計劃之邀,在北大講學的合集,書中還收入了由清華大學汪暉教授主持的圓桌討論紀要,和《上海書評》對作者進行的長篇訪談。全書主體內容圍繞著國際體系中的統治機制(包括霸權)以及反抗運動而展開,涉及霸權的觀念、大國協調機制、國際主義、國際法、對新自由主義的民粹主義反抗等一系列主題。通過本書,作者不僅系統梳理了自己的重要理論,同時也對當前的國際秩序做出冷靜的分析。深具啟發性。
(英)佩里·安德森 ·國際關系 ·10.8萬字
該書為現代公共行政學領域的開山之作,學科建立的基礎著作,為本專業師生必讀經典。該書曾于1987年出版過中文版,但當時的譯本已難覓,更難購買得到,現經專業人士重新翻譯,市場前景廣闊。中譯版將隨書附贈讀者一篇更經典的論文,即威爾遜的《行政之研究》中英文對照版,會令讀者感到物超所值。。。。。。。。。。。。。。。。。。。。。。。。。。。。。。。。。。。。。。。。。。。。。。。。。。。。。。。。。。。。。。。。。
(美)弗蘭克·古德諾Frank J.Goodnow ·世界政治 ·11.6萬字
《政制論衡》一書由北京大學政治思想研究中心“秩序與歷史”學術演講匯編而成,《政制論衡》為本叢書系列的第一輯,由8篇演講稿組成,以介紹西方政治思想為主,本書所收錄的7篇稿件,涉及民主的概念的歷史、共和理論與憲政理論、帝國觀念、共和與憲政、蘇格蘭啟蒙運動、現代政治思想的起源等。這些演講都是這個領域的國內外前沿學者所做,是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碰撞,是對于這個領域的較新認知與探討,對初學者、研究者都會有學術價值。
李強 張新剛 ·政治理論 ·15.1萬字
本書由北京大學政治思想研究中心“秩序與歷史”學術演講匯編而成,本書為第二輯,由8篇演講稿組成。本書以廣泛意義上的政治神學為主題,從宗教、意識形態的視角考察政治秩序的發生與發展。其中收錄了關于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主要宗教和中國傳統思想資源《老子》所衍生的政治合法性討論,以介紹西方政治思想為主,通過本書的閱讀可以了解西方政治思想領域關注的問題及其研究成果,本書所收錄的8篇稿件,涉及神學的回歸、反動的概念、兩河流域的區域政治、奧古斯丁的秩序與自由觀、伊斯蘭教與現代政治、納粹意識形態及其起源等。
李強 張新剛 ·政治理論 ·11.2萬字
在北美獨立戰爭期間,潘恩發表的小冊子《常識》公開提出了美國獨立問題。小冊子痛斥世襲君主的罪惡,成了獨立戰爭時期人民大眾的教科書,給后人也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政治思想遺產。
托馬斯·潘恩 ·政治理論 ·4.2萬字
天下秩序是個眾說紛紜的話題,伴隨“中國崛起”及其研究的熱潮,很多人將之視為中國歷史上構建世界秩序的成功經驗,但本書認為,它是一個被誤讀的“世界秩序”。“天下秩序”更多的是一種與周邊政治行為體達成共識的國際公共產品,而且它在歷史上也并非如想象的那樣行之有效、一以貫之。本書匯編了多篇文章,從多個視域對近世中國的身份認同與對外關系進行了反思。
李揚帆 ·國際關系 ·15.7萬字
該書主要通過在日本所做的社會調查數據的分析來探討日本民眾對中國文化的吸納程度以及對中國形象的形成,并提出改進對外文化傳播內容方式以便進一步提高中國國家形象的建議。
王秀麗 梁云祥 ·中國政治 ·11.5萬字
本書是作者潛心研究青年馬克思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論猶太人問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詹姆斯·穆勒<政治經濟學原理>一書摘要》《神圣家族》六部著作,縝密思慮、反復推敲寫成的一部學術力作。作者針對學界流行的批判性論調,為這些早期著作的哲學價值、歷史地位做了有力辯護。全書內容豐富,體系嚴整,富有創新性,如對界定馬克思早期六部著作歷史地位的方法論的探討,對《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異化勞動理論的重新解讀等。作為一部專門研究馬克思早期六部著作的有深度的學術作品,本書對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教學與研究將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林鋒 ·馬克思 ·17.8萬字
在這個被祛了魅的、世俗的世界中,我們可以過上有意義且豐足的生活嗎?這不僅僅是一個哲學問題,也是一個歷史學問題、心理學問題,甚至是一個生物學問題。本書特別以跨學科的視野,重新審視這個關乎人類存在的根本問題。不同領域的專家觀點相互碰撞、交織。你不一定能得到答案,但是也許可以受到啟發。世俗主義可以給我們道德、審美和精神的滿足嗎?還是說,世俗觀點僅僅肯定了一種弱肉強食的宇宙?當下,宗教、進化、無神論、基要主義、達爾文、科學等問題引發了大量的爭論,而《世俗主義之樂》則提供了一種平衡而發人深省的方法,來幫助我們理解今天的生活中那種啟明的、同情的、具有重大意義的世俗主義。書中以歷史學家、哲學家、科學家和作家的觀點,展現出世俗主義并不僅是對宗教的否定。相反,它是一種積極而必要的境況,展現的是一個自然的、艱難的世界,這個世界有其價值,可以是美好而快樂的。
(英國)喬治·萊文 ·政治理論 ·18.8萬字
本書認為,國際關系的三大宏理論(進攻性現實主義、防御性現實主義和新自由主義)之中,只有約翰.米爾斯海默對進攻性現實主義進行過邏輯一致的陳述,而防御性現實主義雖然追隨者眾多,卻沒有這樣一個邏輯一致、相對清晰的陳述,由此給理論的和政策的討論都帶來一些不良影響。因此,本書試圖填補這項空白,為防御性現實主義理論提供一個一致連貫的論述。全書分成三個主要部分,分別是“奠基”“戰略選擇”和“意義與結論”,共七章內容。第一部分即前三章內容主要是對一般的現實主義,尤其是防御性現實主義的既有文獻進行批判性拓展閱讀;第二部分“戰略選擇”即第四章和第五章則基于第一部分的討論,提出了作為安全戰略理論的防御性現實主義的邏輯一致的陳述;第三部分“意義與結論”中的第六章更加精確地重新劃分和歸類現實主義理論,“代結論”一章則從防御性現實主義的視角出發,提出一些關于國家安全政策的政策建議。
唐世平 ·公共管理 ·18.5萬字
民主發軔于古希臘,并在雅典人中引發了曠日持久的論戰。本書結合以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希臘古典世界作家的作品,追溯了古希臘人對民主之得失的探索歷程:涉及的問題有:民眾的盲目、民主的無政府狀態,以及雅典城的實例等。盡管古希臘的民主形式與現代社會的相去甚遠,但古希臘人的思考卻直指民主的本質,對現代民主的發展不無啟發與參照作用。
(法國)雅克琳娜·德·羅米伊 ·世界政治 ·12.6萬字
英國著名公法學家托尼·普羅瑟繼經典著作《法律與監管機構》之后,又一有關政府監管的力作。托尼·普羅瑟系統地考察了英國十大監管機構,涵蓋了食品安全、環境保護、醫療健康以及能源、鐵路和飲用水等社會生活與經濟生活領域。通過條理清晰的分析,作者試圖闡明,當下各個監管機構并非孤立地運作,而是通過與政府部門、其他機構以及公眾的協力,共同建立透明有效、可問責的監管網絡。在經濟性職責之外,監管機構還承擔著社會性職責,包括保護公眾權益、促進社會團結等。除了英國的監管體系,本書還比較分析了美國、法國等國的監管制度,以廣闊的視野考察了當前監管在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英)托尼·普羅瑟 ·世界政治 ·18.5萬字
《戰爭論(譯林人文精選)》是西方近代軍事理論的經典之作,影響歷史進程的100本書之一。毛澤東在戰爭時期曾讀過此書,并寫下讀書筆記。克勞塞維茨總結研究1566—1815年期間的一百三十多次戰爭,留下遺著達十卷。《戰爭論》是其前三卷,共分8篇124章,自覺運用辯證法系統總結戰爭經驗,在戰爭的概然性、戰爭與政治的關系、精神因素的作用、民眾戰爭、集中兵力等許多方面有精辟論述,被譽為西方近代軍事理論的經典之作。
(德)克勞塞維茨 ·政治理論 ·16萬字
本書運用系統綜合的分析方法,綜合運用國家學說理論、公共行政理論、區域經濟理論、憲法與行政法學理論以及博弈理論就中國中央與地方關系展開跨學科研究;通過歷史的、比較的、實證的方法,對中央與地方關系結構模式、中央與地方政府間權限劃分機制進行結構分析。在總結國內外處理中央與地方關系、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模式的經驗與教訓的基礎上,探索中國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的規律性,探索中央與地方關系的良性互動機制,為中國中央地方關系的調整與改革理出思路,提出對策,以優化政府職能,建構科學合理的、富有生機活力的中央與地方憲政關系結構,并盡可能地提出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中央與地方權力劃分模式和建構中央與地方權力關系的法律框架。
熊文釗 ·公共管理 ·14.7萬字
“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訂25周年,照理說中日關系應該進入一個比較成熟的時期,但從現實來看,兩國關系并不是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本書收錄了中國日本學界元老吳學文和卓南生對日本的接觸以及所見所聞,并回顧了中日建交以來的歷史,并對兩國的發展史作了評價,得出兩國發展至此的原因,最后還為日本今后的發展前途作了科學預測。
吳學文 ·國際關系 ·15.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